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编的话

杨祥银

首先,要向关心和支持《口述史研究》的读者和朋友表示抱歉,因个人原因与稿源问题,自2014年10月出版第一辑 以后,集刊的后续出版工作一直搁置至今。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国口述史学的实践与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相关前沿理论与方法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同时,《口述史研究》第一辑出版以来,也取得一定的学术反响与认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历史学文摘》(2015年第1期)以“特别策划——口述史研究”为专栏,总共转摘了第一辑中的5篇文章。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网、《台湾口述历史学会会刊》、《美国口述历史协会通讯》(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Newsletter )、《经济观察报》、《北京晨报》与《温州日报》等媒体和刊物也纷纷予以报道或介绍。另据2015年12月30日发布的《上海大学新增核心期刊目录》显示,《口述史研究》被列为新增核心期刊。 综合上述各种因素,促使我决心继续将这份集刊办下去,为口述史学界同人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口述史研究》第二辑继续秉持“回顾性、前瞻性、多元性与跨学科性”原则,围绕口述历史的理论、方法与跨学科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3篇,来自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6位学者围绕企业(商业)口述历史、口述历史与医学研究、口述历史与地方志、口述历史与音乐研究以及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

在“特稿”专题《口述历史起源:英美两国对于精英、企业与商业口述历史的不同态度》一文中,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口述历史馆首席馆长、国家生活故事收藏部主任罗伯特·佩克斯(Robert Perks)探讨了英美两国面对精英、企业、商业口述历史采取截然不同态度的原因,并认为其在于英美口述历史起源的明显不同。 简单而言,美国现代口述史学兴起与发展的最初动力是基于精英人物的口述历史访谈而获得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资料,以填补现存文献记录的空白或者弥补其不足。而英国现代口述史学先驱则更加关注普通人物与边缘(弱势)群体,这种以非精英人物为主要访谈对象的“来自下层历史”(history from below)的英国口述史学模式深刻地反映了其兴起与早期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社会史传统,而它与美国口述史学兴起与早期发展的政治史或精英人物传记传统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该文利用了大英图书馆企业口述历史计划的相关案例来说明口述历史对于公众理解商业历史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这些案例涉及英国出版业、乐购(Tesco)连锁超市、英国皇家邮政(Royal Mail)、品牌咨询公司沃尔夫·奥林斯(Wolff Olins)以及包括巴林银行(Barings Bank)在内的伦敦金融中心。

“口述历史与医学研究”专题中的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口述历史在精神分裂症和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中的具体应用。在《挑战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精神分裂症口述历史项目》一文中,美国圣约瑟夫山大学(Mount St. Joseph University)心理学系副教授特蕾西·麦克唐纳(Tracy A. McDonough)博士和心理学系荣休教授琳达·克莱恩(Lynda L. Crane)博士指出:“精神分裂症口述历史项目(The Schizophrenia Oral History Project)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了分享他们生活故事的平台,其目标是利用共享的人性来挑战针对这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同时,该文重点分析了精神分裂症口述历史项目对于讲述者和倾听者的积极影响。而台湾三位学者王佩辰、蔡笃坚与林绮云的文章《飞跃渐冻生命:运动神经元罕见疾病病友的口述生命史》则采用叙事认同取向的口述历史方法,探讨口述生命史对于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建构新的生命认同与意义的重要价值,并为改善这类特殊疾病患者的医疗与心理照护提供实务参考。

在“口述历史与地方志”专题中,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张英聘研究员简要阐述了口述史资料在方志编纂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了口述史资料在方志编纂中应用不足的原因和问题,同时也强调方志编纂应积极借鉴口述史资料及其成果。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王熹博士则主要根据内地和台湾使用口述历史资料于方志修纂的实践经验,再结合澳门口述历史的发展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而指出口述历史资料对澳门方志修纂的重要意义。而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刘智鹏教授认为口述历史已经成为建构香港历史的一种普及工具,而且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为香港当代史志的编纂开拓了新方向。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张素玢教授则以台湾彰化县二水乡为例,具体阐述在乡志编纂过程中如何进行口述访谈、田野工作、文献收集与资料考证,以建构更加规范的地方史志编纂体系。

“口述历史与音乐研究”专题的四篇文章主要探讨音乐口述历史的经验反思、地区实践以及方法与理论问题。中国音乐学院沈洽研究员主要基于其音乐学研究经历来谈他对“口述史”的理解,主要问题涉及:(1)“口述史方法”与“民族志方法”的区别;(2)“口述史”的“可信度”问题;(3)如何利用“口述史方法”处理历史的构建问题。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王樱芬教授完整地梳理了台湾音乐口述历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与总结了她自己从事音乐口述历史实践的主要心得与体会。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杨晓教授以其主编的《蜀中琴人口述史》为例,探讨了口述史的制作理念、方法与过程,并提出了口述史研究中如历史真实、历史记忆、历史表述、历史观念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与观念问题。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赵书峰教授则指出,为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文献的挖掘和弥补文本文献资料的缺失问题,应该在相关研究中加强对口述历史文本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在他看来,口述文本资料不仅有助于丰富与弥补少数民族音乐文本史料的匮乏问题,同时对于进一步历史地认知与阐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变迁轨迹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专题中,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柯佳昕主要以目前已经公开出版的苗族妇女口述历史资料为基础,着重从婚姻经历与性别平等、女性文化认同与现代化冲击、教育经历与世代差异三个层面来考察与分析苗族妇女的生存状态、自我意识与社会变迁。而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李慧波博士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某乡村女教师口述生命历程的时间为主线,探索个体在幼童期、青春期、成人期和老龄期不同阶段的转折点。其研究试图将社会变迁、历史变迁与个人生活变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探索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个体能动性与社会历史变迁在时间的河流中是如何相互交汇,并形塑个体独特的人生轨迹的。

此外,本辑还收入书评书介八篇,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h4CtZQALBDSjyg5oYLrfs9Qw7NWyo2ODcqzrfSb9IwBH/moRNM8FRSNDgJQilua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