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道教西王母与昆仑山神话

张泽洪

摘要: 先秦神话人物西王母是道教尊崇的女仙,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是古代神话叙事中的神仙境界。道教对先秦西王母神话进行吸纳改造,道教上清派对西王母神仙形象进行完美建构,道教女仙西王母与昆仑山叙事是仙山崇拜的典型。论文认为道教西王母仙话是道教神仙学说的重要内容,道教赋予西王母神话和昆仑山以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西王母 昆仑山 道教 上清派

道教女仙西王母,又称金母、西姥、金母元君、九灵西母、西元九灵上真仙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西灵金母梵炁祖母元君、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西王母、太虚九光玄台金母元君。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是古代神话叙事中令人向往的神仙境界。对西王母信仰的形成及其文化特质,中外学者从神话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不同学术视野,深入探讨西王母信仰的由来及其在中国民间社会的影响。台湾学者李丰楙研究道教西王母信仰的形成,认为东晋时期西王母已演化为道经传授者和女仙首领。 道教的西王母与昆仑山神话,是道教仙话中最具想象力的部分。道教的西王母神话极大地丰富了道教神仙信仰的内涵,我们在学界已有研究基础上深入解读道经文本,拟进一步讨论道教西王母与昆仑山神话的文化内涵。

一 道经中的昆仑山与西王母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道教的众多女仙皆隶属于西王母。成书于战国初的《山海经》,最早记载了昆仑山西王母的故事。在《山海经》的神话叙事中,天帝之女西王母是具有兽形特征的图腾神。战国时期列御寇撰《列子》,战国时魏国史官撰《竹书纪年》,战国时赵国史官撰《世本》,战国思想家庄周撰《庄子·大宗师》,汉代纬书《尚书帝验期》,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土“竹书纪年”的《穆天子传》,西晋王嘉《拾遗记》,六朝时期成书的《十洲记》《神异经》,都记载了先秦流传的昆仑山西王母故事。相传周穆王西巡曾受西王母的礼遇,汉武帝则得西王母仙桃的赠予。先秦时期的西王母神话有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西王母神话充满对神仙世界的丰富想象,生动地反映了中华先民的原始思维和宗教观念。

文献中较早记载西王母神话的是《山海经》。晋代郭璞《山海经》卷二《西山经》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神话叙事中的西王母,是具有图腾色彩的神话人物。早期西王母神话的叙事简略,且有三青鸟相伴的神异传说。郭璞《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称:“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山海经》卷二《西山经》则说三青鸟栖息在三危之山。《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记载三青鸟赤首黑目,还各有名称。 南齐小说《汉武故事》,说西王母七月七日至承华殿见汉武帝,先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一会儿有二青鸟挟侍王母降临。 专门供西王母使唤的三青鸟,史籍中又称为青乌。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八载:

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南面东向,头上戴七种,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

三足乌又称三足金乌,古人认为此日中神鸟的出现,会给人间带来福祥和瑞应。汉代画像砖上画的三足乌,就居于西王母座旁为其取食。为西王母所驱使的灵禽三足乌,具有长生神鸟的象征意蕴。

道教认为昆仑山为天之中岳,西王母统众女仙所居之地。茅山上清派宗师陶弘景《真诰》卷五《甄命授》说:

昔汉初,有四五小儿,路上画地戏。一儿歌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

民间相传小儿乃东王公玉童,童谣歌言仙人得道升天,当揖金母而拜木公。此汉初社会流传的童谣歌,陶弘景《真诰》卷五《甄命授第一》、隋唐苏玄朗《丹台新录》、唐杜光庭《仙传拾遗》亦引录。杜光庭《仙传拾遗》更记载西汉张良对此儿歌的解读。

在长生成仙思想极为盛行的汉代,西王母长寿神仙的形象已经确立。西王母在汉代社会已影响到各阶层,民间认为西王母有为人注寿、注福、注禄的功能。在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中频繁出现的西王母图像,更是生动地反映出汉代社会的西王母崇拜。例如河南南阳市汉画博物馆收藏的东王公与西王母图,在西王母周围有神异三青鸟、九尾狐,更有传说捣制不死之药的玉兔。图中东王公与西王母对坐于悬圃之上,上有三青鸟和骑鹿的仙人,下有玉兔在广寒宫精心捣制仙药。在郑州出土的两汉之际画像砖的西王母画像,画面表现戴胜、着长衣的西王母拱手跽坐于峰峦叠嶂之山顶,其前面有持杵捣药的玉兔,其后面是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鸟,其下面则是九尾狐。

在战国以来的神仙思想影响下,西王母逐渐被神仙化,东晋南朝上清经派建构道教神仙体系,将西王母尊为女仙之首。汉代各种西王母图像表现的内容,正是《汉武帝内传》西王母故事的形象化展示。《汉武帝内传》描写西王母、上元夫人降临汉宫,武帝斋戒见西王母受神仙不老术之事。西王母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七月七日会汉武而论道,乃是魏晋时期脍炙人口的道教仙话故事。汉代社会流行的西王母图像,表现的西王母神仙主题有求药图、仙境之乐图、入天门图,大致也是据《汉武帝内传》的叙事而表现的。在汉代各种西王母图像中,展示出西王母居住之昆仑玉山墉城,神仙羽人济济,灵禽异兽腾跃,仙乐之声可闻,一派祥瑞飘逸的神仙境界。

西汉元封元年七月七日西王母见汉武帝,是魏晋社会脍炙人口的西王母神话。西王母下降以道法授汉武帝的神话叙事,是道教将大道传播至帝王国主的典型例证。 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第五》说:“元封元年七月七日,西王母、上元夫人同下降汉武于咸阳宫,授五帝灵飞、六甲、上清十二事。” 甚至有西王母授汉武帝上清经四十六卷之说。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七九《道部二十传授下》引《道学传》说:“汉武帝自撰西王母所说集为一卷,及所与经图之属,盛以黄金之几,封以白玉之函,安着柏梁台上。” 其中所谓经图之属,就包括《五岳真形图》。《汉武帝内传》说元封二年七月七日,西王母下降授汉武帝《五岳真形图》。东晋道经《五岳真形图序论》称:

帝见王母巾器中有一卷小书,盛以紫锦之囊。帝请问:“此书是仙灵方耶。不审其目,可得瞻盼不。”王母出以示之:“此《五岳真形图》也,昨青城诸仙就我请求,今当过以付之。”……即命侍女,使更取一图,以与武帝。侍女探怀中得一卷,形书精明,俱如向者。王母以手付帝,再拜跪受。

道教宣称《五岳真形图》乃三天太上所出,是文秘禁重的道经图书。道教视《五岳真形图》为真文之上品,该图为“太上传命之信,西王母之所尊”。 其功能“可以威制五岳,役使众灵”。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卷四《太玄右宫女青四极明科律文》说:“《五岳真形图》,上皇之所秘,太上大道君所修,西王母之所行。”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称:“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 唐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卷上称:“《五岳真形图》,上圣高真神仙所宝。道士佩之,游行山泽,千山百川之神,皆出迎之。家有此图,仙灵侍卫,万厉潜伏,仕官高迁,财产丰积,子孙昌盛,门户兴隆,修行佩奉,自有法矣。” 道教史上魏晋道士郑思远,东晋道士尹道全、鲁女生,都曾得《五岳真形图》的传授。道教传授三洞经戒的科仪,《五岳真形图》是必传经目。在唐代道教法位阶级之中,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依次为最高法位,而得《五岳真形图》等道经的传授,才可以称洞真法师。

道教宣称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都归属西王母管辖,而西王母所居宫阙,就在昆仑山墉城之内。唐代杜光庭试图改变西王母图腾神的形象,他在《墉城集仙录》卷一《金母元君》中解释说:“又云王母蓬发戴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 道教神仙传记中的西王母形象,一改《山海经》中豹尾、虎齿的图腾神模样,而成为风姿绰约、雍容华贵的女仙形象。东晋道经《五岳真形图序论》载七月七日西王母见汉武帝的形象:

王母上殿,东向坐,着黄锦褡襡,文采明鲜,金光奕奕。交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大华结,戴泰真晨婴之冠,履玄琼凤文之舄,映玄云栋,神光晔。视之,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者也。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五《道部十七》引南朝陈马枢《道学传》描述西王母的形象说:

西母结大华之髻,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琼凤文之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四《西王母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见汉武帝的形象:

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带天真之策,佩金刚灵玺。黄锦之服,文彩鲜明,金光奕奕,腰分景色之剑。结飞云大绶,头上华髻,戴太真晨缨之冠,蹑方琼凤文之履。可年二十许,天姿奄蔼,灵颜绝世,真灵人也。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复集卷一《金母元君》亦沿袭此记载。总之,西王母女仙领袖的形象,最终是由道教想象加工而完成的。

二 道教上清派对西王母神仙形象的建构

西王母的原相是昆仑山神,但最迟到东晋后期,早期道教已尊西王母为道教神系里的女仙。东晋道经《老子中经》记载了五十五位神仙,其中东王父排列在神仙第三、西王母排列在神仙第四,仅次于第一神仙的上上太一和第二神仙的无极太上元君。魏晋时期上清派致力于建构道教神仙系谱,对西王母信仰的道教化起了重要作用。日本学者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就认为《汉武帝内传》与上清派道士有着密切关系。

上清派的很多经书致力于西王母形象的建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明居处第四》说:“《洞真经》云:九灵馆在昆仑山,西王母及真仙女之所游处。” 洞真部的《洞真经》即《上清经》的泛称,《洞真经》对昆仑山西王母有丰富的想象建构。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二三《真灵治所品》引《洞真外国放品经》说:“昆仑墉城,是西王母治所。” 《洞真外国放品经》,是东晋出世的上清古道经。《无上秘要》卷二十《仙歌品》引《道迹经》说:“西王母为茅盈作乐,命侍女王上华弹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又命侍女石公子击昆庭之金,又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璜,又命侍女琬绝青拊吾陵之石,又命侍女范成君拍洞阴之磬,又命侍女段安香作缠便之钧。于是众声彻合,灵音骇空。” 《道迹经》为东晋上清派的撰述,与《真诰》的编撰密切相关。《上清九灵太妙龟山元录》三卷,这部上清经亦载西王母之事。 唐王悬河《三洞珠囊》卷八《相好品》引《玉佩金珰上经》说:“昔上开元年九月一日,有青乌衔九天金书秘字,以付西王母也。” 《玉佩金珰上经》(即《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又称《玉佩金珰太霄隐书玄真洞飞二景宝经》),系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这是上清派对西王母形象的神学建构。

此外,南朝梁陶弘景的《登真隐诀》,上清派的《大洞玉经》,亦记录昆仑山西王母之神异事迹。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六〇《道部二真人上》引《登真隐诀》曰:“昆仑瑶台,刊定真经之所也。”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七四《道部十六理所》引《登真隐诀》曰:“昆仑山,一名昆崚山,一名玄圃台。上有积石圃、大活井,西母宴会之所也。” 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一《仙观品》引《大洞玉经三十九章》说:“昆仑山上有灵芝观,上接璇玑之轮,下在太空之中,西王母之所治也。” 道教宣称高上虚皇道君而下三十九道君各著经一章,故曰《三十九章经》。道教称此经乃九天之奇诀,被列为上清大洞宝经之首。陶弘景《真诰》卷五《甄命授》说:“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 道教宣称九华真妃与紫微王夫人、南岳魏夫人同降。出二卷书付杨君,其中就包括《大洞真经三十九篇》,紫阳真人周义山亦曾得《大洞真经三十九篇》的传授。

南朝梁上清派宗师陶弘景撰《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其神仙系谱中有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的神位,是居于第二中位玉晨玄皇大道君下的女真,根据六朝道经《茅君传》的记载,此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就是西王母的道号。 西王母在《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仅次于七大主神,是上清派神仙系谱中排列在第二等位业的仙真。道教上清派推崇西王母,上清派宗师王褒曾得西王母经法的传授。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六一《道部三真人下》:“王褒,字子登,斋戒三月,王母授以《琼花宝曜七晨素经》。”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六七九《道部二十传授下》载:“《内音玉字经》曰:大梵隐语,西母以上皇元年七月丙午,于洞室下教,以授清虚真人王君。” 此《内音玉字经》即《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该经卷四记载西王母传授王褒大梵隐语之事。

上清派神仙三茅真君和上清派宗师魏华存,都曾得到西王母大道的传授。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六六一《道部三真人下》引《集仙录》载:“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童散四方》。……王母命上元夫人授盈二弟茅固、茅衷《太霄隐书》。其后,紫云元君魏华存斋戒于阳落山隐元之台。王母与金阙圣君降于台中,乘八景舆同诣清虚上宫,传玉清隐书数卷,以授魏夫人。” 在上清派的神仙系谱叙事中,西城王君为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之师。按照《茅君真冑》的记载,上清派三茅君的茅盈、茅固、茅衷和王褒、魏华存都尊西城王君为师,而西王母则是居于上清派诸尊之上的祖师。在魏晋道教的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各派中,上清派最致力于建构道教神仙谱系,上清派尊崇西王母奠定了道教西王母崇拜的基石。

东晋葛洪《枕中书》最早有元始天王之称,道教尊元始天王为西王母授道之师。《枕中书》说,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生九光玄女,号曰太真西王母,葛洪宣称西王母是元始天王之女,这是道教对西王母神话的创新。道教还按照斋醮科仪的仪格,给西王母取神仙的姓字。东晋道经《太上老君中经》卷上第四神仙说西王母:“姓自然,字君思。” 道教强调西王母的道法来自元始天王的传授,道教宣称元始天王以三天九微玄都太真灵箓授西王母。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一《金母元君》载:“元始天王授以万天之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统括真圣,监盟证信,总诸天之羽仪。” 《无上秘要》卷三二《众圣传经品》说:“《玉飞天真书》,太清元始天王以授西王母。” 东晋南朝道经《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卷上说天真大神奉元始天王之命:

使赍九天金书紫字青金丹皇之文,降授于王母焉。赐号西元九灵上真仙母,封西龟之岳。又授素书一卷,上真始生变化元录,总领仙籍,承统玉清。

该经称元始天王赐西王母青金丹皇玉文是九天金书紫字,上真始生变化元箓是素书一卷,都是具有神秘色彩的符箓道法。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载: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经,合三十六卷,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撰。”……元始天王告西王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书灵宝真文十部妙经》,太上所秘,不尽传世,王母所得,讵已极源,五岳所藏,亦多不备。”

这些金格玉书、灵宝真文,都是元始天王传授的天界秘文。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元始天王编排在第四中位之左位,陶弘景注明是西王母之师。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八四《得太清道人名品》说:“元始天王,此盖太清元始天中之王,西王母初学道之师。” 《云笈七签》卷八十《符图》,亦有“西王母初学道,诣元始天王”之说。 道教有元始天王以龙汉之年撰十部经,以传授西王母之说。 道教还有西王母从元始天王受道,乃刻《大洞真经》于北元天中的神学说法。 总之,西王母从元始天王受道,是道教西王母崇拜的显著特色,更彰显道教灵宝派亦致力于西王母信仰的建构。

道教综合汉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也曾为西王母专门造作传记。道教《灵宝经》就提到《素灵洞玄大洞妙经》,该经是有关西王母的传记。 据东晋南朝道经《上清七圣玄纪经》说:“《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传》,右三纪,篇曰《灵纪洞玄上经》,或曰《大有妙玄经》,有之者神仙,行之者为真人。” 西王母与上清太上大道君等名列上清七圣。我们知道,传世最早的《西王母传》是由东汉桓所撰写。而道教传世的由杜光庭、张君房撰写的西王母传记,是在桓传记的基础上改写增补而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一《金母元君》,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四《西王母传》,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一《金母元君》,都是在东汉桓《西王母传》叙事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大致秦汉时期的西王母传说都被道教汲取,成为道教建构西王母信仰的素材。

在有关西王母的神话叙事中,西王母手下女仙人才济济,身边总有玉女、虙妃等神女簇拥。道教对西王母女仙形象的塑造,是赋予她统领女子学仙者的最高权威。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一《金母元君》说:“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 杜光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在《墉城集仙录》中塑造出众多女仙形象。这些昆仑女仙统属于西王母之下,而西王母居金墉城,故取此经名。在《墉城集仙录》的宗教叙事中,天界的墉城是由西王母治理,西王母由西华至妙之气幻化而成,升为掌管女仙名籍的众仙之主。该经原本为十卷,共记录了109位女仙。现《道藏》本仅存六卷,仅存汉魏以来广为流传的圣母元君、金母元君、上元夫人、昭灵李夫人等37位女仙的传记。在道教神仙世界的建构中,西王母确乎具有“制召万灵,统括真圣”的法力。

三 道教神仙西王母与昆仑山的关系

昆仑仙山有执掌不死之药、管人间生死之权的尊神西王母,由此昆仑山是人们心目中的一方净土。昆仑神话中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仑,那是道教理想中的神仙境界。相传昆仑山中有西王母的宫阙、金城、瑶池、金台、石室,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三《宝台品》引《登真隐诀》第四云:“昆仑瑶台,西王母之宫,所谓西瑶上台,天真秘文尽在其中。” 道经中的昆仑瑶台,不仅是神仙聚会的地方,更是道教天真秘文储藏之地。神话中的昆仑山确乎群仙汇聚的场所。

在西王母道教化的过程中,道教宣称西王母始终居于昆仑山。《云笈七签》卷八十《符图》载《人鸟山形图》说:

西王母初学道,诣元始天王。三千年道成德就,应还昆仑之山。临去,辞元始天王,共刻铭人鸟山上,虚空之中,制作文字,字方一丈,悬在无中,以接后学,于今存焉。

西王母居住的天界墉城,汉魏时期人们已对之有充分的想象。著录为汉东方朔撰的《十洲记》,已描绘西王母居住墉城的盛况。传说昆仑山有三角,即阆风巅、玄圃堂、昆仑宫,而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 史称“金母以墉城为治”, 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二二《三界宫府品》,对西王母所居昆仑山仙境有详细的描述:

墉台、墉宫、西瑶上台,右在昆仑山上,西王母所居。紫府宫,右在青丘之左风山上,天真神仙玉女游观之所。九灵馆、金丹流云宫、晖景室,右在昆仑山,西王母及真仙女之所游处。玉殿,右在玄羽野西陇山,王母三元君所居。青琳宫,西华堂,丹微房,右在白玉龟山上,西王母所居。

这些出自东晋南朝《洞真经》的记载,是上清派对昆仑山仙境的想象造构。

神话中的昆仑山是中华先民对天界的想象,各种神话叙事始终与西王母相联系。明孙瑴编《古微书》卷三二论昆仑山金台说:“昔西王母告周穆王,去咸阳三十六万里,山高平,去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广万里,形如偃盖,上有金台。” 金台又称为王母台,《宋书》卷二一《乐志》就描写魏晋时期对王母台的歌咏:“乃至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傍。东西厢,客满堂。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西王母在昆仑山居住的石室、玉堂,成为道教色彩颇浓的名词。在古人对昆仑山的神话叙事中,笃信那是神仙居住修炼之地,道教更是对昆仑山仙境予以想象。《云笈七签》卷二二《天地部》载昆仑山说:

中国四周百二十亿万里,下极大风泽五百二十亿万里。昆仑处其中央,弱水周匝绕山。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三角,面方长万里,形似偃盆,中央小狭,上广。其一角正北,千辰星之精,名曰阆风台;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一处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其北户山、承渊山并其支辅。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流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上通璇玑,元气流布五常玉衡,普引九天之澳,灌万仙之宗根,天地之纽,万度之柄矣。上生金银之树,琼柯丹宝之林;垂苏瑚以为枝,结玉精以为实;其树悉刻题三十六国音诸天玉文,上栖紫燕凤鸾、白雀朱鹗、鹍鸡灵鹄、赤鸟青鹊;下则飞禽游兽,与昆仑同生;初无死耗,但玄文宝经隐书古字,有千二百亿万言。在玄圃之上,积石之阴,仙人有九万人,皆停散于灵山。学者恒诵诸天内音外国三十六音、地下九垒之音九年,仙人自当降送灵山之神奇;三十六年,得乘五色云舆,上登昆仑之山也。

西晋王嘉《拾遗记》卷一〇《昆仑山》说“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 道教在魏晋志怪小说昆仑山叙事基础上,对昆仑山仙界有进一步的想象。甚至有昆仑“其国有不死之教。其国人皆修上清之道”之说。 道教赋予西王母统领昆仑山的法力。《云笈七签》卷一八《三洞经教部》说西王母:“下治昆仑之山,金城九重,云气五色,万丈之巅,上治北斗,华盖紫房,北辰之下,人亦有之。”

汉魏时期人们对西王母居住的宫阙,也发挥出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东汉桓《西王母传》更详载西王母所居宫阙的盛况:

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

东晋道经《五岳真形图序论》说昆仑:“上有金城五所、玉楼十二所,流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密房,西王母之所治,众仙所宗。” 《墉城集仙录》亦沿袭“有城千里,楼十二”之说, 道教认为昆仑山有三角,正东角的昆仑宫即墉城所在,道教宣称墉城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这些神仙宫阙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西王母居住的玉楼、琼华、玄室、丹房,是后世道教描述神仙境界的常用术语。唐杜光庭《莫庭乂青城本命醮词》就说:“洞里之玉楼金阙,尘俗难窥。” 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四《琼室品》引《十洲记》说:“昆仑有琼华室,西王母所处。” 昆仑山的仙境神话叙事,对道教的洞天福地、神仙境界有着生动形象的启示作用。

道教有所谓九圣七真,道成之后朝昆仑之说。《云笈七签》卷一一四《西王母传》引汉代纬书《尚书帝验期》曰:“王母之国,在西荒之野。昔茅盈,字叔申,王褒,字子登,张道陵,字辅汉。洎九圣七真,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阙焉。” 唐杜光庭《仙传拾遗》载张良:“其孙道陵得道,朝昆仑之夕,子房往焉。” 古代诗文中昆仑山西王母叙事的朝昆仑、朝王母,千乘朝昆仑,成为文士们抒发崇道之情的习语。

道教有玉京昆仑之说,称昆仑上宫为玉京山。道教称昆仑得名之由来,“形如仰瓮,下狭上广,故名之为昆仑”。 神话的昆仑山和历史地理的昆仑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昆仑山崇拜。道教女神西王母居于昆仑墉城,增强了神话昆仑的神秘色彩。

结语

西王母神话与昆仑山的神仙境界,在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道教赋予西王母女仙之宗的神格,宣称凡女子登仙得道者,都隶属于西王母管辖。西王母女性神仙的优美形象,是吸引女道士修道成仙的楷模。在道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道教女仙西王母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西王母号称太阴之精,天帝之女,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道教在秦汉西王母传说的基础上,对西王母女仙形象不断润色创新,道教仙话其实是道教神仙信仰的表达,奠立在神话思维基础之上的道教西王母神话,将道教仙话的想象力、表现力推向极致。 qTEJ/WdLW0T4VfNtrFSyc+BzHFXmyvXm/b69itw8WXfW1CYx45ti50R4oD9H3s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