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吉斯卡尔·德斯坦摘取总统桂冠

一 眼花缭乱的总统候选人

与上届总统选举比较,第五共和国第四届总统选举的政治气氛颇不稳定。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法国政治力量有了重大的变化,总统候选人提名形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

多数派因乔治·蓬皮杜的病逝失去了一个无可争辩的、有权威的领袖。一时间,各个山头乘机蜂拥而起,竞相争取总统候选人的提名。

具有极强权力欲的戴派元老雅克·沙邦-戴尔马于1974年4月4日在悼念蓬皮杜仪式上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参加总统竞选。他自比继蓬皮杜之后的戴派第二个“王储”“总统后备”,因此打算捷足先登,造成既成事实。这位“新社会”的前总理的表态得到了共和国民主人士联盟多数成员和进步与民主中心的正式支持,也得到戴派元老米歇尔·德勃雷、亚历山大·桑吉内蒂的拥护。

吉斯卡尔派也早已对总统宝座虎视眈眈,他们早就从政治和组织方面做好了接管政权的准备。他们的领袖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审时度势,不紧不慢地于4月8日在“弑君事件”的地方 ——夏马利埃市政府宣布参加总统的角逐。他得到独立共和人士全国联盟和让·勒卡尼埃所领导的民主中心的全力支持。

现任总理皮埃尔·梅斯梅尔于4月9日声称,如果得到多数派一致的支持,他也可以出面参加总统竞选,但要以多数派其他候选人退出竞技场作为先决条件。

多数派成员、戴派的同情者、国民议会议长埃德加·富尔自恃在多数派的优越地位,打算依靠多数派的支持和充分利用多数派的“开放性”政策,向总统宝座冲刺。

在多数派中,图尔市市长让·鲁瓦耶、卢兹市市长埃米尔·米勒、克里斯蒂安·富歇也纷纷加入总统宝座争夺战的行列。

于是,多数派各山头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地展开了争夺总统候选人提名的“肉搏战”。多数派中许多著名人士对此现象深表不安,他们希望取消山头,提出共同的总统候选人来对付左翼联盟的统一候选人。现任内政部部长雅克·希拉克断言在多数派中,“沙邦-戴尔马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唯有吉斯卡尔·德斯坦具备同左翼联盟候选人抗衡的条件。于是,他纠集了43名多数派议员和部长组成“43人委员会”,并于4月15日发表了“43人呼吁书”。他们在呼吁书中提议多数派选出一名总统候选人,并明确地要求他们的选民投吉斯卡尔·德斯坦的票。这无疑从背后捅了沙邦-戴尔马一刀。他们的“离经叛道”行为得到了总理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梅斯梅尔、富尔、富歇都相继偃旗息鼓,急流勇退;只有沙邦-戴尔马不甘俯就,坚持参加竞选。

法国主要左翼政党的面貌已经大大改观:社会党的革新和统一、左翼两大党社会党和法共走向联合、左翼联盟在第五届议会选举中取得显著进展,都大大地改善了左翼政党的地位和增强了它们的影响。在这次总统选举前夕,左翼联盟正处在蜜月期。1974年4月4日和5日,社会党、法共和左翼激进党人运动经过充分协商,一致推举弗朗索瓦·密特朗为左翼联盟统一的总统候选人。社会党为此于4月8日召开特别大会。在会上,代表们挥动红色玫瑰表示支持。统一社会党也在召开的代表大会上经过激烈的辩论,通过决议支持左翼联盟总统候选人。法国最大的两家工会——法国总工会和法国劳工民主联合会,以及全国教师联合会都声明表示拥护。左翼联盟总统候选人的顺利通过,无疑是对右翼多数派的巨大挑战。

此外,许多小党派和形形色色思潮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总统候选人,如阿兰·克里维纳代表革命共产主义阵线 、阿莱特·拉吉耶代表工人斗争 、勒内·迪蒙代表生态派 、让-马里·勒庞代表极右国民阵线 、保皇主义者贝特朗·勒努万代表新保皇行动 ,以及欧洲联邦主义运动 代表居伊·埃罗和让-克洛德·塞巴格也纷纷参加角逐。

经过一番较量,总统候选人由最初的33名减至12名,但它仍比前两届总统选举多一倍,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其中有可能问鼎总统宝座者仅有沙邦-戴尔马、吉斯卡尔·德斯坦和密特朗三人。

二 吉斯卡尔·德斯坦险胜夺魁

这次法国总统竞选运动异常紧张和激烈。在左翼和右翼选民势均力敌的条件下,沼泽派 选民的动向(也称平原派 或中间派选民)具有决定性作用。吉斯卡尔·德斯坦、沙邦-戴尔马、密特朗三巨头都在政治纲领和个人形象上下功夫,以博得中间派选民的青睐。

多数派两个主要总统候选人都尽力乔装打扮,表示中间派人物因时代的不幸可能使他们的屁股移向右边,为他们的右翼属性开脱。吉斯卡尔·德斯坦宣布忠于中间主义、自由主义和“蓬皮杜主义”,提出变革的口号。在政治体制方面,他将把总统任期缩为五年,实行比例代表制的选举法;在经济上,他将推行自由放任主义,稳定税收,优先解决失业;在对外关系上,他主张一个独立强大的法国和一个团结的欧洲。他的政治纲领受到相当多选民的欢迎。沙邦-戴尔马则强调坚持戴高乐主义,仍要囿于戴高乐式的政治纲领,对保守的选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左翼联盟总统候选人密特朗不否认他的政治属性,然而,为了让中间派选民甚至右翼选民放心,他竭力淡化左翼色彩。他在谈到“共同执政纲领”时,暗示其主要在精神上从中得到启迪,不会把它作为金科玉律逐字逐句地照搬实行。他针对选民对法国经济危机的不安,提出“孟戴斯式”的经济计划。这个经济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用半年时间来研究和分析法国经济问题;第二阶段用一年半时间进行社会大改革;第三阶段用五年时间实行经济结构改造。他保证在未来的政府中将广泛罗致中间派人士。密特朗的政治纲领对选民也有相当程度的吸引力。

总统候选人还充分利用集会、报刊和电视来塑造各自的形象。密特朗已经历过总统选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次竞选中,他精心安排发言,讲究修辞和仪表,给人以稳健持重的印象。吉斯卡尔·德斯坦年轻,头脑清晰,语言简练,处事沉着,且富于感情和人情味,给人以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感觉。沙邦-戴尔马则以戴高乐的“第二王储”自居,行事鲁莽,使得人言啧啧。

频繁的民意测验揭示了法国各个阶级和阶层的政治动向和总统候选人得票的百分比,而这些信息又反馈到选民中,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4月9日至5月3日,法国民意测验所做的一次调查表明:密特朗得票率从40%上升到45%,在稳定地增长。有趣的是,沙邦-戴尔马和吉斯卡尔·德斯坦得票率在开始时分别为29%和27%,前者略为领先。但以后朝着相反方向变化,后者得票率逐渐超过前者。最后一次民意测验两人得票率分别为15%和30%,后来者居上,超过一倍。沙邦-戴尔马不可避免地要翻船。

在新闻媒介渲染的紧张气氛中,5月5日法国举行了第一轮投票。投票结果表明,选民积极性高,弃权率只占登记选民的15.77%,同1965年一样低。三个主要候选人得票率占有效票总数的90.96%,几乎包括了全部选票;其他九名候选人得票率只占有效票总数的9.04%。在三个主要候选人中,正如民意测验所预料,密特朗独占鳌头,所获选票占有效票总数的43.25%,吉斯卡尔·德斯坦次之,为32.60%;沙邦-戴尔马排行第三,为15.11%。最后的决战将在密特朗和吉斯卡尔·德斯坦,亦即在左右两名候选人之间进行。而他们两人的命运则要看另一部分右翼选民和中间派选民的抉择。因为正是这些选民在第一轮中将占有效票总数24.15%的票投向其他总统候选人。

希拉克在第一轮投票后立即指出吉斯卡尔·德斯坦是“总统多数派、蓬皮杜多数派的候选人,他具备领导一个国家所要求的一切条件” ,表示要毫无保留地支持。共和国民主人士联盟议会党团主席克洛德·拉贝保证在第二轮中转投吉斯卡尔·德斯坦。大部分戴派领导人也采取了同样的立场。沙邦-戴尔马见大势已去,含垢忍辱地发表声明表示赞同。进步与民主中心也步其后尘,准备改变立场。以塞尔旺-施赖伯为首的大部分激进党人原属于反对派,现在也倒向吉斯卡尔营垒。一个支持右翼总统候选人的新的力量重新集结起来,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吉斯卡尔·德斯坦的地位。

密特朗获得拉吉耶、克里维纳、迪蒙、左翼激进党人运动及其选民的支持。法共表示要通力合作,声明如果左翼一旦掌权,它将放弃久已觊觎的内政部、国防部和外交部职务,从而消除了中间派选民的疑虑,增强了左翼选民的向心力。左翼总统候选人的营垒也有所加强。

在举行第二轮投票前,法国大选首次引进美国总统选举的电视辩论程序,让进入第二轮的两位总统候选人通过电视辩论将施政理念展现在法国公众面前。5月10日,左右翼总统候选人在电视中进行了面对面的辩论。法国选民通过屏幕可以直接了解候选人思想和政策,以便做出最后抉择。在电视辩论中,吉斯卡尔·德斯坦表现得从容不迫,而密特朗则显得十分紧张。5月19日,在各党派锣密鼓紧的气氛中举行了第二轮选举。投票结果表明,弃权率再次下降到12.67%,投票人数创造了纪录。右翼总统候选人共获得占有效票总数50.81%的选票,左翼总统候选人则为49.19%。吉斯卡尔·德斯坦多得35万多张选票,险胜过关,终于摘取了总统桂冠。

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1926年2月2日生于法国的一个名门望族,194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黎综合工科学院,1951年以第三名的成绩毕业于国立行政学院,1956年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1959年任财政部负责预算的国务秘书,1962~1966年年仅36岁便担任经济和财政部部长并最终解决了法国长达36年之久的财政赤字问题,1962年组建独立共和党并成为该党的领袖,1966年当选为独立共和派全国联合会主席,1967~1968年任国民议会财政、经济和计划委员会主席,1969~1974年任经济和财政部部长。他领导独立共和党力争进入议会、踏入政界、扩充势力,执行在多数派内“相互依存中保持独立”的策略,与戴派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他在希拉克的支持下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此时,他年仅48岁,是路易·波拿巴(1848~1870)和卡齐米尔-佩里耶总统(1894~1895)以来最年轻的总统。

这次总统选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经过分化和组合后的法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法国政治力量终于实现了两极化,在法国政坛上形成了戴派、吉斯卡尔派、社会党、法共四大政党争雄和左右两大派对立的格局。吉斯卡尔·德斯坦上台执政意味着右翼多数派内部实现了重大转折:自1962年以来一直作为总统多数派中流砥柱的戴派,不能在新的总统多数派中起主导作用了,它已退居从属的地位。戴派左右法国政治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法国政治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 法国《人民事业》法文为“ la Cause du peuple ”。

[2] 法国《鸭鸣周刊》法文为“ le Canard enchaîné ”。

[3] 法国《世界报》1972年7月7日。《世界报》法文为“ le Monde ”。

[4] 《共同执政纲领》法文为“ le Programme commun de gouvernement ”。 YJnQooulsHgz1LqXgnqJnofTkPUtZc/4Zg4PBaDk+Qc4uh+yTRHXtSEGTKNkbn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