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辉煌30年”的结束和社会结构的嬗变

一 “辉煌30年”的结束

法国经济学家让·富拉斯蒂耶在其《辉煌30年或意外的革命(1946~1975)》一书中,创造了“辉煌30年” 的说法,从此,该说法在法国国内外流行开来,用以形容二战后至1974年法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二战结束到1974年的“辉煌30年”中,法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①恢复时期(1944~1950年)。二战后,法国政府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并使之有长足的发展,实行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推行国有化,将许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和银行收归国有,以便通过国有经济来引导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政府从1947年起开始实行发展经济的第一计划,重点发展能源、钢铁、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部门。法国政府还通过“马歇尔计划”从美国获得巨额贷款,以便解决燃眉之急和资金的不足。正是这些政策和措施,使法国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得到了恢复,从而使20世纪40年代末法国经济超过战前1938年的水平,农产品自给有余,配给制取消,千疮百孔的经济得到了初步的治理。②起飞时期(1951~1959年)。法国政府除了推行国有化、计划化和利用美援外,还将西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广泛地用于工农业,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效率和生产力。与此同时,法国政府倡议并于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联营,保证了法国紧缺的优质煤的供应,扩大了法国钢铁在欧洲的市场。正是这些有利条件使法国渡过了1952~1953年和1958~1959年两次经济危机。1950~1959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6%,仅次于日本和联邦德国,在西方大国中排名第三。③高速发展时期(1960~1973年)。法国政府继续坚持中长期经济计划,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实行新的货币政策,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进欧洲经济共同体建设,加上廉价的石油,使法国经济渡过了1964~1965年的经济危机,并得到了比20世纪50年代更快的发展。经过“辉煌30年”,法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在世界排名中居第四位,仅次于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

“辉煌30年”中经济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49年分别为12.8%、52.7%、34.5%,1973年分别为6.4%、41.8%、51.8%,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总和。

“辉煌30年”中经济和生产力的大发展,新科技的广泛使用和推广,促进了新兴的工业和高科技工业的兴起。在新兴工业和高科技工业中,航空航天、核能、电信、信息技术、高速列车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汽车制造业蓬勃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也成了法国国民经济中的龙头产业。与此同时,法国传统的工业部门也得到改造,从而使造船业、采矿业、钢铁业、纺织业都建立在新兴技术之上。

经过“辉煌30年”,法国经济对国际原材料特别是对国外石油的依赖日益加深,社会保障的开支越来越大,社会提成在公共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与此同时,法国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上国际石油价格暴涨,法国经济在1974~1975年遭到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从而终结了“辉煌30年”。自此,法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

然而,正是“辉煌30年”中经济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推动了法国社会的进步,加速了法国社会结构的嬗变,法国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大变动。

二 人口和人口结构的变动

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法国经济的复兴和快速发展,法国如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出现了人口增长的高峰期。1946年法国人口为4050.7万,1954年为4277.7万,1962年为4651.9万,1968年上升到4972.3万,1970年再上升到5052.8万,1975年达到5265.6万。1946~1968年法国人口增加了23%,而1860~1946年仅仅增加了7.2%。二战后,法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1946~1968年为10‰,1968~1975年为7‰。这个时期,法国净增加人口数量(从年出生数量中减去死亡数量)年均约为30万 ,也是人口生产的“辉煌30年”。

法国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法国历届政府逐步出台鼓励生育和奖励多子女家庭的政策和措施,如1949年增加住房津贴、提高家庭补助、增加10岁儿童的补助、扩大单一工资补助金、1970年对孤儿的补贴、1974年对上学的补助、1975年的专项教育补贴,从而大大提高了法国妇女生育的积极性,在“辉煌30年”中法国妇女的年生育率始终保持增长,1945~1949年生育率年均为20.3‰,1971~1975年为15.9‰。其次,法国人根深蒂固的节育概念发生了变化,克服了“自己不生和少生孩子,要求他人生和多生孩子”的思想,积极地响应政府号召,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生孩子和多生孩子。再次,法国政府建立了健全的和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医疗和退休的社会保险体系,从而使死亡率大大下降,1946~1950年死亡率为13.1‰,1951~1955年为12.5‰,1956~1960年为11.6‰,1961~1965年为11.1‰,1966~1970年降至10.8‰,1971~1975年进一步降到10.6‰。最后,法国政府大量地吸收外国移民,从而使这个时期法国人口激增。从20世纪70年代中叶起,法国出生率下降,出生婴儿减少,从而导致法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放缓。

这个时期,法国人口密度继续在增加,1950年为76.4人,1954年为77.6人,1962年为84.4人,1967年为91人,1975年为95.6人。在年龄结构方面,19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法国人口的比重,1946年为29.5%,1965年为33.9%,1975年为31.7%。20至64岁占法国人口的比重,1946年为59.4%,1965年为54.1%,1975年为54.8%。65岁及以上老人占法国人口的比重,1946年为11.1%,1965年为12.0%,1975年为13.5%。男女比例方面,法国女性无论增长速度和数量都已超过法国男性,她们占法国总人口比重在1970年达到51.2%。在法国人寿命方面,1946年男性61.9岁,女性67.4岁,1968年延长到男性68岁,女性75.4岁。在结婚率方面(结婚对数与人口之比),二战后逐渐下滑,二战后不久还保持在14.7‰(15‰~16‰表明婚姻情况良好),1972年下降到8‰,只有40多万对的男女结合。而离婚率却呈现上升势头,60年代末年均约为3.4万对,1974年上升到5.3万对。

在就业结构方面,二战后法国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在急剧地减少,尤其在1962年后进一步加快了减少的速度。1946~1968年,随着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基础工业和重工业的加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工业中兴起了科技革命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传统部门的没落、改造和重组,第二产业生产率的提高,法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量和比重于1968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相反,二战后法国第三产业急剧膨胀,使其就业人口迅速地增加。在“辉煌30年”中,法国就业人口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比重的变化如下:1946年分别为36.40%、29.30%、34.30%,1954年分别为26.60%、35.50%、38.30%,1962年分别为19.90%、38.20%、41.90%,1975年分别为10.10%、38.60%、51.40%。1975年,法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就业人口总数的一半。其中,法国就业人口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行政和管理部门的增加尤为迅速。

随着法国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动,法国人口和家庭参与经济和生产活动的数量日益增加,人口和家庭也日益社会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不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随着他们参与的经济和生产部门越来越社会化而进一步社会化,而且随着农业“以间接方式表现为最社会化的部门之一” ,如农业的各类合作社蓬勃地发展,农业经济高度依赖工业和服务业,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农民人际交往的开展等,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法国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日益细化,法国家庭成员、法国女性参加劳动、工作和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也日益社会化,甚至老年人也日益社会化。

在“辉煌30年”中,法国人口和家庭也出现许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社会和劳动女性化、非婚生孩子增加、离婚和同性恋增多、非法移民等。

三 新型的社会阶级结构

二战后,随着法国经济生产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化,职业门类的增加,法国社会阶级阶层及其结构也随之嬗变,与二战前的法国社会阶级阶层及其结构不可同日而语。

二战前,法国传统中产阶级不断地分化和瓦解,极小部分上升为资产阶级,而绝大部分不断地被抛到劳动人民队伍中来,使法国社会形成了两大营垒,两大相互依存的阶级和两大社会力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从而构成了法国社会两极化的社会结构。二战后,在旧中产阶级 迅速没落的同时,以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公务员为主体的新中产阶级则迅速崛起,其数量已经占法国就业人口的1/3以上。“辉煌30年”结束时,在法国社会中不仅存在资产阶级、工人阶级,而且存在中产阶级,其中的新中产阶级还在继续发展壮大,构成了法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法国新中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突破了二战前法国原有的社会结构,推动二战后的法国社会结构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前的法国社会中,阶级和阶级内的阶层结构都比较简单。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社会中,新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使法国社会增添了一个基本阶级和基本社会力量,从而使法国社会结构复杂化。另外,引人注目的是在各个阶级内部新诞生了许多阶层。例如,资产阶级内部有国际垄断资本家,新一代财团,雇用的董事长、总经理、经理、经纪人和代理人等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文武官员,资产阶级政党的上层人物,再加上二战前就已经存在的大、中、小资本家,从而使法国资产阶级内部走向复杂化和多层次化。工人阶级内部有熟练工人、半熟练工人、专业工人等组成的“新工人阶级” ,他们是脑力劳动者,或者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者。新工人阶级越来越构成工人阶级的核心力量。此外,在工人阶级内部还有普通职工、职员的上层和下层,加上二战前法国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主要是体力劳动者),法国社会的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也走向复杂化和多层次化。至于中产阶级的内部结构,国内外学者都认为相当庞杂,既存在农业经营者、个体商人、小业主、小生产者、自由职业者等旧中产阶级,还存在日益壮大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公务员等新中产阶级。法国中产阶级内部结构也日益复杂化和多层次化。

20世纪30年代前的法国社会,农民和小生产者是“汪洋大海”,小资产阶级的数量超过工人阶级的数量,因此,当时的法国社会称得上是小生产者的社会、农民的社会、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二战后,农业经营者、小业主、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等独立经营者急剧减少,与此同时,随着资本的发展壮大,其同时向法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渗透和扩张,被雇用的领工资者的队伍迅速扩大。在就业人口中,非领工资者和领工资者的比例,1976年分别为16.7%和83.3%,领工资者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过非领工资者的数量,他们已经构成就业人口的绝大多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和小生产者“汪洋大海”的传统法国社会结构,使法国社会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工资者的社会、“被雇用者”的社会。

以新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为核心的法国中产阶级,通过管理经营、科技革命、革新发明等,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和提高了生产率,直接地或间接地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主导着法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和文艺,掌握着法国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引领法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所以,以新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为核心的当代法国中产阶级,构成了法国新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战后初期,在法国社会中,作为社会底层和草根的工人阶级构成就业人口的多数,中产阶级次之,资产阶级仅占极少数,从而形成以庞大的低收入者为底座、中等收入处于中间、高收入者在顶尖的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制造业减少、第三产业大大地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法国产业工人和蓝领工人的数量迅速下降。与此同时,法国中产阶级、知识阶层、中等收入的阶层和群体急剧增加,他们已经占法国就业人口的2/3 ,超过了工人阶级的数量。原来的法国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已经转变成为贫富两头小、中等收入大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这样的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的动乱。

以新中产阶级为核心的法国中产阶级通过它的选民、政党、它所控制的议会和它所组织的社会集团,替代当代法国资产阶级来治理国家,从而构成法国社会的治理力量。

总之,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法国社会已经中产阶级化,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社会”。

二战前,法国各个阶级、阶层和群体内部结构比较简单,差异性比较小,因而同质性比较多。20世纪70年代,由于法国阶级、阶层和群体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化和多层次化,各个阶级内部还出现了各自的流动阶层和过渡性阶层(亦称为边缘阶层),例如,持有股份的阶级、阶层和群体有可能改变其原来的阶级、阶层和群体属性从而成为持股型的过渡性阶层。总之,当代法国社会的阶级、阶层和群体在政治地位、经济条件、参与权、持股量、生活条件、文化修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其同一性越来越少,差异性则越来越多。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人对自己阶级属性具有十分强烈的认同感,这似乎构成法国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人的阶级意识开始淡化,其中,以法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淡漠尤为引人关注。他们不仅向往中产阶级,而且实际上认为自己具有这个阶级的属性,并努力向中产阶级攀登。

二战后,法国政府着手制定法律,应用谈判、协商和参与等手段来调节劳资关系和缓解劳资冲突。1950年法律规定,各个行业必须建立劳资对话和协商制度,就职工的工资和报酬、劳动力市场规则进行谈判和协商。1967年8月颁布了一个新的法令,规定在百人以上的企业中,雇主和职工之间要推行协商和直接对话制度。经过历届政府的改进,对话、谈判、协商和参与已经法制化和制度化,已经成为政府处理与社会伙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经成为调节劳资关系和缓解劳资冲突的主要手段,也已经成为法国社会调整各个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

四 城乡一体化

二战后,在法国着手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城市化进程重新启动,原来已经满目疮痍的城市也重新恢复生机活力,农村人口和外国移民不断地流入城市,从而使新城市的数量在增加,旧城市在扩建和改造,城市人口在发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不断地上升,从1946年的53.2%上升到1975年的68.4%。在36934个市镇中,有4459个市镇已经城市化。人口超过200万的大城市有巴黎、马赛等。在二战后西欧城市化潮流中,荷兰、英国、瑞典、比利时和联邦德国城市化程度较高,丹麦、芬兰、瑞士、奥地利、挪威、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城市化程度较低,法国则处在两者之间。城市的空间和面积迅速扩大,仅在20世纪60年代就扩大了1/3。新城市的发展则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功能分区、人车分流、架空地面的空间组织模式,到小地块开发、功能混合、以自然平地组织交通网络、鼓励步行以及自行车交通的建设和改造过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法国城市的建设、改造和扩张,使城市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战后,法国农村的发展经历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并行不悖的双向过程。相当部分的农村在逐步城镇化的同时,更多数量的农村走向现代化。二战后,法国历届政府在财政、生产组织、行政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均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土地集中和农庄兼并,实现规模经营;加大对农业生产、林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财政支出的力度;对农业分布重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普及农业科技,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化肥化;推动农业信贷合作社、供应和销售合作社、服务合作社的发展;对乡村进行改造;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又争取欧洲经济共同体在财政和市场对法国农村、农业以及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从1979年起,法国农业便跃居欧洲第一,并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国,从而使农业和食品出口成为法国一张显赫的王牌,号称“欧洲粮仓”。二战前的法国农村,还是一个由血缘、家族、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的乡土社会,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法国农村的古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或称为小农) ,而被称为农业经营者 或农场主 ;同时,农村社会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法国农村已经达到相当程度的现代化了。

二战前,法国城市和农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甚至风俗习惯方面都存在差别和对立。二战后,经过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城乡已经初步达到一体化。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法国农业从传统落后的农耕方式向先进的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专业化、上下游服务体系化等。第二,农民已经基本上市民化。一方面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政府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奖励性的赔偿和补助,进行职业培训,与市民一样同工同酬,加入工会组织,从而使农民改变身份成为市民。另一方面是对坚持务农的农民普及基础教育和农业教育,进行职业培训,提出“有了文凭才能当好农民”的口号,促使农民技术化和意识现代化。此外,不断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使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接近甚至超过城市居民的水平,边远和落后地区的农民除外。这样,法国农民的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改称为农业经营者或农场主,农民已经市民化了。第三,法国城乡的社会结构已经相互渗透,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法国农村,除了农业经营者外,还拥有工人、手工业者、商人、雇员、资产者、城市的退休者;在法国城市里,除了原有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外,还生活着农业经营者和农业工人。

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农村虽然达到初步一体化,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法国城市中,特别是大城市中,豪华街区、普通街区、简陋街区依然十分明显,富人街区、穷人街区、移民街区、种族街区的划分依然十分突出,因而存在着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存在着社会不平等,存在着城市贫富两极分化。在法国农村中,也存在着富饶的乡村、贫穷的乡村、边远落后的乡村的差别,存在着特大型农场主、大农场主、中等农场主和小农业经营者的阶层矛盾和冲突。 OgDBu5xwpNVebJSHAUeERdbQ2T3xDv+N8cVQZMI6t7xp1j3OaKqzJkHIUVPWMm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