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元明时期

1.元代文学

元代结束了中国自唐中叶以来五百余年的纷争与动荡,并且开疆拓土,其大一统的疆域范围空前扩大。元朝在东北设置了辽阳行省管理东北地区的行政事务,同时又设置了四通八达的驿路,将广袤的东北地区与中原之间密切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士大量崛起,融入中华文士队伍之中。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动荡融合、交流碰撞是这一时期东北文化的核心特征。蒙古族起源于额尔古纳河畔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兀室韦部,元代辽阳行省内蒙古族人口大增;而土著的女真族人口急剧减少,其聚居地也渐渐退缩到更远的东北方向;契丹民族在蒙古与金的战争中一度复兴,在元代中叶已完全融入了藏族及汉族之中;高丽人与女真人交错杂居在朝鲜半岛、铁岭以北至图们江间的地区,也有一部分高丽人内迁进入了辽阳、沈州等地;还有一少部分原居我国西部、北部和西亚地区的一些突厥语族、藏缅语族或者伊朗语系的族群,作为官员或军人进入辽阳行省的西部和南部,成为辽阳行省的色目人。

虽然在元与金王朝的征战过程中,东北地区在战火的蹂躏之下,文化与文明遭到了破坏,进入了低潮期,但元代文学仍以其多民族文学并生、开阔宏大的文化气象和贵真、质朴的文化特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独具特色的一代文学存在。元代东北籍作家当中,留下作品的多为女真和契丹等少数民族诗人词人,他们虽然多数已经离开东北,或在元朝为官,或流落中原,但由于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中有东北文化的因素,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仍然是东北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有一些中原诗人词人,虽然并不出身东北,但是写下了许多歌颂、反映东北社会生活的诗作,更成为东北文学宝库中璀璨的珍宝。

因古代东北的疆域范围不仅是现在的东北三省,还包括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因而由蒙古族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亦可视为东北文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蒙古族文学成就卓著。《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现存最早的典籍,作为蒙古民间文学的集大成之作,不仅记录了成吉思汗的家族世系发展源流,更是记录了蒙古族在铁木真的带领下逐渐发展、壮大、对外扩张,是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蒙古秘史》是根据民间口传故事,以及当时的民歌、格言、诗篇编辑在一起而形成的长篇史诗作品,前十卷中基本上在每一章上都有二三十首诗,每一个人的讲话及对话大部分都是诗句,这使得这部蒙古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成为后来的蒙文语音、语法、修辞、诗歌和小说学习模仿的典范,从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

元代也有一些女真族、契丹族、奚族诗人留下了作品,这些诗人多为金末就已经考中进士或居官,元代又被朝廷征召继续为官。如女真族的徒单公履、夹谷之奇、蒲察景道、完颜东皋和兀颜思忠、兀颜思敬兄弟,契丹族的述律杰、奚人石抹宜孙等都在《元诗选》、《元诗选癸集》和《御选元诗》、《全金元词》中留有其诗作。

元代东北作家中最有名的当数耶律楚材和耶律铸父子。耶律楚材,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又号丛源,蒙古名吾图撒合里,为辽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其父耶律履为金代知名贤臣。耶律楚材与他的父亲耶律履一样,博览群书,不但儒学修养极高,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律历术数、释老医卜之说也无不精通。耶律楚材曾随成吉思汗西征,并时常向成吉思汗进言,谏止滥杀,对于保护中原汉人起到了一定作用。窝阔台汗时期,是耶律楚材施展治国才能的时期,在其出任中书令期间,实行恢复文治和以儒治国的方略,保存了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为元王朝一统江山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诗文收录在《湛然居士文集》中,其中收录文约百篇,诗六百六十余首。由于耶律楚材亲历过成吉思汗铁骑的征战,其诗作雄浑浩大、宏阔苍劲而又推崇自然清新、典雅尚古。《元诗选》中评价耶律楚材的诗歌是“雄篇秀句散落人间,为一代词臣倡始”。作为辽太祖后裔,耶律楚材有着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在其诗文中,曾多次述及自己东丹子孙的身份,对家族文化念念不忘、对家族传承高度自觉。耶律楚材在西域十年,还有大量的思归思家之作;耶律楚材笃信佛教,多有与和尚的谈禅论道的诗作,此外,还有一些与师友的交游唱和的诗作。可以说,其诗作水平,代表了金末元初非汉族文人的最高水平。

耶律楚材的散文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在《全元文》中共收录了耶律楚材散文共计85篇,在这85篇散文当中,与佛教内容相关的便有72篇。其散文依据文体分为几类,其中大部分为序言,大都为法师或居士的佛学著作或经典品读所写,表现出其对佛法的真诚信仰。对于外道,耶律楚材则是坚决地予以痛击,如《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辨邪论》都专门痛斥糠禅;《西游录序》《辨邪论序》《寄赵元帅书》等数文,不仅痛斥糠禅等佛门外道,还认为全真等是老氏之邪,杨朱、墨子等是孔子之邪。耶律楚材的散文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疏文,这些疏文均是为佛寺建成、与僧人交往、为寺庙恩主等事所写。其中,与佛教关系不大的仅有《约善长和诗战书》《祭侄女淑卿文》等数篇。虽只有寥寥数篇,却颇能见出耶律楚材的性情。

耶律铸,字成仲,号双溪,为耶律楚材之子。自幼随父生长于西域大漠,深受家学熏染,聪明绝伦,通晓各族语言,给忽必烈的皇储失烈门做过伴读。在其父亲去世后,耶律铸受到忽必烈的重用,授予中书左丞相一职,为政继承耶律楚材,推行以儒治国的政策,从而在战乱不断、中原文化不断遭受破坏的时代,为保存先进的中原文化,抵御较为落后的草原文化做出了贡献。耶律铸一生戎马征战、案牍劳形,为元初定鼎立有汗马功劳。其文学方面亦传承家风,创作了大量诗文,《四库全书》纂修之时,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耶律铸作品,编成六卷《双溪醉隐集》,共收诗832首,词4首,文28篇。耶律铸秉持积极入世、泽济苍生的儒家思想,诗作中不仅表现出车书混同、天下一统的思想,而且有大量诗作涉及国计民生;又因耶律铸经历丰富、熟谙前朝旧事,又亲历西域风物,其诗文当中,具有丰富的知识信息。耶律铸精通音乐,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是元初乐府诗的代表,更是整个契丹文学史上,唯一一个大量创作乐府诗的作家。耶律铸的边塞诗,是其亲身经历、参与战斗的真实记录,其中歌颂了忽必烈的雄才大略,洋溢着元政权朝气蓬勃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忽必烈和元王朝的耿耿忠心和对大元宏伟蓝图的无限憧憬。同时,耶律铸还创作了大量的战事诗,对于重大的战役,耶律铸几乎都有诗做记录,大部分都是歌颂忽必烈的赫赫战功,对大元王朝人才济济、战无不胜、开疆拓土,更是充满自信与自豪。

在元杂剧发展过程中,两位女真族剧作家李直夫和石君宝以他们杰出的杂剧创作,为元杂剧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在元代戏剧史上有一定地位。李直夫是被钟嗣成列入《录鬼簿》的著名剧作家。《录鬼簿》认为李直夫即蒲察李五,为女真族,后改汉姓为李。蒲察在女真族是大姓,金的后妃家族便包括蒲察家族。李直夫的杂剧创作据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有11部,不过现存的李直夫杂剧仅有《便宜行事虎头牌》全剧及《邓伯道弃子留侄》中第二折佚曲“青山口”和“梅花酒”两支,其他作品全部亡佚。

在元杂剧作家当中,另一位著名的人物是石君宝。《录鬼簿》中也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并记载石君宝为平阳人。但是孙楷第先生在《元曲家考略》中提出石君宝为辽宁盖州人,女真族,其女真名为石盏君宝。石君宝的戏剧创作按照《录鬼簿》的记载有十种,现存的剧作有三种,即《秋胡戏妻》《曲江池》《紫云亭》。

2.明代文学

由于明代东北地区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因而除东北的南部地区归明朝直接管辖外,北部地区的女真、蒙古等民族分成多个卫所定期朝贡,因而明代的东北文学发展也是由南部明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东北文学、北部女真各卫所文学及后金入关前的东北文学构成。其中,明直接统治地区的辽东地区,文学比较昌盛,北部的女真各部长期处于渔猎状态,虽然文人文字相对薄弱但民间文字比较发达,有一些民间口传说部作品反映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东海沉冤录》《乌布西奔妈妈》《东海窝集传》《扈伦传奇》等。后金及清入关前的文学,亦颇有可观之处,其中尤以《满文老档》最为有名。

首先,由于明廷对辽东地区设置郡县管理,因而到辽东为官、游历的文人很多,他们大多留下了歌咏辽东的诗词作品。如唐愚士曾于洪武二十年(1387)随军北征,写下了《营中口号》《马上》《惠州》《重五日道中》《望辽阳》《大宁》《野营曲(自五月五日至大宁以下皆大宁作)》《途中览古》《述怀》《沙场曲》等十余首诗,记录了诗人从军出关的一路行程及所见所感。马文升于成化年间曾三次到辽东整饬边备,巡抚辽东,其间恩威并施,使得女真各部人心安定。马文升有诗集《马端肃公诗集》,又称《约斋集》,在三抚辽东期间,写下了《至懿路所军士艰难非复昔比感而书之》《至铁岭》《过盖州纪兴》等重要作品。

在辽东为官的内地文人笔下时常出现辽东大地上的千山、首山、医巫闾山等名山大川,如张鼎的《登医巫闾山绝顶挟一老僧以从放歌》形容医巫闾山为“翠屏万迭遮大漠,危峰千尺凌清虚。砂头西奔似骇浪,山势北曳同衣袽”,形象地写出了医巫闾山山势之险;许宗鲁也在游览医巫闾山后写下了多首诗作,其中《谒北镇祠》中用“功齐五岳威灵久,品视三公礼数宽。一统华夷归镇静,明禋千载奉祠官”盛赞医巫闾山的功绩威灵;许宗鲁还写有《秋晚闾山登眺》《医闾春望同李户部诸君子》等诗,抒发了自己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此外,由于明王朝与朝鲜交好,李氏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对明王朝恪尽事大之礼,贡使往来不绝如缕,而辽东是朝鲜使臣往来燕京的重要路径之一。三百余年间,朝鲜贡献不绝,途经辽东的朝鲜使臣也留下了不少关于辽东的佳作。如朝鲜使臣崔笠在出使过程中,与中国文人多有交往,其《次韵望医巫闾山二首》《过闾山》《次和士纯二思》《次韵有怀贺先生》等诗作中,对隐居医巫闾山的贺钦表达了敬意。

也有一些诗人是被贬流放到辽东的,他们也留下了一些值得珍视的作品。如在嘉靖六年,因为弥勒教领袖李福达一案而被流放辽东的程启充、徐文达与刘琦三人,也写下了不少吟咏辽东风景的佳作,如程启充所作的《由祖越过龙泉》,描写了辽宁省辽阳地区千山险峰及其上的祖越寺与龙泉寺的风光:

一径何盘曲,东西亦委蛇。

危岩嵌兰若,疲马安能驰?

岂不惮峻险,薄言恣探奇。

清泉濯长缨,聊与性命期。

雅有杯中物,可以乐我私。

此外还有程启充与徐文华同咏的《千山温泉》,三人同游千山时作的《九日联句》,同游医巫闾山时作的《具瞻亭赋》等。据《明诗综》《辽东志》《全辽志》等记载,贬谪辽东并在辽东留下诗作的关内诗人还有很多,比如流放铁岭卫的陈循写下《东行百咏集句》《铁岭八景》等诗作;流放前屯卫的叶应骢写有《前屯八景》等诗作。

由于明代在辽东的有效统治,辽东科举大兴,文人辈出,据统计,明代辽东籍进士共有七十二人,他们大多学有所成,有突出的文化贡献,其中十三人即陈鉴、丘霁、贺钦、王春、冯裕、傅钥、徐景嵩、冯惟重、冯惟讷、齐宗道、范鏓、张云霖、冯琦,有著述传世。其中贺钦的文学成就最高。

贺钦(1437~1510),字克恭,号医闾山人,世称医闾先生,辽东广宁后屯卫义州(即今辽宁省义县)人。贺钦自幼好学,且醉心于文艺,十八岁时学诗艺于辽阳举人邱时雍。成化二年(1466)中进士,次年授户部给事中。成化四年,贺钦眼见朝政日非,辞官归里,返回辽东,自此闭门读书,潜心向学,终生未离开辽东,并开始讲学授徒,为辽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文集和言行被整理编辑为《医闾先生集》。贺钦是明代东北地区少有的可称得上大儒的文士之一,其《医闾先生集》也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东北文人别集。《医闾先生集》共九卷,前三卷为门人弟子记录的贺钦言行,卷四为贺钦所撰文章与墓志,卷五到卷七主要为贺钦与亲友的书札,卷八为奏稿,卷九为诗稿,共计六十五首诗歌。贺钦的这六十五首诗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自警自勉类诗歌。如《自警》:“战竞防失足,顷刻莫驰心。勿谓人谁见,当知帝汝临。”其次是与友朋的酬赠唱和之作,从中可以看出贺钦的人生态度、情感追求和对情谊的珍视,如其《古澄丁声远来访,赋一律见遗,因和答二首》中的一首:“大学陈东天下知,抗章不怕忤当时。折腰彭泽成何事,回首闾山有所思。轩外孤松全晚节,宅边五柳散春丝。归来还是忘机客,传语沙鸥莫浪疑。”表现了诗人耿介忠直、不畏当权的性格和旷达自适、向往归隐田园的情怀。再次,贺钦的题画赏景诗作亦写得颇为传神,自有一种宁静淡泊、翩然世外的情致。如《题看山图》:“问尔看山人,山中坐几春。定知方寸里,无处着纤尘。”贺钦的散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如《辽右书院记》《义州修建缘边营堡记》等记体文章;二是其所作的墓志铭和祭文,如《先考妣墓志铭》乃为其父母所撰的墓志铭;三是与师友之间的书札通信;四便是其所作的奏疏,如《自劾疏》是贺钦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虽言自劾,实为讽谏:

户科等给事中臣贺钦等谨题为自劾事。臣等切睹,迩来灾害迭作,历时不息,乃敢各罄愚忠,缪陈己见。乞诏文武群臣,同加修省等,因节该奉圣旨:“言路未尝沮塞,修省的事未尝敢慢,朝廷凡事都从减省了,君臣上下还要同加警戒,以回天意,钦此!”臣切惟,自昔上天垂戒,未有君臣能加修省,而灾害不弭者也。今自春徂夏,而天意不回者,臣等有以知其故矣:盖今所谓修省,惟陛下一人耳!其余大小诸臣,起居自若,恬不知畏。其间寝食不安,忧形于色,以社稷生灵为念者,几何人哉?如臣等,猥以微陋,滥居言路,平时缄默取容,上无所补,下无所济。徒尔尸餐,以致灾害,荐臻旷职之罪,无所逭矣!虽皇上量同天地,不加谴黜,而臣等律以大义,实难自容。若尚恋禄偷安,阻塞言路,则罪益大矣!伏愿皇上体上天垂戒之心,俯从所请,将臣等即日放归田里。庶几在位诸臣,知所警惧,修改以回天意。是臣等庸缪。始于冒进,虽无补于明时,终于勇退,尚少愧于流俗。缘系言官旷职,自劾乞退事理,未敢擅便,谨题请旨。

文中将天灾不断的原因归为“所谓修省,惟陛下一人耳!其余大小诸臣,起居自若,恬不知畏。其间寝食不安,忧形于色,以社稷生灵为念者,几何人哉?”借自劾乞归来讽谏当朝,进德修身,其耿介忠直的性情可见一斑。

明代东北女真人的书面文学作品因史料缺乏,很少流传下来,但其口传说部作品中有几部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女真人的生活样态。如《东海沉冤录》较为详尽地描述了元末明初留在东北的部分女真人的悲惨遭遇,《乌布西奔妈妈》以史诗的形式,展现了明代中叶东海女真人在女萨满乌布西奔的带领下逐步发展壮大并走向统一的过程;而《东海窝集传》则叙写了明代中晚期东海女真各部逐渐由女权向男权社会过渡的过程;《扈伦传奇》则是一部明中叶海西四部女真的发展变迁史,详尽地描述了扈伦四部在与明王朝的交往中逐渐强大,并最终被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统一的过程。

对于明代末期后金政权及清入关前的文学,《满文老档》为其代表作。《满文老档》是由额尔德尼、达海和库尔缠等人于17世纪初撰著的用满文写成的编年体档册,是明末清初满族入关前在我国东北地区各种活动的官方记录。不但是研究清朝开国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民族史的第一手史料,就其文学性而言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可以说是满族书面文学的发端之作。从后金到清入关前,满族文字初创,主要的书面文学作品便是《满文老档》。《满文老档》以韵散结合,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后金建立过程中的众多汗王、英雄的形象。其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便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Kp0oegs7tKQCrhxoYQrfzkvaqB4RzwInedbqQ9+zbOXxzIYlMWLUokDSMzvD83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