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中国奇迹”引起世界瞩目。尽管经济总量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却不容忽视,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失调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围绕这一话题,本书从环境、产业与人口三个方面来分析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机制和制约因素,厘清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治理以及人口政策调节三方面的制衡关系,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根据,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进。本书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题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特点之一在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求控制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则强调有效配置自然资源。本部分的前三篇论文分别选取省级、区域级以及全国范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水污染与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并以新《环境保护法》及区域环境规制等作为政策背景,考察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并探究法律法规对污染治理的作用路径。接下来的两篇论文聚焦碳排放问题,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省域碳排放进行测算与分解,并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三大途径驱动碳减排;从微观层面以对比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为切入点,建立相应的碳排放测算模型。之后的三篇论文探讨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基于水足迹理论及土地特征模型量化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测算各部门产业与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探索资源利用、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三者的相互影响规律。最后一篇论文着眼于国内绿色金融投资背景下的绿色债券,对比分析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在投资、回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这些差异出发,探寻绿色债券本身特有的投资特点,从而把握绿色债券投资的发展规律。
第二部分的主题为产业,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新能源利用成为两大推动因素。本部分的前三篇重点探讨了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现状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通过测算能源消费弹性提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方向,并强调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同时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能耗及污染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对新能源产业展开了绩效评价,最后进一步横向比较中、美、日及欧洲各国四大经济体在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创收率上的差异,对中国未来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对策建议。接下来的两篇论文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的现状,以金融业和物流业为例,采用区位熵指数测算产业的集聚程度,并指出我国区域产业集聚间的差异,同时就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倒逼作用做出了实证分析,揭示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在其中扮演的中介传导机制。之后的五篇论文共同讨论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一话题,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发现二者呈现非线性关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与产业集聚的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现象均会以倒“U”形曲线为发展脉络,同时伴随着政府更加高效且有针对性的投资及产业结构优化,终会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
第三部分的主题为人口,结合当下中国人口结构的几大特点,包括人口老龄化、结婚生育年龄推迟、二孩政策、城镇化速度逐年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探寻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部分的前两篇论文实证测算了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差异,并以养老金缺口为切入点探究中国老龄化现实的严重性。接下来一篇论文实证分析了目前我国的婚姻挤压现状,通过测算初婚概率,揭示出城乡男女“选择性”或“被迫性”婚姻推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第四篇论文综合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婚姻推迟及少子化、性别比例失调等人口结构变化特点与我国居民储蓄率间的关系。伴随着人口结构在年龄上的变化,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也是人口地域迁移的必然结果,下一篇论文以江苏省为例对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化区域差异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可能的影响因素。本部分的最后四篇论文则分别从住房、教育、医疗、食品消费等角度讨论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四大话题,定量测算了各类民生性指标的年代变化趋势与结构性调整特点,并以此探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落脚点。
最后,特此鸣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经济学专业的钱嘉隆、马一迪、王梦楼、牛雨潺、刘岑岑、刘琛钰、李雯、田雨、闫洁、平安、耿敏、孙絮、张瑞婕、李雪娇、陈韵、贺斌、吴奇聪、李若晨等同学,以及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英文班)的向垚锜、董姗姗、陶薪同、印婷玉、刘宇啸、盛雪绒、高雅、郑焱、白杨、郭启萌等同学对本书的贡献。
吴一超
2018年6月3日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