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G20华盛顿峰会美国媒体报道研究

翟峥

摘要: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从2008年起召开领导人峰会,首次峰会于2008年11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本文选择会议东道国八家主流平面和广电媒体的峰会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其报道关注点与报道视角。研究主要结论是:美国媒体对此次峰会的关注度不高,新闻来源不够多元,叙述框架比较集中。最后,本文提出了若干应对国际媒体和组织类似大型国际会议报道的建议。

关键词: 美国媒体 G20峰会 媒体报道

一 G20峰会背景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拖累世界经济一路下行。这场危机暴露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主导的治理体系的弊端。冷战后形成的、主导全球经济体系的“七国工业集团”(G7,即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已无法适应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与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不相适应。缺少新兴经济体的配合,西方世界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应对这场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其实已经为全球金融秩序敲响了警钟。为此,八国集团(G8,即G7国家加上俄罗斯)的财长于1999年在柏林正式成立二十国集团(G20)。作为一个非正式对话机制和国际经济合作论坛,G20由原G8和其他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

G20最初为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但正是因为2008年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G20会议升格为领导人峰会,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第一次G20峰会于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可以说,各国首脑“临危受命”,希望能找到拯救全球经济的办法。在这次会议上,各国领导人深入分析了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共商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监管、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举措。

可以说,与会各国领导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主张。总的来说,美国坚持自由市场原则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认为有必要对现有体系做出一些调整。欧盟强调市场干预,希望提升欧元的地位,“颠覆”现有体系。日本则准备向IMF提供1000亿美元贷款,意在拓展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希望取得“话语权”。

会议在五个领域达成共识应对危机,通过了应对金融危机的3600字《华盛顿声明》。该声明分析了危机产生的根源,说明各国采取并将采取的行动,阐述改革金融市场的原则,承诺各国将继续致力于发展对外开放的全球经济。总体来说,华盛顿峰会达成的主要是一些原则性的承诺,但如何执行则留到后续峰会继续讨论。峰会宣言支持了美国坚持的自由市场原则和美元的核心地位,但也肯定了欧盟提出的金融改革三大建议,即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完善问责制和加强监管。而G20峰会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设置议程和核心决策的垄断,新兴经济体国家首次能够与发达国家一道“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个历史性的突破。

二 美国媒体环境概述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媒体系统,美国的媒体往往具有国际性的特征,其经营范围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盈利,重要媒体具有国际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全球新闻的议程和世界话语权。

一方面,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新闻自由。美国媒体被视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权力”,对这三种政治权力起制衡作用,不直接受控于政府。美国新闻界多年来揭丑报道的传统决定了其报道方式与态度。一般来说,美国媒体最关注本国事件,其次是他国的负面事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美国媒体在进行国内报道时也以“扒粪者”自居,但媒体与政府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很难独立发挥监督政府的作用。

另一方面,大多数美国媒体是商业媒体公司,依靠广告、订阅以及出售版权盈利。媒体的商业性质决定了其内容选择与风格,需要考虑受众的喜好。美国人在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也形成了趋好负面新闻和轰动性新闻的习惯,因此媒体选择的框架与受众认知的框架形成了一个相互建构和互动强化的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二十年来,美国主要媒体公司的兼并、重组呈现明显的持续上升趋势,互相竞争的媒体在资本层面已经被紧紧绑在了一起。大媒体公司的业务几乎全部横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个媒介领域。其结果是新闻垄断在少数公司手中,新闻内容和观点的多元化越来越弱。

三 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了八家媒体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具体为:《纽约时报》(以下简称“NYT”)和《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WP”)两份报纸;美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ABC”)、全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NBC”)、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下简称“CBS”)、福克斯广播公司(以下简称“FOX”)和有线电视新闻网(以下简称“CNN”)五家电视台;还有一家广播电台(全国公共广播电台,以下简称“NPR”)。《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发行量较大的两份主流报纸,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是美国新闻议程的重要制定者。一般认为,《纽约时报》在报道国际事务上更有威望,而《华盛顿邮报》更擅长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ABC、NBC和CBS是美国三大传统商业广播电视网,现母公司分别为迪士尼、康卡斯特和国家娱乐公司。其中CBS的节目以新闻和娱乐性节目为主,收视率长时期居三大广播电视网首位。CNN是美国最大的专门播送新闻的电视公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际电视频道,现已成为世界性新闻电视网,为国际社会所瞩目。由默多克控股的FOX新闻集团于1986年10月创办,20世纪90年代中期FOX已经崛起为同三大广播电视网齐名的著名电视网。与上述其他媒体不同,NPR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广播电台,是一家获公众赞助及部分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非商业性美国媒体,享有国际声誉。

整体来说,本文选取的样本代表了美国主流媒体的立场与态度。美国大多数主流媒体被自由派把持,自由主义的文化哲学和意识形态长期占主导地位。事实上,大部分美国媒体从业人员认同媒体是社会公器,应当监督政府,推动社会进步。在上述八家媒体中,仅有FOX持保守派政治立场。

四 研究发现

(一)媒体关注度不高,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

在华盛顿举行的峰会是G20首次峰会,且会议准备时间较短。小布什是在2008年10月18日与到访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会面后才宣布将主持召开首次国际峰会。因此,从正式宣布召开峰会到峰会举行尚不足一个月时间。从总体上来看,美国媒体对本次峰会的关注程度比较低。笔者利用LexisNexis数据库,以G20为关键词对2008年11月1日至30日上述八家媒体有关G20峰会的报道进行检索,剔除无关新闻后,共得到24篇有效研究样本。具体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美国主流媒体对首次G20峰会的报道量

从报道量时间分布上看,11月15日峰会当日的报道量最多,前一日领导人抵达华盛顿并参加晚宴的报道量次之,峰会次日报道量第三(见图1)。这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事件驱动性,而且在本次峰会结束后,媒体对峰会的关注度迅速降温。

图1 美国主流媒体对首次G20峰会的报道

从报道体裁上看,两份报纸的报道中消息为6篇(占总数的86%),《华盛顿邮报》刊登了1篇对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的访谈(占总数的14%),但没有评论、特写、读者来信等其他体裁。在广电媒体的17篇报道中,16篇为节目文字稿,1篇为CNN网站刊登的新闻(以专家访谈形式出现的新闻)。在16个节目中,15个为新闻类节目(其中3个为在新闻直播节目中记者邀请嘉宾进行简短访谈),1个为谈话类节目(CNN的拉里·金直播,但有关G20的内容仅有120个单词)。可以看出,广电媒体在本次报道中主要在新闻类节目中报道峰会,但邀请嘉宾参与节目接受访谈是一个常见的呈现形式。在上述3个访谈中,时任白宫新闻发言人佩莉诺出现在11月15日同一个时间档(美国东部时间上午7点)的两个早间新闻节目中,先后接受了NBC和CBS两个电视台新闻主播的采访,为G20的报道定下了基调。

(二)新闻来源以政府和发达国家为主

新闻来源是指“在新闻引述中提及且可确认的个人、组织和实体” [1] 。新闻来源是新闻话语的实际主体,它以特定的话语体系对新闻事件进行带有价值观的界定。新闻记者依赖新闻来源为其提供新闻报道的原始材料,并对其进行选择,以说明究竟发生了什么。因此,新闻来源与新闻记者的互动和博弈共同影响新闻话语的导向。

在24篇报道样本中,共计87条新闻来源(包括未提供具体信息但做了背景交代的新闻来源,如“欧洲和拉美的外交人士表示”等,也包括在现场做连线新闻报道的记者,但不含念新闻稿或与现场记者对话的电视台节目主播)。平面媒体报道共7篇,共计44条新闻来源,平均每篇报道有6.3条新闻来源;广电媒体报道共17篇,共计43条新闻来源,平均每篇报道有2.5条新闻来源。

本文把新闻来源分为以下类型:政府首脑及高级官员,学者和业界人士,非政府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普通民众,记者。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首次G20峰会时采用的新闻来源

通过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广电媒体,在报道G20峰会时均以官方信息为主要信息源,占全部信息源的64%;其次为在活动现场的电视新闻记者,占13%;然后是学者和业界人士,占11%;非政府组织占新闻来源的7%。除了《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报道抗议活动的新闻中采访了普通民众以外,其他报道中没有任何以普通民众为新闻来源。

如果从新闻来源所在国家来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首次G20峰会时的偏向性就更为明显,在所有87条新闻来源中,仅有8条是来自八国集团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其中4条出自《华盛顿邮报》的同一篇稿件),仅占全部新闻源的9%(由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仍由发达国家控制,所以在本文中未将此类国际组织视为发展中国家代表)。

(三)新闻选择与叙述框架比较集中

在对首次G20峰会的报道中,美国记者关注了以下几个突出的主题。

记者最为关注的自然是本次峰会上各方的观点冲突以及峰会到底取得了什么成果。在报道这个主题时,记者的报道内容和叙述框架并未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整体上说,报道对首次G20峰会持谨慎的积极评价,无论是自由派媒体还是保守派媒体都认为本次会议虽然不可能取得具体的成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把全球经济从泥潭中解救出来,但重要经济体在全球危机面前携起手来,取得一些原则性的共识是有必要的,而且很多报道寄希望于后续峰会取得更实质性的结果。绝大多数报道关注美欧差异,尤其是美国与法国、英国的不同立场。危机发生时,法国正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而小布什正是在萨科齐的劝说下才同意召开并主持此次峰会。很多报道直接引用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原话,介绍他的主张,即要求对现有国际治理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美国虽然承认现有体系的漏洞,但并不想重建一个新的体系,只想“小修小补”。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均大量报道引用了小布什的讲话内容,比如“自由市场经济”才是最好的模式,在当前的形势下,各国不应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而且“政府干预并不是万灵丹”。此外,有个别报道也关注了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诉求,应把这些国家纳入决策过程。如前所述,此次峰会通过的《华盛顿声明》是多方诉求的妥协,照顾了各方利益。美国媒体在报道时对峰会取得的成果做了报道,表明会议旨在改革现行国际治理体系而非另起炉灶。

第二个主题是对本次会议召开时机的讨论。很多报道指出,小布什的任期即将结束,而当选总统奥巴马多次表示不会参加本次峰会,因为“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美国]总统”。一方面,记者对奥巴马的决定均表示理解并肯定,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混乱。另一方面,美国媒体也都认可小布什在离任前两个月召开这次会议的决定,因为全球经济形势非常严峻,需要主要国家领导人对一些重要原则问题达成共识。在这个问题上,各媒体的态度和立场是统一的。

第三个主题是外国首脑对美国政府和小布什本人的批评。可以说,本次峰会各国首脑齐聚华盛顿的目的之一是来美国兴师问罪,毕竟这次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但记者对这些批评的报道只是一笔带过,并未提供细节。与此同时,不止一篇报道援引小布什的原话,“[金融危机]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解决” [2] 。这实际上有为美国开脱之嫌。CNN在11月19日播出的一档新闻节目中对小布什总统进行了调侃。新闻主播先是播放了一段15日G20峰会首脑拍摄集体照时的视频,视频显示其他首脑都在相互握手打招呼,却没有人搭理小布什。主播开玩笑说,小布什现在“好像是高中里谁也不待见的孩子”,但六年前他是“似乎大家都挺喜欢的一个小霸王”。随后主播把“布什”(Bush)和“霸王”(bully)两个字同时放在谷歌搜索栏里搜索,竟然出现了250万条结果。最后主播表示“我其实挺替他难过的” 。这种带有怜悯情绪的调侃自然也不能视为对小布什乃至美国政策的批评。

第四个主题是G20峰会的一些花絮,但基本是负面报道。比如ABC的一条新闻介绍了14日“工作晚宴”的菜谱,特别指出每人的花销超过400美元,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如此奢华的宴会自然会“引起不满” 。《华盛顿邮报》在15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昨晚的活动本来目的是要解决危机的,但其实在一段时间内给华盛顿增加了麻烦:一个个豪华车队把街道堵死,华盛顿的晚高峰拥堵情况加剧”

最后,《华盛顿邮报》在16日报道了G20峰会会场外的抗议活动,这是本次峰会中美国主流媒体唯一关注抗议活动的报道。在报道中,记者引用了来自四个发展中国家的抗议者和一名印度裔美国人的观点,他们表示世界应该更加关注贫穷国家的人民,应该打造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公正的世界新秩序 [3]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24份报道中,仅有8份报道提及中国,而且都是一笔带过,说明在首次G20峰会时,中国并不是美国媒体的显著关注点。

总的来说,美国主流媒体对首次G20峰会的报道选题比较集中,立场和态度也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

通过以上对美国媒体首次G20峰会报道的样本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美国主流媒体表面客观,但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倾向,这一点从媒体对新闻来源的选择就能明显看出来。虽然媒体的新闻来源较多,但来自非政府部门(尤其是真正的草根非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声音非常少。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重大国际事件时仍然会大量采用官方信息作为新闻来源。与此同时,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为了制造不同角度、互补呼应的多样化和平衡,有可能还会采用非(美国)政府信息源。在本次报道中,记者采用的主要非(美国)政府信息源是外国领导人、专家学者和非政府机构。

对中国政府而言,应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国际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时效性决定有效性,透明度决定公信力,及时、准确地为新闻议程进行首次定义和解释就可能占据话语的主导地位,至少可以避免媒体的新闻来源旁落他人,完全被排挤出话语体系的尴尬境地。对中国媒体而言,应增加报道中新闻来源的数量和类型。增加来自非政府部门(学者、业界人士、非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新闻来源。从争夺话语权角度来说,如果更多的中国学者、智库、非政府组织及企业等专业人士和机构能够用符合外国受众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语言进行报道,用一种非官方的方式对涉华新闻事件进行再定义和再解释,就可以成为中国官方新闻发布的有益补充,从而增加中国在国际媒体上的声音。采访普通民众也是一个重要报道方式,这种报道能够进一步拉近受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必须指出的是,中国记者应进一步重视新闻引语的作用,更多地使用标明信息源的直接引语,避免大而化之、含糊其辞的报道。

其次,本研究表明,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惯例有所不同。虽然本次研究样本绝大多数是消息类报道,但报纸引用的新闻源要大大多于广电新闻引用的新闻源。主要原因是报纸消息篇幅限制较小,而英语新闻的一大写作特点即是通过引语的方式讲述新闻故事;电视新闻以画面见长,辅以主播或记者的画外音。但在引用新闻源时,无论是报纸还是广电媒体都会挑选最出彩、最俏皮的一两句话或者几个词(sound bite),不可能长篇大论地引用。

对准备接受媒体采访的中国政府官员或专家学者而言,必须深刻了解媒体的运作规律,切忌说话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应该事先设计好一两句既精辟又出彩的话,在采访时抛给记者,这些话被引用的概率就会更大。在接受现场直播电视新闻连线采访时更应该精心准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重要的信息用受众最能接受的方式包装,配合恰当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大方自信地表达出来。对中国媒体而言,在准备一个大型活动报道时,应考虑不同受众的信息处理习惯及不同媒体的运作惯例。报纸可编发消息、组织特写或专访、安排评论性文章、刊登读者来信,电视可在新闻节目中插入连线访谈、组织专访、做谈话节目或专题节目等。主流媒体可更侧重于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地方媒体或都市报纸可以在花絮报道上进一步挖掘,专业化媒体(包括新媒体)则可以充分发挥窄播的特点,为自己的受众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总之,各类媒体可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从而实现对重大事件的立体化报道。

A Study on US Media’s Coverage of G20 Washington Summit

ZHAI Zheng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the first G20 Summit on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World Economy was held in November 2008 in Washington,D.C.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verage of eight mainstream print and broadcast media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summit and examines the focuses and perspectives of such stori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in general,the US media paid scant attention to the event;the sources of news are limited to the Western world to a large extent;and the frame of coverage is limited.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how to better respond to the international press and how to organize a large-scale coverage on a major event.

Keywords: US Media;G20 Summit;Media’s Coverage


[1] P.S. Voakes,J. Kapfer,D. Kurpius,and D.S. Chern,“Diversity in the news: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3(3),p.586.

[2] Martin Weil and Marissa Newhall,“Full plate at White House for G20:economic talk and quail,” Washington Post ,Nov.15,2008,p.A10.

[3] Pamela Constable,“G-20 opponents seek policies that do more for world’s poor,” Washington Post ,Nov.16,2008,p.A14. UtT0vW8XCxS/6uBflDBi6l8IkbiS2BEpaoH75SOFEtLjQ+wZbYimLKSbGKK/r9z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