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关于行文的一些说明

(一)论述范围的界定

威海卫

威海卫,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威震海疆的卫所”。卫所是明初设立的一种军事要塞,但又不是单纯的军事组织。通常,卫下都设有屯,以军隶卫,以屯养军。威海卫这一要塞,设立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目的是防御倭寇侵扰。永乐元年(1403年)时,在这里建了一座城,“周六里一十八步”, 也就是说,周长大概三千多米。由此来看,这座城并不大。

一般来说,威海卫就是指这座小城及其周围的屯。根据史料记载,威海卫下辖的军屯有18个。 具体来说,威海卫的辖境为“北自卫八里至海,南自卫八里至接官亭,接文登县界;东自卫一里至海;西自卫五十五里至初村庄,接宁海州界”, 总面积约为170平方公里。不过,这座小城建得离海边非常近——“威海卫东至海一里”, 因此它面对的海湾被称作威海湾。威海湾以及湾里的刘公岛等小岛,通常会被看作威海卫的附属。

1898年,英国与中国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租占了“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威海卫城当然在这十英里之内,但英国租借的地方不包括威海卫城。 1901年,中英完成联合勘界之后,英租威海卫的范围正式确定。其范围远不止沿岸以内十英里,与以前相比,已经大了非常非常多,增加了原来文登、荣成的很多村庄。 根据《威海市志》的记载,其疆界“东起大岚头东北海滩,西至双岛港的黄泥岛,东西最大横距41.8公里;南起窦家头村南,北至褚岛,南北最大纵距28.9公里;陆地边界长64.4公里,海岸线长115.9公里;总面积为640.5平方公里”。 自此以后,英国租占并管辖的地方就被称为威海卫。

本书以英租威海卫为研究对象,因此所说的威海卫就是指英国租占的地方。那座名叫威海卫的小城,书中将其称作“威海卫城”。

英租时期

书中会经常提及一个时间概念,即英租时期,此处指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1898~1930),尽管英国在归还威海卫之后又续租刘公岛至1940年,然1930~1940年的刘公岛不在本书讨论范围内。原因在于,英国续租刘公岛,仅作为海军用途,英国政府在刘公岛并无作为,更无相关管理机构,至1940年英国撤离时,岛上仅有两名海军士兵。

(二)章节设计

英国租占威海卫的历史,概而言之包括租借、管理、归还三个部分,其中租借和归还更多属“外交”范畴,对威海卫的管理则属“内政”范畴。

如果以时间为轴,对这段历史做纵向论述,则需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租借与归还问题的讨论重点在英国外交部、驻华公使以及中国的外交机构和相关人员;作为“外交”层面的租借与归还在论述过程中一头一尾,被中间“内政”层面的在威管理所割裂,论述并不连贯;另外,英租时期英国政府也曾数次讨论归还威海卫,并与中国有所交涉,如果与英人在威管理一起论述,整体呈现将极为混乱。其二,英国对威海卫的管理主要讨论英国人在威海卫做了什么,即各项事业是否取得发展,若按时间顺序排列,则无法形成对某一行业或事业发展的深刻认识,会显得像一本流水账。

因此,本书采用外篇、内篇分而论之的方式。外篇讨论英租威海卫的外交问题,以时间为轴做纵向论述,考察外交层面上威海卫从租借到交收的整个过程,重外交政策的做出与谈判过程的展开。内篇讨论英国人在威海卫的管理,以专题成章,讨论英国人在威海卫的遭遇、管理机构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本书对此前学者注意较少、尚未解决的问题,做较为详细的论述。在有关威海卫的外交交涉问题上,侧重前人较少关注的英国政策与尚未解决的租占真相,即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的政策考虑、租占威海卫的谈判、英租威海后的列强反应;在英国管理威海卫问题上,本书重在揭示史料,以大量表格和数据,详细分析英国人在威海卫的投入及各项事业的相关发展。

(三)写作凡例

数据和表格的说明。本书的内篇,涉及英租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其中包括1902~1930年每年的数据,为了能够直接呈现史料和支撑论述,文中较多采用了表格形式。各表格基本都是1902~1930年的数据,故大篇幅表格较多。

书中行文数字,约数以汉字表示,确数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惟固有名称、表格数字、引文原文除外。

关于人名。文中使用英人的译名,以英人自取的中文名或当时中文档案中的记载为准,与今人译名并不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名有二:一是威海卫行政长官骆任廷(James Haldane Stewart Lockhart),今人多根据其英文发音,将其译为骆克哈特,笔者在译著《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曾这样使用过,但根据目前掌握的档案可知,骆任廷的所有中文名,无论是骆任廷还是骆壁、骆檄,均为自拟,骆任廷更是其在书信中使用的名字,故将其直译为骆克哈特不妥,应采用其自己接受的骆任廷一名。二是英租之初的威海卫军政长官铎沃德(Arthur Robert Ford Dorward),今人多译为道华德,本书采取当时档案内的中文名。


[1] R.F.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WeihaiWei .New York:E.P.Dutton and Company,1910.该书已由笔者译为中文。庄士敦:《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刘本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本书引用中文版。

[2] Pamela Atwell, British Mandarins and Chinese Reformers:the British Administration of WeihaiWei (1898-1930) and the Territory's Return to Chinese Rul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威海市档案馆曾组织力量将该书译出,名为《致英国统治者与中国改革者: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发行,仅可略做参考。

[3] E-Tu.Zen.Sun,“The Lease of WeihaiWei,”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19 (1950),pp.277-283.

[4] I.H.Nish,“The Royal Navy and the Taking of WeihaiWei,1898-1905,” Mariner's Mirror ,54 (1968),pp.39-54.

[5] T.G.Otte,“‘Wee-ah-wee’?:Britain at WeihaiWei,1898-1930,” in G.Kennedy,ed., British Naval Strategy East of Suez,1900-2000:Influences and Actions. London:Frank Cass,2005,pp.4-34.

[6] T.G.Otte, The China Question:Great Power Rivalry and British Isolation,1894-1905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74-132.

[7] Carol G.S.Tan, British Rule in China:Law and Justice in WeihaiWei,1898-1930 .London:Wildy,Simmonds & Hill,2008.

[8] Carol G.S.Tan,“Going to Court in WeihaiWei:Some Support for Civil Litigation during the Qing,” in Edge,Ian,ed., Comparative Law in Global Perspective:essays in celebration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SOAS Law Department. New York and Boston:Transnational Publishers,2000,pp.271-292.中译文发表在《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9] Carol G.S.Tan,“Lawyers,Trial by Jury and Other Aspects of Criminal Justice in the Leased Territory of Weihaiwei,” Hong Kong Law Journal ,34 (3),2004,pp.637-659.中译文发表在《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5期。

[10] Carol G.S.Tan,“Courts and Laws in WeihaiWei:An Alien Legal System Mitigated,”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 ,26 (2006),pp.33-73.

[11] J.H.Stewart Lockhart, A Confidential Report of a Journey in the Province of Shantung Including a Visit to Kiaochou .Hongkong:Noronha & Co.Government Printers,1903.

[12] Shiona Airlie, Thistle and Bamboo: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James Stewart Lockhart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0.

[13] Henry James Lethbridge,“Sir James Haldane Stewart Lockhart:Colonial Civil Servant and Scholar,”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78,pp.55-88.

[14] Shiona Airlie, Reginald Johnston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1.中文版为:《回望庄士敦》,马向红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8315Shiona Airlie, Scottish Mandarin: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Reginald Johnston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2.

[16] Raymond Lamont Brown, Tutor to the Dragon Emperor:The Life of Sir 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 .Alan Sutton Publishing,Ltd.,1999.

[17] A.A.S.Barnes, On Active Service with the Chinese Regiment .London:Grant Richards,Leicester Square,1902.

[18] Alan Harfield, British and Indian Armies on the China Coast,1785-1985 .A & J.Partnership,1990.

[19] Carman William,“The WeihaiWei Regiment or The 1st Chinese Regiment,” the Bulletin ,Vol.35,No.137,August 1984.

[20] 1898年4月,英国文书局(Stationary Office)出版了《中国通信》的第一本 CHINA.No.1(1898) ,供议会方面参考,出版商为伦敦的Harrison and Sons,以后这一出版成为常态。 taotU6Hdu6jk8eQjhqfBHReZRcfMeYY1iLaM9R/G5ztbsXqgvMRdediafRoewL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