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敦煌遗书多主题文献的释读、拟名与称引
——以P.3021+P.3876等为中心

侯冲

内容摘要 :在梳理敦煌遗书P.3021+P.3876内容的基础上,指出该遗书为多主题道教文献。敦煌遗书中多主题道教文献还有BD.7620、BD.1219、P.3562V等。对多主题文献进行录文、校勘和整理,有助于对其进行拟名、编目。如何对这些文献进行拟名和称引,是需要进一步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道教文献 多主题文献 道教讲经文

作者简介 :侯冲,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 敦煌遗书多主题文献P.3021+P.3876

多主题文献是指一个文本中包括有多个主题的文献。敦煌遗书年代跨度大,收罗广泛,内容丰富,形态复杂,包括有不少首尾残缺的多主题文献。如何释读敦煌遗书中的多主题文献,值得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关注。

P.3021+P.3876是敦煌遗书中此前已经有过拟名、著录和研究的文献。寇凤凯等人综合此前相关著录、拟名和研究说:

P.3021号文书实际是P.3876号文书的一部分,在缩微胶卷中已经并入P.3876号文书。该卷文书,首残尾全,无卷题,存542行,17000余字,在敦煌道教文献中属于比较长的文书。王重民先生在《伯希和劫经录》中把P.3021号文书命名为“佛书”,把P.3876号文书命名为“残道经”,说其中“有颂赞,有故事;所记故事,如关于费长房等,多系中国故事,知为此土人所作(内引王梵志诗)。背有维摩经注解”。《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把P.3021号与P.3876号文书命名为“佛道要义杂抄”。项楚先生认为,“详案其内容,乃是一位道教法师讲经之稿本,拟题《佛书》,实属误解。”王卡先生经过仔细考察,把它命名为《道教中元金箓斋讲经文(拟)》。前人的这些著录为我们了解这份文献奠定了基础。

王卡先生将P.3021+P.3876拟名《道教中元金箓斋讲经文》 ,此后李小荣、寇凤凯等也认同了这一拟名。李小荣又称:“P.3021+P.3876《道教中元金箓斋讲经文》是一份道士讲经时的提纲,其中使用了大量譬喻文学作品,部分取材于本土文化、日常生活或社会政治生活。” 寇凤凯则进一步称:“这份讲经文出现的时期最有可能为唐睿宗延和元年(712)七月至开元四年六月。” 就王卡先生“道教中元金箓斋讲经文”这一拟名来说,至今为止,未见其他人提出不同意见。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P.3021+P.3876的具体内容,就会发现这是一件多主题文献,仅拟名讲经文有以偏概全之嫌。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P.3021+P.3876文字本身已经分段,统一拟名与内容未尽相符。初步梳理P.3021+P.3876的内容,可知其至少可以分为126个内容相对独立的段落。不少段落间显然看不出有直接的联系。它们并不是一个主题单一的文献。其中有的是引经文,如引《本际经》、引《西升经》;有的是表述斋意的斋文,如《中元时景》是斋文中的时这一部分,祝皇帝等愿属于咒愿斋主的文字,咒愿布施文就是咒愿文;有的是论义文,如《上人》《法师》《先生》《公》《大德》,都是对参与论义者的赞叹;有的是缘喻,如P.3021+P.3876后半部分相当多内容;有的是道教史传,如引《列仙传》、记长房与壶公事等;有的是佛教文献,如引《法华经·法师品》、引《王梵志诗》;还有传统儒典,如所引《尚书》。由于看不到它们相互之间有某种明确的关系,得不出它们是一个单一主体的文本的结论,故不宜将其笼统地称为讲经文。

其二,文意释读有选择其一不顾其他之嫌。P.3021+P.3876中,“中元时景”标题下有这样的文字:

属此金凤应节,玉露惊时。去鸿修担,乍分光于仙履;归鸿渡渚,还丽影于真骖。气序清凉,景候澿廓。正是中元行□之日,延祥辟福之辰。式启□缘,奚开茂祉。用此功德,资益无疆。

但是,在其后尚有如下文字:

既属三阳庆序,万物迎新,正可拔往劫之罪根,积今身之善业。加以远近贵贱,是亲非亲,洗浣身心,来听妙法。贫道白屋凡流,黄冠末品,赖天尊远荫,得入道门。所恨血肉之身,道法难解;愚痴之性,妙义未时。暗塞终朝,多所不了。论心抚已,自叹愆违。理应藏身洞穴,削迹幽岩。但为未断因缘,蹉跎俗内,滥升高座,战悚交怀。略述庸虚,庶乞欢喜。

上引文中出现的“三阳庆序,万物迎新”等文字,表明从时间表述来说,P.3021+P.3876不单有“中元时景”,还出现了“三阳”正月。拟名“中元”,无法解决其与正文中出现的“三阳”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三,引证文献不做全面解读。此前对P.3021+P.3876的讨论,往往是根据该文献的行数,摘抄与自己心意相对应的文字展开,并未完全理清全部文字之间的关系。如王卡先生在将P.3021+P.3876拟名为“道教中元金箓斋会讲经文”时,曾经用了“三阳庆序,万物迎新”等文字,却未讨论“三阳”与“中元”二者的所指及相互间的关系。寇凤凯曾经将斋意文中祝愿皇帝、皇后、诸王、公主(他在录文时将“公主”误释作“公在”)等的套话,用来作为判断该文献历史年代的证据,显然是不知道这些文字的语境。与此相类的文字,实际上不只在道教文献中出现,在佛教文献中同样出现,而且出现得更多。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只是套话,并非实指。用它们来讨论P.3021+P.3876出现的时间,显然是非历史的。

其四,“讲经文”一名语意不清。对于什么是道教讲经文,《敦煌道教讲经文研究》界定说:道教讲经文“是以皈依道教、广泛布施、修功建德等为内容的综合性文书,记录了在斋会上举行的道教讲经活动及其他活动,如受戒、布施、发愿等” 。并认为:

道教讲经文有以下特点:第一,道教讲经文大都与斋会有关,是举行斋会时所做的讲经文本;第二,其活动内容都涉及受戒;第三,大都是在讲经开始前发愿,来表达斋意;第四,其内容是皈依道教、广泛布施、修建功德等为内容的综合性文书,记录了在斋会上举行的道教讲经活动和其他活动,如受戒、布施、发愿等。

这显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解释。结合该书的具体讨论来看,作者对该文献的释读颇多想象,大都无从证实,故其对道教讲经文的界定语意不清。事实上,用仪式文献或仪式文本来指称这些文献,也许更接近它们的内容。

总之,P.3021+P.3876不是单一主题文献而是多主题文献,不宜按单一主题文献著录和讨论。“道教中元金箓斋讲经文”不是该文献的最佳拟名。

二 敦煌遗书中其他多主题道教文献

敦煌遗书中尚有其他多主题道教文献,如BD.7620、BD.1219、P.3562V。这些文献在王卡先生《敦煌道教文献研究》一书中,被作为单一主题文献著录。BD.7620和BD.1219甚至还被统一拟名为“道教布施发愿讲经文”著录。但周西波此前已经指出,“关于两件写卷的笔迹,乍看虽颇为相近,但仔细比对二卷字体,后者明显字体比较工整,几无草书,而前者则草写比比皆是,以‘即’‘道’‘愿’‘遣’等字为例相互对照,在书写笔法上即见明显差异。另外在每行的字数方面,BD.7620以22字上下为主,而BD.1219则以25字以上至30余字居多,故而二者虽同属斋会讲经之记载,但是应非同一写卷。BD.7620明确提到是布施斋会的讲经,BD.1219则未见斋会性质的说明,只笼统地说‘建斋行道讲经’等等,但是其保存的内容远比BD.7620丰富,价值更胜BD.7620。” 较清晰地将BD.7620与BD.1219作了区别。足证二者不是同一类文献。当然,他也未注意到,BD.1219也是多主题文献,而这显然是他“未能完全确认其为何种斋会仪式” 的主要原因。

(一)BD.1219

根据BD.1219文字内容,可知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忏悔发愿;

2.授十戒;

3.愿施主至心听法。包括以下叙事:

(1)阿娘(雍州经阳县幸乐夫人)杀生入地狱,孝顺子修造功德超荐;

(2)李方子社奴为后母迫害未死,事因阿娘慈孝;

(3)阿趫杀生忏悔得生天;

(4)长者忏悔杀生。

4.施主虔诚修斋建讲,法师劝施主归依三宝,专心听法。

(1)说听法三种人:身心俱至;身心俱不至;身至心不至。劝施主身心俱至。

(2)劝施主专心恭敬归依太上无极大道、经、师三宝。

(3)明三舍。

(4)明布施。

(5)劝不乱语谤法。

(6)说求道者须知大乘法,发无上道心,发四大愿。

(7)说求道者须受真人三种大戒。

(8)劝众勤修道法:大慈悲行;智惠行。

(9)说真人六度行。

(10)说八苦、二身、三业、十恶、十善。

(11)说破坏谤法的恶报。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如下四段启头文字,也可以看出该号遗书并非单一主题:

1.授戒

敬白时众等,贫道向者为施主男女读经忏悔,行道发愿,积大功德,悉得圆满。惟未受戒。既其烧香燃灯,转经行道,何假受戒?只为施主无明始道,智慧初开,须藉戒之防卫。

2.转经

敬白道场大众,贫道谬居法侣,滥处玄门。质漏情疏,虚移景宿。学不稽古,触事无知。遇蒙大圣慈恩,得预经法耀没。寻文数墨,至理难明。盖由法重人轻,义深难侧(测)。向来愧耻,无自容罗(?)。蒙施主不责下流,延及□□,凭心委命,行道转经。

3.劝施主专心志诚

敬白道场 云云 。贫道仰与施主,并籍宿缘,俱承余庆,伽(加)以喰(餐)承道化,同闻法音。若不往劫结缘,岂得今生劫会?又复施主等,各各专精励志,注念虔诚。大小当心力俱磬,修斋建讲,请像延师,忏七祖之深愆,谢三途之恶业。莫大之善,不可思宜(议)。贫道谬厕(侧)玄门,猥忝黄服。滥承训功,佩灵文玉简金篇、龙章凤篆、真经妙法、禁戒科仪,并获披寻,未能依奉。枉蒙推拔,升此高筵,宣畅玄风,讵知源际?所以恐贫道德薄,未能弘益。愿不获免,讵可黙然?今合道场施主,既能归依三宝,心无浮散,共乞(齐)声称善,以证志诚。即请三称无量天尊。

4.劝四众信受经法

敬白道场四众等,此非市店,何须乱语?乱语之人,必定获罪。经云:此法实玄妙,静听灭罪。今所说者,即其义也。若能精心静听,句句消灾;慢海在怀,行行垂罪。《度人经》云:轻泄漏慢,殃及九祖。贫道今日所说,亦愿如是。《升玄经》云:三代天尊,十方众圣,常保护经法,利益一切。开度群生,施主等宿植善根,今生报重,逢师遇道,听法闻经,当须用心信受,不可轻慢。诽谤之人,定入恶报。

因此,“道教布施发愿讲经文”的拟名显然与BD.1219内容不完全相符。而且,最新研究表明,“俗讲是唐五代时期一种经官方同意或得皇帝敕令在三长月举行的劝俗人输财的佛、道教法会” ,根据其中“道场四众”一词,表明道场现场的主体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等僧俗四众,并非只是针对俗人而说,故这部分文字与只是针对俗人的俗讲,显然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不能简单将其定性为俗讲材料。如果据之讨论道教俗讲,则在资料定性上似可商榷。

(二)BD.7620

BD.7620与BD.1219既然不是同一文献,则其名称就需要新拟。该文献字数不多,但一方面文本原来已经有分段,另一方面内容也分几个部分,故需要录文分段整理。兹录笔者根据内容分类后整理的文字如下:

[一、咒愿文]

1.布施已后,家门眷属,寿等金山,所有亲缘,命同昆岳。儿郎济济,仙侣无殊;子侄洗洗,贤圣不别。宗亲和睦,内外常安。过勉三灾,超度九厄。温耶(瘟邪)百鬼,无敢侵伤;福庆千神,咸来拥护,并使形同桂月,命似琼林。恒照 恒明,唯长唯久。九玄七祖,出离三途;七代亡魂,超喻(踰)八难。乘法轮之辇,诣长乐之乡;泛不死之舟,上无为之岸。

2.善缘福报,应念便来;罪累恶因,即斯而灭。长辞八难[之]苦,永离三途之酸。喜识灵液之池,括神洞阳之馆。

3.三清妙境,与圣侣为朋;王(玉)阙金 台,共真人为友。无来无去,恒证道场;不灭不生,会无为之正道。

4.病除体内,疾离身中。天降甘露之浆,风吹丹妙之药。空中入口,玄补三宫。经纬四支(肢),疗持百病。命如山岳,寿等乾川。

5.大圣垂慈,施其妙药。灭除患害之本,断却烦恼之原。五藏(臓)清和,四肢安吉。永与痛隔,长别苦缘。万病皆消,千痾保殄。神光内照,比净目而高悬。智力芙蔬,常离俗境。万福庄严,善神匡附。七缠十恶,藉此消融;八苦八难,因斯永灭。五衰五厄,不复相侵;善利善安,愿恒相续。

6.十恶烦笼,一时消遣;三徒(涂)枷锁,从此永除。五毒顿消,六尘长殄。光明备体,身洁清香。

7.广赞大乘,怨亲不障,爱增(憎)平等,齐悟妙门。持功德之水,洗有陋之心。回惠朗之灯,照无明之域。五逆之罪,自此皆消;十恶之愆,因兹并遣。

8.天命逾远,三灾之所不伤;法财自丰,五家之所不贷。宝器明珠,应神光而照室;奇鸾异凤,荣圣驾而盈庭。

9.与甘罗比德,共项托而齐名。智若日月高明,命等乾坤永固。寿同天地,福禄无穷。

10.智惠恒扶,法云常覆。神光附体,玉盖随身。天尊拥护,仙圣扶迎。常居福地,善侣同行。贵如周孔,位极公卿。英雄盖代,文武交横。人间叹仰,朝夜(庭)称名。布施虽微 云云

11.伏惟虚空众圣,元始天尊,道场仙官,十方化主,口吐光明,彻照内外,原赦这是一段中文版式双行合一,请在合适位置插入换行符厶乙等,九祖先亡者,昔在凡夫,不慈不孝;魂归地府,受苦三涂。地狱幽牢,刀林剑苑,恒常受苦,何可言论?藉此讲经,咸蒙解脱;超陵三界,逍遥上清;福被家门,恩流眷属;男欢女乐,宅吉神安;财宝丰饶,五谷成孰(熟);年年见道,岁岁闻经。布施虽微 云云

12.因此开经,功多报重,圣人鉴照,大众证明,更为称善。

[二、不正信正行不得道]

13.若有凡夫,贪淫嫉妒,不信正信,以行在身,而学他求道者,如乘铁船而渡于苦海,驾毛车而越于火坑,故难阿(可)得也。

[三、]五五说喻

14.敬白道场众等,何故讲经之处,即作音声伎乐?只为招集男女等,遣向此间听法。譬如何物?

由如慈母,唯生一子,心中怜爱,欲似掌中明月宝珠。其儿忽然头上卒(猝)患恶疮,非常臭秽。尔时阿娘烦恼,欲似猛火烧心,昼夜忧愁,不食不寝,于是觅得良药来,即欲与儿著此药。儿怕疮痛,便即走去。慈母心中烦怨,肝肠寸断,更无方计。遂将果子,远立唤儿。口云阿娘如不与儿洗,儿即到来。左手过与右手牵捉,于是清泔净洗,即为封药。儿虽啼哭,恶疮得差。

说此喻者,欲明何事?由(犹)如贤者优婆姨等,身中例有三毒恶疮,烦恼重病,无明障翳,身心秽臭,不可言尽。

贫道今日广设音乐,招集施主得至道场,闻说天尊大乘经法,用智惠药,采无为风,调法音汤,洗身心臭秽,破无明障翳,治烦恼重病,使五欲清净,六惠开明,与施主等结万劫因缘,当[愿]来生为善知识,只如元始天尊、无上法王,昔在香林园中说微妙法,当此之时,正为众生漂泛苦海,沉溺爱河,堕[下残]。

很显然,此号遗书的内容至少包括三部分:一、咒愿文;二、不正信正行不得道;三、五五说喻。此前的拟题,不论是“道教布施发愿讲经文”还是“道教布施发愿文”,都与其内容有较明显出入。

(三)P.3562V

对此号遗书此前有多种拟名。如“道家杂斋文”“道家杂斋文范”“设斋祈福文范”等。其中有一段之前被广泛引用过的文字是:

凡斋法:

至斋家坐定,洗手,转经了,令主人执香炉,礼三拜。长跪坐,命唱。

行香时至,即唱“人各供(恭)敬,至心稽[首]太上无极大道”。一切诵,即唱:宿命声行香,宿命有信然,若丧为之无,皆用眼前见。至心稽首正真三宝。

斋主长跪,叹道功德,即唱:

愿斋主百福庄严,万善云集。至心稽首正真三宝。

愿亡者生天,见存安乐。至心稽首正真三宝。

愿斋主智惠(慧)[庄]严,福登无极。至心稽首正真三宝。

愿天下太平,兵甲休息。至心稽首正真三宝。

愿一切众生,免离诸苦。至心稽首,敬礼众圣。

斋主唱普诵,即作为诸声。

主人云:食施。

咒愿师云:一切福田中,施食最为先;见存受快乐,过去得升天;当来居净土,衣食恒自然;是故今供养,普献于诸天。

行食遍,唱如法食:上献天尊,中献先师,下及法界众生,普同供养。

食后云:施者受者,俱获清净;一切众生,普同平等。

即收食,行水了,主人云:唱普诵。

师云:为诸来生,作善因缘;如蒙开悟,仰受圣恩。

[主人云:]施舍。

咒愿师云:一切福田中,舍施最为先。设供以(已)讫,恐福未圆,更将净财,布施三宝。布施已(以)后,亡者生净土,见存得安乐,福及诸众生,普得成真道。

人各恭敬,至心稽首正真三宝。

愿斋主所愿称心,常保福庆,至心稽首正真三宝。

设斋功德,资备(被)群生,离苦下□离得道众圣。

这段叙述“斋法”的文字,与上下文都不类,显然不能算是表述斋意的斋文。因此,对P.3562V的拟名,也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三 敦煌遗书多主题文献的拟名与称引

方广锠先生指出:“大多数敦煌遗书,一件遗书只抄写一个主题文献。遇到这种情况,编目相对简单。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敦煌遗书,一件遗书抄写多个主题文献,甚至抄写几十个主题文献。遇到这种情况,编目便相对复杂。之所以复杂,在于需要分析、处理同一件遗书上不同主题文献的相互关系。” 如何才能用适当的方式,将不同主题文献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是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因为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不同主题文献分别著录,无疑将割裂它们原有的内在联系,损害其所蕴藏的大量研究信息。

上文对各种文献有多种主题的讨论,无疑已经为敦煌遗书中多主题文献的释读和拟名提供了尝试。结合上文的梳理,下面是几条关于敦煌遗书中多主题文献拟名、称引的个人初步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对多主题文献进行录文、校勘和整理,是对其拟名、编目的基础。具体进程是:1.对多主题文献的内容进行录文整理。2.对多主题文献包括的各个主题进行梳理,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3.根据文献内容,对多主题文献进行分析,看是否可以拟一总名。

(二)多主题文献的属性,可能与同批材料相近。如上博48也是一份多主题文献,但除曹氏请神文外,其他都是佛教文献。由于请神祭祀在中国古代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从上博48上下文属性来看,该多主题文献中的曹氏请神文,属于佛教文献而不是道教文献。

(三)如何称引多主题文献?多主题文献包括数个内容,此前未见统一的标示符号。但我们在提及该文献时,又都需要标示出其具体出处,一则明示出处,二则便于核查,三则让人能清楚知道该文献是多主题文献。像上博48号文书,是否可以有某种便于大家理解的标示?如作:(1)上博48《受戒文》或《受戒文》(上博48);(2)《曹氏请神文》,见于上博48、P.2649等。 9T/KufB2fV+eSUBQEVIcpf3NN3jDCObKGdUqFZdoq1ByArJqJoVHvdadqJ3nGj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