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来自中国的iluy
——代序

2006年,在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新址落成典礼上,美国犹太教改革派领袖高乔克(Alfred Gottschalk)拉比发表主题演说,称徐新教授是创建这个研究所的iluy( )。

犹太传统历来崇尚学习,希伯来语中对钻研犹太教经典尤其是《塔木德》之人的称号可谓形形色色。既学识渊博又心怀造物主故而堪称楷模者叫作“圣贤的门徒”( ),如果只博通群经,可称“学者”( )。见解独到、思维敏捷、谈锋犀利的是为“敏锐者”( ),又被形象地比喻成“拔山者”(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那些或许木讷但知识全面的“西奈山”( ),此语是说这类人对犹太教经典烂熟于心,仿佛亲自从西奈山得来一般。不世出的《塔木德》学者叫“高昂”( ),能心无旁骛地研习《塔木德》的则是“勤奋者”( ),而早早显示出学习的天赋和毅力的神童就是iluy——含有“出众”之意。高乔克按立了美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拉比,他恐怕也是首位将iluy用于一位中国学者的拉比。

就中国犹太研究而言,徐新教授是公认的开风气之先的“出众”者。1988年,中国和以色列国尚未建交之时,他便访问了以色列,并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发表了演讲。此行无疑明确了他日后学术研究的方向。中以建交那年(1992年),他先创办了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中国高校系统中率先成立研究犹太文化的机构,继而又主编和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以色列文学作品集《现代希伯来小说选》。次年,他和凌继尧主编的两百万字的中文版《犹太百科全书》问世,这迄今仍是中文世界相关领域最全面翔实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促进犹太文化教学和研究在国内高校的开展,他多次举办犹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从1997年起,他又自筹经费率先在国内举办了三届犹太历史文化暑期培训班,邀请国外名学者主讲,共吸引了上百位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暑期培训班在20年前还远远不如今天这般流行和普遍。我作为研究生有幸参加了三届培训班,如今回想起来,当时习得的犹太学启蒙知识再没生疏过,当时获赠的《犹太百科全书》依然摆在书房伸手可及处,当时结识的犹太学者现在仍是不时重逢的良师益友,我正是从这里走上了犹太学研究之路。他在南京大学建立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犹太学图书特藏室——已有3万册专业藏书——则为这方面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推动学术研究,徐新教授还有与所有人分享犹太知识的热情。他并非或者说并不满足于做书斋型学者,而是对知识的公共性更加情有独钟。他自费在南京大学设立了“徐新犹太文化奖学金”,全校各系凡是对犹太学感兴趣的研究生皆可申请。他多次在校园里举办各种犹太文化展览,比如纳粹大屠杀邮政证据展。他积极向中外慈善家和捐款人宣讲在中国开展犹太文化教学研究的意义,能游刃有余地筹款。他心系普通读者,不仅身体力行,撰写和编译了普及犹太历史文化知识的通俗读物,更在自己主编的“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文丛”中收入多种面向普罗大众的著译,其中有两本译作甚至是犹太人专门为中国读者所写的,此前从未发表过。这些“出众”之处恐怕更能受到强调行为正确而非信仰正确的犹太传统的赞赏,多少令人想起他定然熟悉的美国犹太社团中流行的那种“向外拓展项目”(outreach program),又似乎与罗森茨维格(Franz Rosenzweig)所说的“作为服务的认识和知识”异曲同工——所异者在于罗森茨维格传播犹太知识是想让德国犹太人在同化大潮和毁灭前夜里重新回归犹太教,而他则是想“促进中国社会对犹太历史文化的了解,增进中犹人民间的友谊”。这份努力收获了尊重和认可。2002年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授予他哲学名誉博士学位,2015年南京大学颁给他人文研究贡献奖。

徐新教授一直在南京大学执教,起初在英语系。是美国犹太文学让他开始接触到犹太文化,辛格、贝娄这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而最早引起他关注的犹太作家都有东欧犹太背景,所以意第绪语文学很早就进入了他的视野。多年后,他在南京大学犹太研究所设立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中心,诚所谓不忘初心。1988年访以之后,译介现代希伯来文学并旁涉以色列社会与文化成了他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这方面他用力最勤的是译介阿格农——第一位用希伯来语创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犹太作家;阿格农生于东欧,在移居巴勒斯坦之前主要用意第绪语创作,徐新教授翻译了他的三部小说,其中描绘的皆是东欧犹太生活。

在编纂《犹太百科全书》的过程中,两个新方向日益得到他持久的关注和投入,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一个是反犹主义研究。1993年完成、1996年出版的《反犹主义解析》堪称“初熟的果子”,此后,他这方面的学术活动一直没有中断,其中包括指导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写作相关学位论文。2015年,总其成的《反犹主义:历史与现状》面世。新作的篇幅增加了一倍,对古今反犹主义的根源和表现做了系统研究,尤其增加了对伊斯兰世界和当代的反犹主义的分析。另一个是犹太人在华散居的历史。中国是东亚唯一一个犹太人不间断生活了上千年的国家。他用中英文发表了大量相关论述,包括两本侧重探讨开封犹太人社会和宗教生活的英文专著,成为这方面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学者。他关于近代来华犹太人的专著《异乡异客:犹太人与近现代中国》也刚刚出版。研究反犹主义和犹太人入华散居史在他是左右开弓、同步进行的。两者能够并行不悖,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在于它们殊途同归——皆直指一个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方式。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反犹主义瘟疫反衬出圣经上善待外族人告诫的可贵:“和你们同居的外人,你们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要爱他如己,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而在华犹太人的安居乐业彰显了“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的优良中华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方面的研究当之无愧地成为他学术上耀眼的双子星。由于学术兴趣转移,徐新教授开始在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从2003年起又从英语系转入哲学宗教学系。相应地,犹太教、犹太思想在他教学研究中的分量逐渐加大。

不过,纵览他迄今为止的研究,无论东欧犹太生活、纳粹屠犹、中国犹太人还是美国犹太教,都可视为流散这根主线的种种表征。“流散”(diaspora)一词虽然源自希腊文,但最早用于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被毁后流落到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社团。因此,是犹太人发明了流散观念,从圣经时代起,流散就构成犹太社会的常态。这正是在徐新教授从教40年之际,我们选择“犹太流散”作为这本纪念论文集之主题的考量。

近年来,他致力于推动中以之间的学术交流,为南京大学与巴尔-伊兰大学合办中以犹太文化研究院而在中以两国之间奔走。事实上,我们正在见证整个犹太历史上一个千年不遇的变局:以色列已赶超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口中心,以色列地的犹太人口自圣经时代以来首次在世界犹太人口中排名第一。今天,家园与回归已成了流散地犹太想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以色列社会的毛细血管中也一样流淌着流散地的血液。本书封面采用了犹太画家斯坦哈特(Jakob Steinhardt)的木版画《耶路撒冷老城》。1933年,在被盖世太保传唤后,斯坦哈特逃离了纳粹德国。抵达耶路撒冷后,他于1935年创作了此画。画面上鲜明的明暗对比突出了耶路撒冷的阳光,然而,老城的街巷却模仿了立陶宛犹太小镇(shtetl)的街巷。斯坦哈特一战时在德军中服役,亲眼目睹了东欧的那些小巷。画中人或许就是画家本人,他走在阳光灿烂的应许之地,却走不出蜿蜒错落的故地旧景。以色列和流散地之间的张力,一如此画之新光映旧影,决定了今日犹太认同的基本面貌,也一再出现在本书所收的文章中。

这些文章的作者,是与徐新教授多有交往的国内外学友、他的同事和他的弟子,都是推动犹太文化教学研究在中国开展的志同道合者,而本书则见证了我们对朝气蓬勃的中国犹太研究的共同关心。在此,我要对各位师友于百忙之中惠赐大作、对郭白歌编辑在出版此书过程中的付出、对博士生高霞的协助、对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提供的便利致以由衷的感谢。

最后,我谨代表曾经受惠于徐新教授指导和帮助的南京大学的同学和同仁向“我们的老师”( )表达美好的祝福——愿他笔耕不辍,收获有时。

宋立宏
2017年8月于南京 If4D+SxL++vgbOT6ozj/Tk+HxJMG0kNfymCD/qspfeYnElpuTYIlZg3/T0b+0UR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