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大家千万别把《黄帝内经》当作只有医生才能看的书。凡经典,读法第一要点,先读懂第一篇;第二要点,先读懂第一篇第一句。你如果读不懂一句,那你后面就没法学。就这第一句,《史记》的开篇、《黄帝内经》的开篇,全是这一句,历史、生命,都从这第一句开始了最初的惊鸿一瞥。

这就是一首诗啊,你看它是四字四字的,保持着《诗经》般的古朴和诗意。其实,会读的话,《黄帝内经》就是诗,不是文章,里面很多词句都是押古韵的。

昔在黄帝

现在说“昔在黄帝”,先讲第一个词“昔在”。

学经典,有一本书是必需的,就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成书时代与《黄帝内经》的结集时代大致相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说文解字》来读懂《黄帝内经》。如果可能的话,一定要去河南安阳的汉字博物馆看看。那里面的象形文字,更为丰富地解读了汉字。

“昔”字,上面其实是“水”,下面是“日”。“在”这个字,是“才”和“土”两字的结合,表示土里发出了嫩芽,所以表示“刚刚”。只要说到“远古”,西方说“long long ago”,中国人的“远古”则非常明确——“昔在”,在这里指特定的时代——日在水下,也就是洪水时代。

新文明的缔造者。

关于我们这一轮人类的记载,基本都从洪水时代开始。西方有诺亚方舟的说法,中国有伏羲女娲藏身葫芦中的传说,而这两位又成为洪水过后的先祖。这件事一定出现过,我们现在这一代人,都是洪水之后的人类的后代。洪水之前的人类什么样,我们现在不知道,但我相信恐龙时代的人类一定是巨人,所以关于巨人的童话也许是真实的。我们是洪水后的新人类,而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还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他们可能既是古老文明的传承者,也是新文明的缔造者。比如说孔子,他采取的做学问的方法叫作“述而不作”,就是说他只讲述先贤的道理,而不自己创作。其实你如果把古书都看明白了,就会发现你自己写作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很多话都已经被古人说尽了,而且说得比今人简洁,比今人漂亮。这就导致我们走到一定阶段后,又不得不回头去学传统的经典,古人称这种行为是“复古”,我们现在叫“复兴”。

现在我们把“昔在”弄明白了,“昔在”就是洪水时代,我们现在谈的生命系统是洪水之后的生命系统。“昔在黄帝”,难道只是说黄帝吗?这里的黄帝,其实又可以代指人类、中土、脾胃等一切与他同象、同气的事物。因此,这一句可以翻译为:洪水时代后有一群新人类。如果跟下一句“生而神灵”相衔接,甚至可以比拟破水、破胞衣而出的胎儿,总之,一个新生命来临了。而这本书,就是对这个新生命不断的追问和解读……

生而神灵

下一句是“生而神灵”,那我现在问大家,难道只有黄帝生而神灵,我们就生而不神灵吗?

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是“神”。

你看小婴儿啊,大家不要觉得神仙要到山上去找啊,只要家里生个宝宝,我们的家就进“神仙”了——你看“神仙”身上有几大特点。第一,身上香,连脚都是香的,然后你就会欢喜,还特别爱亲他的脚丫。现如今,谁会亲谁的脚啊?没有人爱亲大人的脚,因为这双脚在世间已经待臭了。过去臣民会亲国王的脚,但都不会怀着你亲宝宝脚丫时那种喜悦的心情。“神仙”的第二特点,是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抱有抱,要亲有亲。同时他还对你不屑一顾——你看你对宝宝爱得欢天喜地,糊里糊涂,但是他还对你不屑一顾,可能在孩子眼里,我们的表现是滑稽可笑的,但我们极端真诚地爱着他们,小婴儿一个心满意足的微笑,就给了我们一个“天堂”啊……

其实,每一个生命刚出生的时候都具备一大神灵特征,所谓神灵,就是超乎想象,这不是说说就可以的,而是有迹可循、有征可查的。

每个小婴儿都有“神灵”的特征。

“生而神灵”的第一特征,就是“握固”。你看所有的小孩出生,都是握着小拳头出来的,还不是一般的握拳,而是大拇指掐在无名指的指根处。这种握法就叫作“握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手印,无名指的指根处,为肝之魂窍,后来算命先生以此处为“子”——也就是十二地支之起始点,这种做法大概也是受小婴儿这个手印的启发。此处乃生发之机窍。如果你打坐时掐在此处,到子时的时候,无名指的指根处就会出现跳动感。这,就是生机。

我去过印度,新德里机场墙壁上的装饰就是各种手印。古人认为,手与足,是天地阴阳转换的机窍所在。手足末梢都是十二经络之转枢点,其实也是十二时辰之转枢点,因此手印里面有大秘密,也叫“掐诀”。打坐时,可以预先设置唤醒自己的时间,秘密就在“掐诀”中。

所有的孩子出生,都是掐着这儿出来的,有人教吗?没有。为什么要掐住这儿呢?《黄帝内经》讲“肝神为魂”,掐住这儿就神定安然。所以小婴儿掐住这儿出生,是为了守肝之魂窍,小婴儿握固是为了固魂。所谓“生而神灵”,这一件事就足够说明了,这叫“与生俱来”,不可思议,记住啊,生命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可思议。

有人会问:人有灵魂吗?《黄帝内经》与西医最大的不同是它讲“五藏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这个问题先放在这儿,以后专章讲“魂魄”。无论如何,从所有小婴儿出生,即“握固”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老天爷护佑每个“小神仙”。但出生后,就是《易经》里那句话叫“自天佑之”,要自己努力保佑自己啦!

“生而神灵”这四个字,可是大学问啊。

刚出生的小婴儿又叫“赤子”。关于“赤子”,老子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里不仅提到了“握固”,还提到了“赤子”生而神灵的其他指征:骨弱,筋柔。小婴儿的筋柔在于“抟气至柔”,也就是他元气足、气血混沌如一的状态。刚出生时,不必谈养生,因为骨弱、筋柔是生命的最佳状态,越老,就越骨硬、筋硬。我们总觉得骨壮则好,但老子说“物壮则老”;中医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也在说“筋”的柔软与生命的相关性。大家都见过,小婴儿闲着没事就啃自己脚丫,可见,不仅大人喜欢他的脚,他自己也喜欢。你啃一啃试试?掰上来都很费劲噢!这就是“骨弱筋柔”。

小婴儿不必修炼,就能达到修炼高人的几大特点——“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看看,婴儿德性之厚,足以让蜂虿虺蛇、猛兽、攫鸟这些人类的天敌退避三舍,不仅不伤害他,甚至还有可能爱护他……都听说过狼能把小婴儿带回去养,没听说哪只狼把一个大人领回家养的。所以,小婴儿级别很高啊,高在哪里呢?高在“天真”二字。

除了“骨弱筋柔而握固”,老子说小婴儿“天真”还有两大特征:“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是说小婴儿不知道男女之事,但男婴能勃起,其实这就叫“无欲则刚”,又叫“活子时”。成人要有刺激才能勃起,而貌似懵懂无知的幼儿动不动就勃起了,老子对此的解释是“精之至也”,也就是元气足,且精粹,而导致“活子时”。我们平时所说的子时是半夜11点到次日1点,也称“一阳来复”。但有漏之身,也就是我们这些已经百般耗散的身体叫作“有漏之身”,来个“一阳来复”都很难,更不要说“活子时”了。小婴儿呢,为“无漏之身”,精,不仅足,而且好,所以,可以经常“活子时”。

最后一句是“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是说小婴儿一天到晚扯着嗓子哭,嗓子也不哑。而我们大人则不成了,一天到晚有咽喉的问题。重者甲状腺功能出问题,轻者咽喉肿痛、喑哑,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哭为肺音,小婴儿哇哇哭其实对肺气是个锻炼,而我们中国人不知为什么总怕孩子哭,一哭就抱,反而使孩子得不到锻炼。其次,小婴儿气脉平和,并不真动气地号哭,他除了哭,还能怎么表达呢?此时囟门未合,老天又不让他说话,所以哭声就是他唯一的表达。而我们大人与小婴儿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精不粹、气不和,我们讲话多了,嗓子哑是精不足,而我们太渴望别人的认可和接受,又使我们气不平,内心焦虑纠结,气脉滞涩是咽喉症状的内在原因。

以上这些,就是“生而神灵”的真正内涵。

也许因为这时太神灵了,囟门通天,所以老天不让婴儿说话,仿佛天机不可泄露。那什么时候可以说话呢?总的说来,上面先合,下面才能开;下面(腿)开了,上面(嘴)才能开。所以一定是走路以后,婴幼儿的语言才飞速发展——从生理上讲,迈开了步子,会阴得先开了,口才能开。因此小孩说话基本上都是周岁以后,囟门未合时,小孩超灵;囟门一合,后天模式正式开启,学习也就开始了。

弱而能言

说起“弱而能言”,一定不仅仅是指黄帝“弱而能言”,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弱而能言”。只是小时候的“言”,与长大后的“言”,有大不同。

先说言和语有什么不同?

“言”是自言,“语”是对话,“弱而能言”是自说自话。婴幼儿的心灵是面对整个宇宙星空开放的,他并不管大人怎么想,他可以跟花说、跟鸟说、跟动物说,在他们的眼里,万物平等。其实小孩3岁前最灵,大人与3岁之前的小孩一定要多交流,那时候你的生命能量,包括你的智慧,包括你的方方面面可能都赶不上孩子,但我们大人往往自以为是,觉得我们比孩子强大,觉得我们可以随随便便对孩子指手画脚。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和7岁之所以重要,西方研究的说法是: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所以3岁、7岁非常重要。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但这些大多与后天训练有关,绝非可与先天智慧相比。李贺7岁便能吟诗作对、莫扎特5岁就会作曲,全凭智力吗?!如果从《上古天真论》看,小婴儿,“生而神灵”,此内涵远比智力要宏大。所以,所谓“三岁看大”,不过是看天性。记得小儿不到3岁时,有次从幼儿园归来,手持一个气球,上楼时,有一不相识的小妹妹正从楼上下来,看见气球就停下了脚步,这顿时让小儿纠结,路过小妹妹时,小儿果断地把气球塞给小妹妹,随即一句话让我忍俊不禁,他对小妹妹说:“快点走,别让我后悔!”这是什么?这是小自私、大慈悲。无论多大,他都是这样的孩子,天性如此,至老都坏不到哪里去。而“七岁看老”,则是指人至七八岁时,阴阳为之一变,性情也变,但天性是根,性情是枝杈。性情会随际遇而变,随气血阴阳而变,老呢,就是一生际遇的积累。所以,老,与性情相关,但一甲子后,人会重归天性。

“弱而能言”,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他自己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比如万物有灵;另外一个是他所言皆真理,比如小孩会经常问一个问题:“妈妈,我从哪儿来?”这个问题,我们长大了从来不问,也许不屑于问,但一旦问起,便已进入哲学领域。这句话是有大智慧的,哲学有三大终极问题——第一,我是谁?第二,我从哪儿来?第三,我往哪儿去?可是你会发现小孩都在问这三个问题,因此说,“弱而能言”,不可轻易带过,他们言的都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问此,在于先天智慧,大人问此,则纠缠于后天智慧。

其实,人生很有趣,我们习惯于从小看老、从生下来看死亡,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从老看小、从死看生。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觉得小孩无知无识,不值得关注,恰恰是忽略了人生最美妙的感悟阶段。比如说我们都喜欢小婴儿的脚丫,他自己也喜欢,可是我们忽略了他小脚丫的五趾齐整,大人有五趾齐整的吗?没有。但我们若去看佛像,会发现佛像的五趾都是齐整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习惯于仰望佛祖的脸,观其神态,我们内心会生出大感动,了悟神明的慈悲与宁静。但我们若去观其足印,看到五趾整齐,我们会觉察出什么呢?——无分别心!诸菩萨的宁静与慈悲是立足在无分别心啊!而唯有小婴儿也是菩萨啊,他们也无分别心啊。

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守的是混沌之道,没有一,也没有二。可是我们家长慢慢教他什么呢?我们教他的,就是分别心。比如我们跟孩子会说这是妈妈,这是爸爸,这是姥姥,这是姥爷,这是爷爷,这是奶奶,我们教他们以分别而认知世界。等他们慢慢长大了,慢慢到了一定年纪,然后开始修行,修什么呢?修“无分别心”,你看,又修回去了。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从“天真”到“不天真”,然后再追求“天真”,这就是人类的命运,我们绕来绕去,在螺旋式的拧巴中,在终点求着开始……这一切,说来真是既可悲又壮烈。

关于“我从哪儿来”的问题,所有的孩子应该都问过。我记得我就问过,我从哪儿来?因为我皮肤黑,我妈就说我是从煤球堆里捡来的。20世纪60年代的母亲又忙又累,又羞于谈论生育等问题,通常都会用“孩子是捡来的”类似说法来应付小孩。但我们真的会信以为真,比如我,小时候只要看到煤堆,看到煤球,马上就犯忧郁症,站在煤堆前我会想半天,希冀从那里再领一个妹妹或弟弟……过去的母亲根本不会跟你谈精卵结合,而现在的妈妈可以通过一些故事来谈论下这个问题,但哪个母亲能上升到哲学或宿命来回答这个问题呢?很少。远古的人也好奇这个问题,所以会有很多神话或童话,以稀奇古怪的方式来破解这个问题。比如说“女娲抟土造人”啊,干累了,就用鞭子抽泥浆啊,滚到李子树下的就姓李……但现在的人,早已没有了远古的好奇与情思,于是便把这些根本问题匆匆带过了。

我儿子也问过:妈妈我从哪儿来?从妈妈肚子里来的啊。那我是怎么进到你肚子里的呢?我又是怎么出来的呢?……这真的令人抓狂。他还这样问过:妈妈生我是为什么呢?还没等我回答,他就说他明白了,他说爷爷奶奶生了爸爸,爸爸生了我,我要继续生下去……他如此这般找到的链条和使命,令人很是欣慰。

其实,每个孩子都可能有他自己的人生解释,不要小瞧这一点,只有孩子问“根本”,我们越长大,越不问“根本”,我们更多的时光是在随波逐流。不信,你就记录一下某一天自己的言行,你会发现80%都是废话,都是在敷衍。比如你路上碰到熟人,会问“吃了吗”这句毫无意义的话。如果他没吃,你也不会请他吃,所以他也敷衍回答说吃了。不过从这句问候语中也可以发现“吃饭”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我们的谋生就是谋“饭”啊。如果某一天我们愣怔了一下,猛然想了下“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这就是“知止”,然后就可以一步一步探寻下去了。

幼而徇齐

开篇就要细讲啊,如果第一句没弄懂,后面就无法读了。

前文讲到“弱”,弱而能言,“弱”,就像小苗出生,身体柔弱弯曲的样子,到了“幼而徇齐”,“幼”这个字本身指的是肉乎乎的小虫子的样子。什么叫“徇齐”?“徇”字,“彳”部,代表行走,“旬”,表示“一圈”的意思,中国人认为一月三旬,一旬为十天,把一个空间概念变成了时间概念。所以,“徇”字的本意是走圆圈的意思。其实,汉字的初始状态是象形文字,学习象形文字的关键要求我们要有儿童一样的趣味思维,有了这种思维,汉字就灵动起来,文章便也有了生命。“齐”字,最初的意思是麦苗整齐。于是,“幼而徇齐”就清楚了,徇是圆满,齐是整齐——一下子把少年的风华正茂烘托出来。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身与心同时发展,并且均衡,不偏不倚,因此,少年时代是人一生最难忘的美好时代。青春期后,身体的发育开始放缓,心智情感却突飞猛进。身与心不再同步,生命开始倾斜——身体发育过快的,或心智发育过快的,都难免跟头把式般地趔趄,都难免有创伤。唯有幼年,身心不二,便是“徇齐”。也正因为“身心不二”,身体才能不加阻碍地快速成长,同时心智也明粹率性,无欲无求,这时虽有性格、天性的不同,但基本是张白纸,任人涂抹。很多人到了青年以后,基本上就落了俗套,乏善可陈了。

人什么时候长得最快呢?胎儿期最快,出生后也快,我们经常说孩子是一天一个样,少年的时候也很快。但到了青春期,出现一个节点,生长速度减下来了,青春期之前是飞速成长,青春期之后是放缓成长。女子七七四十九岁以后,男子七八五十六岁以后,生命开始萎缩。现代医学认为癌症可能跟人的衰老有关,不无道理,一切都是气血的问题。唯有明白生命之道,才知道人是怎么老的,也才知道人是因何死的,这,就是我们学习《黄帝内经》的意义吧。

是什么能让生命快速发展?“徇齐”两个字妙不可言,生命成长,光快不成,还要整齐,什么是整齐呢?人的精神和身体要同时发展,而不能偏失。在青春期前,这个同速发展非常重要,身体要快速成长,认知也要快速成长。因为青春期以后,人开始有重点地发展了,青春期以后,身体发育可能放缓,心智情感却突飞猛进,身与心不再同步,生命开始倾斜。发展漂亮且恰到好处的,就能飞翔。头大身小的,或头小身大的,都难免跌倒,而有的人,可能终身都没有飞过。

少年时期的“徇齐”,也就是心和身的同步高度发展,靠的是什么?好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就是个“明性”的过程。少年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呢?答案是:快乐,无欲无求。

养生大道有一句话,叫“忧喜不留于意”。小孩的情绪像天空一样,说变就变,一会儿晴了,一会儿下雨了,小孩的情绪只有“当下”,没有持续。我们所有大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情绪的偏与执,“偏”,是不守正道,比如,小喜怡人,大喜伤身;小小的忧伤会给生命带来沉静,而大忧伤、大焦虑,则伤害生命。“执”,是持续,是固守,是淤滞。把“偏”与“执”放到生命里,人就会得病。小孩怎样呢?比如,小孩说妈妈我想要这个,妈妈说你给我住嘴,小孩就说我好怕呀,但是只要给他一个玩具,他就玩去了,他就把先前的欲求忘了。“忘”可是个很高的人生境界!能“忘”者,能及时地清除生命垃圾的人,才是高人。事实上凡是那些能忘的,能“忧喜不留于意”的人,还真都长得高,那些少年时就猛蹿个儿的人,都很单纯,老人家会叫他们“傻大个儿”。而那些小个子都很机灵,心眼多。我还见过,父母都高高大大的,孩子却不高,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从小他便跟着母亲奔波。家长会觉得离婚这个事对孩子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孩子不长个儿的事实告诉你,一定有影响。家长任何的行为在孩子的身上都是有痕迹的。中医讲究望诊,其中有一点就是,看见孩子啥样,就应该知道他父母什么样。孩子,忧喜,不该留于意,只要留,就可能会有伤害。不要小瞧少年这个时期,西方心理学认为人成年后的所有困境,其实都跟他少年时的心理阴影有关。

其实,很多电影都会描写少年春意的初萌,比如《美国往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这个阶段是少年自我意识的开始,也是他眼中世界的开始,这时的一切都意味深长。开篇就阳光灿烂的,那种光芒会给他的一生都染着金边,因为他会容易相信世界的美好。而以凶残阴暗开篇的,一生都难免阴影重重。但对阴影的逃避、抗争,也会带给他与众不同的力量。举个例子吧,比如小时候一直尿床的孩子,如果有人肯去做一项社会调查,会发现小时候尿床的时间比较久的孩子(尤其是女孩),长大后颇有成就,为什么?据说日本曾经拍过一个电影,有个孩子每天放学的时候都狂奔,只是为了不让小朋友路过他家的时候,看到他夜里尿湿了而白天晒出来的褥子,最后他居然跑成了世界冠军。什么使他狂奔?羞耻心和自尊心。不要小瞧这两个心,羞耻心是良知的基础,自尊心是成功的基础。从小就纠结于这两个心的孩子,一定会比普通的阳光少年要心智成熟。

再比如,在我们强大的自尊心背后一定有一个自卑的底子,如果这个人死要面子,他一定在某一方面特别自卑。如果看到一个女子打扮得极端精致,你会觉得她是个幸福的女人还是不幸福的女人?经常有这样的病人坐在我前面,太精致了,让我都惊叹,人怎么能这么精致?过于精致的人会得什么病呢?得“紧”的病,就是她从里到外都是抽紧的,她的生活没有任何放松的点,总而言之,就是她没有绽放过。她活得太苦了,而且这种苦,除了对医生说,从来不对外人言,包括闺密都不知道。她活得太警惕了,喜怒过分留于意,成天心肺高悬,肠胃不舒缓,所以这些地方都会病。而你看那些邋邋遢遢的人,由于心态的放松,反而不得什么大病。

好,我们回来接着讲“幼而徇齐”,不要小瞧这句话,这句话其实特别关键。少年,我们一定要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身心完整地去发展。这时候稍微有一点压力,就会影响大脑里的脑垂体。脑垂体跟什么有关?做家长的特别关心孩子长不长高的问题,脑垂体其实就是分泌生长激素的,长高激素就是这个东西,跟身高和生理发育(女子的月经、男子的遗精)有关。直接说吧,脑垂体跟身高和性有关,身高和性是一对矛盾。见女孩来月经后,人们会略带遗憾地说:“这孩子也就这么高了。”老百姓不懂什么脑垂体,他是通过生活明白女孩一来月经就不太蹿个儿这件事的。在我们的生命里是有一些阀门的,脑垂体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阀门。它如果启动了“性”,身高就暂缓,所以对于少年,有一个时期要拼命让他发展,不要有任何阻挠,就是要“赏而勿罚”。关于男孩、女孩的成熟,我有一个观点:女孩要适当地早熟,男孩最好要晚熟。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女孩如果太晚熟,会在世界上吃很大的亏。其实生养女孩,父母要担更多的心。而男孩,很多家长都会认为无所谓,顶多教育他对女孩要多负责任。所以我的原则是,女孩早熟有利于自保,男孩是越晚熟越好。

看到有些孩子长得慢,家长就着急,就愚蠢地相信网络里宣传的“生长激素”,花很多钱,给孩子打针。生命,是容不得乱来的,更容不得过度干预。长不长个儿这事,归脑子里的脑垂体管,所谓“生长激素”,势必干预脑子,干预了这部分,必然干预孩子的性功能,个子矮点于人生无大碍,生殖系统出问题了,可是家族的血缘链条要出大问题的,这岂不可怕?!在人生“徇齐”的时期,精血用于长身高,就不会开启性功能,生命有自己秘密的人生轨迹,哪能容你乱下黑手?!我就见过一个女孩刚来月经,就被家长带去打了“生长激素”,然后就停经了,之后又靠吃激素调理月经,最后,身高没长,还得了生殖系统的病。父母把肠子都悔青了。

总之,少年与青春的接壤处,是一个清新的地界,什么都是新的。身体,因为刚刚被自己发现,所以是新的;灵魂,也刚刚开始被发现,所以,也是新的。新的,而且美好,所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长而敦敏

然后,就开始了新阶段:“长而敦敏”。

“长而敦敏”——长,是指青春期后的漫长岁月。青春期之前,是个“无漏境”。此时,身体和思想都是本来面目,自足、自化。青春期一至,第一件事是什么?是开始“有漏”——女子月经、男子遗精。在此之前,男孩女孩性征不显,此后,雄雌便分。有漏,则傻。说句实在话,原先气血都奔脑子上走,现在最精华的东西每个月还要从下面走。这个往下走就是漏。漏,意味着好东西都流走了。傻,是说底下一漏,脑子就有点不足,这儿没有褒贬之意。

我从来不觉得“傻”是一个不好的词,你们觉得“精明”好,我不觉得“精明”好。“精明”,就是想得太多,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傻”就是能把所有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化。举个例子吧,比如说这儿有一块无人认领的珠宝,精明的人思前想后,他会在脑子里设计无数套方案,总之是既偷拿了东西,又不想被人发现才好。而“傻”的人很单纯,喜欢就直接拿走了。其实,生命也是有珠宝的,也是有精华的,傻的人是直接偷本质,拿走就是了。精的人成天胡思乱想——这是好东西吗?值多少钱呢?能让我得到什么?……总之,有的人,越精,越蹉跎人生。什么叫傻?什么叫真聪明?来此一世,禁不住蹉跎啊,一眼就能识别何为好东西,而且直接就拿好东西的人,少之又少。还有一种人总是首鼠两端,过于算计,如此便蹉跎了人生。所以这个傻,不是真的脑子坏了,古人形容这种“傻”用了一个绝妙的词:敦敏。敦,厚重;敏,勤勉且规矩礼貌之意。“敦”就是“厚”,“厚”也是“道”,所以有“厚道”一词。过了青春期以后,人是往宽里长,这时候人积攒的是厚劲,这叫“敦”。

什么叫“敏”?我自己在家没事就画画,我会画一个“敏”字的象形文字。“敏”,像什么呢?像一个女人坐在那儿,两只手搭在那儿,三根毛代表头发,这边是什么?这边的“反文”读什么?读“pū”。“pū”就代表手的动作,凡是从“反文”者,都是跟手的动作有关,比如说放、救等。那这女子在干吗呢?在梳头。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梳头这件事,中国人所谓讲礼貌,首要看头发,蓬头垢面,代表不羁的人生,或低级的人生。“幼而徇齐”的时候,男孩、女孩头发什么样呢?男孩、女孩发型一致,一律齐刘海,两边各有一髽鬏。女孩初潮是个大事,从那一天起,女孩的发型就得变,就是把刘海梳上去,把头发盘起来,头上要插簪子,这就叫“及笄之年”。所以说女孩的成熟是显而易见的,男孩的成熟却不像女孩那样容易被发现。《红楼梦》就是从宝玉初试云雨开始的,所以,《红楼梦》有一个核心,就是青春的美好与幻灭。因为男孩成熟不外显,所以古代统一男子20岁那年行成年礼,叫“弱冠之年”。弱冠就是在男孩20岁那天把头发盘起来以后,然后用一个簪子固定,就成了个“夫”字,什么叫“夫”?就是你已经顶天立地,要承担社会责任了。都顶天立地了,为什么还称“弱冠”?其实,就是告诉你,虽然你戴帽子、懂规矩了,但你还是要小心,因为你的身体是弱的,不要糟践自己。你还要花10年的时间来成长自己,所以男子最好“三十而娶”。20岁的男人呢,就是生瓜蛋子。什么样的男人最有魅力?结婚之后的男人才有魅力。为什么有的女孩总想插足呢?因为她聪明,就是不道德,谁不愿意吃熟果子呢!但是你不要忘了,把果子弄熟的肥料不干,他老婆肯定不干,老婆又不是培训机构。如果我们女人足够强大,就随他们去,当你这么想了的时候,那个男的还怕呢。人嘛,都有点贱性,越轰的,越轰不走,越抓的,越抓不住。所以,活通透点后,人生反而有更多的自由。

“敏”字不仅代表手脚勤快,而且代表懂规矩、懂礼貌。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懂规矩的人,比如“小三”想摘果子就叫不懂规矩,所以才遭人鄙夷。

女孩发型一变,大家就知道这个女孩成熟了,就可以有媒人上你家求婚了。但怎么知道你家姑娘成熟几年了呢?就是第一年是一根簪子,第二年是两根簪子,第三年是三根簪子,再多的话,就要用梳子啦,总之,不能骗人,媒婆到你家后要“数齿”,就是要知道你多大了。人类的繁衍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要生出最健康的孩子。而为了生出健康的孩子,最好女子要“二十而嫁”,男子要“三十而娶”,因为女子在21岁到28岁是身体最健康的时候,而男子在32岁到40岁之间,不仅身体强壮,而且意志力坚定,这时生出的宝宝最好。所以,男女婚配,两人隔10岁到12岁是蛮合适的,而且现在还有一点,男的一般而言比女子去世早,现在的女人太能活啦,如此这般,很多女的,还可以有第二春。

回过头来,我们接着讲“长而敦敏”,长大后,虽然少了少年时的单纯灵透,但敦了、厚了,而且要勤劳,“敦敏”两个字无非是说“勤能补拙”。虽然说有漏了,但靠什么东西才能使你这个漏补给一些呢?靠敦厚的心,靠规矩的心,靠勤劳的工作。《黄帝内经》用词,真是精准啊。

成而登天

最后这一句即,当我们一切都明白时,我们却要死了。

我们会发现,《黄帝内经》开篇的第一句,写的就是人之一生,但最有意思的是头几句:“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从出生到青春期,用了四句,成年到死亡,就一句:“成而登天。”其实,从《黄帝内经》那个时代人们就看清楚了,成年以后的事情没什么可说的,不管好与坏,一看你的底子,二看你的努力。底子好,就能保持灵性的一贯性;努力多,人成就就多。

“成而登天”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劳役,困苦,被亲人绑架,被道德绑架,被金钱绑架,被老和病折磨,被死亡恐吓……总之,不仅“有漏”,还“苦”。几乎没有人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活,乔达摩·悉达多的出走也曾被父亲阻挠,老子的西行也被拦截过,孔子也许自幼失怙、父母双亡,才有了些许的自由吧……但更多的人,在没有绽放前,就枯萎了吧。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人老了以后回忆的全是童年、少年,很少有人追忆中年。因为中年这段时间总是吃苦受累,怨气冲天。

我们从一开始就说开篇的“昔在黄帝”的黄帝,代指这一纪的“生命”,也可以代指“元气”。“生而神灵”可以指元气一开始虽然小但特别灵,灵到一定程度,便“弱而能言”;再长大一点,开始阴阳和合了,就是“幼而徇齐”;和合到一定程度,元气就厚重且能创造了,就是“长而敦敏”;待元气充足时,有阳和阴相配,即得大圆满……总之,这就是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其过程就是:神灵、能言、徇齐、敦敏、登天。

释迦牟尼讲世界的成、住、坏、空,《黄帝内经》讲生命的成、住、坏、空。在所有的成、住、坏、空中,都隐藏着“轮回”的悲哀。我们的生命,就像眼前的这张桌子。慢慢地,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虫子在一点点地啃噬它,最后,它成了灰,然后这灰,又被风吹散了。而这灰,在别处可能又聚集成桌子,不管是明代的桌子,还是清代的桌子,只要是具体的,都会坏掉和空掉,但那个关于“桌子”的理念是永存的,是“空”不掉的。就像每个生命都是成、住、坏、空的,但是生命的概念和延续性是永存的。这个理念的永恒就是“成而登天”,就是圆满。于是,我们可以接着往前走了,在“空”的前提下,好好追寻下那个可玩味的“有”。

《黄帝内经》开篇24字真言,高度概括了生命的过程。把这一段读懂了,就知道了《黄帝内经》在讲什么,首先要知道生命之道——生成之道、成天之道、元气之道。治病只是它的极小部分,把生命之道弄明白了,有大欢喜、大去处,生命自会绵绵不息。

第一段花的精力是蛮大的,但绝对值得,因为你第一篇不读懂,以后怎么读呢?因为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本书至“成而登天”算第一段,下面就进入第二段的讲解。 SaPNQw9G15fceAlpHh5yKdZrN7+q4wZxAmH6K687rcJ4ESqf6bfu2uRGTaWNUTi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