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久滞青云路 ◇风云际会好时机 ◇洪秀全的兴起 ◇暗合历代英雄之模型 ◇用宗教作为手段 ◇博爱主义,平等主义 ◇目的在于中国革命 ◇多野心,乏雄略;多权术,乏德量 ◇洪秀全为名而起,曾国藩为义而起
曾国藩入翰林之后,历任礼部、兵部、刑部、吏部的侍郎,于咸丰二年壬子(1852年)任江西正考官,但仍未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因为嘉庆以来,满洲皇室威德渐衰,纪纲废颓,但北京政府的政权执掌者依然为满人,汉人不论如何有才,也无法占据执政者的位置,所以曾国藩这样的命世之才也不得志,有可能终老于簿书堆里。当时,他有述怀之句:“科名久滞青云路,身手难扶赤日轮。”
时事如此,曾国藩怎会无端遭遇风云飞跃的好时机呢?
他的时机所在,就是清朝革命的风云健儿、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兴起。我在记述曾国藩的功业之前,不可不先对洪秀全其人略加考察。
《平定粤匪纪略》一书叙事起自道光三十年六月洪秀全于金田村起义,迄同治三年九月幼天王洪天贵福于江西被俘,叙述清军镇压太平军的经过,剿杀太平军有战功,谕令封赏官爵,抚恤等事。
洪秀全是何等人物?据《平定粤匪传略》与《湘军记》等属于官军的史传记载,都说他是无赖汉,是盗魁,是逆首,一概加以排斥。然而这恐怕是以成败事迹论英雄,不符合真实的情况。
洪秀全是广东省广州府花县人氏,生于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年),即曾国藩出生后的一年。据史传称,洪秀全天资豪迈,胸有大志,躯干肥大,略通文学,兼稍解英语。父亲洪田游,母亲名均,都已早逝。他自幼贫寒,以算命为业,广游江湖。在此期间,通晓人情世态,结纳天下同志甚多。由此可见,洪秀全的性情与行为在很多地方巧合了中国历代英雄的模型。
广东风气由来开放,英中贸易自东印度公司设立时起就在这里进行,中英的纠纷与冲突也是在这里一变为炮火,因此广东人较早了解泰西的情况。而且,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清廷结城下之盟,向英国割让香港,此后西方文物东渐之势更加剧烈,仅隔一衣带水的广东人耳濡目染,比较之下,不甘于固陋卑屈,又见满清政府苟且偷安,腐败日甚,感慨失措;而洪秀全自少小阅读诗书,无疑也是目击这种形势而对时事不满的一人。在这段时间里,他以演卜为业,周游四方,察知天命人心的趋向,预见到革命的不可避免。于是他利用天主教暗中笼络人心,开展自己的事业。
洪秀全笼络人心,主要是利用天主教。这对于以儒教作为社会道德原则的中国上流社会而言,难免会遭到排斥,但对感化下层社会,无疑有其效力。据史传记载:
广东人朱九涛唱天主教,称之为上帝会,又称三点会,徘徊于广西广东之间。时洪秀全与其同乡之友人冯云山同往,从朱九涛受教数年,大有所觉。洪秀全乃自称天主教会之教师,于道光十六年丙申(1835年)与冯云山共入广西省浔州府桂平县山中之鹏化山,窃聚其徒,以弘其教。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以来,广东广西各地多甚苦于凶荒饥馑,当时清廷不能救恤之,桂平县之豪族曾王珩屡奋力散资买谷施之,赈济贫民。曾王珩延洪秀全为师,屡于自邸招待之,与其子弟共聆其教,终举其门族及附近之民为热心同教之信徒。其教义大旨以“万民平等”“四海兄弟”为主,一切人类皆天父之子,彼此互为同等,互为兄弟。而信此教,笃信上帝,遵守此教,便可免灾。又上帝之名叫耶火华,耶稣为上帝之长子,洪秀全为其次子。入会之人,不问何人,其男子互称兄弟,女子互称姊妹。
此时洪秀全之妹婿萧朝贵为广西武宣县人,家住桂平,与杨秀清为邻,以故洪秀全终得与杨秀清相结纳。杨秀清为广东嘉应州人,迁居广西桂平县之大黄江,世以种山烧炭为业。杨秀清初名嗣龙,至洪秀全约为兄弟之时改为今名。为人跌荡不羁,精悍而好奇计,终为洪秀全之谋臣。广西桂平县人韦昌辉,广东和平县人石达开,家住广西贵县,入同教,二人家产富有,以之献赀,以助洪秀全之志,俱成为其亲信。由是远近望风入教会者甚多,洪秀全乃与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共同密谋,制作上帝之真言及宝诰,以之传播于世上。此为道光廿七年丁未(1847年)之交。
嘉庆初年,有人在洪秀全之前倡乱,有王三槐,有刘之协,有林清,或借白莲教,或借天理教,都能以宗教笼络人心。洪秀全将天主教当作革命的利器,也不过是承袭了他们的故智。但他不依赖中国陈腐的宗教,而利用天主教,提倡博爱主义、平等主义,以此笼络人心,其着眼有不同于其他倡乱者之处。而他网罗以冯云山、萧朝贵、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为首的其他英伟奇杰之士,其雅量洪度,也实不可与那些群盗会匪的枭雄同日而语。
洪秀全以耶稣笼络人心的本来目的,在于对清政府发动一场大革命。
从中国三千年来的历史和二十三朝革命的事例来看,洪秀全不亚于曹孟德、孙仲谋、苻坚、石勒或高欢、宇文泰之流,总之不失为亚洲英雄的样板。
然而,洪秀全未能以其革命的宣言堂堂正正令天下震动,观其所为,野心多而乏雄略,权术多而乏德量,而又缺乏靖难殉国的忠诚。这就是他霸业垂成而不能成的原因。
而曾国藩以大义为名分,为国家,为生民,高举双手,招募义兵而戡定动乱。所以,洪秀全是为名而起,曾国藩则是为义而起。一败一成谓之势,然而难道没有天道存在于其间吗?
就政治谋略而论,洪秀全占据金陵而拥有江南的财富,拥有控制天下的势头,其着眼固然很好;但他在占据金陵之后,徒贪虚荣,而没有进一步北伐,没有拿出扫荡清政府的策略,足可见其规模之小。结果他被曾国藩看穿了破绽,终致失败,这也是天命使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