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服务经济

一、服务经济的到来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在他的经典著作《服务经济学》中,率先提出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首先进入了“服务经济”社会,同时认为服务经济在所有发达国家都已开始出现。在他研究的基础上,服务经济的理论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杜宁在分析生产的服务形式时,曾把社会进化划分为三个时期: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是以机器为基础的工业或制造业经济;从20世纪末开始,则要过渡到以金融或知识为基础的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取代农业和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服务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服务贸易飞速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成为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形式,服务业也成为推动国民产出总量增长、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服务经济时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服务业迅速发展;二是指服务成为一种理念,各行各业都在提供服务、进行服务。

和世界先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服务业相对还比较落后,一方面体现在绝对量的规模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近几年来,国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发达国家服务业这一比重在70%以上,即使是世界平均水平也在60%。因此,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服务经济社会要求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至关重要。如果在整个GDP增长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一个百分点,相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就将降低一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十一五”计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大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到2020年,希望服务业的增加值能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现实选择。

二、服务经济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服务经济成为发达国家明显区别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并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努力方向,也成为涉及范围最广、比重最大的产业,它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饮食业、修理业、零售业之类,有相当一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如金融服务经济事关国民经济命脉,信息服务经济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在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通过其各种服务功能,服务业有机连接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转,对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服务经济与社会经济、服务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社会进步推动了服务业的升级,服务的创新也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服务业之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髙度重视,不仅在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还在于它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并呈现出超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已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效率提高和国民生产总量增长的主导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面临着增长速度、地位上升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因此,大力促进服务经济发展,是推进国家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发展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因而,对服务经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服务经济的内涵、特征及表现形态

(一)服务经济的内涵

如果把工业经济生产理解为“工业范式”的话,那么服务经济则是一种“信息范式”。具体而言,在服务经济中,信息和知识的创造成为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因此,服务经济的本质是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按其研究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经济就是生活服务业经济,主要研究与人民生活相关的饮食、旅店、日用品修理、理发、照相等行业的活动。广义的服务经济除研究生活服务业之外,还研究包括邮电、通信、运输、娱乐、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等诸多领域在内的国民经济部门和行业的活动,即凡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服务业,都应引入服务经济研究的范畴。

服务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在西方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服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费希尔首次提出了对产业经济学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产业”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从第一产业(农业)占优势的经济,依次过渡到第二产业(工业)占优势的经济和第三产业(服务部门)占优势的经济。国内外学术界通常使用以下三种定义方法:第一种是“规模定义法”,即定义“服务业GDP占比50%以上,且服务业就业占比50%以上的为服务经济”;第二种是“对比定义法”,即定义“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形成对比,有特殊性质的经济形态为服务经济”;第三种是“阶段定义法”,即“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以后的经济阶段为服务经济阶段”。综合以上三种模式,本书将服务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信息和智力要素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为核心生产方式,以法治和市场经济为制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建立在服务产品的生产和配置基础上的经济形态。”从内涵上来讲服务经济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最高层次)是经济形态,第二层次(产业层次)是产业形态(服务业),第三层次(基本层次)是经济活动(服务)。这三个层次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从基本层次上看,服务构成了服务经济中的基本经济活动形式。从产业层次上看,服务业是服务经济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而从最高层次上看,服务经济除了服务活动和产业以服务为核心外,还包含一整套适应服务活动和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管理体制、要素市场以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是一种完整的经济形态。本书着重从最高层次的角度,也就是把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来研究服务经济的内涵。

1.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核心是提供服务产品

尽管关于新的经济形态的提法很多,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化经济、网络经济等。但从主导产业及其产出、就业,以及服务产品与制成品或农产品在有形无形、生产消费、营销保障等上面有着本质区别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唯有服务经济可以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并列而成为一种经济形态。它以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提供产品为前提要素,以提供服务产品为核心,形成以服务为中心的经济活动,从而构成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2.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不但包括服务业,也涵盖了成熟发展的制造业和农业

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业固然是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和农业也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服务化趋势促进了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为农业、制造业提供了全面高效的服务,把农业、制造业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三次产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不是一个产业可以涵盖的,而是各个产业的动态均衡和全面协调发展。

3.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除了服务产出、服务就业、服务贸易、服务消费、服务业投资等经济活动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外,还包含一整套的制度环境、管理体制、要素市场以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

制度环境指能保障服务经济有效运行、保障产权和交易、促进知识创新的法律规则,例如受到良好监督执行的产权、合同、信用、财税规则。管理体制是指适应服务经济发展的更加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组织架构与治理方式。要素市场是以人力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资源要素配置体系。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则是为服务经济发展创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环境。

我国最初对服务经济理论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围绕社会主义的服务是生产性劳动还是非生产性劳动问题展开讨论的。真正引起大家注意是在1980年以后,对是否采用三次产业分类的方法来指导国民经济实践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对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的价值创造问题。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服务业创造价值又一次成为讨论的热点,服务业各行各业的经济理论逐步成熟。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服务业面临开放的挑战,理论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分析上,如中国服务业服务贸易的现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服务业滞后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制约、中国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比较等方面。

(二)服务经济的特征

世贸组织部总干事鲁杰罗认为现代全球经济是一种新型的服务经济,它有四大特征:

(1)它越来越漠视地理、距离和时间;

(2)服务业,尤其是金融、电信和运输正在为世界经济创造全球基础设施,极大地促进老产业调整和新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3)全球服务经济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最宝贵的资源将是信息和智慧,而不是传统生产要素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信息和知识不是被束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内,而是几乎不受限制地流动,并有无限的扩大能力;

(4)这些变化导致了无边界技术有潜力使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因为它有能力为每一个国家自由平等地获得知识和信息开辟道路。

本书从服务经济的形态、结构、运行三个方面阐述如下。

1.服务经济的形态特征:服务业与制造业趋于“同化”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异军突起,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也把注意力从制造转移到制造与服务相结合上来,注重从以制造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具体表现如下。

(1)产业发展服务化

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成为服务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服务性经济活动是产业活动的主导方式,产业链中的服务环节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制造部门的服务意识不断深化,使得生产者将重心从车间转到提供服务上来。

(2)行业发展融合化

伴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具体表现为:一是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解决问题的功能而非产品本身,这使得产品和服务的边界变得模糊;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融合;制造企业将服务当做利润增加的源泉,从而使其业务中心发生根本改变;三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从一次短期购买变为持续的多次服务,这种长期关系的建立使消费者更多地参与到生产中来,从而使消费者和生产者趋于融合。

(3)企业运作网络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生产价值链日益成为服务经济时代主导性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也由传统的层级制逐渐向松散而富有弹性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发展。

(4)生产活动高端化

在服务经济时代,越来越要求生产活动包含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并向高端化发展。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累计的实物产品的极大丰富,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需要大量的企业进行创新,提供差异化的产品,这要求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无形的服务所占的价值越来越大,如研发设计、销售等形成了生产活动的整体高端化趋势。

2.服务经济的结构特征:服务业占主导地位

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力。服务业提供了较多的产出和较大的就业量,并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有几个标志:首先,服务业产值比重较大,服务经济社会的服务业规模大多占到GDP的60%以上;其次,服务业提供较多的就业量,到21世纪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大多超过或接近70%;再次,农业和制造业加速与服务业融合而趋向高端化,产业链中的服务环节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如服务业正加速向制造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服务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趋加大。最后,许多制造企业的服务性收入和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逐步实现了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变。

3.服务经济的运行特征:稳定增长

服务经济不像工业经济那样,以周期性行业为主导而在危机时容易陷入全面衰退,它既有周期性行业也有反周期性行业,会产生相互抵消作用,使得经济增长相对稳定。因而具有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三)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的特点

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服务不仅要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满足客户的情感需求。服务经济时代的客户不仅包括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外部客户,还包括企业内部工作的员工,他们依靠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和信息来完成工作。他们也需要得到企业给予外部客户同样亲切、体贴的服务。因为利润的增长点主要是由客户的忠诚度刺激产生的。忠诚度是由忠诚有效率的员工创造的,员工的满意和忠诚主要来自企业各方面的支持。具体来讲服务经济时代的服务业具有如下特点。

1.无形性

服务业提供的产品是一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活动,其主题由人类行为组成,无法以形状、质地、大小等标准去衡量和描述,并且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当然这种无形产品不存在物体性所有权的转移,而只存在活动性的所有权伴随着生产与消费的同步转移。

2.非物质性

现代服务业是非物质生产活动。服务作为一种“行为”或“体验”而不是有形物品的特性,决定了服务生产的实质是一种“人与人”的游戏。服务的提供主要是靠人而不是机器来完成。因此服务质量会由于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双方的个人因素发生变化而波动,由此失去其稳定性。尽管是非物质性的经济活动,但由于它在合理配套资源、提高效率、方便生产生活等方面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创造了价值,因此,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活动。

3.知识性

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人们不断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新知识向产业渗透的进程日益加快,现代服务产业,尤其是咨询、开发、情报等,是知识的传播和渗透活动的主体。与此相应,知识转化为创新源,也是现代服务业的动力特征。通过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维度的创新来为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帮助产业消除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帮助企业实现髙效率发展的目标。

4.集聚性

产业集聚性是现代服务业体系的空间特征。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过程。基于活动成本的节约、公共设施成本的分摊、产业链的联系、信息沟通的便捷、知识技术传播扩散效应和学习效应等多种形式使得服务产业集群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之一,并且城市发展本身就提供了服务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因此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大都市市区化的趋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都市化有着密切联系。

5.便捷性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分工深化的产物。根据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环节而进行专门化和规模化的活动,以这种活动和行为给其他企业和个人带来生产、生活上的便捷与心理或生理的满足,这样既减少了社会矛盾,又节约了社会资源,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或新型工业化时期,社会性生产分工由纵向分工不断转向横向的水平式分工,如工业外包,服务所提供的生产便捷性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

(四)服务经济的表现形态

相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制造占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服务经济是以服务活动为主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阶段,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或制造经济)之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中的每一个人的位置都是因顾客而存在的。服务经济的表现形态有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服务化

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即产业结构的服务化。与农业经济以提供农产品为核心、工业经济以提供制成品为核心不同,服务经济无论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都围绕服务这一基本要素,以提供服务产品为核心,形成以服务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构成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服务业不但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发展速度要快于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速度,服务业的价值创造已在服务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进而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物质生产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服务经济比重呈上升趋势,随着这种变化趋势的持续进行,服务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2.生产型产业的服务化

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业固然是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和农业也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制造业等生产型产业内部服务性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改变了这些产业单纯地从事生产这一特点,形成生产-服务型体系,即生产型产业的服务化,反映服务活动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在服务经济时代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不同产业发生聚合和创新的现象,这包括农业、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融合,也包括服务业到农业和制造业的渗透。

3.服务业中的主要行业呈现一定的发展特征

(1)流通服务业的产出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髙、再由髙到低的发展过程。

(2)运输通信业产出占整个经济产出的比重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运行态势。运输通信业产出占服务经济产出的比重也同样是一个由高到低的下降过程。

(3)金融保险服务产出占整个社会产出的比重存在稳步上升的态势,而且上升速度较快。

(4)公共服务业产出占整个经济产出的比重存在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运行态势。

(5)社会服务(其他服务)基本上是一种不断上升的态势。

4.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促进

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不仅包括服务业,也涵盖了成熟发展的制造业和农业。国际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农业、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服务化趋势促进了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为农业、制造业提供了全面高效的服务,把农业、制造业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三次产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服务经济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工业化的发展既创造了服务经济的物质前提,又创造了服务经济的需求与发展动力。工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并引致收入水平提髙,从而使人们改变消费结构、增加服务需求。

(2)工农业生产也是服务活动的重要消费者。发达国家将服务活动分为消费服务与生产服务,后者发展更快,其主要原因就是工农业发展对服务的需求。工农业发展还会引致新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对服务经济的结构产生影响。

(3)服务经济促进工农业的新发展。工业、农业仍是当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服务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工业、农业创造更好的环境。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信息服务已成为工业、农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现代工农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四、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

1.服务业内部结构“知识化”、“融合化”趋势明显

服务业结构升级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关键特征。一是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体现为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逐渐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驱动了一些现代新兴服务业如管理、咨询、广告服务的发展。这些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以承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信息为己任,也就是说“服务”产品本身也在“知识化”和“信息化”。同时,服务业通过运用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使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即服务业的生产技术也在“知识化”和“信息化”。服务经济同知识经济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服务经济推动了知识经济的成长壮大;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中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二是服务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也在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使融合后的产业兼具原有服务业的特征。

2.服务产出成为经济发展与运行的关键要素,生产性服务业的飞速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现象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管理、研发设计、生产技术、物流、通信、销售等,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不是为最终消费服务的。在现代服务经济发展过程中,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生产带动了对服务的中间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又是分工经济的“黏合剂”。生产性服务可以成为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同时它也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

3.高端服务业越来越向少数中心城市集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化和全球化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全球经济运行方式和产业空间集聚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生产活动日益分散化和全球化,企业的中心功能如管理、研发、营销、融资等核心功能向企业总部积聚。中心控制功能的复杂化则带动了贸易、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些企业总部和专业服务机构都集聚于少数核心城市。一个国家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的核心城市在产业链上所占据的环节。服务经济高度发达的核心城市在全球经济中逐步占据了指挥和控制地位。发展服务经济,建设企业总部控制功能强大和专业化服务能力高度集聚的核心城市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核心。

4.服务经济体验化趋势

从服务经济的结构演进上看,体验经济有可能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更高级发展形态,甚至有可能成为服务业之后的经济基础。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20世纪90年代较早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的论断,并且认为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和提升,甚至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对体验经济的日益繁荣,如何将消费者的体验追求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中,就像丹麦学者罗尔夫·詹森所倡导的“为产品赋予情感价值”,在服务产品中浓缩和增值消费者的“体验”,探索基于顾客参与的大规模定制等模式的新营销策略,转变服务经济理念,乃是当今世界服务产业厂商和服务经济学者日益面临的突出问题。服务经济的体验化发展也就是传统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转移,是一种以顾客体验及转化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目前体验经济已经初露端倪,如惠普公司的全面客户体验、微软公司的一站服务式体验以及在娱乐业兴起和发展的互动式体验等。在这种经济中文化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主观感受成为一种经济物品,消费者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通过和技术、人力资本的相互渗透作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0+G0VtPSwlAQEdqOragyuvHryeLYLk8BxR8BOgUSVLnu9f4rW25tVT1TOFAuP57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