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质量的概念及特性

一、质量的概念

原始时代,生产者即消费者,他们以生产出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为满足。直到出现劳动分工,质量意识才开始萌生。但产品的质量依靠掌握熟练技术和技巧的工匠来保证,并没有人对“质量”进行深入的理论思索。

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对质量概念认识的深化,一些学者和专家提出了质量的符合性定义,即质量是产品符合标准的程度(Conformance to Standard)。

1956年,美国工程师A.V.费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主张从产品设计、制造到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开展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最经济地大批量生产出用户需要的产品。

同时期,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用户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就是适用,适用性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质量的内涵。这一定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人们使用产品,总会对产品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受到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会使人们对同一产品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因此,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要求的满足程度,反映在对产品的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环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因此,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并不要求技术特性越高越好,而是追求诸如性能、成本、数量、交货期、服务等因素的最佳组合,即所谓的最适当。

20世纪60年代,全面质量控制的概念开始广为人知,强调全员参与,全公司范围和全过程控制,下道工序就是用户,满足用户需要等。因此,这一时期的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质量是指满足顾客(或用户)需要的程度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ISO 9000)系列标准,将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规定和潜在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并做了比较全面的解释。2000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又将质量的定义修改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一定义既反映了要符合标准的要求,也反映了要满足顾客的需要。

ISO 9000标准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相对于ISO 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的定义,更能直接地表述质量的属性,由于它对质量的载体不做界定,说明质量是可以存在于不同领域或任何事物中。对质量管理体系来说,质量的载体不仅针对产品,即过程的结果(如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也针对过程和体系或者它们的组合。也就是说,所谓“质量”,既可以是零部件、计算机软件或服务等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是某项活动的工作质量或某个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可以是企业的信誉、体系的有效性。

(2)定义中特性是指事物所特有的性质,固有特性是事物本来就有的,它是通过产品、过程或体系设计和开发及其之后实现过程形成的属性。例如:物质特性(如机械、电气、化学或生物特性)、感官特性(如用嗅觉、触觉、味觉、视觉等感觉控制的特性)、行为特性(如礼貌、诚实、正直)、时间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可用性)、人体工效特性(如语言或生理特性、人身安全特性)、功能特性(如飞机最快速度)等。这些固有特性的要求大多是可测量的、赋予的特性(如某一产品的价格),而并非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固有特性。

(3)满足要求就是应满足明示的(如明确规定的)、通常隐含的(如组织的惯例、一般习惯)或必须履行的(如法律法规、行业规则)的需要和期望。只有全面满足这些要求,才能评定为好的质量或优秀的质量。

(4)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它将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定期对质量进行评审,按照变化的需要和期望,相应地改进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确保持续地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

(5)“质量”一词可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等来修饰。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质量”的含义是广义的,除了产品质量之外,还包括工作质量。质量管理不仅要管好产品本身的质量,还要管好质量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工作质量,并以工作质量为重点。

质量的内容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同样,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质量概念主要有以下内容。

“符合性质量”。它认为质量只是符合标准的要求。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质量的理解,但是标准不先进,即使是百分之百符合,也不能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于是质量的概念在满足符合性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适用性”的概念。

“适用性质量”。它是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即从使用的角度来定义质量,认为产品质量是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适用性质量”概念的发展,说明了人们在质量概念的认识上逐渐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但是满足顾客使用需要的产品质量还不一定使顾客满意,于是质量的概念向“顾客满意质量”演变。

“顾客满意质量”。由于顾客(和相关方)满意的“要求”是广义的,它除了适用性外,还可能是隐含的要求,如对汽车来说,顾客要求除了美观、舒适、轻便、省油和方便良好的售后服务之外,还可能是法律法规要求,如发动机排放物符合排放标准,制动器的安全可靠性高,等等。

由此可知,质量的概念是从“符合”、“适用”到“顾客满意”不断演变的。

二、质量的特性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属性。质量概念的关键是“满足要求”。这些“要求”必须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作为评价、检验和考核的依据。由于顾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反映质量的特性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质量特性可分为真正质量特性和代用质量特性。

所谓“真正质量特性”,是指直接反映用户需求的质量特性。一般地,真正质量特性表现为产品的整体质量特性,但不能完全体现在产品制造规范上,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直接定量表示。因此,就需要根据真正质量特性(用户需求)相应地确定一些数据和参数来间接反映它,这些数据和参数就称为“代用质量特性”。

对于产品质量特性,无论是真正质量特性还是代用质量特性,都应当尽量定量化,并尽量体现产品使用时的客观要求。把反映产品质量主要特性的技术经济参数明确规定下来,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尺度,就形成了产品的技术标准。

产品技术标准,标志着产品质量特性应达到的要求,符合技术标准的产品就是合格品,不符合技术标准的产品就是不合格品。

另外,根据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程度不同,还可将质量特性分为关键质量特性、重要质量特性和次要质量特性三类。关键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会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或产品整机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重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将造成产品部分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次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暂不影响产品功能,但可能会引起产品功能逐渐丧失的质量特性。

不同类别的产品,质量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1)硬件产品的质量特性

① 性能:通常指产品在功能上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包括使用性能和外观性能。

② 寿命:指产品能够正常使用的年限,包括使用寿命和储存寿命两种。使用寿命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一般地,不同的产品对使用寿命有不同的要求。储存寿命指在规定储存条件下,产品从开始储存到规定的失效时间。

③ 可信性:是用于表述可用性及其影响因素(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集合术语。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称为可靠性。对机电产品、压力容器、飞机和那些发生质量事故会造成巨大损失或危及人身、社会安全的产品,可靠性是使用过程中主要的质量指标。维修性是指产品用规定的条件、时间、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保障性是指按规定的要求和时间,提供维修所必需的资源的能力。显然,具备上述“三性”时,必然是一个可用而且好用的产品。

④ 安全性:指产品在制造、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安全与环境免遭危害的程度。目前,世界各国对产品安全性都给予了最大的关注。

⑤ 经济性:指产品寿命周期的总费用,包括生产、销售过程的费用和使用过程的费用。经济性是保证组织在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关键特性之一,是用户日益关心的一个质量指标。

(2)软件产品的质量特性

① 功能性:指软件所实现的功能,即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包括用户陈述的或隐含的需求程度,是软件产品的首选质量特性。

② 可靠性:是软件产品的最重要的质量特性。它反映软件在稳定状态下,维持正常工作的能力。

③ 易用性:反映软件与用户之间的友善性,即用户在使用软件时的方便程度。

④ 效率: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软件实现某种功能耗费物理资源的有效程度。

⑤ 可维护性:指软件在环境改变或发生错误时,进行修改的难易程度。易于维护的软件也是一个易理解、易测试和易修改的产品,是软件的又一个重要特性。

⑥ 可移植性:指软件能够方便地移植到不同运行环境的程度。

(3)流程材料的质量特性

① 物理性能:指密度、豁度、粒度、电传导性能等。

② 化学性能:指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稳定性等。

③ 力学性能:指强度、硬度、韧性等。

④ 外观:指几何形状、色泽等。 xo2khtRfQjV8AkdL1pgEZ9TRo4dpx9lam8Mxl8oPWG4JL74Z6pPj/hjvluqEFj5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