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掌握了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组织架构方式,也学习了“阿米巴”的最小独立运营单元的组织架构理念,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从几十人到上千人的组织架构变迁,首先来看小型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如何搭建。
小型技术团队只有几十人的规模,组织架构也相对简单,如图3-7所示,一般出现在企业初创期,团队中的角色包括技术负责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产品设计、UED、系统运维。以一个30人规模的技术团队为例,大致人员配比为:1个技术负责人,21个软件开发人员、3个软件测试人员、3个产品设计人员、1个用户体验设计人员、1个系统运维人员。
图3-7 小型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
其中,软件开发、产品设计是必须配备的,20几个开发人员可以分成2~3组,每组6~10人,除了保留每组2~3个主力开发,其他人都可以在各项目组里任意调配,以便提高资源使用率。软件测试可以视团队情况而定,也可采用开发人员交叉测试的方式来代替,系统运维也可酌情考虑是否需要,在这样的团队里,要求技术负责人要有比较宽的技术视野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产品研发流程比较熟悉,制定基本的开发流程,帮助团队成员在各项配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序开展工作。
中型技术团队,指的是有数百人规模的团队,为了更好地进行IT治理,在团队里需要增加综合项目管理、基础架构、QA 3个角色,如图3-8所示。
根据实际情况,把开发人员分成相对独立的N个子开发部门,投入到各类产品和项目上,把软件测试、PD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个子开发部,其他的基础架构、综合项目管理、QA、运维都是共享资源,为各子开发团队提供支持,确保开发过程顺畅,质量和进度有保障。基础架构主要负责搭建公用技术中间件、搭建开发框架、制定开发规范、新技术调研和储备;综合项目管理部,主要负责项目管理工作、技术部公共事宜等;QA负责发布和优化流程、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运维部负责IT支持、服务器和网络维护、程序发布等。所有技术部下属二级部门负责人向CTO汇报。
图3-8 中型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
大型技术团队的规模接近千人,支持百亿以上的生意规模,此时团队的协作和效率受到很大的挑战,在这个阶段要按业务领域进行垂直划分,把开发团队组成一个个独立的单位,对各自领域的产品和项目进行快速迭代和发布,如图3-9所示,这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技术部的架构示例。
与图3-8对比,测试部、产品设计部已经融入到各子开发部门了,组织架构上强化了每个独立作战单元,这些独立作战单元很好地支持某个业务的快速发展,比如图中的“购物车”产品组就是一个独立作战单元,由12人组成,其中1个leader、1个运营人员、6名开发人员、2名产品设计人员、2名测试人员,“购物车”产品小组有产品决策权,对购物车转化率负责,小组成员向leader汇报,这样相对来说责权分明,产品小组要考虑的事情是如何把产品做好,没有所谓团队利益之争。从图3-9中可以看到,共享部门只剩下综合管理部、运维部两个部门,综合管理部除了PMO、QA、自动化测试之外,还负责考核各产品小组的投入产出比,每季度供CTO决策是否拆除或建立一个产品小组。
图3-9 大型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
大型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是以产品为核心、扁平化的组织,最大限度地把权力下放,让一个个独立的工作小组,根据用户和市场的反馈,快速做出决策,以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变化。
超大型技术团队,通常团队人数达到数千人,支持千亿以上的生意规模。如国内的BAT(指的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就属于这样规模的公司,这一类“巨无霸”公司,通常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独立的技术团队,也就是说技术部被拆散到各个事业部里面,所谓的技术部只剩下运维部、基础架构、项目管理等支持部门,各事业部的技术团队有独立的考核权,专门服务于所属的事业部。
超大型互联网公司里的技术团队,已经无法集中管理,根据各事业部的特点去组建各自的技术团队,制定各自的技术规范、开发流程,此时的技术管理是分而治之,各事业部的技术负责人拥有治理权。
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技术部组织架构,是整个公司架构体系的一部分,为了让大家对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架构体系有全局的认识,我们将对国内三大互联网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深度分析,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型组织、事业群组织等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的组织架构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集团的组织架构。阿里集团战略官曾鸣在公司内部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协同,不是协调。协同是一群人用网络化的方法,自组织地朝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而不是由上而下行政指令的方法,告诉你必须走同一条路。阿里巴巴正在朝着生态化的组织形态演进。
所谓生态化的组织形态,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会减少,而横向之间的主动连接会更多,基于兴趣、靠任务结合起来的项目和自组织的业务会越来越多,这跟原来金字塔结构的组织形态大不一样。
2012年阿里巴巴分拆为“七剑”,觉得不够;2013年又拆分为25个事业部,数量也还嫌少。将来有可能被定义成35个、45个、55个甚至更多个事业部,或者小的业务单元,才能织成一张大网,在这样的组织之下,底下的人做决定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阿里巴巴是从一个非常确定的世界走向一个网状、不确定的世界。阿里巴巴正从原来的金字塔结构变成一个更生态型的组织。传统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控制、命令,管理工具是做计划、预算。今后会慢慢变成靠激发、鼓励、指明方向、自下而上这种方式,从所谓的整合资源变为资源聚合。阿里巴巴哪个部门如果缺人,现在很少搞集团统一调配,你有本事自己去说服别人愿意跟你干,这叫聚合资源。就像一个个风火轮,你的能力足够大,你就会吸引更多的能力、资源,这是一种市场的力量,也是一种生态系统的力量。资源会被什么吸引?你做的项目是不是有意义、别人对这件事会不会感兴趣,而不是行政命令。如图3-10所示,是阿里巴巴生态型组织架构示意图,是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的,仅供大家参考。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腾讯的组织架构。腾讯的组织架构,经历了职能式、业务系统制、事业群制三个阶段。继2012年5月组织架构调整之后,腾讯又分别在2013年1月、3月和9月连续对旗下几大事业群的架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优化,其中变化较大的是对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相关业务的分拆,使其聚焦于浏览器、安全、搜索、应用平台等平台型业务。但发生于2014年5月的组织架构调整,则体现了腾讯再造一个企鹅帝国的决心。
面对公司整体增长放缓的现状,以及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微信的迅速崛起,2014年5月6日,腾讯宣布成立微信事业群(WXG),并撤销腾讯电商控股公司,将其实物电商业务并至2014年3月刚刚入股的京东,O2O业务并至微信事业群。此次调整使微信由一支产品团队升级为战略级的业务体系,并承担起腾讯在移动互联时代战略转型与业务持续增长的重任。
继2014年5月组织架构调整后的5个月时间里,腾讯又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架构微调,包括7月撤销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的腾讯微博事业部,10月调整互动娱乐事业群(IEG)自研游戏组织体系等。由于变革的效果往往存在滞后性,这一系列调整带来的得失将等待时间去验证。
图3-10 阿里巴
纵观腾讯成立16年来的历次组织架构调整,在感叹其变革程度波澜壮阔、变革节奏愈发迅速的同时,我们可从中得到如下启示:没有绝对完美,只有最为匹配;难以一步达成,贵在逐步到位;有得必将有失,但求问心无愧。腾讯的组织架构图如图3-11所示。
图3-11 腾讯的组织架构图
最后,我们来看看百度的组织架构。百度现有业务群组和事业部整合为三大事业群组:移动服务事业群组、新兴业务事业群组、搜索业务群组,即“3+1业务体系”,如图3-12所示。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组织架构,移动服务事业群组、新兴业务事业群组、搜索业务群组,这三个新的业务群组分别代表着百度“老中青”三大业务体系。其中,搜索业务是百度传统的核心业务,移动服务是未来核心,新兴业务则担任着“开疆辟土”的职责。
这个组织架构的好处在于,事业群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沟通成本降低,尤其是移动服务事业群组和搜索业务群组的协同,可以发挥聚合增效的作用,符合李彦宏主张的“业务需要聚焦,组织需要整合,效率才能更高”。
李彦宏给三个事业群提出期许时,都用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新词“连接人与服务”。看上去很虚,但百度在落地上还是很认真的,在强调连接人与服务时,李彦宏用了一个词“打穿打透”。先把内部架构打穿打透了,LBS和移动云,在数据、业务、产品等方面,才能整合到一起。
通过对组织架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百度希望加固已有的技术及搜索优势,在此基础上加快移动端服务的变现速度,从而面向未来进行新业务的长远布局。加速业务国际化和投资国际化,突破搜索局限连接人与服务也是其新时期的重要目标。
图3-12 百度的组织架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