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已知和未知的不可逆循环

我们在思考无知和未知的时候,事先就对已知和知识的基本关系有所认识了,而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是非对称的。也就是说,“知道”和“不知道”并非对等关系。

例如在时间轴上,无知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无知一旦变成知识,就不会再度变回无知。一旦已经知道,就不可能“当作没这回事”。并不是说不会“忘记”,而是已经知道的知本身不会消失。纵观人类历史,知识基本上都是单方面地增加和蓄积的。天体运行的椭圆轨道定律的发现者、十六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曾留下这样一句话:“所谓未知,就好比产下知识这个孩子后死去的母亲。”

“知”和“未知”扩张的边界

如前文所述,“知道”的最前沿正在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向外扩张。基本上,一旦知道,就不会再变回不知道了。就这一点而言,从无知到已知的转换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已知的领域是只增不减的。

然而有趣的是,已知的增多并未导致未知部分的减少,而是恰恰相反,“知道得越多,未知的领域就变得越大”。

爱因斯坦曾说:“越是学习,就越知道自己有多无知;越是意识到自己无知,就越想更深入地学习。”据称,剧作家萧伯纳曾在一次宴会上对爱因斯坦说:“科学一直在犯错。因为每解开一个问题的同时,就必定会造成十个其他的问题。”

“无知之知”的机制就藏在这句话里(图1-16)。

图1-16 “无知之知”和“无知的无知”的进化过程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之类的集团,知识均会不断地提升,“已知的已知”领域则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拓宽。与此同时,正如萧伯纳所言,原本的“已知的未知”这一领域也会扩大,而“未知的未知”这一领域更会以指数级扩大。

然而人类对于这件事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类。对“未知的未知”这一领域毫无意识,也就是说没有“无知之知”的自觉的“无知的无知”的人,会觉得“第二个边界线”——“已知的未知”这一领域是固定的。既然“已知的未知”减少了,那么当然是“自己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变聪明了”。

与之相对,“无知之知”的实践者所感受到的“无知”是“未知的未知”这一领域,它理应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大,所以会觉得“自己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变愚蠢了”,从而具备了实践“无知之知”的思维方式。

知的边界线正在扩张,对此可以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在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中,“失踪者”的数量会逐渐增多。想想有些奇怪,那些后来“下落不明的人”,为什么没进入最初的“失踪”名单呢?这是因为,那些人最初属于“连是否下落不明都不明”这一“连不知道都不知道”的领域。

“无知、未知”和“知”的循环

由此可见,人类的知的发展过程,可称为“由无知、未知状态产生知的不可逆过程”。这里的关键在于,“无知、未知”的存在是产生“知”的必要前提,而且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单行道”。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接连不断地将“未知”这一未来的广袤“荒野”开拓成“知”的道路(不过与此同时,在其他领域又会产生“新的未知”)。

知识在产生的一瞬间,就会成为旧物。人类对知的探求,也可称作是对“知”和“无知、未知”之间状若地平线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也就是说,知的边界线只会前进从不后退,一直是不断扩张的。因此反过来说,对知的探求就是对未知的探求。真正的先驱,必须率先开拓那片没人见过的、位于知的边界线对面的领域。

在知的世界里,按照未知→已知这一不可逆过程,“知(识)”不断创造出其他新的“知(识)”,同时借此实现知的世界的整体扩张。也就是说,从无知到已知或从未知到已知的不可逆过程,会产生新的“无知、未知”,如此便形成了一种循环。下面我将通过上位概念,对这种循环作进一步分析(图1-17)。

图1-17 未知→已知→下个未知的循环

正如前文所述,“无知、未知”和“知(识)”的关系,是二者共同形成了不可逆的“循环”,并呈螺旋状发展。对于产生新的知识而言,俯瞰循环整体的视角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将尝试俯瞰包含“无知、未知”在内的“知(识)”的整体。

“无知管理”的思维方式

对于关系到新知产生的发现问题而言,“无知、未知”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在商界、个人的世界还是组织的世界,都需要有意识地活用“无知、未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具备“无知管理”的思维方式。

“无知管理”是英语圈里的常用词汇,但它并不是像“知识管理”那样已确立的概念,其定义和范围因主张的学者和顾问而有千差万别。二者的共通点只有一个,就是“需要重视并活用的是未知,而非已知”。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知(Ignorance)是知识(Knowledge)的反面,所以与其将无知管理理解成知识管理的对立概念,不如把它定位为对知识管理的一个侧面的补足,而这恰好与从狭义的解决问题向包括发现问题在内的广义的解决问题扩张的形象相吻合。

可以说,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企业所采用的知识管理都是“狭义”的,也就是共享、管理、活用企业内的既有知识。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知识管理与无知管理是完全对立的。然而,真正的知识管理是用来产生新知识的,在这一点上又可以说,无知管理是对知识管理的入口的补足和强化。

通常,无知多被人们从否定的角度去理解,而本书的立场是从“对无知的关注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触发器”这一肯定的角度去理解。关注其积极的一面,就有可能引发革新。为此,可以通过尽可能实现无知的结构化,来探寻活用无知的方法。在这个发现问题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无知管理”可谓是组织运营也要牢记的必需概念。 7QUqjdu+Aj2y7WW0dre1TLioTMn9XVJCkJNbINO6zLsJCdRfN2p+sXIud9404Ds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