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神秘的文明世界:东方古国

引言 ——古代的西方世界聚集在地中海周围,不论非洲,还是欧洲引以为荣的文明,都是在地中海附近被发现的。喜欢与印度进行海上或陆路交流的国家与东方世界建立了联系,这些国家是埃及、腓尼基、美索不达米亚国家和波斯。那些勇敢的商人越过印度洋寻求丝绸、香料、象牙和其他产自东方的物品,同时也带回了关于印度财富的动人传说。然而和后来相比,当时的印度贸易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直到公元前4世纪,对于大部分地中海民众而言,印度依然是一个传说中的国度。古印度历史的发展和西方历史并无交集。印度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西方和东方的邻国都被巨大的山脉屏障和危险的海域隔离开来。

直到古罗马帝国时期,西方世界对印度以东的国家都是一无所知。那些勇敢的旅行者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印度,对他们来说,去往中国更加遥远且凶险的旅程是不可想象的。早在希腊或罗马第一次带回到达中国的消息之前,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文明已经在东亚地区扎根了好几个世纪。即便是印度和中国,它们之间也鲜有交流。

因此,在古代,历史的河流是沿着三个完全独立的渠道流动的:地中海、印度和远东。本书将展示这三股历史河流如何逐渐相互接近,以及它们如何在近代一起汇入世界历史的滚滚洪流。

当代世界的统一可以说是地中海和日耳曼民族努力的结果,本书将重点记述他们的历史,而对于当今世界来说,东方民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印度

印度地理 ——在此无法详细论述,不过希望对印度的历史建立初步了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温习印度地理。有关印度人的历史,其主要决定性因素如下:

(1)天然屏障喜马拉雅山及其先行者。东北和西北面的山口使得外来侵略者可以攻击这个国家。尤其是从开伯尔山口和阿富汗的其他路线进入旁遮普,大量的雅利安人、突厥人和蒙古人都曾通过这些路线入侵,在不同的时期蹂躏过印度平原。

(2)印度平原西部的印度河及其支流,北部和东部的恒河滋养出这片肥沃的土地。这里一直坐落着美好的城市,这些城市是这里众多农耕人口文明的源泉,滋养了数量庞大的农业人口。

(3)三角形的平原被称为德干高原,包含了半岛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得益于高原周围山脉的保护,古代的本地居民没有遭到外敌入侵。

(4)炎热的气候——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炎热的天气往往使这里的居民缺乏活力。来自较凉爽山区的入侵种族在平原温热的环境中也失去了原有的战斗力,因此在几个世纪之后面对新的入侵者时,他们反抗的力量已经相当微弱了。

印度的原始居民 ——在史前时代,各种深肤色的种族之间为争夺印度的土地一直互相攻伐。其中许多都是生活在森林中靠打猎为生、赤身露体未开化的野蛮人。还有一些在文明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尝试了农耕,修建了有城墙的城市。至今在德干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一些偏远的山谷里仍然能找到这些古老种族的残余后裔。实际上,如此众多的部落在印度这片土地上相遇,将这里称为一个巨大的人种学博物馆再合适不过了。

通过对这些部落语言的研究发现,他们属于三种不同的种族:第一支,沿喜马拉雅山坡分布的藏缅部落;第二支,主要生活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山区的科拉尔人;第三支,占据德干高原南部的德拉威人。

雅利安人征服印度 ——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的某个时期,来自西北方的白皮肤侵略者进入旁遮普,并逐渐成了整个印度北方的统治者。这些雅利安人都来自同一个故乡,来自那些希腊人、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祖先在西亚或者欧洲开始他们征服之旅的某个地方。和他们同宗同源的西方兄弟一样,他们也是大眼睛、高鼻梁。即便到了今天,印度雅利安人尽管经历了千百年烈日的曝晒而导致肤色变深,但是他们身上西方欧洲人种的特征还是远比蒙古人种或者黑人的特征要多。

欧洲和印度共同的语言和宗教起源 ——在印度人和欧洲人的文学和宗教中可以找到他们具有血缘关系的线索。许多拉丁语和日耳曼语中的常用词汇与印度语中的相应词汇几乎完全相同。作为印度雅利安人古代的文学语言,梵文与欧洲的主要语言非常相似。早期印度人所崇拜的神与希腊人和罗马人所信奉的神差别不大。在印度和地中海地区,原始宗教都是自然崇拜,其中天、海、云、火及其他自然现象都被当作有生命的人格存在来崇拜。梵语中的“deva”一词(英文“the shining one”,意为散发圣光者),意为“一个神”,与拉丁文中的“dues”一词(英文“god”,意为神)和英语中的“Divinity”一词(意为神性)都是同义词。

《吠陀》 ——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史前雅利安人的知识都来自一部叫作《吠陀》的关于宗教和传说的诗集。其中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创作于大约公元前1400年,当时雅利安人还在和深色皮肤的印度本地种族作战。除了文学之美以外,《吠陀》还展现了许多关于古印度的语言、宗教、习俗和法律的内容。

四大种姓阶层的兴起 ——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几个世纪之后,种姓制度在印度兴起,并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种姓制度还是印度社会的一大特点。那些将所有《吠陀》诗文牢记于心的家族成为世袭的祭司阶层,他们被称为“婆罗门”。那些曾经从事光荣的农耕生产转而成为纯粹军人的家族形成了武士阶层,他们被称为“刹帝利”。自由的雅利安农民形成了第三个阶层,他们被称为“吠舍”。而被统治的非雅利安种族则被迫作为奴隶接受统治阶层的奴役,这个低贱的种姓被称为“首陀罗”。

婆罗门 ——从吠陀时代直到现代,婆罗门始终作为印度社会才智和精神的领袖站在最上层。他们赋予了印度宝贵的文学、哲学和宗教财富,并从中诞生了影响半个世界的宗教。

婆罗门的智慧在早期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于是他们不再相信《吠陀》的自然崇拜中的许多神祇。长时间思考使他们确信只有一个神,那就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他们没有把神视为一种人格存在,而是一种天道,或者是原初动因,而这种天道的力量在整个宇宙中无处不在。他们把这种天道叫作“梵天”(Brahma),他们的宗教因此被称作婆罗门教(Brahmanism)。婆罗门教的信徒有极高的道德品行标准。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婆罗门教的教义太难理解,婆罗门教的祭司也没有阻止民间流行的多神信仰。

佛陀的一生 ——在公元前6世纪,很多宗教改革者试图对婆罗门教进行改良,其中最成功的便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和更古老的婆罗门教一起在印度熠熠生辉,共同繁荣了1000多年。尽管大约在1000年前,印度的大部分地方都已经不信佛教,但是佛教仍然是世界上信众最多的宗教。

乔达摩(释迦牟尼的俗姓)是迦毗罗卫国王的独子。他在少年时代就善于思考,在青年时代又成为一位勇敢的武士。30岁那年,他放弃了显赫的地位和所有的享受,离开了妻子和儿子,去做了一名可怜的乞讨僧人,藏身于荒郊野外的山洞之中。在森林中离群索居的6年,他一直试图找到一种可以给全人类带来福祉的教义。像许多虔诚的婆罗门隐士一样,他也试图通过禁食、通过忍受肉体的不适和痛苦来得到宗教上的收获。最后,他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并开始将新的宗教信仰传于世人。在那之后,他便被称为佛陀,意为“觉者”。直到80岁,他都在印度许多地方云游传教。当他作为一位云游的传教者再次走入他父亲的王宫时,身穿着早已褪色的长袍,手中拿着一个讨饭碗。他的妻子成为最早的尼姑之一。据说他于公元前543年在一棵无花果树(一说婆娑树)下入灭,至今那里对所有佛教徒而言依然是神圣的地方。

在印度的希腊人 (公元前327年—公元前161年)——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进军印度(参见第十章)。他与印度本地贵族结成联盟,建立了一些城市,留下了希腊驻军。亚历山大大帝的一些继任者继续保持着和印度统治者的联系,不过希腊的影响并不足以在印度留下永久的印记。

2.中国

中国的地理环境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土质和气候,即便只对其进行最基本的概括描述也会远远超出本书篇幅的限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水道,并由运河延伸出非常丰富的贸易通道。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商品流通很容易,沿海各省和内陆地区之间也是如此。这种优势使中国实际上成了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国家,几乎没有进口外国商品的需求。然而中国隔绝于世的主要原因是那些高耸的山脉和广阔的沙漠,它们是中国西部和北部边境线上的天然屏障。中国的海岸线十分漫长,正是现代化舰队最好的攻击目标,但是在葡萄牙人探寻到去往远东的海上路径之前,他们并没有遇到值得畏惧的敌人。

结论:中国的地理条件首先是一个孕育伟大文明国家的摇篮,其次这种地理条件将中国与其他那些遥远的西方文明隔绝开来。

中国人 ——大约5000年前,中国人就聚居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至于他们到底是原住民还是来自西北的入侵者,这一点无法确定,但是中国人是原住民的理论很可能才是正确的。依靠武力和他们十分高明的各种怀柔手段,中国将周围那些原本被土著种族占据的领土逐渐全部吞并。和中国人相关的这些土著种族,最终通过异族通婚被同化。征服与被征服种族之间的相似性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辽阔的帝国中,现在的中国人的外貌看起来竟然会如此惊人地相似。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恰好相反,甚至一些很小的欧洲国家都有比中国更丰富的人种多样性,而中国有4亿人口,几乎和整个欧洲的人口差不多。

中国最早的历史是从神话和半神话时代开始的,那是拥有英雄力量和完美品德的统治者的时代,他们为全人类谋求福祉而建立的奇迹般的功绩被广为传颂。从《尚书》中的历史记载中能够找到可靠的历史信息,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那个时期的中国是封建制国家,领土大约相当于现在中国长江以北的范围。中国当时已经拥有了严谨有序的政府,掌握了农业、丝绸业、采矿业等方面的广博知识,这一切证明当时的中国已经走过了许多个世纪的发展之路。

周王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的创始人周武王完善了封建制度。武王为谋求人民的福祉做了很多事,这使他至今仍然非常著名。他在自己的领地上创建了学校,为老人建立了医院,这一切都证明武王具有充满仁爱的圣君之风,而且在如此早的历史时期,这种风范是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然而赋予那些大封建领主独立的权力,往往会导致他们对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产生不臣之心。就像中世纪德国后来的皇帝一样,周王朝的统治者渐渐无法控制那些引起动荡的贵族诸侯,最终完全失控,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内战。

孔子 ——由内部暴政所导致的动乱问题往往会催生出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化来恢复过去太平景象的社会改革者。孔子即孔丘(“Confucius”是孔夫子的音译)就是这样一位改革者。公元前551年,他出生于诸侯国鲁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他说自己15岁时开始学习,30岁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在22岁时,孔子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公元前501年,鲁国国君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这个地方的行政官——中都宰。到任后不久,他的政令便在整个鲁国推行了三个月。据说鲁国在这个时期,“对不诚实和放荡的行为感到羞耻,而且这种行为逐渐消弭。男人们都忠诚而善良,女人们都守贞而柔顺”。这时邻国齐国的统治者十分嫉妒鲁国的繁荣昌盛,便送去美女和骏马来腐化鲁国国君。孔子的政治主张便被国君抛弃。于是他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一众忠实的门徒始终追随着他。在他大约65岁的时候,曾这样形容自己:“我这个人渴望学习知识,为此废寝忘食。在获得知识的快乐中忘记了自己的悲伤,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步入老年。”(《论语》:“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最后,这位圣人回到自己的故乡鲁国,在研究和编纂文献的工作中度过了最后几年的时光。《春秋》是孔子自己编写的唯一一部经典,这部史书记录了鲁国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很可能就是成书于春秋时期。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孔子正如自己所说:“是一个传达者,而不是创造者。”(《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力求通过向自己的门徒弘扬古人的智慧和美德来指引他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教学纯粹是伦理和实践,仅限于指导人们作为国家和家族中一员的日常言行。他很少谈及神,尽量避免谈论超自然的东西。(《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因为这个原因,他并不能被称为是一位宗教导师,而只是道德宗师,儒家思想也只是一种道德体系,而不是宗教。

图6 孔子

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美德中,礼、对传统的敬仰以及孝道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些道德准则塑造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儒家思想作为绝对权威支配着全人类中如此庞大的一部分受众这么长的时期,没有其他任何一个社会改革者能够做到这一点。同时,孔子的影响必须归功于中国国家举世无双的延续时间。纯粹的家庭关系,子女对父母的恭敬孝顺,对统治者的敬畏,这些共同维护了中国的古代政体。另一方面,对改革创新的排斥也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所以直到今天(译者注:即1907年左右),中国的社会状况和1000年前阿拉伯的旅行者们所描述的情况几乎完全相同。

孔子之后的中国著作 ——在孔子的众多追随者中享誉最高的是孟子,即孟轲(“Mencius”即孟子的音译),他也是一位道德宗师,生活在公元前371年到公元前289年间。在所有作为中国教育基础的经典著作中,孟子的著作是仅次于孔子的圣贤经典,排在第二位。

除了来自印度的佛教的影响之外,中国的文学纯粹是本土的产物,是迄今为止所有东方著作中作品最多的。其中地理和历史方面的著作尤其丰富而可靠。中国很早就发明了印刷术,这使得所有穷人都可以买到便宜的书。在中国的著作中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四书五经”。

五经中居于首位 的是《书经》或《史书》,即《尚书》,是由孔子所搜集和编纂的古代文献组成。《诗经》也是由孔子编纂保存下来的,这本书对了解孔子之前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价值。接下来是《易经》,它包含着一套奇妙的哲学体系,尽管并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这本书,但是一直被中国学者推崇备至。再接下来是《礼记》,最后是上文所提到的《春秋》。四书第一为《论语》,内容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教学和个人言行中很多细节的详细记录。《论语》中有一条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00年后,耶稣基督也明确提出了同样的原则:“想要他人怎样对待你,就要怎样对待他人。”《论语》后面便是《孟子》,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他的努力带来了儒家思想的最后胜利。

统一中国,建立秦帝国的秦始皇 (公元前247年即位,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此前,周王朝及其封建制度持续了近9个世纪。这一时期伟人辈出,其中最卓越的有老子、孔子以及孟子。然而周王朝统治者所处的“中国”长久以来都处于那些尾大不掉的封建诸侯国的包围之中,内部斗争极大地削弱了周王朝的政治力量。只有通过联合统一,这个国家才能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

将这些封建诸侯国统一为一个国家的重任由声名卓著的秦王朝统治者嬴政(后称“秦始皇”)完成。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也是天才的军事家,同时知人善任,知道如何利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来达成自己成为整个中国至高无上的唯一统治者的目的。他意志坚强,会用野蛮残暴的手段来镇压反对他的人。

嬴政希望打破旧有的行政体系,重新建立新的行政体系。他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整个帝国分为36个郡,每个郡由3名直接向他负责的官员统治,分别是郡守、郡尉以及郡监,他们相当于现在省级政府的首脑。这种体系与波斯帝国的大流士所创建的体系非常相似。嬴政不再称王,而是改称“皇帝”(取自“三皇五帝”,意为最神圣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长城 ——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这一卓越非凡的建筑的一部分之前已被北方边境的一些国家修建好了,现在被连接成一个连续的防御工事,几乎长达两千英里。长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不过它并没能阻止匈奴的持续入侵。

图7 长城

焚书 ——秦始皇遭到保守文人学士的强烈反对,他们主张恢复旧的封建政权,而且不断地引经据典来支持他们的政治主张。为了消除这种过去的声音,秦始皇下令将所有文献典籍尤其是孔子的著作全部焚毁。这一野蛮的命令得到了严格执行,几乎所有文献典籍无一幸免。幸运的是,许多学者将这些文献典籍铭记于心,因此这些书后来得以凭着他们的记忆默写出来。秦始皇理所当然地被后世的中国文人学士所鄙视。不过他毕竟功大于过,所犯的错误并不能抹杀他真正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因此作为人类历史上所有帝国的创立者中最伟大的君王之一,秦始皇嬴政当之无愧。

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和东汉 (25年—220年) 王朝 ——由于秦始皇的继承者软弱无能,秦帝国很快就陷入了混乱。不过很快,汉王朝的创建者,后来庙号汉高祖的刘邦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这次统一还取得了开疆拓土的功绩,汉王朝的疆土向西面和南面有广阔的扩张。中国的开荒者接受动员来到西北边境垦田定居,这种方式被证明是比长城更能抵御游牧民族的屏障。

两汉时期是一个社会普遍繁荣和知识分子十分活跃的时期。为缅怀这个辉煌的时代,直到今天,中国人仍旧喜欢称自己为“汉人”。

唐王朝 (618年—907年)——汉王朝之后的4个世纪中,中国饱受内战和外族入侵所带来的痛苦。后来,匈奴人(译者注:实际上为鲜卑人)最终征服了中国北方地区,并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王国,史称北魏,从公元386年延续到534年。而唐王朝开创了中国又一个崭新的繁荣时代。

韦尔斯·威廉姆斯 说道:“在这287年中,唐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或许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与此同时,正是西方最黑暗的时代。这时的欧洲完全笼罩在中世纪的愚昧无知和腐化堕落之中,而东方造就了最辉煌的时代。他们通过道德仁义影响着周边的国家,使那里的居民了解唐王朝统治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这种法制管理,并且知道这种好处。”

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庙号唐太宗,他伟大的智慧和人格将永远受到后世的景仰。他鼓励学习,推广教育,还使记载历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他亲自到全国各地考察,了解民众的真实情况,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尽管他更喜欢学者般平静的生活,但是他的武勇和军事天才更使他举世闻名。中亚的突厥部落被征服,唐朝的边界再次扩展到波斯边界和里海地区。唐太宗还出兵高丽,由他的继任者完成了征服。印度、波斯和拜占庭帝国的皇帝都派遣使者来到中国朝见唐太宗,表达他们君主的友好之意。

中国和欧洲历史的对比 ——唐朝历史结束的时候已经到了10世纪,那时正是西方的中世纪时期。对中国而言,1000年前的历史都应该被看作现代史。自从封建制度被推翻,大约2100多年以来,中国都没有经历过能与欧洲在罗马帝国覆灭之后所产生的变化相提并论的深层次变革。现代欧洲和中世纪欧洲的状况迥然不同,二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19世纪中国和9世纪中国的状况如此相似,几乎找不到太多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政治体制 ——中国的国家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个大家庭。皇帝被视为臣民的父母,对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威,就像许多古老的国家中父亲都执掌着家族的权力。他是法律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审判者,也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精神领袖。正如一个家族的领袖会以整个家族的名义祭告祖先一样,皇帝也会以整个国家的名义每年祭拜上天。这样的政治体制被称为“宗法君主制”。希腊、罗马和犹太以及一些其他的国家最早的政治体制都是宗法君主制,但是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像中国这样将这种古老的政治体制保持这么长时间,而且极少发生变化。当然在实践中,中国的皇帝无法亲自管理4亿臣民的事务。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中国,皇权之下就形成了等级严格的官僚制度来处理政务。这些官员都是皇帝直接或间接任命的,他们的最初任命取决于他们对经典学说的透彻理解,所有这些候选人都是通过定期的科举考试选拔而出。

人民的自由 ——虽然中国政府在名义上是专制主义的,但是实际上和大多数东方国家实行的那种专制差异甚大。在纯粹的地方事务中,人民在很大程度上享有自治权。乡村各大家族的族长会推选他们自己的首领。他负责指导所有乡村事务,解决家族之间的纠纷,代表乡村和帝国官员往来。在欧洲,除了英国的乡村外,没有哪个地方拥有如此不受干扰的独立自主权。

中国的家族 ——中国社会的单位是家族,而不是个体公民,家族是构成国家的基础。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和乐于助人的原则密切地控制着家族中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所有人都必须严格服从族长的领导。族长拥有像早期罗马人中父亲所行使的父权一样的权力,作为惩罚,他甚至可以将忤逆的儿子处死。实际上,早期的罗马和现在中国的家族制度最为接近。

中国的国家体制直到今天都几乎保持着原貌,而这主要是通过对这种家族制度的严格保护来实现的。但是这种体制除了一些令人钦佩的特点之外,也有不少非常严重的缺陷。长者的责任中,关于年轻一代的内容基本没有,家族的伦理始终支持过去,而不能帮助年轻一代,而他们才是未来的依靠。一个勤劳的子弟通常必须用自己的收入来供养一群不事生产的亲戚长辈。因此,中国保守主义的势力一直是越来越强大,比任何中世纪和近现代国家都要强大。

中华文明的优越性 ——中国的文明传到了朝鲜、日本和印支半岛国家。远东在艺术、文学和哲学方面所拥有的一切成就几乎全部都是中国人才华直接或者间接的产物。中国文明在两个方面是其他任何文明都无法比拟的。第一,生活在这种文明之下人口的庞大;第二,其存在时间的漫长。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文明至今只是作为现代西方文明中的多种元素之一而存在,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文明却从未中断地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始终保持着和开始时几乎毫无变化的面貌。

3.日本

国家和人民 ——日本,按照日本人的母语叫作“Nippon”,由一连串大小不一的岛屿所组成。构成日本主要国土的核心大型群岛具备所有发展强大海洋国家所需要的自然优势。日本人航海的足迹遍布东亚和南亚的海岸。海洋的保护使日本免受鞑靼人的侵略,不像它的邻居中国那样对此苦不堪言。长城并不能成为中国有效的屏障,而日本的海洋却轻易地做到了。

日本人属于蒙古人种,他们和高丽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比和中国人还要亲密。他们最初来自亚洲大陆,取代了本地的野蛮人,虾夷(即现在的北海道)北部岛屿上现存毛发很长的阿伊努人就是那些本地野蛮人的后裔。日本人因其善于引进和模仿外国的思想和发明而取得了飞快的进步。

日本历史的开端 ——神武天皇是日本的第一任天皇,据说他于公元前660年征服了日本最大岛屿本州岛的南部地区。至今他还被作为日本皇室的祖先而受到崇拜,日本的纪年法也是从他即位的那一年开始算起。公元前的日本历史大部分都和神话传说混杂在一起。3世纪之后的日本历史更为可靠,在那个时代,日本的神功皇后带领一支远征军亲征高丽,然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成了日本的附庸。

中国文明和佛教的引入 ——远征高丽开启了日本的新时代。当时高丽完全处在邻国中国的灿烂文明的影响之下,高丽人很快就把中国的各种产业、艺术以及文学传播给了日本人。中国经典成为日本学术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部分。在建筑、绘画以及文学方面,日本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改良,并将其发展成为真正属于日本的民族艺术和文学。佛教于6世纪中叶由中国引入了日本,并很快在全国传播开来。 7FZESj69NhMmNGMYz4OwnGlfvo2d2p+kNJ9Cpiaf02noN4IcTA6ugkuKmJP6nI3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