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昆泽│一座教堂的建设史

◎记忆地标:信号山/总督教堂/江苏路

1910年10月23日,在青岛信号山下一块突出的坡地上,新落成的总督教堂前举行了一个隆重的竣工仪式,包括总督夫人在内的众多新教教徒,盛装出席了庆典。一年前从德国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辗转来到青岛的音乐教师爱因哈特·舒曼,为这个典礼专门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颂歌,在现场进行了弹唱。这一个月,舒曼除了创作这首颂歌,还参与了总督教堂管风琴的安装调试。在这一天,年轻的舒曼就如同历史慢镜头中一个活泼的符号,让一座新教堂的开端增加了生动的人间气息。就此,在秋高气爽的1910年10月23日,伴随着塔楼报时钟声的开启,总督教堂成为青岛这个新兴城市的信仰里程碑。

而对另一个德国人昆泽来说,这一天已经等待了许久。

昆泽,是一位基督教信义会的传教士。

德国信义会是随着占领军最早来到青岛的欧洲差会之一。自1856年开始,信义会进入广东客家人中间传教,成为鸦片战争之后新一轮宗教扩张的有机部分。1897年11月德国对胶州湾的占领,使信义会进入青岛的通道敞开了。

在德国海军陆战队进驻胶州湾陆地不足4个月,信义会便迅速派出昆泽等3名牧师从广东赶往青岛,进入临时的军队兵营中领礼拜。这些临时兵营分布在今天的大学路、朝城路一带。随着时光的流逝,后来已经很难识别出这些地方的过往,更听不到早些年那些传教士的喃喃自语了。

这一年是1898年。从这一年春至第二年的晚些时候,昆泽和他的两位同道一边学着北方官话,一边从事着他们认为有效的传播福音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是通过筹办学校来实现的。直到一个小教堂和一所学校建成前,昆泽们的工作显然要比在广东时辛苦得多,与他一同到达青岛的一名客家籍牧师,因不习惯北方生活,两年后客死异乡。

昆泽坚持了下来。1904年,昆泽在李村河北建立了柏林教会礼拜堂。随着历史文献的发掘,我们能够陆陆续续地发现,传教士昆泽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中的青岛故事,是一个混合了奉献和经受不幸的故事。一方面,他成就了基督教的事业,而另一方面,他也悲怆地遭遇了一次又一次失去亲人的苦痛。在试图将昆泽还原到当时的环境进行叙述的时候,我们似乎能够看见,那些不经意的时刻,一个早晨,或者一个傍晚,一个踟蹰的孤独背影,最终显现出了信念的持续力量。

这种力量,支持着离乡背井的昆泽,也慰藉着经受苦难的昆泽。

在这个长达10年的过程中,昆泽一直期待着一座大规模福音堂的建成。

1907年,这个目标开始接近了。

信号山下的青岛总督教堂建设经过了精心准备。这其中包括了诸如昆泽这些老一代传教士不遗余力的推动。这个后来成了青岛最吸引人的景观之一的基督教堂,1907年6月1日正式向东亚的建筑师征集方案。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兴城市,世俗青岛的繁荣,已经初露端倪。

新的正式教堂,选择建立在一座小山丘上,西面与别墅林立的居住区毗邻。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分布在江苏路、平原路、沂水路和湖南路上。早在1898年的青岛城市规划第一方案中,这块地皮便已预备辟为教堂使用,此后一直闲置,直到1907年开始进行公开设计招标。同更高处的总督别墅一样,教堂的位置处于规划城区和大学路东边的俾斯麦兵营中间,视野开阔,具有明显的标志性。1899年落成的总督小教堂和总督学校,位于教堂选址的南侧,而再向南,就是烟波浩渺的青岛湾了。从福音堂高地瞭望海湾,被认为是当时亚洲最美丽的景观之一。

从福音堂高地瞭望海湾,被认为是当时亚洲最美丽的景观之一

在接下来的招标竞赛中,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崭露头角。

罗克格对建筑材料的要求是:所有墙用石均采用青岛当地出产的花岗岩,外露面不进行任何加工,保持开采后的自然形态。墙面涂抹原色粗灰泥,桁架用牛血着色。罗克格的设计完成后,方案评委会评价说,该设计达到了油画般的效果。而更重要的是,处在数条街道交汇处的教堂钟楼,对市区错落有致的轮廓线的形成起到了统帅作用。

进入总督教堂,前方正中设置有祭台,祭台正上方是彩色玻璃拼成的大幅耶稣画像,祭台右侧用大理石砌成1.5米高的讲道台,祭台左侧是施洗用的大理石盆。礼拜堂后方是唱诗楼,装有管风琴。礼拜堂大厅排列着靠背与跪凳一体的长条凳,堂中的窗户都是彩色玻璃拼成的教会历史故事画面。堂内的这种设施布局,被认为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信义宗的格调。百年之后,尽管这个教堂历经岁月沧桑,尽管已经没有了昆泽、舒曼、罗克格的一丁点痕迹,但我们透过缓慢移动的摄像机,依然能够看到一种本源的质朴精神,一种信仰的力量。

总督教堂从1908年4月开始建造,至1910年10月完工。在青岛本地名声显赫的汉堡阿尔托纳区·施密特工程公司,进行了建筑施工。这是一家大规模的建筑承建商,参与了青岛包括总督府和啤酒公司在内的一系列大型建筑工程的施工。除了主体圆穹大厅外,总督教堂在堂区院内,还另外建有两幢二层楼房,一幢是教堂的附堂,一幢是传教士住宅。建成后的总督教堂,不隶属任何差会或教派,不兴办任何附属事业,仅供信徒宗教活动之用。教堂所需经费,由总督府供给。为了纪念1910年10月23日这一教堂落成典礼的日期,教堂塔楼一侧的入口处,特意留设了一块纪念石碑。也就在这一天,教堂塔楼上的报时钟,开始昼夜不息地鸣响在城市上空。

教堂塔楼上的报时钟,昼夜不息地鸣响在城市上空,历久弥坚

总督教堂建成后,由昆泽主持教务。这一结果,昆泽已等待了很久。

和昆泽一样如愿以偿的,还有在教堂落成典礼上弹唱颂歌的爱因哈特·舒曼。1911年2月,舒曼开始担任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教师,和数位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植物学家成为同事,舒曼的另外一项兼职,是总督教堂的管风琴师。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总督教堂自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籍传教士回国,该堂由在青岛的美国差会接管,供在青岛的外国信徒使用,又称国际礼拜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以前教堂由青岛同善会德籍牧师主持,1942年至1945年由圣公会使用,德国信徒和美国信徒分别在上午和晚上在这里聚会。

和罗克格一样,另一位与总督教堂有关联的德国建筑师里希特,也于1946年在青岛去世。在1936年和1937年,他先后在青岛设计了德国教会学校和总督教堂后面的德国教会俱乐部。里希特的这两个设计,完善了江苏路教堂区域的景观。而里希特与罗克格在建筑语言上的对应,也丰富了这个信仰高地的精神内涵。

与此同时,在青岛的华人牧师开始更多地参与到日常的福音传播事务中,影响力逐渐扩大。1930年的8月,本地华人牧师王德润、郭金南邀刘寿山、杨光恩等20余人酝酿建立青岛的教会联合机构,以增进全市基督教各教会之间的联系。1933年,青岛基督教联合会在上海路9号成立,由各教会负责人组成常务理事会管理会务。

至此,一座教堂的建设史和一座城市的信仰史,完成了奠基。接下来,这座教堂和这座城市将经历更多的风风雨雨。幸运的是,作为城市精神记录与积累的一部分,江苏路的这座教堂一直安然无恙,完好如初。伴随着响彻百年的教堂钟声,一个城市的爱与宽容、善与坚守,显现无遗。 /sXPOiCqPlqVY6KsoPvL6wHm/C1VsUtKRXqJPjK3ySqASBnvkWgdQiBoUOaD+l2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