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则寓言说:世上曾有一个命途多舛的孩子,十分惹人怜爱。一日,上帝出现在他面前,说:“可怜的孩子,我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让我来做你的保护人。”那孩子说:“上帝啊,您是多么的不公平,世间有富贵贫贱之分,都是您造成的,我不要您做我的保护人。”在死后,死神亦来到他的跟前,对他道:“可怜的孩子,我是黑暗世界的统治者,让我来做你的保护人。”孩子平静地接受了,并说:“虽然,世人都惧怕您,但您却是最公正的,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无论是富豪还是穷人,都免不了一死。”
这则颇具哲学意味的寓言昭示着世人,虽然世间的活法千差万别,富贵贫贱悬殊极大,死亡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是都要面对死亡,无论坦然,恐惧,这都是所有尘世间的人们无法避免的劫数。
寻常人过了知天命的年岁,也就渐渐安于古往今来从未变更的死亡命运,然而帝王家的天子却往往在这件事上心存幻想,他们拥有天下的山川河海、玉帛美食、奇珍异宝和豪华的宫室殿阁、楼台亭榭、离宫别院,享受着人间最大的快乐,而最大的奢望则是生命永留人间。然而讽刺的是,这些追求长生的帝王中,却少有健康长寿者。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历史上包括分裂时期的五代十六国、北辽、西辽、北元、南明等小王朝的帝王和土蕃、回鹘、南沼等重要少数民族政权的帝王及执政的皇太后、皇后等,有据可考的帝王总共存在过611个。据有关史籍记载,商代以前的帝王活的岁数大都在百年以上,例如,伏羲、神农在位年数分别为150年和140年,黄帝、尧和禹分别活了111岁、118岁和100岁。但由于年代久远,又无出土文物证实,这些根据传说所作的记录实在不足为凭。所以,我们以秦始皇为起点,统计之后存在的235个帝王,并尽量不包括中国历史上分裂时期小王朝的帝王,因为这些小王朝的帝王有不少死于内乱和外敌入侵,例如,十六国时期的西燕7位帝王无一善终,6位在内争中被杀,1位在亡国时毙命,7位加在一起才坐了11年的皇位,都是年纪轻轻便撒手人寰。
在这235个帝王中,寿命在20岁以下的有28人,20—40岁的有77人,60—80岁的有36人。只有5个人的寿命超过了80岁。除了11个人活了多大岁数已无法考证外,235个帝王的平均寿命为39虚岁,按现在的周岁法计算还不到38岁。也就是说,拥有优越生活条件和优良医疗保健条件的帝王并不长寿。无怪乎宋代著名学者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人君寿考篇》中要惊叹:帝王们做了几千年长生不老的美梦,到头来连普通人应当达到的寿命都没活到,真是悲哀啊!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原始人既没有对生的眷恋,也没有对死的畏惧,自然更谈不上对长寿的追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善,权益的扩大,帝王们对生产生眷恋,对死产生恐惧,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求起长寿不老之术。可惜,这一正当的追求却从一开始就步入了歧途。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也是最著名的痴迷求仙寻药,以求不死的帝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从泰山封禅刻石,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秦始皇登上芝罘岛,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令人心驰神往。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为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求海神得到长生不老仙药。秦始皇大为高兴,马上根据徐福的要求,派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他本人也在此流连忘返,等候徐福佳音。
秦始皇
数年之后,徐福出海始终没有返回,但秦始皇并没有死了那份求仙的心。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找到一个叫卢生的专门从事修仙养道的方士。秦始皇这次派卢生入海求仙与徐福有所不同,徐福是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而这次卢生入海是寻找两位古仙人,一个叫“高誓”,一个叫“羡门”。因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仙人,结果卢生自然是一无所获,但卢生为了向秦始皇交差,找到了民间被称为“神奇的长生不老草”的植物,俗名叫“绞股蓝”,中药名叫“五叶参”、“七叶胆”。卢生找到这种“神奇的长生不老草”的地理位置是舜皇南巡时曾经路过的一个非常美的地方,在秦朝时属长沙郡所管辖,也就是现在的湖南新宁崀山。崀山并不是个别的山体,而是当地山水的统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来到琅琊、芝罘岛。当年徐福入海寻找仙药已经过去9年,一直没有结果。秦始皇当即派人传召徐福,徐福连年航海,耗费很大,担心遭到重责,就奏告秦始皇:“蓬莱仙山确实有仙药,出海时常遇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请派弓箭手一同前往,见到大蛟鱼用连弩射击。”于是秦始皇下令随徐福入海再次寻找“长生不老仙药”,要徐福出海时带足渔具,他自己也准备了连弩。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数十里,经过荣成山,再前行到芝罘岛时,果然见到大蛟鱼,当即连弩齐射,大蛟鱼中箭而死,沉入海底。秦始皇认为此后当可无虞,立即命徐福入海求仙药。
然而数月后,秦始皇等来的只是徐福空手而归。徐福谎称见到海神,说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还说这种仙药就是卢生找到的“神奇的长生不老草”——绞股蓝,把长沙郡崀山的绞股蓝带到仙岛上种植的效果更好,但必须要用童男童女的血滴在这种草的叶子上滋润生长,这样炼出来的仙药吃了才能真正长生不老,才会成为真正的仙人。对此,秦始皇深信不疑,为了早点炼成仙丹,以便吃了长生不老,他又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6000名兵将及炼丹药师,带好谷物种子,乘由50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再度出海寻找仙丹。
徐福带领浩大的舰队出发了,但他在海上漂流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他所说的仙山,更不用说是炼出长生不老仙药。徐福清楚地知道,秦始皇是个有名的暴君,如果自己没有完成任务,回去之后一定会被他处死。于是,徐福只好带着这3000名童男童女顺水漂流到了日本岛。在日本,徐福也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仙药,却始终不得。一次,徐福又动了打道回府的念头,有手下提醒他,你没有完成皇上交办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干脆留下来。徐福采纳了这个建议,不过,他没有忍心杀掉带来的3000名童男童女,而是带他们一道在日本岛上生活下来。
秦始皇在芝罘岛不肯离开,一直等候徐福3个月,还是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并且就在返回的路上病死于沙丘(今河北世鹿东南)。他既没吃到长生药,也没有长命百岁,就连秦王朝也在他死后很快灭亡了。而徐福却在日本岛上逍遥自在地生活,他为岛国的百姓带去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种、农具、药物及生产技术和医术,对日本以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本人则被日本人尊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
无独有偶,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然而他在渴望长生这一点上却未能免俗。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名刘彻,汉朝的第七位皇帝。是汉景帝刘启子、汉文帝刘恒孙、汉高祖刘邦曾孙。他16岁登基,在位54年。在位时期,汉朝盛极,称汉武盛世,同时打败了匈奴等民族对华夏的入侵,至今仍为史学家所称道和敬仰。
汉武帝平定天下,创立帝王伟业,同时,也渴望成仙长生不老。在位期间,他不断祭祈名山大川,五岳四海,冀望神灵保佑自己能够成仙。《史记·武帝本纪》中有一半的篇幅在讲他终其一生如何宠信方士,如何劳师动众追求仙药,其间汉武帝的可爱与执著读来着实令人感叹。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从长安不远万里前往泰山去登顶,试图近天朝拜。但他真正大规模接触道士方术是在宠妃李夫人死后。李夫人的死,让年纪尚轻的汉武帝意识到了死亡的可怕。就在汉武帝日夜思念李夫人,感叹阴阳相隔、人鬼殊途的时候,方士少翁适时地出现了。他宣称能够在夜里以方术让李夫人现身,汉武帝可以在帷中与她相会。这场人鬼相见的好戏最终因为汉武帝心急走出了帷帐而没有圆满上演,但在那一晚他毕竟看到了李夫人楚楚动人的影子,而今推断,那极可能是因为武帝自身思念过度,加上方士使用烟雾等道具让汉武帝产生的幻觉。然而,少翁能够使人鬼相见的本事毕竟让汉武帝看到了打破生死界限的一线希望,于是他便封少翁为“文成将军”。不过后来,少翁写了一封称赞汉武帝的帛书塞到一头牛的肚子里,宣称“此牛腹中有奇书”,想再次博得汉武帝的赏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汉武帝认出所谓的“天书”出自少翁的手迹,便毫不留情地将他处死了。
少翁虽然死了,但汉武帝对打破生死界限的渴望依然浓烈。此时,另一个方士栾大找到汉武帝,很“谦虚”地说自己是神仙(古代仙人安期、羡门)的学生,现在学成归来,虽然功力远不及恩师,但已然能够充当皇上和神仙之间的信使。汉武帝心动了,因为若能与神仙直接对话,按照栾大的说法,便是“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当时汉武帝正在为治理全国各地的水患东堵西疏,国库又紧张,他头疼得很,如若能够让神仙拨一些黄金,同时协助治理河流,当然好了。但真正吸引汉武帝的还是第三点——神仙那里有长生不老的丹药。见汉武帝动心,栾大又说,神仙身份尊贵,是不会接见寻常人的,皇上如果要派人去找神仙,就要“贵其使者令为亲属”,这样才有可能入神仙的法眼。汉武帝毫不犹豫地拜栾大为“五利将军”,封为乐通侯,并把自己的女儿长乐公主嫁给他。如此一来,栾大开始平步青云,并开始外出为武帝寻仙。栾大在东海转了一圈,又去泰山爬了一圈,并没有找到神仙,便随意编了个理由回来向汉武帝复命。栾大和少翁一样,都低估了汉武帝的才智。皇帝委托栾大负责求仙问道,怎么可能不在他身边安插一些耳目呢?果然,那些耳目将栾大在东海和泰山穷奢极欲的生活状态反映给了汉武帝,一下子就戳穿了栾大的谎言。虽然这位五利将军是长乐公主的夫婿,但汉武帝照样抹了他的脖子。
经历了两次骗局,做了许多无用功后,按说汉武帝会理性地对待那些术士的说辞,思考一下人是否会长生不老这一问题了。可惜,他选择了在求仙、求长生不老这一条道上走到底。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山西汾阴挖出了一只古鼎。这原本是一件普通的考古挖掘事件,可一个叫公孙卿的山东人特意上书对汉武帝说:“从前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龙来迎黄帝。黄帝骑龙升天,群臣及后宫随之上天者七十余人。”汉武帝一听,大喜。原来这鼎还有如此作用,不仅能召唤神龙,而且能让帝王升天。于是,汉武帝忘乎所以地说:“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说完,他任命公孙卿为郎官,负责去嵩山太室山等候迎接自己升天的神仙下降。
公孙卿走后好长时间,才回来向汉武帝复命说,自己虽没带来神仙,却在河南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城墙上见到了“仙人迹”(即神仙脚印)。汉武帝大失所望,亲自跑到缑氏城墙上查看,果然有几个大脚印。他半信半疑地威胁公孙卿:“难道你想效法少翁、栾大吗?”公孙卿不慌不忙地回应道:“皇上,现在不是神仙有求于您,急着来见您,而是您有求于神仙。您也看到了,神仙的脚印这么大,但是凡间的道路这么小,神仙根本就落不下脚啊,还怎么来呢?”汉武帝觉得这话有道理,大笔一挥,便下令全国郡县都修整道路,缮治宫观及名山祠所,准备迎接神仙的到来。
即便如此,迎仙之事也依然很久没有实际进展。三年后的元封元年,汉武帝东巡海上,继续求仙访神。他一到山东,就被山东各地数以万计言神怪奇方的上书给淹没了。汉武帝很快招募了庞大的求仙队伍,派出数千人乘船出海寻找蓬莱神人。除了在东莱山(今山东烟台)候神的公孙卿声称夜里见到“大人”外,其他人一无所获。公孙卿“见”到的神仙身长数丈,一旦靠近就消失不见,只留下类似禽兽脚印的大脚印。汉武帝接到报告后不相信,大臣们看到汉武帝皱着眉头的样子,怕他继续没完没了地寻仙问道,于是集体撒谎回应说:“我们看见一个老人牵着一条狗,说他见到了身材巨大的神仙。”汉武帝忙问:“那他人呢?”大臣们说:“老人说完就忽然不见了。”汉武帝这才相信神仙真的出现过,非常高兴,在海上留宿一宿后才返回。随后,他又再次爬上泰山,封了禅,并大赦天下,好向神仙表达自己的诚意。此后,方士求仙一事成了一件半制度化的工作,朝廷供给数以千计的江湖郎中在东海继续这项很有“前途”的科研工作。
仅仅6个月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正月,惦记着神仙的汉武帝再次跑去东莱,住了几个月还是没见到神仙,也不曾亲眼见过什么神迹,便只好打道回府。岂知他刚回去,公孙卿又声称发现了神仙,于是汉武帝再次匆匆赶到东莱,住了几天,虽然也仅仅只是见到了大脚印,还是十分高兴地封了公孙卿为中大夫。此后,汉武帝又多次来往于长安和东海之间,并派船队出海寻仙,催问仙人的下落。而公孙卿这边,因为每隔几个月就看到汉武帝在眼前奔走,需要一直伪装成清心寡欲的样子,这实在不便搞他的小动作,于是公孙卿就劝汉武帝不必跑来跑去,并说道:俗话说心诚则灵,只要皇上心中有神仙,神仙自然会在恰当的时候出现。皇上需要做的,就是多建宫观楼台,等候神人降临。汉武帝又觉得很有道理,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大建宫观祠坛,多次去名山大川进行祭神活动。他下令在长安修造规模宏大的建章宫,还在长安北部开凿大池,取名太液池,在池中设蓬莱、方丈、瀛洲等代表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的小岛。他默念着“心诚则灵,神仙降临”。遗憾的是,他这样做,除了给长安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精美文物外,并没有求得神仙下凡赐予他长生不老的仙药。
汉武帝的一生,登高封禅做了,出海求仙做了,亭台宫观更是勒紧裤腰带造了,可除了看到几个可疑的大脚印外,连神仙的影子也没见着。他自己受到了伤害,国家也跟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许多时候,汉武帝明知方士胡言,却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宁信其实,不信其诬,可谓求仙心切。他活了71岁,求仙竟达50年,终未成仙。直到晚年,他才感到求仙无法实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向群臣叹道:“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乃逐尽方士。
自汉武帝后,帝王求仙方式发生了变化。许多帝王迷上了长生术,为了长生不老,不惜大量服用“长生不老”丹药。如晋哀帝司马丕21岁即位不久就迷上长生术,由于大量服用丹药,以致药性大发不能听政,年仅25岁就一命归西。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也是一代人杰,16岁就建立了北魏王朝。然而他三十刚过就把注意力转向丹药,经常服用寒食散,以致毒性发作变得精神失常,喜怒无常。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出生于京兆郡武功县,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一位皇帝,627年—649年在位,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用心治理国家,实行了很多开明的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亦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他的名字“世民”也是“济世安民”的意思。
李世民是一个有谋略亦有胸怀的帝王,偏偏在功成之后迷失在长生的旋涡里不得自拔,并因此一命呜呼。
在几十年的励精图治之后,唐太宗的生活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他不仅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宫室,霸占了齐王李元吉的杨妃,还把已故大臣武士镬的14岁的女儿选为才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武媚娘”就是后来的武则天。他在做皇帝的最后几年,一反常态,既迷信占卜,又痴迷丹药,最后竟在52岁上英年早逝,着实令人扼腕。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的疾病,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半年后病体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如继续边治边养,或许将逐渐康复也未可知。可是此时的李世民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开始做起了长生不老的美梦。他先是服食了国内方士炼出的丹药,并不见效,以为国内方士们的道术浅,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
贞观二十二年(647年),天空中太白星多次在白昼出现。这本来是宇宙间天体运行的自然现象,而太史却占卜说,这表示“女主昌盛”。李世民又听说民间流传的《秘记》上说,“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些传言让李世民辗转反侧,难以安眠,他辛苦操持的李家王朝怎能让一个所谓的“武王”取代呢?出于一个帝王的本能,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个“武王”,并把他扼杀在摇篮里。
这时,有个叫李君羡的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正好撞上了枪口。他的官衔、爵号、籍贯和职务里,一连串占了4个“武”字:“左武卫将军”里占了一个,“武连县公”占了一个,他又是“武安县”人,是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守将,太史公的占卜正好应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偏偏他的父母在小时候给他起了个小女孩的名字,叫作“五娘”,是盼他易于养活。可是,“五”与“武”同音,正好牵连到“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忌讳里去。李世民迷信占卜,简直丧失了理智,不由分说,先把李君羡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刺使,后来仍不放心,又借故将其杀死。李君羡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牺牲品,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
大约是从这时起,那个曾经从谏如流、惜才如命的太宗李世民便一步步走向他的人生最低谷。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王玄策把这个和尚献给了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十分自信地向皇帝夸口吹嘘自己有200岁的高龄,并且此前一直专门致力于研究长生不老之术。他信誓旦旦地对李世民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到那时,皇帝原先的病痛也将一扫而清,恢复青壮年时的孔武。
人过中年的李世民竟被一个和尚的鬼话所打动,很快安排这个印度和尚住进了豪华的馆驿,每餐都是丰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着,可以说在这段时间中,那罗迩娑婆的生活不亚于帝王。这家伙见李世民对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药名来,借口药材难采拖延时间。身为帝王的李世民号令天下,按此方采集诸药异石,不论任何代价,不惜一切牺牲,只要能采办到印度和尚药方中的药,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来。只一年之后,药便配制好了,李世民非常高兴,竟毫不迟疑地将药全吃了下去,结果七窍流血中毒暴亡。这时的他才52岁,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被“长生药”毒死的第一个皇帝。他没有做到慎终如始,竟这样荒唐可悲、愚蠢糊涂地过早离开了人间。
在整个大唐,除去唐太宗因患病急于治愈,求长生不老药,服用胡僧炼制的灵草秘石,以致病情加重而死之外,其后人也多踏上这条寻仙之路而不知悔改。唐高宗数次诏命调剂长生药,由于大臣直言抗谏,揭出先皇为长生药所害,才没敢服用。唐玄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长生药的崇拜者,有三位皇帝因此而殒命。唐宪宗服用方士炼就的金丹药后,因中毒数月不能上朝,不久便暴毙于大明宫的中和殿。唐武宗服金丹后,躁急和毒热难忍,变得喜怒无常,最后连续十天不能说话,不久而亡,年仅30岁。唐宣宗继武宗而立,对武宗被金丹所害记忆犹新,然而他无视前车之鉴,重新以身试丹药。唐宣宗服用金丹后的症状与武宗相似,燥热不安,时值隆冬不敢穿衣,最后带着金丹之毒踏上冥路。或许,这也应了一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子孙们有样学样。在长生不死的诱惑前,即便是帝王也顾不了许多了。
明朝嘉靖年间,曾发生过一场骇人听闻的宫廷谋杀,史称“壬寅宫变”,乃是当时的宫婢企图谋害明世宗朱厚璁的事件。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嘉靖帝宿端妃曹氏宫,宫婢杨金英等乘他熟睡之机,以绳系其颈,合谋勒死之,但误为死结。方皇后赶来救护,嘉靖帝得不死。事变后,杨金英等16名宫女被害死,宁嫔王氏和端妃亦受牵连被处死。嘉靖帝当时晕了过去,后被救了过来。由于事涉宫闱隐私,事后统治者极力遮掩此事,史籍资料也很少记载,因此,很少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但在民间各路说法不胫而走,以至于成为明代宫廷史上的一桩疑案。
凡事皆有因果,宫中小小侍婢竟敢合力去谋害天子,如此举动的背后,必然有更为惊人的缘由。如此,我们便要从嘉靖这个皇帝开始慢慢说起了。
明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又作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宪宗庶孙,兴献王朱佑杬嫡子。因正德皇帝朱厚照膝下无子,因而在正德死后,少年嘉靖便被人从湖北钟祥接进京城,由一个藩王世子晋升为真龙天子。
在进京之后,因大礼议引起争端,少年嘉靖帝几番与群臣对峙,使得这个颇有些名不正的皇帝常常站在言官们的对立面,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由杨慎挑头,数百名文官跪哭宫门外的“左顺门事件”,年仅18岁的嘉靖帝第一次对群臣用了廷杖,打得群臣血肉横飞。在这样的环境中,嘉靖帝渐渐成长为一个刚愎自用的帝王,他过于聪慧,精于帝王之道,22年不上朝却能做到大权不旁落他人之手。
这样一个聪颖而自负的皇帝自小便生活在浓郁的道教氛围中,他的父亲兴献王乐于向道士寻求养生之术,甚至嘉靖帝出生时便有传言,说兴王世子乃是道士转生。在这样的影响之中,还是藩王的朱厚熜在还没有成为嘉靖帝之前,就喜欢炼丹修仙,将大半儿心思都花在了钻研如何成仙上。他称帝之后,早先几年还与群臣斗斗法,在洞察御权之术之后,他便不再醉心于朝野,而是将心思放在了追寻长生与享受富贵上面。于是,他广征道士方士之流,在宫廷中搞起了斋醮,不断扩大规模,耗费巨资。
当时进献的秘方和炼丹药可谓五花八门。其中“红铅”作为最流行的炼丹制药之法,是将处女月经和药粉经过拌和、焙炼而成,形如辰砂。还有一种“含真饼子”,即婴儿出生时口中所含的血块。据说这些药物能够起到强身健体和增强性欲的作用。在“壬寅宫变”两年前,宫内这种炼丹之风达到了极点。礼部曾派员在京城、南京、山东、河南等地挑选了民间女子千余人进宫。以后又多次采选宫女,多达数千人。仅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间四次大选,就选进1080个8岁至14岁的幼女。选这么多的女孩入宫,一是准备用以炼制“元性纯红丹”,二是供嘉靖帝淫乐纵欲。这些进宫的女子,只有少数有封号,绝大多数既被嘉靖帝淫乐,又被奴役,饱经摧残。嘉靖帝信用方士段朝用等人炼制丹药,不惜牺牲宫女的身体,甚至年轻的生命。为了采得足够的炼丹原料,皇帝强迫宫女们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轻则极大损伤宫女身心,重则造成失血过多甚至血崩,许多人因此丧命。此外,为了防止泄漏炼药的秘密,甚至可能杀掉取过血的宫女灭口。
可以推测,当时部分宫女亲眼目睹宫内姐妹们饱经残害,自知这种灾难早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因而才决定拼死一搏,她们明知无论能否成功,死是在所难免,但既然怎么都是死,不如与嘉靖帝同归于尽。在当时司礼监审问宫女的口供记录中,有“咱们下手了罢,强如死在他手里”的话。据此推断,这时的宫女们一定处于危险的境地。既已被置于死地,反正死在所难免,不如先下手为强,拼死一搏,或许能换取更多姐妹们的生。而各种资料也表明,事件发生前,宫女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既无大错而又如此义无反顾地赴险,推察情由,这件事便很可能是嘉靖帝炼制长生不老丹药所致。
嘉靖帝贪恋女色,纵欲无度,他自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而愈是这样,他又愈是迷恋道教仙术,以求长生不老。一些有名的方士、佞臣,都是以进献房中秘方或炼丹药而大发横财。如陶仲文是嘉靖帝最宠信的方士之一,最初就是靠进献房事秘方得到皇帝的宠爱。嘉靖帝一次给他的赏赐就是十万两银,官至一品,兼领双俸,他的子孙也由此受益。为了投皇帝所好,当时搜集进献各种房事秘方、炼制或炮制各式长生不老丹及房中药的风气流行于大江南北。
酷虐宫女的嘉靖帝为他的荒唐行径付出了代价,百姓多以此为笑谈,并做出许多神话来歌颂参加了此次宫变并最终惨死的宫女们。然而嘉靖是不管这些的,对他而言,最要紧的依然是求仙与纵欲,此后他便有了理由不再回宫,每天蜷在玉熙宫中与道士一同修行度日,继续他奢靡无度的帝王生活。
“壬寅宫变”不过是嘉靖帝骄奢淫逸所致的一道阴影,事实上,在他入承大统之后,毁佛寺,逐僧人,专以扶植道教为事。其崇道行为日甚一日,老而弥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宠信道徒方士,授以高官厚禄。除正一道的首领张彦頨、张永绪仍然受到尊重之外,其他受其宠信的道士甚多,其中最突出者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邵元节。嘉靖三年(1524年),邵元节被召入京,封为“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统辖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锡金、石、银、象牙印各一,班二品。后又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并赠文泰真人,赐元节紫衣玉带。敕建真人府于城西,以其孙启南为太常丞,曾孙时雍太常博士。岁给元节禄百石,以校尉40人供酒扫,赐庄田30顷,蠲免租赋。遣中使建道院于贵溪,赐名仙源宫。十五年,拜礼部尚书,赐一品服。孙启南、徒陈善道等咸进秩,赠伯芳、太初为真人。十八年,邵元节逝世,追赠为少师,谥曰“文康荣靖”。启南官至太常少卿,善道亦封“清微阐教崇真卫道高士”。其后,嘉靖帝又宠信邵元节推荐之道士陶仲文,授“神霄保国宣教高士”,寻封“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以其子世同为太常丞、子壻吴濬、从孙良辅为太常博士。十九年特授少保、礼部尚书。后加少傅,仍兼少保。二十三年加少师,仍兼少傅、少保。史称“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之世,惟仲文而已”。以后又续有封赠晋爵,并恩及其徒郭弘经、王永宁。三十九年陶仲文卒。得宠20年,位极人臣,其子孙及门徒皆受恩宠。
第二,广建斋醮,崇信乩仙。嘉靖帝嗣位伊始,即“好鬼神事,日事斋醮”,虽“谏官屡以为言”,均拒而“不纳”。甚至发展到“经年不视朝”,深居西苑,日夕但以斋醮为事的地步。他特别爱好扶乩,据《明史·世宗纪》载,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七月,他“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这种“焚修、斋醮之事”耗费巨大,据载,宫中每年要用黄蜡二十余万斤,白蜡十余万斤,香品数十万斤,以供皇家斋醮之用。而朝臣只能奉承,不能持任何异议。奸臣“严嵩,以虔奉焚修”,遂“蒙异眷者二十年”,凡敢于进谏者,即其宗亲也将受到严厉惩处。
第三,建宫筑室,不惜劳民伤财。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用陶仲文言,建佑国康民雷殿于太液池西,所司按其意旨,务宏侈,工程峻急,工部员外郎刘魁上疏:“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道流所居拟于宫禁。”《明史》卷十八称:“世宗崇尚道教,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第四,爱好青词。举行斋醮需用青词,嘉靖帝因“益求长生,日夜祷祀”的需要,便“简文武大臣及词臣入直西苑,供奉青词”。顾鼎臣、夏言、严嵩等,皆先后以青词获宠,甚至有“青词宰相”之称。
第五,迷信丹药,千方百计地四处寻觅。于是道徒佞倖遂以进仙方丹药而获宠者,有邵元节、陶仲文、顾可学、盛端明等数十人。他相信服芝可以延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八月,派人到五岳及太和、龙虎、三茅、齐云、鹤鸣等道教名山广为采集。三十七年十月,礼部将四方进献的“瑞芝”1800多本一起报上,但他仍嫌不足,“诏广求径尺以上者”。
除去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嘉靖帝这几位有名的皇帝,历史上因迷恋长生并下场悲惨的天子仍有很多。
五代时,南唐先主李昇晚年结交方士,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听信方士服用丹药,最终死于丹药中毒。两宋时期,朝廷务实谨慎,长生不老术对皇帝的吸引力降低。时至明清,大多数帝王不再坚信法术和药物能使人长生不老,犹以康熙皇帝对生老病死最清醒,认为生死乃自然规律。但是明清除康熙帝外,仍有皇帝对秘药和道术孜孜以求,明朝以嘉靖帝,清朝以雍正帝为最。清世宗雍正帝对道术有几分希冀,曾密谕地方督抚访求精通修养生命长生不老之人或道士。一位叫贾士芳的被推荐给雍正帝,得到雍正帝的刮目相看,后因一句咒语“天地听我主持,神鬼听我驱使”,犯下大不敬之罪,结果被逮捕入狱杀头。这也许是历史上皇帝与道士的最后一次较量,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皇帝自欺,缘于对长生不老的妄想,结果被方士所害;方士欺人,因为根本没有所谓长生不老术而欺骗皇帝,结果被皇帝所杀。
放眼而去,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中,能够以安于天命的态度来对待死亡的帝王实在屈指可数。事实上仔细思量起来我们会发现,人来世间走一遭,从出生一刻起便是在向死而生,生命终有尽头,也许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以一种无畏的态度面对生活中涌现的所有苦痛与挫折,因它与生命一样,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以完结。而那些一直孜孜不倦地追寻着永生,贪婪片刻欢愉的帝王,或许自身的暴毙与王朝的衰落便是命运对他们的严惩吧。
说了这么多追求长生的帝王,我们不免要对那些方士的手段产生好奇。我们知道,在炼丹炉旁终日劳作的方士们还有另一个名字,即是炼金术士。在古代中国,常常与长生不老一同出现的词汇便是点石成金,生命的永恒与物质的富足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人对幸福的希冀。
中国炼金术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萌芽并逐步生长起来的。具体地说,中国炼金术的产生既与实践活动有关,又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从远古时期起,就陆续发现了铜、金、银等金属,此后又发现了其他一些重要金属。在冶炼活动中,中国人对金属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冶炼活动无疑是中国炼金术产生的社会实践基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冶炼青铜(铜锡合金)和铸造技术就已达到极高水平,这在已发掘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等文物上已得到充分证明。《周礼·考工记》中就已经记载了合金成分不同而性质不同的“六齐”规则。鼎本是煮肉汤和食品的器具,但在当时,人们也希望在鼎中能炼出一些别的东西。传说秦穆公的女婿萧史就在宫中炼丹,他曾经炼成“飞雪丹”给自己的夫人擦在脸上(实际上炼成的是铅粉)。萧史也许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化学家。
由于各种金属矿物都是由土中开采出来的,所以在五行生克学说中就有土生金的说法。当时人们有一种设想,就是认为矿物在土中会随时间而变。例如认为雌黄千年后化为雄黄,雄黄千年后化为黄金。朱砂200年后变成青,再300年后变成铅,再200年成为银,最后再过200年化成金。能不能加速这种变化呢?这时就产生了夺天地造化之功的思想,企图在鼎中能做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于是就在鼎中放入各种药物,封闭后进行加热烧炼,以为可以炼出贵重的金银来,这样炼金术在战国末期就萌芽了。
到了秦皇汉武时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炼金术就大发展起来,这时不仅要由低贱的金属如铜、铁等制造出贵重的金、银来,还要为统治者修炼出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来。所以在中国发起的这场探索活动应该叫作“金丹术”。炼丹家们把人与物相类比,认为黄金和玉都是不朽不坏的,所以最好能由金和玉中提出精华来给人吃,于是就有“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理论。炼丹家们希望能炼出一种名叫“金液”的神秘物质,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与普通物质配合就能变成黄金。
最早热衷于炼丹术的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招来方士千余人为他修炼金丹和表演特异功能,后来又编写了《淮南子》、《淮南万毕术》等著作,但可惜《淮南万毕术》一书现已失传。淮南王后来因谋反而被杀,刘向抄淮南王的家时得到一部炼黄金的秘书,就自己也去试炼,但一直不成功。汉武帝刘彻是刘安的侄子,也热衷于方士的奇怪表演和炼丹术,他招了不少有特异功能的人进宫,表演成功了就封为将军,甚至把宫主下嫁;但骗局一旦被揭露,行骗的人便立刻被拉出去砍头。汉代是炼丹兴起的时期,虽然真金没有炼出来,却制成了多种貌似黄银和白银的假金;更发现了许多种化学反应,最主要是铅、汞、硫、砷等之间的反应;还创造了各种炼丹仪器和提炼药品的方法。
到了东汉时期,魏伯阳编著了一部炼丹术的著作《参同契》,这是世界公认现存的最古老的炼丹书(外国现存的最老的炼金术著作是圣·马克书稿十世纪的抄本)。实际上,《参同契》是魏伯阳钻研总结了前人大量的炼丹书后撰写的总结性理论著作,他把物质分为阴阳两大类,提出要产生新物质必须阴阳配合,同类物质在一起是不会化合的。魏伯阳在书中记载了铅、汞、硫等的化合和分解的知识。但是魏伯阳有一大缺点,就是书中使用了各种隐语,例如:“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实际上,河上姹女是水银,水银加热就会蒸发(飞)不见了。要想固定水银,就要加入黄芽,黄芽就是硫黄,这时加热后就会生成红色的硫化汞,“望之类白,造之则朱”。魏伯阳用隐语著书与当时(东汉)的文化风尚有关,当时隐语(即字谜)盛行,例如曹操和杨修看到曹娥碑上写的“黄绢幼妇外孙荠臼”,他们先后独自猜出是“绝妙好辞”四个字。实际上在《参同契》中,魏伯阳连自己的名字也是用隐语表示:“委时去害,与鬼为邻;百世一下,遨游人间;陈敷羽翮,东西南倾,汤遭厄际,水旱隔并。”其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炼丹著作是西汉时期的《三十六水法》和《黄帝九鼎神丹经》,它们都没有隐语,操作方法、药品名称和用量都十分清楚,只是东汉魏伯阳以来,各种炼丹著作中隐语层出不穷。甚至炼丹家最常用的水银就有姹女、玄水、陵阳子明、赤帝流珠、长生子、赤血将军等50余种隐名;而硫黄也有石亭脂、黄芽、黄英、将军、阳侯、太阳粉、山不住、法黄、黄烛等30余种隐名。
魏伯阳炼丹图
到了晋代,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对汉晋以来的炼丹术作了详细的记载和总结,他的炼丹术分为3个互相关联的部分:①炼制万应灵丹,以为“仙道之极”。②采集并加工制作长生药。这些药物包括矿物、动物性、植物性药物,认为它们能起到“令人身安命延”、“养性”和“除病”的作用。③点化金银。用铜、铁等普通金属点化为黄金和白银,实际上是使用化学方法制成各种与金、银外貌相似的合金。葛洪指出,那些古书中的隐语严重阻碍了炼丹成果的正确传播。此后,注释药物隐名的著作成为炼丹的指导书。唐代以后,几乎各代皇帝都喜欢炼丹术,中国的炼丹术发展到全盛时期,许多炼丹著作有了更实际的内容,并且也很少用隐语了。这时中国炼丹术也传往阿拉伯国家,促进了阿拉伯炼金术的发展。而阿拉伯炼金术后来又传入欧洲,几经演化发展,终于形成了现代科学的重要门类——化学。
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主要目的,一是修炼长生不老的丹药,二是想把贱金属转化为金银等贵金属。这两个命题实际上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关于长生不老丹,由于中国炼丹主要用五金、八石、三黄为原料。炼成的多为砷、汞和铅的制剂,吃下去以后就会中毒甚至死亡。但是在炼丹术发展初期就有人服食丹药,首先是三国时期何晏大将军(曹操的义子)带头服用“五石散”,说是可以强身健体,于是在社会上“服石”之风盛行。由于“五石散”中主要成分为砷制剂,服后浑身发热,甚至要泡在冷水中才能解脱,所以社会上就又流行起宽肥的服装,甚至有人索性躲在竹林中,脱光了衣服混日子,还被誉为高士。后来炼丹家们又炼出了升华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只要服用一刀圭就可得到同样的“药效”,服用起来就更方便了,结果不是中毒就是发病死亡,这可以说是古代的吸毒潮,其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可以与今日的吸毒热相比。所以在当时的古诗中就有“服石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之说。
不过,古代炼丹家们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首先是经过几百年的摸索和实践,掌握了一批药物(主要是金石类药)的产地、形状、性质以及提纯和精炼的方法。这是与中医药学同时发展的,应该说是炼丹的成果不断丰富了中医药的内容。在炼丹过程中创造出许多实验方法和设备:研磨、混合、烧焙、升华、抽提、溶解、结晶、风化,设计出了带有冷却装置的炉鼎(即济炉)、研磨器、蒸馏器等。制造出最主要的药物:升汞、甘汞、氧化汞、硫化汞、氧化铅、四氧化三铅、三氧化二砷、硫化锡等。合金主要有黄铜、镍白铜、砷白铜等等。其中还有以水银、银箔和锡一同做成的用以补蛀牙的“银膏”,而且延用至今。
中国古代炼丹家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失败事故中取得的,那就是发明了会着火和爆炸的药——火药。火药的主要原料有硝石和硫黄,自汉代以来,这一直是炼丹家的主要用药。东汉时魏伯阳就已指出炼丹时“若药物非种、分剂参差、失其纪纲”就会“飞龟舞蛇,愈见乖张”。这正是记载了炼丹中的爆炸现象。后来在三国时期,又有郝昭保卫陈仓城用“火射连石”打退了诸葛亮的进攻(见郦道元《水经注》)。这可能是利用火药做的防御性火器的最早记载。而在《九国志》中又记载有唐哀宗天佑初年(904年)郑燔攻豫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是为进攻性火器的最早记载。在宋代,已有正式的官方的火药作坊制造军事用的火药。与此同时,火药配方也未能保密,在民间被用来制作了各种烟火,并且在南宋有专卖店。火药大约在元代传往西方,成为促进世界变革的四大发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