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温柔乡里的柔媚酥骨

中国历史上所说的妓女概念,似乎比我们现在所说、所理解的要宽广一些。专家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妓女有两大类,细分有五类。大的来说,有艺妓和色妓之分,前者主要从事艺术表演活动,如同今日之文艺工作者、娱乐明星;而后者主要出卖色相,就是今日人们普遍认为的娼妓。但之所以把艺术家和娱乐明星归入妓女,是因为艺妓也经常卖身。

如果再细致划分,中国历史上的妓女由宫妓、营妓、官妓、家妓和民妓组成。宫妓是皇宫中服务于皇帝的妓女;营妓是服务于军队军官和士兵的妓女;官妓是服务于各级地方官员的妓女;家妓是达官贵人家庭供养的服务于达官贵人的妓女;而民妓可能更接近于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妓女,就是活跃于民间,“服务”于社会的妓女。在这五类类型的妓女中,前三类是国营妓女,按照现在的话说,是体制内的。她们地位卑贱,生活却相当优裕,编入国家正式编制(乐籍),由国家财政供养。至于后两类,相当于个体私人经济,体制外生存,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历史上的“国营”妓院

有学者认为,妓女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间在殷商时期,妓院的出现则晚得多,而且是以国有企业的形式出现。创始人据说是管仲。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他是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的宰相。关于管仲开国有妓院的记载很多,最早的是《国语·齐语》:“齐有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通国用。管仲相恒公时,立此法,以富国。”据学者考证,《国语》成书可能在战国以前,总之是本历史非常悠久的书。汉刘向的《战国策·东周策》亦云:“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成书时间不明的《韩非子·难二》云:“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齐书》云:“管仲设女闾三百。”清代褚人获《坚瓠集·续集》云:“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

闾是“门户”的意思,相当于院子。无论是《国语》还是《齐书》,都可以肯定管仲开国有妓院是无疑的,只是数量说法不一,有七百的,也有三百二百的,总之不会少。《周礼·大司徒》云:“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即便是按二十五家为一闾算,二百闾,也有五千家。所以,有人戏称管仲为“全世界官娼鼻祖”。李敖在《且从青史看青楼》中说:“管仲治齐,就设有‘女闾’,女闾就是公娼——不是公家准许的窑子,而是官办的窑子。这是中国最早的‘公营企业’,开办目的,是增加国库收入。”

再后来出现的军妓,实际上也是国有的。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考证:“勾践输有过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忧思者游之,以娱其意。”越王勾践为了报仇,早日打败吴国,绞尽脑汁想了一堆一般人想不到的办法。比如说“美人计”,派西施去迷惑夫差。还有这招征寡妇慰劳兵士,确实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而且一不小心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开“以妓劳军”之先河。

汉武帝刘彻改变了越王勾践“以妓劳军”的临时性做法,正式建立了“营妓制度”。据《汉武外史》记载:“一曰,古未有妓,至汉武始置营妓,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汉武帝是历史上著名的好色天子,自称“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妇人”,能想出这么个点子来,一点也不辱没他的智慧。

唐高祖李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建树,但他在隋炀帝“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隋书·裴蕴传》)的基础上开创了教坊。教坊美其名曰为教习乐舞之所,实际上很多女乐人在兼职从事性活动。唐孙棨《北里志》序云:“京中饮妓,籍属教坊,凡朝士宴聚,须假诸曹署行牒,然后能致于他处。”说明陪酒的官妓,身份都隶属于教坊。凡是士大夫宴饮,必由教坊官员批准,才能去陪酒。《北里志·附录·北里不测堪戒二事》记载:“王金吾,故山南相国起之子,少狂逸,曾昵行此曲。遇有醉而后至者,遂避之床下。”王氏有职事在身,入坊宿妓,遇后来者又匆忙躲避到床下。由此可见教坊内女乐人搞兼职的恐怕不在少数。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尤其是在唐玄宗设教坊、置梨园,统四万宫妓作乐以及和杨玉环风流韵事传遍朝野后,各级官员极为羡慕,纷纷仿效。地方上诸道、方镇、府司、州县军镇都设有官妓,每逢节日宴游,迎送官员,招待宾客,都要分配妓女前去歌舞陪侍。

官员和妓女,本来是社会地位悬殊的两种人,生活没有交集,但是,历史上,这两种人的关系曾经最为紧密。在唐朝,官员嫖妓宿娼,出入妓院,勾搭妓女,是一种风尚。这一方面是因为皇帝的榜样示范作用;而另外的原因是,唐朝科举取士,诗赋是科考的内容之一,诗赋文章做得好,就可以当大官;而作为妓女,逐水草而居本身就是她们的职业特点,官员们就是她们丰盛的水草;而且,她们不仅仅是卖身,她们还卖唱,卖唱是卖身能够卖出好价钱的保障,因为唱得好意味着除了色相之外,还具有更高的艺术造诣,而这是文人官员更为看重的。但唱什么呢?这些金榜题名、才华横溢的进士出身的官员的诗词歌赋显然是她们求之不得的传唱佳作。

对于妓女来说,与这些官员厮混,能得到官员写的诗词,又能通过这些官员的唱和提高知名度,对于官员来说,与比自己老婆漂亮得多,风情得多,文雅得多的妓女厮混;本身就是人生快事,能够证明自己人生的辉煌,而且还能通过她们的口把诗词传唱出去,这无论对于官员还是妓女都是双赢的策略。唐朝不少著名诗词既是妓女传唱的对象,甚至也因为妓女的传唱而更加流传久远。到了宋朝,那个著名的词人柳永,成为妓女们不惜重金争相服务的对象,只可惜宋朝已经反对官员嫖妓,柳永与妓女的关系影响了他在仕途的发展,只好奉旨填词终了一生。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重视男女之防,对于官员狎妓有所限制,规定妓女只能为官员提供歌舞和陪酒这类活动,不能提供性服务,违者要受到各种处分。这种规定执行起来一定有难度,因为私下的交易似乎很难被发现。事实上,地方军政行政长官私下命令地方官妓提供性服务的仍很普遍,不过,官员像唐朝那样公开要求妓女献身,并以这种交易为风流倜傥而骄傲自豪的风气,算是被转变了。到了明朝,朱元璋同样禁止官妓向官员提供服务,让一些官妓面向市场,向社会提供服务以增加财政收入。官员不能从妓女那里得到性服务,官员对妓女的态度也开始冷漠,官妓营妓的经费也成为问题,她们不得不向市场化服务转变,中国妓女的市场化从此开始了,中国妓女开始从以官营为主向民营主导过渡。

到了清朝,雍正皇帝下令全国废除乐籍制度,国家不再正式供养妓女。从那时开始,官员嫖妓在制度上被禁止了。

那些史上留名的青楼女

一、慧眼识英的红拂

红拂女姓张,在南北朝的战乱中,流落长安,被卖入司空杨素府中为歌妓。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为“风尘三侠”之一。

三侠原有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名叫李靖,他通兵法谋略,心怀大志,隋朝建国后,他决定前往长安,以求报国之路。在长安,他先投到杨素门下,杨素开始非常怠慢,后与李靖谈论一番,觉得此人很有前途。但他毕竟年老体弱,不再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安于现状而已。李靖非常失望。二人谈论之时,红拂就立在旁边,她见李靖气宇非常,乃英雄侠义之士,心中暗暗倾慕,于是派门人跟踪李靖,得知他的住处,自己深夜前往。

红拂

夜晚,李靖独坐灯前,想着白天的事,觉得前途渺茫。李靖正在发闷,忽听敲门之声,开门一看,竟然是白天在司空府见到的侍女。红拂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心意:愿意投奔李靖,伴随其闯荡天下。李靖喜出望外,却也担心杨素那边没法交代。红拂安慰他说:杨素年纪大了,近来多有侍女逃走,司空府不会追究。李靖见有佳人理解自己并且愿意奉献一生,非常欣慰,当即应允。司空府找不到红拂,派人查询了几日,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于是红拂与李靖二人扮成商人离开长安。

他们一路跋涉,在灵食的一处客站歇脚时遇见了一个满脸虬髯的人,此人自称虬髯客。红拂见他相貌粗鄙,却有一种不凡的气质,于是与他拜为兄妹。三人一同来到汾阳,见到了李渊与李世民,交谈一番后,李靖与李世民顿觉相见恨晚,而虬髯客却说:“既有真主在此,我当另谋他途。”几天后长安传来杨素老死的消息,李世民请他三人一同到府中商议,李靖与红拂前往李府,虬髯客独不往,说要在长安等他二人。

后来,李靖与红拂到长安找到虬髯客时,发现他竟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虬髯客非要把全部家产送给他们,自己仅带一个行囊远走他方。二人目送虬髯客远去后,查点他家中之物,竟发现还有兵书数册,李靖日夜研究,兵法韬略大大增长。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帮李渊父子平定江南,建立了大唐。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为卫国公,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而虬髯客据说组织了一支兵马,杀入海中扶桑国,灭其政权后自立为帝。

二、女校书薛涛

唐中期,原来在京城为官的薛勋与妻子裴氏迁往蜀中。过了不久,裴氏生下一个女孩,取名薛涛,字洪度,表示她是在惊涛骇浪的洪流中度过的。薛涛8岁那年,其父让她以院中梧桐树为题,吟诗一首,薛涛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勋大骇,认为这“迎送”、“往来”之词乃是不祥之兆。

薛涛14岁时,父亲去世。她为了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计,作了诗乐娱客的诗妓,凭借自己的美丽容貌和绝世才华,很快就成了成都名妓。当时西南常常受到吐蕃的侵扰,朝廷派来一位剑南节度使经略西南,这个人名叫韦皋。他早就听说了薛涛的才华,并请她应席赋诗,薛涛不假思索立题《谒巫山庙》一诗:“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大加赞赏,于是薛涛就成了帅府常客。韦皋本想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但无奈她身份卑微,只好作罢。因为薛涛家门前有几棵枇杷树,韦皋就用“枇杷花下”来描述她的住地。从此“枇杷巷”也成了妓院的雅称。

薛涛

随着薛涛的名气越来越大,韦皋嫌她过于招摇,便把她贬至松州,薛涛在途中写下了10首著名的离别诗,总称“十离诗”:

出入朱门四五年,

为知人意得人怜;

近缘咬着亲知客,

不得红丝毯上眠。

——《犬离主》

越管宣毫始称情,

红笺纸上撒花琼;

都缘用久锋头尽,

不得羲之手里擎。

——《笔离手》

雪耳红毛浅碧蹄,

追风曾到日东西;

为惊玉貌郎君坠,

不得华轩更一嘶。

——《马离厩》

陇西独自一孤身,

飞去飞来上锦茵;

都缘出语无方便,

不得笼中再唤人。

——《鹦鹉离笼》

出入朱门未忍抛,

主人常爱语交交;

衔泥秽污珊瑚枕,

不得梁间更垒巢。

——《燕离巢》

皎洁圆明内外通,

清光似照水晶宫;

只缘一点玷相秽,

不得终宵在掌中。

——《珠离掌》

跳跃莲池四五秋,

常摇朱尾弄纶钩;

无端摆断芙蓉朵,

不得清波更一游。

——《鱼离池》

爪利如锋眼似铃,

平原捉兔称高情;

无端窜向青云外,

不得君王臂上擎。

——《鹰离鞲》

蓊郁新栽四五行,

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

不得垂荫覆玉堂。

——《竹离亭》

铸泻黄金镜始开,

初生三五月徘徊;

为遭无限尘蒙蔽,

不得华堂上玉台。

——《镜离台》

韦皋看后转怒为喜,很快就将她召回成都。

数十年间,剑南节度使共换了11位,每一位都被薛涛的绝色与才华吸引。薛涛在42岁那年,第一次全心全意地爱上一个人——前来成都公干的元稹。元稹比薛涛整整小了11岁,并且是全国闻名的才子,他也被这位迟暮的美人深深吸引。虽然地位、年龄悬殊,他们却在一起度过了一年的美好时光。元稹回到长安后曾寄诗给薛涛,表达思念之情,但他最终也没有回来。而薛涛对元稹的思念却是刻骨铭心的,她用自己的全部身心等待能与心上人再度相逢,直到她终于明白自己只是元稹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便索性穿起道袍,隐居楼中,不再参与诗酒花韵之事。她过了近二十年清淡的生活,在65岁时与世长辞。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三、王幼玉歌断芳魂随雁去

在湖南省衡阳市南有一座山峰名回雁峰,因为每年秋季,成群的大雁就会飞到这里等待来年春天飞回北方。唐德宗年间,回雁峰下有一女子名叫王幼玉,她本是名门之后,因黄巢起义,随家人避难来到衡阳。父母双亡后,凭着婉转明亮的歌喉和高雅艳丽的容貌,做起了歌妓。

有一天,当地郡守在雁峰寺中设筵款待御史大夫夏公,招来王幼玉助兴。王幼玉唱出一曲《雁归来》,举座皆惊,王幼玉顿时名声大震。洛阳商人柳富是世家子弟,读书出身,有钱有学问有修养,他因性情刚烈在家乡惹了乱子,避乱而来衡阳。他被王幼玉高雅的气质和动人的歌声深深吸引,而王幼玉也很欣赏他,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就向他表明心态,肯与他相伴一生。柳富沉吟道:“我南来湘潭时,因与人格斗,误伤二命,被旅店的侍女见到,她强要与我成亲,否则就到官府举发,我无计可施,只好带她同走。”王幼玉拿出自己的私蓄二百万钱,终于用金钱和晓以利害,把柳富的女侍妻子打发回了湘潭。

两人正准备共结百年之好时,柳富的父亲去世,柳富只好回家奔丧。临行之时,二人共同起誓,定要等着对方。但柳富回去料理完丧事,就被族中父老留住,以免他再与歌妓相伴。柳富情急之下打伤了一位年长的族人,被关在狱中。王幼玉等了好久,不见他回来,就派人前来打听。

来人回去后带回了柳富被押狱中的消息和他的思念之情,王幼玉决心要等到海枯石烂。等到唐德宗驾崩之时,唐昭宗继位,大赦天下,柳富获得了自由。就在他准备南下与心上人团聚之时,藩镇之间的混战阻隔了交通,只好先设法辗转托人给王幼玉捎去一封信,信中附有一阕词:“人间最苦,最苦是分离,伊爱我,我怜伊,青草岸头人独立,画船东去橹声迟。楚天低,回望处,两依依。后回也知俱有愿,未知何日是佳期,心下事,乱如丝。好天良夜还虚过,辜负我,两心知,愿伊家,衷肠在,一双飞。”王幼玉收到信后,把阕词变成歌到酒楼演唱。

然而时光飞逝,岁月空添,南北道路还是受阻。王幼玉疾病缠身,越来越绝望,当她知道来日无多时,她每天都到回雁峰上,一遍一遍地唱着那首阕词,直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倒下,跌入了悬崖。只有行行大雁把她的歌声传送给远方的柳富。

四、颜令宾爱上唱挽歌的人

唐代的娼妓一般可分成三等,上等的接待达官贵族、名人雅士;中等的接待富商巨贾、中小官吏;下等的则无论行业身份一律接待。上等里面的上等,就是“都知”了。文酒之会,除了散闲官员之外,也常邀请文人雅士凑趣。还要有一位才貌出众、八面玲珑的名妓主持,这种主持人就称为“都知”。“都知”必须善于调排周旋,面面俱到,能说会唱,博古通今才行。当时整个平康里巷中,真正能得到客人公认的“都知”只有三人,那就是郑举举、薛楚儿和颜令宾。三个人中出道最早的是郑举举,后来慢慢隐退;薛楚儿被郭子仪之子郭锻量珠娶走,最后只剩下了颜令宾。

颜令宾秀目纤腰,婀娜多姿。她对于达官显贵并不十分热衷,但对文人雅士却非常礼遇,因此有许多文人名士朋友,她常与他们彻夜清谈。当时长安的文人都以能参加颜令宾主持的文酒之会为荣。而颜令宾的娇客好友如云,却不对谁以心相许。因为她已经有了心上人——长安城中的“凶肆歌者”(专替人唱挽歌的人)刘驰驰。刘驰驰贫贱低下,却多艺多才,能自编歌词,赋诗作文。两人情投意合,又彼此身世凄凉,私下里盟定终身,只等刘驰驰攒足了钱,为颜令宾赎出青楼。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时节,颜令宾主持文酒之会时染上风寒,一病不起。当她觉得大限将至时,便邀请平时交往较多的文人墨客写一些话别之词送她。大家眼见昔日的鲜花还未完全开放就已凋敝,都非常难过。过了几天,颜令宾终于香消玉殒了。势力的鸨母见摇钱树没了,一气之下将文人们送来祭奠她的诗词篇章扔到街上,正巧被悲痛欲绝的刘驰驰拾到。他把那些纸笺一页一页地仔细拾起,藏在怀中。等到颜令宾下葬郊外以后,刘驰驰便日日跑到她的坟上,把他拾到的诗词唱给情人听。他唱得最多的一首诗是:“昨日寻仙子,轜车忽在门;人生须到此,天道竟难论。客至皆连袂,谁来为鼓盆;不堪襟袖上,犹印旧眉痕。”

五、苏轼的患难知己王朝云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歌曼舞的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此时的苏轼已经40岁了。

苏轼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在苏轼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轼心意。一次,苏轼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轼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轼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苏轼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贫。元丰六年(1083年),王朝云为苏轼生下了一子,取名遂礼。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轼,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12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

两年之后,苏轼再度被贬任杭州知府。杭州百姓非常爱戴他。此后苏轼又先后出任颍州和扬州知府。宋哲宗用章惇为宰相,政见不同的苏轼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这时他已经年近花甲了。身边姬妾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追随。苏轼感叹作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轼生下一子,取名干儿。产后,王朝云的身体虚弱,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34岁。王朝云死后,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六、击鼓抗金的梁红玉

梁红玉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原籍池州,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腊起义,祖父和父亲因贻误战机被杀,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朝廷派童贯率军平定方腊,最后方腊被韩世忠所捉。

平定方腊后,在庆功宴上,韩世忠与梁红玉初次见面,二人对视生情,终成眷属。他们相亲相爱的生活一直伴随着战争度过。梁红玉有身孕后留在京城,却被苗傅和刘正彦扣押,但二人碍于韩世忠的勇猛并不敢难为他们母子。

梁红玉

此时宋高宗没有行动的自由,隆裕太后和宰相朱胜非密派梁红玉驰往秀州,催韩世忠前来救助,并封韩世忠为御营平寇左将军,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韩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乱,授武胜军节度使。

这年冬天,金人再度进犯,从黄州和采石矶两处渡江,直逼临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韩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节,金兀术下战书与韩世忠,约定第二天开战。韩世忠听从梁红玉的计策,把宋军兵分两路,看中军摇旗为号,进行包围截杀。结果金军大败。韩世忠放声高歌: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漫说秦宫汉帐,瑶台银阙,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光挂日烟尘侧!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龙虎啸,凤云泣,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鸾舆步老辽阳幄。把唾壶击碎,问蟾蜍,圆何缺?

当时,有奸细向金兀术献了一计: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烧毁韩世忠战船。但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策以少胜多,围困敌军近五十天,使金军不敢随便渡江侵犯。岳飞被害后,韩世忠也被罢去兵权,他索性辞去官职,与梁红玉白头偕老度过余生。

七、迷住宋徽宗的李师师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3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像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作李师师。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由邻居抚养长大,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媪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确定这也是得罪不得的达官显贵,于是殷勤侍奉。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徽宗急忙穿好衣服,与高俅、杨戬赶回去上朝。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李师师这里寻欢作乐,有时还叫着大学士王黼同去。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师师可非往日可比,身份虽然仍是名妓,却也“名花有主”,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望“师”兴叹。

李师师

可是偏有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把他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其实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李师师。二人正在叙旧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新鲜的橙子,聊了一会儿就要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而宋徽宗正因为身体没全好,才不敢留宿,急急走了。周邦彦酸溜溜地添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岂知宋徽宗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过了几天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汴京。之后,有一次李师师将周邦彦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迴,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众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宋徽宗听后,也觉得对周邦彦太过严厉了,就又把他召回汴京。

宋徽宗玩物丧志,对边境上的危机满不在乎,终于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宋朝南渡后,李师师的下落不明,有人说她捐出家产抗金,自己遁入空门;有人说她被金军掠走,吞金自杀;也有人说她随便嫁了个商人,后来在钱塘江淹死了。

八、莘瑶琴喜嫁卖油郎

南宋年间杭州有个花魁娘子美娘,原名莘瑶琴,在战乱中与父母失散,被卖入妓院。当她长到14岁时已经美艳异常了。但她只想做青倌人,不肯接客,鸨母就将她灌醉,把她的初夜卖给了一个姓金的员外。莘瑶琴第二天醒来痛不欲生,但同行姐妹劝他说,走到这一步,更要接客,找到如意之人好尽早从良,而且也要积攒一些为将来赎身的银两。莘瑶琴从此不再反抗,欣然从命,不久就被称为“花魁”。

杭州清波门外有个开油店的朱十老收养了一个从汴京逃难来的名叫秦重的小厮,并将他改名为朱重。朱重如今长到17岁,每日帮朱十老榨油卖油。但朱十老的使女兰花却心怀不轨,与伙计邢权勾搭,挑拨离间,让朱十老将朱重赶了出去。

朱重只好走街串巷卖油。有一天他到钱塘门外的昭庆寺去卖油,恰好寺中要做九昼夜的功德,他一连九天挑油到昭庆寺。第九天朱重在石头上歇息,看到一位美若桃花的女子从寺中出来,他都看呆了,四处打听,才知道是花魁娘子。朱重知道凭自己的身份是没法再见到这位绝色美女,但“有志者,事竟成”。他从此辛勤工作,一分一钱地积攒银子,一年以后终于攒到了十来两银子。他买了一身体面的衣服,拿着剩余的银两前来见花魁娘子。但花魁娘子是相当忙的,每天都有应酬,朱重扑了十几次空,但他仍不死心,鸨母终于被他感动,破例让朱重在莘瑶琴房中等她归来。

莘瑶琴晚上回来时,已经喝醉了,一进屋就和衣而卧。朱重在她身边躺了一夜,除了为她盖被、倒茶之外,就是欣赏她的花容月貌,没有一点侵犯她的意思。莘瑶琴第二天醒来以后非常感动,她从未见过如此诚恳老实的男子,于是芳心暗许,并给了他二十两银子。此时朱十老染病在床,邢权与兰花深夜卷走了柜中的银钱。朱十老这时才想到朱重的好处,便找回朱重。朱重不计前嫌,用莘瑶琴给他的银子做本钱,重新做起了生意,但朱十老的病症越来越严重,不久去世。朱重一个人忙不过来,便招了一位从汴京逃难的中年汉子莘善和他的妻子阮氏。朱重并不知道,这位中年汉子,正是花魁娘子莘瑶琴幼年走失的父亲。

杭州城中有个吴八公子,人品恶劣,一向对莘瑶琴垂涎。有一天,他强行把莘瑶琴带至湖中船上,想要轻薄。莘瑶琴平时就很反感他,死不从命,吴八公子就脱了她的绣鞋和缠脚布,让她自己走回去。莘瑶琴受到羞辱,痛不欲生,正巧碰到了路过此处的朱重,朱重就把她送了回去。莘瑶琴对他更是欣赏有加,连鸨母也觉得他是个难得的忠厚之人,莘瑶琴拿出了多年的积蓄,让朱重为她赎了身。二人在成婚之时,莘瑶琴又与失散多年的父母相认,终成双喜临门的大团圆结局。

九、战乱拆散有情人

明宪宗时期,秦淮河畔有两位名妓——邵三与杨玉香。邵三的瑶华馆紧邻杨玉香的琼华馆,二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邵三年长一些,温婉和善;杨玉香稍小,才情不俗,孤傲清高。

一日,闽县世家子林景清奉命入朝,经过这里时到瑶华馆来探花,他一下子就倾倒于邵三的娇艳风采之下,邵三也殷勤地为他设宴,两人对饮成趣,林景清还留下了一首赞美诗:“珠翠行间碧簪技,罗裙浅淡映春衫;空传大令歌桃叶,争似花前倚邵三。”

第二天,杨玉香来看望邵三,无意中发现了桌子上的诗笺,只觉得文采洋溢,回味无穷,于是拿起笔,在背面题下了:“一曲霓裳奏不成,强来别院听瑶笙;开帘顿觉春风暖,满纸淋漓白云声。”“满纸淋漓”四字恰恰表达了她的仰慕之情。邵三是个明眼人,一下子就看穿了杨玉香的心思,当下表示“愿为你二人牵和”。可巧的是,林景清正在此刻造访,而杨玉香不愿匆忙尴尬地相见,匆匆奔向旁门。林景清刚进院子就看见一个人影走出旁门,红衣粉颊一闪而过,林景清只呆呆地看着空空的旁门。邵三看他出神,笑说:“那是我妹妹,隔壁的杨玉香。”林景清直言说出想与那美人相识,希望邵三从中引见,邵三爽快答应。

第二天早上,邵三带着林景清来到琼华馆,杨玉香仍是红裙粉面,含笑礼让。三个人清谈阔叙,度过了一天的快乐时光。晚饭以后,酒意阑珊,而林景清更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邵三识趣离去,成就红烛罗帐下那一对璧人。经过这一夜缠绵,林景清与杨玉香可真是恩爱不绝,形影相随,真如新婚夫妇一般。数月之后,林景清的父亲催他返家,他只好先返回家乡,禀明父母之后再来接杨玉香。临行前,杨玉香郑重地将琼华馆改为一清馆,表示此馆今后只接待林景清一人,不再有他客。林景清写下了一首《鹧鸪天》道别:

几字娇蛾恨不开,

阳台今作望夫台,

月方好处人相别,

潮未平时仆已催!

听嘱咐,莫疑猜,

蓬壶有路去还来,

穆穆一样垂丝柳,

休傍他人门户栽!

最后一句写出了他的担心,怕杨玉香“依他人门户”,杨玉香和了一首《鹧鸪天》表明心志:

郎系闽南第一流,

胸蟠星斗气横秋,

新词婉转歌才毕,

又遂征鸿了碧楼。

拉锦缆,由兰舟,

见郎欢喜别郎忧,

妾心正似长江水,

昼夜随郎到福州。

杨玉香在林景清走后,日日企盼,一直盼了六年,直到她从希望的起点走向绝望的终点。其实林景清的日子也不好过,他本想尽早接杨玉香回家成婚,可是还没动身,就赶上倭寇侵扰沿海,北上的路途被阻断。林景清在家待得心急难熬,好容易倭寇之祸平息,他立即上路,恨不得一步跨回金陵。行到白沙渡船之时,一夜忽见杨玉香站在河岸,林景清大声呼唤,杨玉香忽地飘过河面,林景清没来得及细想紧紧抱住她,互诉别离之苦。两人在沙滩上谈了一整夜,眼见日出拂晓,林景清突然发现心上人不见了,猛然惊醒,却是一梦。林景清立刻有了不祥的预感,更是日夜兼程赶到金陵。刚一走进一清馆,就见身着素衣的邵三在那里垂泪,而杨玉香的棺材就在里屋。林景清抚棺痛哭不止。邵三告知:杨玉香日日苦守,抑郁而终。她的死亡日期就是林景清行到白沙江边那天。第二天,邵三发现林景清躺在棺中杨玉香身边,气绝身亡。

十、秦淮河畔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1618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尺牍。

柳如是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

崇祯十三年冬天,原朝廷礼部侍郎钱谦益削籍归乡已经两年,这年的冬天奇冷,他所居住的“半野堂”门前也特别冷清,已好久不曾有友人来访了。一个冬日淡淡的午后,钱谦益坐在书房中打盹,忽听得家人传报:“有客人来访!”不一会儿,拜帖就送到了书桌上,钱谦益来了精神,拿过拜帖一看,上面写着:“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柳儒士?”他心里起了疑问,这名字似乎未曾听说过,是谁呢?也许是慕名前来造访的无名晚辈吧,这种人钱谦益接待得不少,如今反正闲居无事,有个人聊聊也好,于是他让家人有请来客。

钱谦益

待钱谦益慢条斯理地踱进客厅,来客已站在屋里翘首欣赏墙上的字画了,听到脚步声,来客连忙转过身来,朝钱谦益深深一揖,恭恭敬敬地称礼道:“晚生见过钱老先生,冒昧造访还望见谅!”钱谦益打量着来客,见他一身兰缎儒衫,青巾束发,一副典型的富家书生打扮,举止虽有板有眼,身材却异常的娇小,似乎缺少一种男子的阳刚之气。再瞧面貌,明眸生辉,鼻挺嘴秀,皮肤白嫩,清秀有余而刚健不足。看着看着,钱谦益猛觉得有几分面熟,可搜索枯肠,始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

来客看着钱谦益若有所思的神态,不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似乎猜中了主人在想什么,她也不去打断,只是轻悠悠地吟出一首诗:

草衣家住断桥东,

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冷夸柳隐,

桃花得气美人中。

“真没想到啊!柳姑娘光临寒舍,有失远迎,得罪!得罪!”钱谦益热情地请所谓的“柳姑娘”落了座,又忙着命侍婢上茶奉酒,说是要为柳姑娘驱寒消疲。

其实,柳如是与钱谦益的交情,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那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初冬,供职京师的江左才士钱谦益,本已高居礼部侍郎之职,眼看又要提升,却因贿赂上司之事被揭露,不但受了廷杖之责,而且免去了官职,被迫返回原籍常熟。那时他已57岁高龄,猝遭巨变,心境黯淡悲凉,一路逶迤南归。途经杭州时,顺便前往西湖上荡舟闲游,排遣愁怀,疲倦时便落脚在杭州名妓草衣道人家中。当时恰逢柳如是也客居杭州,是草衣道人门上的常客,那天正巧将一首游湖时即兴作的小诗搁在了草衣道人的客厅里。钱谦益无意中发现了那帧诗笺,拿过来轻声诵读:

垂杨小宛绣帘东,

莺花残枝蝶趁风;

最是西冷寒食路,

桃花得气美人中。

好清丽别致的诗句,诗词大家钱谦益不由得击节称赞,善解人意的草衣道人看在眼中,心领神会,凑过来道:“明日何不请来柳姑娘一同游湖?”钱谦益自然求之不得。

第二天,一只画舫果然载着三个人悠悠荡荡于西子湖上。一见到柳如是,钱谦益立即生出一份怜爱之情。这姑娘长得娇小玲珑,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嵌在俊秀的脸蛋上,显得分外动人。这般小巧的可人儿,腹内竟藏着锦绣诗情,着实令人感叹。柳如是是个性格开朗的姑娘,虽是与鼎鼎有名的钱谦益初次相见,却毫无拘束之态,谈诗论景,随心所欲。那活泼可爱的神情,使钱谦益暂时忘却了心中的郁悒,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起来,一时兴起,竟一口气吟了16首绝句,以表示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刚才柳如是吟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西湖一别,钱谦益万万没想到这姑娘还会女扮男装跑到常熟来看他。一番寒暄问候之后,钱谦益留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柳如是欣然应允,似乎她就是抱着这个打算来的。于是,寂静的“半野堂”中荡漾起一老一少一对忘年之交的笑声,他们一同踏雪赏梅、寒舟垂钓,相处得竟是那么和谐。为了感谢柳如是的相慰之情,钱谦益命人在附近的红豆山庄中为柳如是特筑一楼,他亲临现场督工,仅以十天时间,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就建成了。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

钱谦益的一片深情,让柳如是感动不已,她是一个历尽坎坷的女子,成名后虽然也有千人万人捧着,可无非都是逢场作戏,又有几人能付出真情呢?钱谦益虽是花甲老人,可那份浓浓情意比一般的少年公子要纯真得多,也许是同样尝过生命的苦涩,才有这种深切的相知相感吧!

几场春雪过后,春风又绿江南岸。桃红柳绿中,钱谦益带着柳如是徜徉于山水间,湖上泛舟,月下赏山,诗酒做伴,日子过得像神仙一般。这其间,柳如是几次露出以身相许的心意,而钱谦益每次都在一阵激动之后,悄悄避开这个话题。钱谦益颇有他的一些顾虑:一是两人年龄悬殊太大,柳如是今年24岁,整整比自己小了36岁;二是自己身为罪臣,前途无望,岂不耽搁了人家姑娘的前程!如此想来,他迟迟不肯接纳她,心中却又一刻也舍不得她。

柳如是则有她的想法:她15岁沦落风尘,阅人可谓丰富。多才多情的公子为数不少,可有几个能情有独钟?几个能真正关心体贴女人?16岁时她曾委身于松江举人陈子龙,陈公子也算才情横溢,热心教她诗词音律,使她获益不小,可偏偏又性情不合,终于闹得各奔东西,好让她心伤欲碎。如今遇到的钱谦益,才华自不用说,28岁就考成了探花郎,诗词享誉一方,虽说年纪大些,可有情有趣,对她又是这般关照,与他在一起,她觉得生活是那么安稳恬静、有滋有味,年纪相悬又算得了什么呢?

面对柳如是的一片痴情,钱谦益无法再犹豫退缩,终于在这年夏天,正式将柳如是娶进了家门。他俩的婚礼办得别出心裁,租了一只宽大华丽的芙蓉舫,在舫中摆下丰盛的酒宴,请来十几个好友,一同荡舟于松江波涛之中。舫上还有乐伎班子,在热闹悠扬的箫鼓声中,高冠博带的钱谦益与凤冠霞帔的柳如是拜了天地,又在朋友们的喝彩声中,回到酒席边,喝下了交杯酒。

婚后,他们老夫少妻相携出游名山秀水,杭州、苏州、扬州、南京、黄山,处处留下他们相偎相依的身影。一番游历之后,他们都特别钟情于杭州西湖的明丽风光,于是在西湖畔修筑了一座五楹二层的“绛云楼”,雕梁画栋,极其富丽堂皇。夫妻俩安居其中,日日欣赏西湖上的朝霞夕雨。春花秋月,时光如诗一般地静静流过。

甲申之变,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江南旧臣谋划着拥立新君。马士英推崇福王朱由崧,钱谦益则拥护潞王朱常范,最后福王得势做了弘光皇帝。钱谦益害怕新朝廷与自己过不去,就赶忙巴结当权的马士英,竟也获了个礼部尚书之职,虽是空衔,却让他觉得安稳而风光。

可是不久清军攻破了南都,弘光朝廷为时一年的生命宣告结束,中国成了满族的天下。钱谦益作为旧朝遗臣,又是一方名士,必定会引起新政权的注意,不奉新朝便忠旧主,他面临着命运的选择。柳如是目睹了清兵破城、扫荡江南的种种惨相,内心悲愤不已,如今既然已是清朝的天下,她劝钱谦益以死全节,表示忠贞之心。钱谦益思索再三,终于点头同意了柳如是的建议,两人说好同投西湖自尽。

一个初夏的夜晚,钱谦益与柳如是两人驾了一叶小舟,飘进了西湖。朦胧的月光冷冷地照着他们,柳如是一脸悲切而圣洁的表情,而钱谦益却露出几分不安。船上摆着几样菜肴和一壶酒,柳如是斟好酒,端一杯给丈夫,自己举起一杯,缓缓说道:“妾身得以与钱君相识相知,此生已足矣,今夜又得与君同死,死而无憾!”钱谦益受她的感染,也升出一股豪壮的气概,举杯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柳卿真是老夫的红颜知己啊!”两人幽幽地饮完一壶酒,月儿也已偏西,柳如是率先站起身来,拉着钱谦益的手,平静地说:“我们去吧!”钱谦益从酒意中猛地惊醒过来,忙伸手到船外搅了搅水,抬头对柳如是说:“今夜水太凉,我们不如改日再来吧?”“水冷有何妨!”“老夫体弱,不堪寒凉。”柳如是知道他是难舍此生,心有悔意,此时她也满怀悲凉,无心劝他什么,只有紧紧偎在他怀中,一直坐到天亮。

钱谦益推说水凉不肯再去投湖自尽,柳如是只好退让两步,说:“隐居世外,不事清廷,也算对得起故朝了。”钱谦益唯唯表示赞同。几天后,钱谦益从外面回来,柳如是发现他竟剃掉了额发,把脑后的头发梳成了辫子,这不是降清之举吗?柳如是气愤得说不出话来,钱谦益却抽着光光的脑门,解嘲道:“这不也很舒服吗?”柳如是气得冲回了卧室。其实,钱谦益不但剃了发,还答应了清廷入京为官。他已经想通了,管他哪朝哪代,我目的自为官,实实在在还没有过足官瘾呢!

柳如是百般劝说无济于事,钱谦益仍然踌躇满志地收拾行装,一心入京图谋前程。临行前夕,正逢中秋佳节,柳如是与钱谦益泛舟西湖之上,一个是悲伤缠绵,一个是满怀喜悦,这一夜,两人与往常不一样,都闷闷地饮酒,很少说话。柳如是看着眼前熟悉的湖光月色,吟了一首诗给钱谦益:

素瑟清樽迥不愁,

柂楼云雾似妆楼;

夫君本志期安桨,

贱妾宁辞学归舟。

烛下鸟笼看拂枕,

凤前鹦鹉唤梳头;

可怜明月三五夜,

度曲吹箫向碧流。

她想用柔情和宁静甜蜜的生活图景挽留住丈夫,可钱谦益已动功名之心,一下子哪里收得回来。

钱谦益到京城后混得并不理想,他一心想着宰相的高位,最终还只是得了个礼部侍郎的闲职,不免有些心灰意冷。而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接二连三地写来书信,一面倾诉相思之苦,一面劝他急流勇退,回去与她同享纵情山水之间的隐居生活。慢慢地,钱谦益动了心,想到:“功名富贵,贵在知足,年逾花甲,夫复何求!”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是向朝廷托病辞官,很快便获得了应允,脱下官袍,再度回乡。

西湖边,钱谦益与柳如是又开始了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顺治五年,柳如是生下了一个女儿,老年得千金,钱谦益喜不胜收,更加醉心于平淡而欢乐的小家庭生活。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一年,一件飞来的横祸又落在了钱谦益的头上。他的门生黄毓琪因写诗讽刺清廷而受责,事情竟连蔓带枝地牵连到钱谦益身上,他被总督衙门捕入了大牢。丈夫的性命危在旦夕,产后卧病在床的柳如是挣扎着起来,冒死上书总督府,要求代夫受刑。总督府感其诚心苦意,又查证钱谦益确无乱上之举,便将他放了出来。经历了40天牢狱之苦的钱谦益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劫难,更加看破了尘世,对柳如是也更加敬重了。

宁静的生活又过了十余年,钱谦益83岁那年病殁于杭州。钱谦益去世时,柳如是还不到50岁,从此,厄运便降临到她身上。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吮血立下遗嘱,然后解下腰间孝带悬梁自尽,情形极为悲惨。一代风流奇女,香消玉殒,而此时距钱谦益去世仅两个月。柳如是死后,不但未能与钱谦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钱家坟地,柳如是的墓在虞山脚下,那是一座孤坟,墓前石碑只一米多一点,上面刻有:河东君(柳如是曾自号河东君)。百步之外,钱谦益与原配夫人合葬一墓。

颇为有名的青楼风流客

若说起文人与青楼女子之间的纠葛,便不能不提柳永了。柳永,字眷卿,初名三变,祖籍福建崇安,大约生活于987年至1053年之间。他是北宋前期著名的词作家。妓女在阶级社会,是有权有势者剥削、玩弄、损害的对象,封建统治者根本不把她们当作人来看待。然而,柳永的词,却写出了对她们的深切同情、真挚的感情、美好的祝福。他置身于妓女、乐工中间,同她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时人记载:柳永还是个年轻举人时,即常与妓女交游,为她们写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为词,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他甚至为此作出了牺牲。在进士应试之前,他曾写过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画像

这首词不胫而走,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以致在柳永考进士临发榜时,特地把他的名字勾掉,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又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希望朝廷任用他,仁宗说:“得非填词柳三变乎?……且去填词!”柳永由是不得志,日与儇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俭约。自称云: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虽然仕途断送,他与妓女、乐工间的友谊却更深厚了。他写妓女的离愁别绪,留下了堪称千古绝唱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而在《蝶恋花》(即《凤栖梧》)中,更写出了他对妓女的一往情深,无怨无悔:“似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因为柳永把妓女视为知己,倾心相交,因而赢得了妓女的尊敬、爱戴。相传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每寿日上冢,谓之吊柳七”。甚至每遇清明节,妓女、词人携带酒食,饮于柳永墓旁,称为“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柳永把自己大半生的真情实感献给了妓女,妓女们把他当作亲人对待、怀念,他们的友谊是永恒的。歌舞场上的辛酸和旅途的风雨成就了柳永的不朽和宋词的辉煌,也奠定了他独树一帜的悲壮人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柳永的大幸,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

说罢柳永,便要提一提宋朝另一位大词人苏轼与歌女琴操的故事了。琴操是苏轼做杭州知府时所认识的妓女中的才女。她的轶事甚多,包括与苏轼交往的种种趣闻。

苏轼的好友秦少游(1049—1100年)有首著名的词《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用的是门字韵,是写给他所眷恋的某歌妓的,情意悱恻而寄托深远,是宋词中的杰作。有一天,西湖边上有人闲唱这首《满庭芳》,偶然唱错了一个韵,把“画角声断谯门”误唱成“画角声断斜阳”。刚好琴操听到了,说:你唱错了,是“谯门”,不是“斜阳”。此人戏曰:“你能改韵吗?”琴操当即将这首词改成阳字韵,成了面貌一新的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烟万点,流水绕红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经琴操这一改,换了不少文字,但仍能保持原词的意境、风格,丝毫无损原词的艺术成就,若非大手笔,岂能为也!苏轼读了琴操的改词后,非常欣赏。后来,苏轼在湖畔与琴操开玩笑说:“我做长老,尔试来问。”琴操说:“何谓湖中景?”苏轼答道:“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琴操又问:“何谓景中人?”苏轼道:“裙拖六幅潇湘水,鬓挽巫山一段云。”再问:“何谓人中意?”答曰:“惜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琴操又说:“如此究竟如何?”苏轼答道:“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削发为尼”。这也许是苏轼惜琴操之才,指给她一条早脱苦海、能得善终的路。

而另一位词人唐仲友与歌姬严蕊之间虽不如苏轼这样洒脱和智慧,亦在历史上留下了另一重风格的故事。严蕊(1163年前后在世),字幼芳,南宋时天台(今属浙江,当时为台州属县)军营里的一名妓女。宋人周密的《癸辛杂识》称她“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可见是一位沦落风尘的才女。由于她的才名远播,又善于交际,四面八方的士人,有不远千里而登门求见的。台州(今浙江临海县)的地方长官唐与正,字仲友,以字行,很欣赏她的才华,有一次饮酒时,要严蕊赋红白桃花,严蕊很快就吟成《如梦令》一首: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唐仲友赞扬此词写得好,赏给她两匹细绢。七月七日是乞巧节,民间相传,这天晚上牛郎织女将在天河渡鹊桥相会。唐仲友在府中设宴应景。来宾中有位谢元卿,为人豪放,久闻严蕊的大名,请她即席赋词,以自己的姓为韵。正在饮酒间,严蕊已填成《鹊桥仙》一首: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谢元卿对此词赞不绝口,留严蕊同居了半年,倾囊相赠。道学家朱熹和唐仲友本来有私仇,恰好巡察到台州,想打击唐仲友,便罗织罪名,诬蔑严蕊和唐仲友有不正当关系,把严蕊投进监牢一个多月,严刑逼供。严蕊虽然一再被拷打,但没说一句不利于唐仲友的话。后又将她移籍绍兴,继续关在狱中审讯,严蕊始终未改口。狱吏花言巧语地诱导她说:“你何苦不早点认罪,也不过是杖罪,何况已经断罪,不会再加刑,何必受这样大的苦?”严蕊答道:“我被人看成是下贱的妓女,即使是与唐太守有不干不净的关系,按刑律也不至于判死罪。但是非真伪,岂可妄言,我就是死也决不诬告!”她的话说得这样坚决,于是再一次被毒打。两个月内,一再被杖打,人已经奄奄一息。但她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名声更大了。不久,朱熹调离,岳霖继任。岳霖很同情她,叫她写词申诉,严蕊不假思索地口占《卜算子》一首,要求脱离妓女的苦海,自由地生活。词意虽委婉,但意志坚定。全词是: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霖看后,当即下令释放从良,后来严蕊嫁人,得其善终。明末凌濛初编的《二刻拍案惊奇》卷12《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守刑侠女著芳名》,写的就是严蕊的故事,称颂她是“真正讲得道学的”,是一位铁骨铮铮的侠女。

而明朝时候,北京妓女高三的侠义精神,比起严蕊有过之而无不及。高三自幼美姿容,昌平侯杨俊一见倾心,遂成相好。后来杨俊捍卫北部边疆数年,远离高三,高三闭门谢客,等待杨俊归来。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杨俊为奸臣石亨(?—1460年)所忌,上疏诬称英宗被瓦剌围困陷土木堡时,杨俊坐视不救,朝廷命斩杨俊于市。临刑之日,杨俊的众多亲朋故旧没有一个人到场,只有高三穿着素服,哀痛欲绝,并大呼“天乎,奸臣不死而忠臣死乎!”候刑毕,高三亲自用舌将杨俊的血污舔干净,用丝线将他的头与颈缝好,买棺葬之,自己随后上吊而死。她以悲壮的行动,表明了青楼女子也有知情义者,为了不忘与杨俊的恩爱,她甘愿献出一切。

明末清初,亦有如此故事在历史舞台上慷慨上演。冒襄(字辟疆)与陈圆圆都是明清易代之际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冒襄与董小宛的生死恋情、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悲欢离合,三百多年来常常被人们提起。其实,冒襄在与董小宛结缡之前,也曾与陈圆圆一见钟情,并私订终身。

崇祯十四年(1641年)的初春时节,冒襄由家乡如皋动身,去湖南拜见在宝庆府做官的父亲冒起宗,与他同船的有到广东惠来赴知县任的如皋籍进士许直。途经苏州,停船暂歇。有一天,许直赴宴归来,眉飞色舞地对冒襄说:“这里有位陈圆圆,很会演戏,不可不见。”冒襄便请他带路,坐小舟前往拜访,经过几次折腾,才好不容易见到时龄17岁的陈圆圆。后来,冒襄描述这次初见面的情景说:

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莺之在烟雾。是日演弋腔《红梅》,以燕俗之剧,咿呀啁啾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口,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

冒襄和陈圆圆彼此都一见钟情,言谈之间,不觉已是四更时分。无奈风雨骤至,陈圆圆急着要回家,冒襄拉着她的衣角,相约金秋时节再会。

转眼间已是桂子飘香万里时,冒襄奉母从湖南回来,舟抵苏州,他急切地打听陈圆圆近况。想不到有消息说,她已被虐焰熏天的大恶棍绑架走了!冒襄非常失望。所幸没过几天,有位好友告诉他,被绑架的是假陈圆圆,真的已经躲入深巷,并由他带路,前往会面。陈圆圆看到冒襄,不啻喜从天降,感慨万千地告诉他,她每天躲在房里不敢露面,寂寞凄凉,非常想和冒襄做彻夜长谈,向他倾吐自己的满腹心事。但冒襄却惦念老母在舟,运河很不太平,宦官争夺河道,飞扬跋扈,他很不放心地连夜返回舟中。

第二天,陈圆圆便赶到船上,拜见冒襄的老母亲,并坚邀冒襄再去她家。冒襄踏月往见,陈圆圆深情地表示,决心嫁给冒襄为妾,终身与他为伴。开始,冒襄还顾虑重重,以老父正陷于农民起义军包围、处境险恶为辞,但两人毕竟情投意合,终于订下婚约,冒襄当场写了一首八绝句赠给陈圆圆。但迎娶之日则需在父亲冒起宗能由襄阳兵备道调职至安全地区之后。因襄阳是农民军经常活动的地方,守土大吏随时都可能因失守封疆而被治重罪,冒家此时正千方百计打点活动为冒起宗调差,在没办成此大事前,冒襄没有心思,也不敢纳陈圆圆为妾。

斗转星移,到了次年二月,终于传来消息,冒起宗已有希望调离襄阳了。冒襄这时正在常州,得信后便立即赶往苏州,想尽快告诉陈圆圆这一喜讯。但遗憾的是,十天前,陈圆圆已被崇祯皇帝宠妃的父亲田弘遇抢走了。后来,她又被送给吴三桂,开始了渺渺茫茫,却牵动着整个国家政局的动荡一生。对此,冒襄只有跌足长叹。直到他的晚年,他也没有忘记与陈圆圆短促并以悲剧告终的恋情。他在回忆录《影梅庵忆语》中,写了与陈圆圆相恋的前前后后,只是慑于吴三桂的权势和其他一些政治因素的考虑,他没有写出陈圆圆的名字,而以陈姬代之,真可谓“伤心人别有怀抱”了。

到了清朝,连皇帝也置身于风流客的队伍当中了。同治帝的级别在风流客中算是最高的了,但他却是最倒霉的风流客。这位年轻皇帝在迎娶后妃的问题上和皇太后慈禧产生了严重分歧,两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他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女人,但同时必须得搭配一个他不喜欢的女人。于是这位小皇帝开始了苦难的夫妻生活:和喜欢的女人同床,慈禧不同意;和自己不喜欢的女人同床,自己又不愿意。帝后之间的政治斗争被引入到了床上。最后,这位守着五个后妃的皇帝陷入了极度的性苦闷中,他只好微服私访,出宫召妓嫖娼。但他养尊处优惯了,没有召妓嫖娼的经验,一进八大胡同就染上了梅毒,结果不治身亡,死时才19岁。同治帝死后,关于他的死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位倒霉的风流客因为召妓嫖娼,使自己成为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人物。

这样的故事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那时有个人名叫蔡锷,这位好男儿原本没有这个爱好,召妓嫖娼纯属被逼出来的。因袁世凯背叛共和阴谋称帝,却很不放心蔡锷这位具有革命思想的滇军将领,于是把他招到北京的将军府,加以监视。蔡锷急于重返云南招集部属讨伐袁世凯,却苦于袁世凯派人盯得太紧,只好设下瞒天过海之计。于是,一位叫小风仙的风尘妓女就成了他的掩体。他每天带着小凤仙游山玩水,一副安于享乐不问政治的样子,使得袁世凯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在小凤仙的配合下,蔡锷利用一次在妓院饮酒的机会,悄悄地溜走。从此龙归大海,虎归深山。蔡锷回到云南后立即重举反袁的义旗,在他的带领下,各地义军蜂起,齐声讨袁,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yWDPGNCxnq4WG66I8snQL68PnPXc3wqQyKehs7d+fVLQR/0Pjs5NpZ2cfDVP3/+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