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肿性肿瘤包含多种体表肿瘤,例如常见的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腱鞘囊肿等,这些疾病几乎都是良性的。
所谓囊肿性肿瘤,顾名思义,该肿瘤一定有口袋一样的皮包住的,包括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腱鞘或滑液囊肿等类型。
这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囊肿,但不是专业人员无法区别,看起来都差不多,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也类似,是最常见的皮肤囊肿之一。部分病因尚不清楚,有些是起源于破坏的毛囊结构或外伤后表皮组织埋在里面形成的,有的是灰尘堵塞及细菌感染引起皮脂腺导管阻塞,使皮脂腺排泄障碍淤积而成。可以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但以面部和胸背部更为常见。常常无症状,可见肿块中央有一小孔,挤压可挤出有难闻气味的囊内容物。囊壁破裂或继发感染可以发生剧烈的疼痛、红肿,甚至形成脓肿。由于其深浅不一,内容物多少不同,因而其体积大小不等且差距很大,小的如米粒大小,大的如鸡蛋大小,甚至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到拳头大小。皮脂腺囊肿生长十分缓慢,但患者仍能感到其在逐渐增大。
耳后感染的皮脂腺囊肿
问
为预防皮脂腺囊肿的发生,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答
● 保持皮肤清洁,利于分泌物排泄。
● 皮肤瘙痒时,不能任意抓破,以免引起皮肤感染,破坏皮脂腺开口,导致皮脂腺分泌物潴留,促使皮脂腺囊肿形成。
● 不随便挤压皮肤小疖,尤其是面部,挤压后容易留下疤痕,而且危险三角区的皮脂腺囊肿经挤压感染的更容易造成颅内感染。
皮样囊肿属先天性肿块,其实是一种错构瘤(错构瘤是指机体某一器官内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组合、排列,因而导致的类瘤样畸形),常位于皮下,偶见于黏膜下或体内器官。
皮样囊肿起源于异位的胚胎上皮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3~5周)在神经沟封闭时将部分皮肤组织带入的结果。囊肿位置不同,囊内可包含不同的成分,如毛发、牙齿、指甲和软骨样或骨样结构。该囊肿发病年龄早,多见于婴儿。可摸到直径1~4cm的皮下结节,其表面皮肤可活动,但基底常粘连固定,质地较软,有波动或面团样感觉。一般生长缓慢,最常见部位为眼周围。治疗方法为手术彻底切除。囊肿的基底若与骨面紧贴,宜连同该部骨膜一并切除。囊肿切除后,如有骨组织凹陷、缺损或变形等畸形,可进行后期组织移植,以恢复正常外貌。
腱鞘或滑液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位腱鞘内的囊性肿物,是由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囊内含有果冻样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囊壁为致密硬韧的纤维结缔组织。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部分可能与慢性外伤有一定关系,可以是受伤、过分劳损(尤其见于手及手指)、骨关节炎、一些系统免疫疾病,甚至感染也有可能引起。部分病因尚不清楚。
腱鞘囊肿(黑色箭头所示)
腱鞘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腕部腱鞘囊肿常常是手长期使用鼠标,或者长期抱小孩会出现。囊肿生长缓慢,圆形或椭圆形,可突然出现,少数可自行消退,也可再长出。部分病例除局部可摸到肿物外,无自觉不适,有时有轻度压痛。多数病例有局部酸胀或疼痛,影响活动。囊肿大小与症状轻重无直接关系,而与囊肿张力有关,张力越大,肿物越硬,疼痛越明显。
检查时可摸到一外形光滑、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皮肤可推动,无粘连,压之有酸胀或痛感。囊肿多数张力较大,肿块坚韧,少数柔软,但都有囊性感。囊肿的根基固定,几乎没有活动。
腱鞘囊肿治疗方法常见有两种,第一是保守治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封闭治疗,此方法治疗复发率较高,但创伤小,费用低,易于被患者接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第二是手术治疗,此方法创伤较大,费用较高,而且有较高复发率,只是较封闭治疗复发率明显较低。术后应避免关节剧烈活动,以降低复发率。
问
腱鞘囊肿应如何预防?
答
● 长时间使用电脑和鼠标的人群以及经常抱婴幼儿的人都容易患腕部的腱鞘囊肿,应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会儿,变换姿势,并做局部按摩。
● 可以做些温和的手部运动以缓解疼痛,如旋转手腕这样的简单运动均可。
● 劳累后可用温水对患处进行热敷,使局部血流通畅。
常见的腱鞘囊肿有以下几种:
多发生于腕背侧,最多见是球形,大小不等。少数在掌侧,可见掌指关节远端的手指屈肌腱鞘上,米粒大小,硬如软骨;腕管内的屈指肌腱鞘亦可发生囊肿,压迫正中神经,诱发腕管综合征。
以足背腱鞘囊肿较多见,多起源于足背动脉外侧的趾长伸肌腱腱鞘。该部位的腱鞘是比较发达的,对于患者的穿鞋及行走有时候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疼痛,一般是由于行走摩擦引起的。跗管内的腱鞘囊肿可压迫胫神经,是跗管综合征的病因之一。对于足部腱鞘囊肿来说,因手术后复发率太高,我们建议保守治疗。
腘窝囊肿指腘窝深部滑囊肿大或膝关节滑膜囊向后膨出的统称,引起膝后部疼痛和发胀,并可触及有弹性的软组织肿块。
腘窝囊肿MRI影像(黑色箭头所示)
腘窝囊肿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可由滑囊本身的疾病,如慢性无菌性炎症等引起。有部分患者是并发于慢性膝关节病变。老年人发病则多与膝关节病变,如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有关。
儿童与成人的腘窝囊肿有一定差别,儿童的常不与关节相通,极少合并关节内病变,一般可自愈。成人的常伴有关节内病变,手术切除囊肿的同时要治疗关节内病变,否则易复发。原则上腘窝囊肿均应切除,但手术后的复发率也较高。术前最好先充分检查,术后行直腿抬高及股四头肌练习。也可穿刺抽液,局部注射治疗,效果较好。
人体臀部的骨骼是由骨盆构成的,其中坐骨是构成骨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坐骨可分为上下两个分支,在两支骨会合处有向后下凸起的粗隆,即坐骨结节,当人们采取坐位姿势时,坐骨结节恰好与凳面接触。在坐骨结节的顶端长有滑囊,滑囊能分泌液体,以减少组织间的摩擦与受压,是坐骨的保护性装置。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感到有什么不适。
问
老年人应如何预防坐骨结节囊肿呢?
答
● 改善坐具。平时应选用较软的坐具,如沙发;也可在较硬的坐具(如木椅、硬板凳)上放置较厚的海绵垫、布垫等,以减轻坐具对坐骨结节的摩擦与对抗力。
● 讲究坐姿。坐时应避免跷二郎腿或长时间盘腿而坐,尽量是两侧坐骨结节均匀受力。
● 静中有动。每次坐0.5~1小时后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并用手按摩坐骨结节部位3~5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
然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激素水平逐渐降低,皮下脂肪慢慢减少,肌肉及韧带渐趋萎缩,滑囊也随之发生了退行性改变。加上有的老年人体质本来就比较消瘦,又有久坐的习惯,特别是坐硬板凳容易使坐骨结节与坐凳“硬碰硬”,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创伤性滑囊炎的发生。滑囊内出现充血、肿胀、浆液性渗出物增多,迁延日久积液就会变得黏稠、混浊、滑囊壁增厚、滑膜表面粗糙,最后形成了囊肿,早期可能是粉红色液体,后期就变得浑浊、黏稠。治疗上还是首选穿刺抽积液后注射泼尼松注射液作封闭治疗较好,当然也可手术治疗,但复发率较高,而且伤口还有久不愈合的可能。
体表囊肿的治疗中,有一些误区需要大家注意:
误区1:这些囊肿反正是良性的,没必要做手术。
对于皮脂腺囊肿来说,太小的可以先观察,尽量少刺激它,若发红可以用碘伏擦擦消毒;但超过黄豆大小的皮脂腺囊肿建议尽早手术切除,因为拖下去只会越长越大,甚至感染化脓,那就麻烦大了。
误区2:腱鞘囊肿只能手术治疗。
对于腱鞘囊肿,当医生的判断是基底较小、活动,明显影响功能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则需要早期手术,但基地宽、未经过任何治疗的,以及腘窝、坐骨结节囊肿还是先行封闭治疗为好。
误区3:腱鞘囊肿使劲挤压就好了。
患了腱鞘囊肿,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明确检查治疗。有些人听信别人的传言,说腱鞘囊肿使劲挤压就好了。也许有的比较小的腱鞘囊肿可能挤压会消失,但是一旦复发肿块会变得更大。甚至有的误以为是腱鞘囊肿,但实际是腱鞘巨细胞瘤,使劲挤压后就会明显加快其生长速度。而腱鞘巨细胞瘤是偏恶性的肿瘤,生长速度快,手术后很容易复发。
误区4:封闭治疗有害。
封闭治疗能帮助你缓解症状,提高你的生活质量,是对你有帮助的治疗。
封闭治疗,老百姓俗称“封闭针”。
在临床上,对于像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滑囊炎以及腱鞘囊肿、滑膜囊肿等,非常常见。它们的发病机理不完全一样,却也有共同的病变,即软组织损伤和无菌性炎症,对此,医生常常选用封闭治疗,也就是所谓的打“封闭针”。但有的患者一听说打“封闭针”,就皱起眉头,连连摆手,马上拒绝。问其原因,原来是他们听说打了“封闭针”不能从根本上治病,只是暂时缓解症状而已。另外还怕打了“封闭针”后,从此老是要打,停了就不行。此外,还担心副作用大。
这些患者并不少见,那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其实封闭疗法,就是将一定浓度和数量的激素和麻醉药物混合或者其他药物注射到病变区域。肌肉、关节、筋膜、肌腱以至椎管内等处都可以进行封闭注射。
激素,是由人体的内分泌器官制造并能产生生理效应的活性物质。它的种类很多,如性激素、甲状腺素和胰岛素等都属于激素。但大家常说的激素是指肾上腺皮质激素,它在医学上应用十分广泛。既是过敏的克星,又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还可对抗毒性物质。
首先,封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就如同其他任何治疗一样,是双刃剑,有好的一面,就会有副作用的一面。医生在使用的时候,常常要权衡利弊,即所谓辨证施治。
第二,封闭的药物不一定就是激素加麻醉药的配方,也可能是有用其他药的配方。
第三,封闭治疗一般一个疗程不要超过四次,而二、三次的封闭治疗,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副作用,或者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第四,对于肌腱、筋膜、骨膜、关节等方面的疼痛多为无菌性炎症所致,而这些情况导致的疼痛疾病除了使用封闭治疗之外,目前没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当然也有像小针刀、蜡疗、按摩、拔罐、中药熏洗、针灸等,但这些治疗相比于打封闭针来说,效果要差得多)。
第五,医生在进行封闭的时候,一定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我们也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封闭?仅仅用于止痛吗?如果患者的膝关节属于退行性变导致的疼痛,或者是缺钙引起,那就是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或补钙就行了。
其实有很多的情况是做一两次封闭治疗就好了,所以如果有明确的适应证,封闭治疗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可不必因噎废食。
其实这类激素治疗并不存在成瘾性,但长期应用可产生习惯性及依赖性。
● 习惯性是由长期反复使用激素来缓解症状,形成条件反射,停药后即感到难受或恐惧,此时给少量激素后,症状便迅速消失。
● 依赖性是某些疾病使用激素治疗后,症状完全控制或部分缓解,突然停用激素或很快减少剂量,原病随即复发或者恶化,即所谓“反跳”现象。
这两种情况都是在长期、大剂量、反复应用激素后才会出现。医生应用封闭疗法,一般根据病情封闭一次或几次。每次间隔7~10天,一般连续不超过3~4次。如需继续注射,间隔时间很长,所用的剂量也很小。所以,自从使用这种治疗方法以来,很少有“老是要打”的现象。
打封闭针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 打“封闭针”时疼痛明显,这也是患者不愿意接受的原因之一。其实因为加了麻药,只是进针时会有点疼痛,过后就好了,等麻药过后的1~2天,局部疼痛可能略有加重,这些与药品刺激、局部压力增高有关,但很快就会消失。
● 皮质激素与其他所有药物一样,存在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体形改变,皮肤多毛,甚至使女性患者长出胡须;并可导致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愈合速度减慢;还可加重胃肠溃疡,诱发高血压、精神病、骨质疏松、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但这也是全身长期、大剂量反复应用后才出现的现象,一般短期的局部封闭治疗,不会引起这些反应。为了安全起见,医生对于患有较重的高血压、胃肠溃疡、糖尿病、精神病等患者,需慎重使用。
● 为了防止感染,封闭注射应在正规医疗单位进行。封闭前严格清洗消毒,注射后观察15分钟,防止过敏反应和出血及其他情况发生,回家的当晚也不要打湿封闭的部位。封闭后3天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污染。
● 当然,与其他药物一样,激素也不是传说中的“灵丹妙药”。有的效果好,可能打一次就好了,而有的情况可能效果欠佳,必要时可配合其他方法治疗。如牵引、推拿、理疗、针灸、配戴腰围、口服或外用药物等,必要时改用手术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