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正常乳腺组织胚胎学及解剖学

一、乳腺胚胎学

乳腺起源于乳嵴(mammary ridges),表现为4~6周胚胎腹侧表皮增厚区域,从腹侧延伸至股部中上区(图3-1-1)。胚胎第5周时,乳嵴胸段的外胚层细胞局部增生,并向深部间充质生长,形成初级乳芽。在人类,至第8周时除胸段以外的乳嵴不再继续生长,并随着胚胎的发育而消失。第4个月时,初级乳芽向真皮下方增生并伸出许多突起,称为次级乳芽。第6个月时,次级乳芽可达15~25条,成为输乳管的原基。第7月时,乳芽由实性细胞条索逐渐演变成管腔结构。第8个月时,乳腺表面上皮下陷形成乳凹,乳腺导管开口于乳凹。胎儿出生后,乳凹处深层间充质局部增生使乳凹向上隆起逐步形成乳头。胚胎发育的最后两个月乳腺导管诱导周围间质发育成乳腺小叶内特化型间质(图3-1-2)。乳腺上述的发生过程无性别差异,直至青春期。

图3-1-1 乳嵴示意图

图3-1-2 乳腺发育模式图

随着青春期雌激素及孕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开始,静止期乳腺(图3-1-3)出现了青春期乳腺发育。乳腺导管和导管周间质的生长具有了雌激素依赖性。乳腺导管逐步发育为乳腺终末小叶单位(图3-1-4)。尽管乳腺的发育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但这一过程可持续到20多岁,并随着妊娠进一步加强。

图3-1-3 青春期前静止期乳腺组织

图3-1-4 生育期乳腺小叶

人类胚胎时期乳嵴发育,如图所示从腋下经胸腹壁一直延伸至腹股沟区。异位的副乳腺及副乳头可以出现在乳线分布的区域。

乳嵴处表皮下陷生长,形成初级乳芽。初级乳芽继续向真皮内生长并伸出许多突起,形成次级乳芽。实性乳芽逐步发育成中空导管结构,形成青春期前乳腺小叶,并诱导形成小叶间特化间质和脂肪组织。

青春期前乳腺组织无性别差异,乳腺导管数量稀少、闭塞,小叶间特化性间质与普通型间质分界不清。

生育期乳腺小叶,腺泡上皮呈立方状,随月经周期发生轻度的增生、分泌和复旧。

二、解剖学和组织学

(一)乳腺解剖学与大体病理改变

女性乳房位于胸壁两边的前外侧部位,平对2~7肋骨,外观上呈椭圆形球体或不规则的圆锥体,并有一部分乳腺组织向腋下延伸。从外表看,分乳头、乳晕和皮肤,乳晕的皮肤较厚,其上有突起的小结节,称为蒙氏结节。正常成熟女性的乳房,从最表层的皮肤到胸壁依次分为:皮肤、皮下脂肪、浅层的浅层筋膜、库珀韧带、乳房组织、乳房后脂肪、深层的浅筋膜层、胸肌、肋骨、胸膜(图3-1-5,图3-1-6)。绝经后老年女性乳腺由于卵巢雌孕激素的消退,乳腺小叶萎缩间质脂肪化,解剖学肉眼观多呈现脂肪样外观(图3-1-6),影像学上呈典型的低密度脂肪型乳腺。在乳腺癌早期,当癌组织侵犯乳房库珀韧带时,此韧带挛缩变短,肿瘤表面的皮肤下陷呈酒窝状,临床称为 “酒窝征”。在乳腺癌晚期,癌组织侵犯乳腺淋巴管,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出现皮肤水肿,由于毛囊与皮脂腺处皮肤与皮下组织紧密相连,皮肤水肿不明显,乳腺表面出现点状凹陷,称为 “橘皮征”(orange peel sign)。了解正常乳房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清楚判读不同影像学下各种相关乳房组织的特点,更好地做好乳腺疾病融合影像学诊断。

图3-1-5 乳腺矢状位解剖模式图

图3-1-6 乳腺大体解剖图

老年脂肪型乳腺矢状位解剖图,蓝圈内为萎缩的乳腺小叶及导管

(二)正常乳腺组织学结构

从组织学角度上,人体有汗腺、乳腺、唾液腺、耵聍腺等,这些腺体称为同源性腺体,均由大汗腺衍生而来,所以乳腺具有大汗腺的组织学特点,又称为多管泡状腺。每一个乳管分支及其所属的腺泡构成乳腺分叶,解剖学上也称为乳腺的区段,发育成熟单侧乳腺约有15~20个乳腺分叶,以乳头为中心呈辐射状排列。每个乳腺分叶又由若干乳腺小叶组成,其数目和大小因年龄而有较大变化(图3-1-7,图3-1-8)。

图3-1-7 乳腺导管、小叶及区段模式图

图3-1-8 乳腺小叶及导管解剖图

A.乳腺小叶及导管模式图;B.乳腺小叶单位(虚线),乳腺导管(实线)

1.乳头及乳晕

乳头被覆复层鳞状上皮,其内开口有15~20条乳腺输乳管,乳腺产生的乳汁由此排出,输乳管被覆复层鳞状上皮与乳头表面上皮相连续。乳头周围圆形区域为乳晕区,直径约2.5cm,其真皮内含有丰富的皮脂腺和汗腺而呈小结节状隆起于乳晕表面,即蒙氏结节。乳头鳞状上皮内为乳头Paget病的发生处,乳晕区可发生皮肤附属器肿瘤(图3-1-9)。

图3-1-9 乳头HE染色及Paget病

A.乳头及乳晕(△)被覆鳞状上皮,真皮内可见丰富的皮脂腺。输乳窦(实线)及乳头输乳管(↑)分布其中;B.乳头Paget病,乳头糜烂累及乳晕区;C.乳头鳞状上皮内见有胞浆空亮Paget肿瘤细胞(↑);D.乳头鳞状上皮内见有HER-2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Paget肿瘤细胞浸润

2.输乳窦及乳腺导管

乳头及乳晕后方为输乳窦区,为乳腺大导管的膨大,哺乳期可以储积乳汁。乳腺大导管乳头方膨大为输乳窦,小叶方分支为乳腺中导管。乳腺大导管、中导管及输乳窦均为双层上皮,表层为腺上皮,基底层为肌上皮;乳腺大导管的分支为乳腺中导管。输乳窦及乳腺大导管是乳腺中央型乳头状瘤高发部位,中导管为乳腺周围型乳头状瘤及导管扩张症的常发部位(图3-1-10)。

图3-1-10 乳腺输乳窦及导管

A.乳腺输乳窦HE染色,其皱襞样特点伴发乳头状瘤时,容易膨胀呈囊状;B.乳腺大导管,影像学上DCIS有沿导管分布的趋势;C.乳腺大导管P63肌上皮染色,可显示基底层染为棕黄色为肌上皮细胞和腔缘腺细胞

3.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 lobular unit,TDLU)

乳腺中导管分支为乳腺终末导管,终末导管分支为乳腺腺泡。性成熟期未妊娠女性乳腺伴随月经周期,乳腺腺泡会发生增生、分泌及复旧周期性改变。但这种随月经周期性增生与分泌并不能产生乳汁的分泌,却成为乳腺上皮增生性病变及乳腺上皮源性肿瘤的诱因。由乳腺小叶外及小叶内终末导管、小叶腺泡三者组成的小叶终末导管单位,是组成乳腺及发挥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乳腺上皮增生及肿瘤形成的主要发生部位(图3-1-11)。

图3-1-11 乳腺TDLU

A.乳腺TDLU示意图;B.乳腺TDLU小叶单位,HE染色示静止期乳腺小叶(实线),乳腺导管(△)及小叶内特化型间质(☆);C.泌乳期乳腺小叶,小叶腺泡胞浆空亮,含有丰富的乳汁,放大为组织化学PAS染色示泌乳期乳腺细胞内丰富乳糖颗粒

4.乳腺的间质

乳腺间质除脂肪组织外,还存在乳腺小叶间的普通性间质和小叶内的特化性间质(图3-1-12)。小叶间普通间质为一般性间质,为成纤维细胞及成肌纤维细胞胶原化形成,与真皮网状层相互延续,细胞成分少而纤维粗大,构成乳腺小叶的分割;此种间质成分为乳腺软组织肿瘤的组织学起源。小叶内特化间质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内含较多的成纤维细胞,胶原成分少,具有支持和旁分泌作用,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该种小叶内特化性间质是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组织学起源。

图3-1-12 乳腺的间质

A.乳腺小叶内疏松的小叶内特化性间质(△),雌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内一般性间质(☆),对雌孕激素没有反应,在脂肪型乳腺可以完全脂肪化,在致密型乳腺一般性间质以胶原纤维为主;B.致密型乳腺解剖大体图;C.致密型乳腺可见乳腺小叶一般性间质为胶原纤维,脂肪较少;D.致密型乳腺钼靶图

5.乳腺的双层上皮

乳腺输乳窦、各级导管及终末小叶单位均为双层上皮结构,即腔缘腺上皮及基底层肌上皮,均由乳腺导管上皮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图3-1-13)。非妊娠期乳腺腺泡尚未充分发育,可能仅为乳腺终末导管的盲端,绝大多数的乳腺癌均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命名由此而来。除微腺体腺病,腺样囊性癌及恶性腺肌上皮瘤以外,乳腺导管肌上皮的消失是病理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

图3-1-13 乳腺双层上皮

A.乳腺的TDLU及大导管均由腔缘腺上皮(△)及基底层肌上皮、双层上皮构成(↑);B.乳腺双层上皮电镜图,乳腺腔缘腺上皮(△),乳腺基底层肌上皮(☆)

三、乳腺解剖学和组织学与乳腺病变的对应关系

乳腺病变与乳腺的解剖结构大体有相互对应的关系。Paget病常发生于乳头;乳晕及输乳窦是中央型乳头状瘤、乳晕下脓肿等病变发生的部位;乳腺大导管及小叶内导管多发生周围型乳头状瘤及乳腺导管癌;乳腺终末小叶单位是纤维腺瘤及小叶性肿瘤发生的部位(图3-1-14)。熟知乳腺的解剖及组织学结构对乳腺融合影像诊断及诊断思维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图3-1-14 乳腺病变与解剖关系图 4o1xieKcvCUYKfPGF1KGdgXBsVhOTOj6285oQmncwg6Ko2t6o8dSUejRKk990DI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