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治疗筋伤手法的分类及作用原理

传统手法治疗包括骨折整复、脱臼复位、筋伤和脏腑疾患治疗等内容,本书只讨论筋伤(即软组织损伤)和与筋伤有关的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故称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

中医治疗筋伤的手法,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逐渐去粗存精,删繁就简,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形成了既源于传统手法,又提高、升华了的,更加符合现今社会全新的现代筋伤治疗手法。

一、中医手法分类的历史沿革

秦汉时代:

按、推、扪、拭、切、摩、缠、揉、 、掣、弹等。

隋唐时代:

摩、擦、推、打、棙、捺、捻、抱、按等。

金元时代:

掐、揉、搓、握、摆摇、撙按、屈伸等。

明代:

推、拿、点、按、揉、摩、搓、摇、滚、拍、打、击、弹、拨、运、擦、捻、抹等。

清代:

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

近代:

按、压、点、抵、掐、顶、戳、啄、扪、摩、抚、揉、搓、划、拭、挠、推、扫、托、拿、捏、拧、挤、捻、弹、擦、揪、叩、捶、捣、劈、振、抖、捋、摇、摆、扳等。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

摆动类(一指禅、滚、揉),摩擦类(摩、擦、推、搓、抹),振动类(抖、振),挤压类(按、点、捏、拿、捻、踩跷),叩击类(拍、击、弹),运动关节类(摇、背、扳、拔伸)等6类23法。

二、中医现代手法的分类

中医现代手法分类的思路,是要从繁杂的手法术式名称中解脱出来,探寻实质,并以此为纲具体辐射到作用的软组织、系统以及内在的微细变化上。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应力属性是手法作用的核心,在压应力和拉应力作用下机体发生的变化是手法分类的实质。有意义的是,中国骨伤科的奠基石、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也只叙述了两种手法,即“凡捺正,要时时转动使活”,“凡拔伸,或用一人,或用二人三人,看难易如何”,捺,即“用手按”,为压应力型手法;拔伸,“拔伸即牵拉”(《推拿学》),为拉应力型手法。

(一)按应力属性分类

1.压应力型手法

运用按压应力,产生压反射原理的手法,简称按压法。

2.拉应力型手法

运用牵拉应力,产生拉反射原理的手法,简称牵拉法。

(二)在按应力属性分类的总纲下,可分别作用于以下软组织和系统

1.作用于肌肉

(1)应力集中点按压:

在肌肉附着点、腱腹结合部等应力集中点按压。

(2)肌纤维轴向持续牵拉:

与肌纤维走行一致方向的持续牵拉。

(3)肌肉瞬间牵拉:

在与肌纤维走行一致方向持续牵拉状态下的瞬间牵拉。

2.作用于肌筋膜

(1)附着点按压:

在项筋膜、胸腰筋膜和臀筋膜的起、止点按压。

(2)肌筋膜垂直持续牵拉:

与肌筋膜表面垂直方向持续牵拉。

(3)肌筋膜瞬间牵拉:

在与肌筋膜表面垂直方向持续牵拉状态下的瞬间牵拉。

3.作用于神经

(1)神经径路按压:

在神经径路旁压迫神经的病变软组织上按压,起解除对神经卡压作用;或在神经干上按压,起刺激神经、调节神经功能作用。

(2)神经垂直方向持续牵拉:

做与神经走行垂直方向的持续牵拉。

(3)神经轴向瞬间牵拉:

做与神经走行一致方向持续牵拉状态下的瞬间牵拉。

4.作用于血管

(1)血管特定部位按压:

对动脉血管的特定部位进行按压,暂时阻断血液流动,使近端血液聚集、压力增高,而远端血液减少、压力减低。当阻断片刻突然放开时,近端高压力瞬间冲向远端,起到增加血液流动、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传统“束悗”法,即是开创此理念的先河之术,只是在现代临床应用时需要加以改进。

(2)血管径路连续按压:

沿静脉回流方向保持按压力推动。

5.作用于淋巴

(1)淋巴径路连续按压:

与淋巴回流方向一致的连续按压。

(2)淋巴径路连续牵拉:

与淋巴回流方向一致的连续牵拉。

6.作用于关节囊

(1)牵拉关节囊:

做与加大关节间隙方向的牵拉。

(2)连续牵拉关节囊:

通过连续做关节各方向被动活动牵拉关节囊。

7.作用于经络系统

(1)穴位按压:

根据经络治疗学原理,在特定穴位上按压。

(2)循经按压:

根据经络治疗学原理,在特定穴位上不同顺序按压。

(3)循经牵拉:

根据经络治疗学原理,在经络径路上不同顺序牵拉。

8.作用于信息传递系统

(1)循径路按压:

对隐性循经传感线径路上病变的软组织按压,起解除压迫作用;或在隐性循经传感线径路上按压,起良性刺激作用。

(2)循径路牵拉:

在隐性循经传感线径路上牵拉,起良性刺激作用。

(三)通过神经反射弧原理按压应力起补(兴奋)和泻(抑制)作用

对脏腑来说,按压应力的强或弱,通过神经反射弧原理,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强刺激能抑制生理功能,即泻的作用;而弱刺激能兴奋生理功能,即补的作用。概括起来见表1-3:

表1-3 补泻操作要领表

软组织损伤的手法作用原理,可以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方面探讨,希冀能在二者之间搭建起沟通的平台,这无疑将有益于中、外手法治疗的交流借鉴和共同提高。

三、中医学手法治疗伤筋的作用原理

(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这是说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其中蕴含有极为博大精深的道理。

中医学将人体视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以阴阳这一古老的哲学观念概括人体内部的一切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并以“阴平阳秘”来表示人体内的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抵抗,邪正斗争的结果若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人体便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阴阳相对平衡的破坏,常称为阴阳失调,即在人体发生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偏盛或偏衰。手法的不同动作均有其各异的性质特点,在阴阳概念支配下可将其按相当动静的不同而区分其阴阳属性,如推、揉、抖等手法相当为动而属阳,按、点、牵等手法相对为静而属阴,通过手法的不同阴阳属性,针对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或泻其有余,或补其不足,从而纠正病变中的阴阳不平衡,重新恢复人体的“阴平阳秘”状态,使人体处于生机活泼的健康状态。如肠蠕动亢进者,可视为“阳有余”,若在其腹部和背部等相关部位施以点、按等属阴手法,泻其“有余”而抑制其亢进现象,便可使肠胃功能活动处于阴阳平衡状态,即恢复了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当肠蠕动过缓时,视为“阳不足”而施以推、揉等属阳手法,补其“不足”便可使肠恢复正常蠕动速度。又如临床上对陈伤瘀血阻滞者,多施以推、擦等阳刚手法以取效;对新伤者则多以点、按等柔和手法求功。事实说明,手法作用原理之一便是调整阴阳。

(二)调和人体的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哲学的观点,中医学体系在朴素的唯物观支配下,用五行学说中的悟性特征来分析研究人体组织器官间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实践。手法作为传统医学的组成之一,一样受五行学说的影响。通过取象比类,也将手法按五行属性归类。如摩、擦等手法,作用于表皮为环行或轻微的作用力而属金;推、抖等手法,作用于血脉为直行或散闪的作用力而属火;拿、捏等手法,作用肌肉为向上或相对的作用力而属土;拨、弹等手法,作用于筋腱为深透的作用力而属木;点、按等手法,作用于骨骼为强力直下的垂直用力而属水。通过五行归类后的按摩推拿手法,本着生克制化的关系,针对疾病过程中的相乘或相侮,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则,采用不同属性的手法进行施治,使人体各个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的生克关系之中。所以,调和五行生克制化也是手法的作用原理之一。

(三)调整经络系统

经络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如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从而使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构成一个协调共济的统一整体。同时,经络的传注使气血通达全身、濡养组织器官。所以,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经络系统密切相关。手法施治时多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动作直接在体表经络循环部位进行刺激,或推或点或按或摩,在经络系统的调节下收到消除疾患的医疗效果。如因邪客足阳明胃经而引起的胃脘胀、腹泻等病症,临床上可以点揉等手法作用在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等穴位而消除胀满、缓解腹泻。因此,调整经络系统也是手法的作用原理之一。

(四)调整人体气血

中医学所谓的“气”是指维持人体生命的最基础物质,具有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推动和温煦等作用。“气”流行于人体全身,有出、入、升、降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各种手法直接作用于机体,直接影响着气的运行,从而影响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所谓的血,是构成人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血的循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与否;同时,疾病的发生也影响着血的循行。当手法直接作用于机体时自然影响血的循行。针对不同的病变而施以不同的手法,血瘀则推而活之,血溢则按而止之,等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调筋整骨

跌仆损伤可致筋伤骨错,或为筋歪、筋斜,或为骨断、骨错缝;手法通过各种动作直接作用加以纠正,使筋正骨接,从而恢复正常功能。

筋络损伤后,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害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至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的反应,其目的是减少肢体活动,避免对损伤部位的牵拉刺激,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性反应。此时,如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以致不断的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恶性疼痛环。但不管是原发病灶还是继发病灶,都可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及小的营养血管,造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从实际经验中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则势必疼痛。它们成为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我们的治疗目标应针对疼痛和肌紧张这两个主要环节,打破恶性循环,以利于组织的修复和恢复。临床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解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松弛,则疼痛和压迫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推拿是解除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因为推拿不但可直接放松肌肉,并能解除引起肌紧张的原因,即既可治标又可治本,做到标本兼治。

推拿直接放松肌肉的机制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二是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三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充分拉长紧张痉挛肌肉的方法是强迫伸展有关的关节,牵拉紧张痉挛的肌束使之放松。例如:腓肠肌痉挛,可充分背屈踝关节;腰背肌群痉挛,可大幅度旋转腰椎关节或做与肌纤维方向垂直的横向弹拨,对于有些通过上法仍不能使之放松的患者,则可先令其关节处于屈曲位,在肌肉放松的位置进行操作。以腓肠肌痉挛为例:可先充分背伸踝关节,然后自上而下用力推、扳、按、揉腓肠肌的后侧。其他均可根据同理类推。上面两种方法,前者是直接牵拉肌肉,后者是先放后拉,目的都是为了让肌组织从紧张状态下解放出来,达到舒筋活络的目的。

推拿可以消除导致肌紧张的病因,其机制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损伤组织的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二是在加强循环的基础上,促进因紧张而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三是对软组织有粘连者,则可帮助松解粘连。在治疗中抓住原发性压痛点是关键。《灵枢·经筋》中就有“以痛为俞”的记载。一般损伤后的压痛部位可有肌纤维断裂、韧带剥离、软骨挫伤等病理变化,也可有因损伤而致的创伤性炎症所造成的软组织粘连、纤维化、瘢痕化等病理变化。推拿通过各种手法,给以恰当的治疗,这些病理变化大部分都能治愈。大多数压痛点是损伤的部位,也是推拿治疗的关键部位。因此,压痛点的寻找要认真仔细,力求定位准确,不要被大范围的扩散痛和传导痛所迷惑。一般来说,最敏感的压痛点在筋膜、肌肉的起止点,两肌交界或相互交错的部位,这是因为筋膜处分布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肌肉起止点和交界、交叉部分则因所受应力大,长期摩擦容易发生损伤。通过对压痛点的治疗,消除了肌紧张的病理基础,为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气血得以畅通,因此可以说是松则通,通则不痛。

必须说明: 这里讲的“松”是建立在对损伤的病因病理及组织结构有充分认识基础上的,这与盲目地“松松筋骨”不可同日而语。对推拿医生来说,要行之有据,操之有理,一举一动恰到好处,方为上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医学关于手法的作用原理不外乎调整阴阳、调和五行制化、调整经络系统、调整气血、调整筋骨等。毕竟,作为中医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之按摩推拿手法,只能从临床角度,在朴素唯物的整体观下去认识其作用原理。

四、现代医学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作用原理

(一)压应力手法的作用机制

局部压反射原理,又称“安-舒二氏定律”(Arrant Rudolf-School Sego)。是指通过按压力使局部兴奋的周围神经抑制,从而提高痛阈值,痛感减轻,紧缩的肌肉松弛,并有利损伤的修复。

(二)牵力型手法的作用机制

主要是产生腱反射器兴奋,使紧缩的肌肉松弛和产生吸吮,使椎间盘髓核向心性流动,缩小突出,恢复肌纤维的正常平行排列及肌肉正常的舒缩功能。

(三)神经调节

手法动作作用在人体时便产生相应的各种刺激作用,而这种手法的机械性刺激是通过作用分布在皮肤上的“触”和“压”感受器及肌肉和肌腱的牵张感受器、结缔组织的震荡感受器、大血管的压力感受器等机械感受器,经感受器换能作用转变成传入冲动,由感觉传入神经(粗纤维)传至中枢(主要是进入脊髓后角交换神经元),再上行到脑,感受器对恒定刺激所感受的强度常在刺激开始时最强,随后减弱,即所谓的适应。关于适应机制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来自感受器的传入输入在其通向皮质途中的某驿站收到抑制而减少,即习惯化的最可能机制(习惯化是一种规律性的重复刺激在皮质引起越来越弱反应的现象);另一种在刺激过程中感受器细胞的活动逐渐降低,引起传入冲动频率减少。因此,适应有中枢性机制和外周性机制,其中任意机制均可导致对一恒定刺激所感受到的强度降低,手法操作过程中,自然的不断改变的作用力量(机械刺激强度和频率),避免了感受器对手法刺激产生适应,同时可增强手法作用的传入冲动(粗纤维传导的冲动),在中枢抑制其他输入的伤害性冲动(细纤维传导的冲动)。这便是手法在施治时可以有很强的缓解疼痛效应。实际上手法刺激对疼痛的作用是通过两个基本生理机制来实现:一个是由传入产生的外周刺激;另一个是中枢下行系统,其主要的中枢位于脑干部,这两个机制作用在脊髓后角的胶质神经元上。疼痛冲动要到达高级中枢必须经过脊髓闸门,脊髓闸门可以由传入冲动从外部关闭或经过由下行系统所行使的控制作用从内部关闭。

手法镇痛的神经调节机制尚可以用闸门控制学说来解释;按摩机制刺激通过粗纤维传入脊髓直接兴奋胶状质内的神经元和间接地激动脊髓上控制系统(该系统投射回到脊髓闸门控制系统),抑制传入冲动传递和关闭闸门;而传导疼痛细纤维的冲动抑制胶状质神经元,从而使闸门开放。实验研究表明,疼痛控制(抑制)系统脊髓、延髓和中脑组成。刺激脑干的激动在脊髓后外侧束中下行的传出纤维,下行控制选择性地作用在疼痛输入上。从脊髓后角Ⅴ层神经元发现,粗纤维输入的传递亦受脑干刺激影响,而伤害性输入的传递则受到抑制。下行系统是一个特异的疼痛抑制系统,它选择性地控制传向高级中枢的伤害性输入。下行系统的纤维是从延髓中线形成中缝大核的富含5-羟色胺的神经元而来,终止于脊髓的边缘层、胶状质和Ⅴ、Ⅵ及Ⅶ层。中缝大核神经元通过其轴突终末强力地抑制疼痛冲动传递的神经元,而那些对非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神经元则亦受抑制,中缝大核神经元则受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在镇痛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中缝大核神经元还受外周疼痛性刺激的强烈激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也接受来自伤害性感受器的大量输入。也就是说,疼痛本身是激动疼痛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所谓的“以痛治痛”。事实表明,脑干疼痛控制系统可由高级中枢(包括心理因素)激动,也可由外周性输入激动。

(四)体液调节

如软组织受损后,局部组织早期出现渗出、水肿、充血或出血等病理变化。由于组织细胞代谢障碍,在细胞内外积蓄了大量的毒性产物,致使组织细胞发生变性,但多数细胞在除去物质代谢的原因之后,细胞可完全恢复正常。任何一种软组织损伤,都伴随着一定的炎症过程,既有局部表现也有全身反应。当软组织损伤后,由细胞释放出的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和由体液中生成的激肽等化学物质,都有使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渗出增加的作用,同时又都具有较强的致痛作用。因此,这些化学活性物质是诱发炎症病理和引起炎症症状的基础。如果是较重的急性软组织损伤,将引起机体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反应等,这些反应都是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表现。

手法通过动作的机械刺激,作用于局部组织,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有利于炎性物质的吸收,改善细胞供氧和物质代谢,减少有害性废物的产生,促使炎症消退。手法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和调理素,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有T细胞和巨噬细胞(如巨噬细胞能使骨骼肌的高能磷酸化物的含量增加,从而为肌细胞的存活与完整提供保障),维持机体防御功能的平衡,达到消炎和修复损伤的目的。手法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经脊髓传至下丘脑,其冲动引起下丘脑分泌和释放多种激素调节内分泌系统。如下丘脑分泌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作用于垂体前叶,促使垂体前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入血液中,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肾上腺皮质部分,导致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固醇),具有抗炎作用和提高组织细胞对有害刺激的耐受性,保护组织细胞免遭严重损伤而死亡。手法刺激感觉神经,传入脊髓和脑干,通过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胶状质释放脑啡肽,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

(五)心理调节

人体疾病发生后,除了疼痛外,常伴有忧虑和恐惧,这些情绪变化又影响疼痛感受的强度和性质。与其他感觉比较,疼痛更容易受期待、注意、提醒、认识过程以及过去体验的影响。当施行按摩推拿手法时,患者在心理上便已经做好接受手法的准备,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手法作用的感受上。此外,在施行治疗手法前,常规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些准备手法动作,使病人感受到一定的舒适或欣快,于是患者的感觉注意便从疼痛转移到舒适或欣快感上。同时,手法能提高患者对刺激的耐受性。有资料表明,当患者获得安慰和放松,可使脑脊液中的内啡肽含量增高。可见心理调节与中枢控制机制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密切相关,可视为手法的作用原理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按摩推拿手法研究的逐渐深入,对于按摩推拿手法的作用原理一定会有更精确的认识。

(六)手法治疗调节内脏功能的原理

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来治病的一种疗法,因此研究体表与内脏的关系很重要,这也是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表与内脏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内脏病变在体表所反映出的症状;以及刺激躯体的一定部位,对内脏功能活动的影响。

1.内脏病变在体表的反应

(1)内脏病变在体表有4种相关体征

1)体表疼痛:当某些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痛觉,这种现象叫内脏性牵涉痛。内脏性牵涉痛有时发生在与患者内脏邻近的体表,如胃溃疡发生疼痛常在胃脘部;有时也发生在与内脏相隔较远的体表(包括肌肉、筋膜等),如胆道疾患时,右肩出现牵涉痛;心肌缺血时除心前区绞痛外,同时可牵涉到颈部、左上臂内侧等。

2)体表的一定部位出现痛觉、触觉及感觉过敏区;内脏病变引起过敏的皮肤区—海德区(Head Zone)可涉及下列节段:①颈8至腰3皮节,为交感神经传入纤维的皮肤过敏区。②骶2至骶5皮节,为副交感神经(盆内脏神经)传入纤维的皮肤过敏区。③颈3至颈4(颈5)皮节,为膈神经传入纤维的相应皮肤过敏区。④刺激迷走神经纤维引起的皮肤过敏区,在三叉神经的面部分布及最上的颈皮节(颈2)内,这是由于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并下达颈2节的后椎所致。

在推拿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内脏疾病患者,可以在相应的部位上摸出大小软硬不一的结节样反应物,这也就是推拿治疗时所选用的部位—阿是穴。

3)自主神经反射,如出汗、竖毛或血管运动变化。

4)躯体反射,如肌强直等。

(2)内脏-体表反射的原理:内脏的传入冲动与皮肤的传入冲动集合在一起,传递至感觉传导通路某处的同一神经元,这种情况可发生在脊髓、丘脑或皮质内的神经元。这里首先涉及脊髓丘脑束,由此引起的冲动,上达于脑;而根据机体过去的生活经验,此束内的痛觉冲动经常是来自皮肤,于是把内脏来的疼痛冲动,也“理解”为来自皮肤。

有两种情况: ①是病变内脏传来的神经冲动过多,提高了躯体感受接受区神经元的兴奋性,因而对来自躯体的轻微刺激也产生强烈的反应,从而引起相应的皮肤感觉过敏。②是内脏传入冲动,直接激发脊髓躯体感觉接受区的神经元,因而大脑皮质把来自患病内脏的感觉,“理解”为相应皮肤的感觉。

(3)内脏体表反应区,见表1-4。

表1-4 内脏体表反应区

2.刺激体表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在日常生活中用刺激体表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调整体内内脏器官功能活动的事例并不罕见。例如因食积而引起胃脘腹痛时,人们会用手抚摩腹部来帮助胃肠的功能活动;当饮食过急而引起食管痉挛时,人们会在背部轻轻拍击来帮助解除症状。这些虽是人类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不属于有意识的医疗活动,但却包含着刺激体表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当人类有意识地把这种动作用于医疗实践,并不断地加以总结,就逐渐形成了推拿治疗内脏疾病的体系。

(1)躯体-内脏反射的通路:

从解剖学观点来看,手法作用于体表,通过体表影响内脏活动的途径一般有三条。

1)刺激体表后,由体表末梢感受器经躯体传入神经至脊髓后角,在后角转换神经元后到达第Ⅶ板层,在经脊髓前角出椎间孔到交感神经节,然后支配相应的内脏。

2)由体表末梢感受器感受的体表刺激,经躯体神经传入脊髓后角,经脊髓丘脑束传至丘脑腹后外侧核,然后经内囊枕部,投射到中央后回,中央后回发出下行纤维经下丘脑(间脑)至网状结构,然后从网状结构分三路至内脏,第一条(主要)由网状结构到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副交感)到内脏。第二条从网状结构经孤束核到达迷走神经背核,再由迷走神经到内脏。第三条是从网状结构到孤束核,再到达交感中枢,然后由网状脊髓束到内脏。

3)在柔软体腔(腹腔)刺激体表可以直接影响内脏活动。

(2)几种主要器官的自主神经支配:

内脏的功能是由自主神经支配调节的。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在脑干和脊髓的第3~4骶段。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离开中枢后分别进入有关神经节,转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支配有关脏器。其分布情况见表1-5。

表1-5 脏器自主神经支配

(3)刺激强弱对内脏功能的影响:

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的且时间较短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当中枢处于抑制状态下,我们常根据这一生理特性,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病例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

1)哮喘:

取穴定喘(大椎旁1寸)、风门(胸2旁1.5寸)、肺俞(胸3旁1.5寸)、肩中俞(胸1旁2寸)。推拿治疗开始时用较轻的手法推、按,以后手法逐渐加重,加强刺激,一般来说,平喘的效果是好的。

原理:

①开始时的轻柔手法,使周围(传入神经)组织兴奋增大,既提高了传入神经的传导性能,又提高了周围软组织对手法的适应性。②以后手法逐渐加重,使中枢兴奋提高,周围兴奋性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症状得到缓解。

2)胃肠疾病

胃肠痉挛性疼痛:

用较重的刺激点按T 6~12 旁的压痛点(持续刺激2分钟以上),则立即止痛。

原理:

重刺激对中枢起兴奋作用,中枢的兴奋状态下交感处于优势,而且选取的部位又是支配病变的脊髓节段,通过植物中枢反射,使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这样,胃肠活动增强,平滑肌张力增高,症状得以逐渐缓解。

胃肠功能虚弱(胃下垂等):

推拿治疗及原理: 推、按、揉或一指禅背部T 6~12 穴,但手法要轻柔,治疗时间要长。因为较长时间的轻柔刺激可使交感神经中枢收到抑制,相对来说,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这样,胃肠活动加强,平滑肠张力增高,症状得以逐渐缓解。

摩、揉腹部。因腹部为一柔软体腔,按胃肠蠕动的规律进行推拿可直接加强胃肠功能。

一般便秘:

推拿治法及原理: 以柔和手法刺激,用一指禅推、按八髎穴,通过反射,使中枢受到抑制,而T 2~4 副交感兴奋;同时因直接刺激S 2~4 ,也促进了S 2~4 副交感兴奋。由于降结肠、直肠的交感神经相对抑制,副交感相对兴奋,降结肠、直肠蠕动增加,肛门内括约肌松弛。

顺肠蠕动方向摩揉腹部,这直接加强了肠蠕动,促进了排便。

3)胆绞痛:

疼痛是由于胆总管阻塞,在胆囊收缩时,胆汁排出不畅而引起的。推拿对缓解疼痛,促进胆汁顺利排出有效。

推拿治法及原理:

用重刺激按、点T 7~9 压痛点及两侧胆囊穴(阳陵泉下1寸)。其作用是通过反射使胆囊交感中枢兴奋,从而抑制胆囊收缩,减少胆汁的排出,同时按、点两侧胆囊穴,使Oddi括约肌松弛,淤积的胆汁可顺利排出。

4)高血压症:

推拿治法及原理:当各种原因引起血压升高时,病人的“桥弓”穴处有胀硬的感觉(桥弓穴:耳后翳风到缺盆一线),用拇指推桥弓(单程向下),可使血压下降。这是体表对内脏作用的一个有效实例。

“桥弓”穴的位置是在颈动脉窦的部位。颈动脉窦是一个重要的体表-内脏反射点,起着调节血压的作用,当血压增高时,颈动脉窦内压力也随之升高,血管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因而感受由于管壁扩张所产生的牵张刺激,引起神经冲动的释放,传递至延髓内的孤束核。自此核又经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至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及其心支到心脏,形成反射弧—心率减慢。同时自孤束核至延髓网状结构内的血管运动中枢的活动,并引起血管的扩张。

所以这一反射的作用是使心率减慢、血管扩张,以致血压下降。

推拿利用“桥弓”部位较浅、无骨阻碍的特点作为体表-内脏的反射点,来治疗高血压症。这里必须注意:推拿时只能单侧交替进行,不可两侧同时进行。

五、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作用原理的比对探讨

(一)现代手法概念

1.传统手法与现代手法的区别

现代手法,是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汲取现代医学的理念及方法,完善、提高使之更符合现代科技水平的,升华了的传统手法(表1-6)。

表1-6 传统手法与现代手法的区别

续表

2.治疗肌肉损伤压应力手法作用机制

(1)局部压反射原理:是对周围神经施加影响的原理,其实质是抑制周围神经,见表1-7。

表1-7 局部压反射原理

(2)神经反射弧原理:是对中枢神经施加影响的原理,其实质是兴奋中枢神经,见表1-8。

表1-8 神经反射弧原理

(3)综合局部压反射原理和神经反射弧原理,可得出如下理解,见表1-9。

表1-9 综合局部压反射原理和神经反射弧原理

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可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谓之“泻”,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可活跃兴奋脏器生理功能,即谓之“补”。从这一意义上说,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因手法刺激量的轻重所起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应力分界量,是随个人的体质以及各个不同刺激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临床运用上,则是以患者有较强烈的酸胀感或较轻微的酸胀感来作为分界量。因此,根据疾病选择适当的治疗部位,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采用不同量的轻重手法,根据不同的治疗部位选用相适应的手法术式,这些术者的感觉和经验,是推拿补泻作用关键中的关键。

为此,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多运用压应力大、时间短的泻法,通过对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施加的双重影响,从而取得治疗效果。

3.软组织损伤拉应力手法作用机制

(1)持续牵拉兴奋腱反射器,使紧缩的肌肉松弛,需注意与肌肉纵轴方向一致,拮抗体重的力变和30~60秒的持续牵拉。

(2)持续基础上的瞬间牵拉,产生“密闭体内液体向心流动”的吸吮作用,适于椎间盘的膨出和突出,禁忌脱出和移出。

(3)持续牵拉中旋动矫正肌纤维解剖位置紊乱,恢复肌肉正常舒缩功能。

(二)点穴治疗的原理

中医认为在正常情况下,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全身,是运行营卫气血的通道,使人身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营卫气血运行通畅人体就健康,运行受到阻遏人体就患病。点穴,就是通过对经络上的腧穴施加按捺,使受阻遏的营卫气血通畅而治愈疾病。是多种“以通止痛”方法中,行之有效的外治法之一。

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经络、腧穴部位的神经、血管都比较丰富,当受到压应力刺激时,神经的兴奋性改变,一方面调节神经的功能,另一方面反射性地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或再生能力,从而产生治愈疾病的效果。

按与捺同义,“谓以手法往下抑之也”,所产生的压应力,压强大且直下而深透,可产生较强的刺激。 VqUOC51l+sUzv+nj2Fb16Syc6SSY2+JJ1C+GhUHJ3NgTLSNUpNZxAuyYhUwa+n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