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传统中医对筋的阐释

传统中医手法治疗的精华和独特的魅力,在于接骨、上骱、治筋和药物,加上从上骱中衍生出的“错骨缝”和从治筋中衍生出的“筋出槽”,使得这一传统疗法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科技发达的今天,仍能在临床中占有一席之地。

“筋”,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软组织,传统中医是怎样认识的呢?

一、筋的概念

筋的概念广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筋者,肉之力也”(《说文解字》),筋,就是能够产生力量的肌肉。筋这个字,从竹、从力、从月肉旁。从竹,竹者节也,说明为筋之物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从力,力者,效能也,说明为筋之物在竹节样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从月肉旁,月者,肉也,说明为筋之物是肉性组织。在人体中,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产生力量并有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组织,非骨骼肌莫属。所以,狭义的筋,是指骨骼肌;而广义的筋,则是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筋膜、肌肉、肌腱、韧带、滑膜、关节囊、椎间盘、软骨、神经、血管等一切软组织的总称。

传统中医学中,还从筋衍生出以下诸种更细化的筋:

尽筋——又称作“筋纽”,是指肌末端的腱。

膜筋——指片状的肌肉,或包绕在肌肉外层的筋膜。

宗筋——宗,总也。一指诸筋总汇的粗大处,即多条大筋汇聚而形象高突、刚劲有力的肌肉;另是指髋腹腰背之大筋,如腹直肌、髂腰肌、竖脊肌。

束骨筋——关节囊。

大筋——分布于手足项背,直行而粗大的肌肉。

小筋——又称柔筋,是分布于胸腹头面的横行、细小、质柔的肌肉。

维筋——维者,网维,是维系网络之筋,多指腱膜。

二、十二经筋

在传统中医经络学中,有十二筋膜和十二经筋之分。中医内科和针灸科侧重经脉,而中医骨伤科则非常重视经筋,如强调“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相同”(《医宗金鉴》),“十二经之脉,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之筋,虽不能察阴阳,理诸病,究于各部关节,有所系属,岂可置而不闻乎?”(《伤科汇纂》)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落于肌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主要作用为联结筋肉、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其分布特点是联属于十二经脉,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图1-1~图~12)。

经络学中的经筋范围,与骨骼肌的分布相近;它们循行皮下肉外的“分肉之间”,正是浅筋膜和深筋膜的间隙;而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筋的径路,也就是人体的十二条力线。

由于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是软组织损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它与现代解剖学异途同殊的结合,是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的核心。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见表1-1:

表1-1 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

续表

图1-1 手厥阴经筋

图1-2 手少阳经筋

图1-3 手少阴经筋

图1-4 手太阳经筋

图1-5 手太阴经筋

图1-6 手阳明经筋

图1-7 足厥阴经筋

图1-8 足少阳经筋

图1-9 足少阴经筋

图1-10 足太阴经筋

图1-11 足太阴经筋

图1-12 足阳明经筋

西方医学从西医的视角出发,研究人体肌肉和力线的关系,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竟然和中医经络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据《解剖列车》一书称,肌筋膜经线与中医学中的经络,“有相当高度的对应性”(表1-2)。

表1-2 肌筋膜经线、缩写及相当高度对应性的经络

续表 i+D+XGFYb+EdO7sLfK7XMsKiF1vKNjl7sPJXTEZKJIxrAqBfSzH1X0hIG5aqhBB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