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慢性病防控“慢不得”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散落着无数璀璨的“明珠”,瑙鲁就是其中的一颗。泰戈尔有诗曰:“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飞鸟虽然没在天空留下痕迹,却在瑙鲁岛上留下无数鸟粪。经年累月,这些鸟粪竟成为厚达十米的优质“磷酸盐矿”。从上世纪中叶,瑙鲁实现了国家独立,从国外收回采矿权。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瑙鲁一跃成为太平洋岛国首富,原本勤劳淳朴的瑙鲁人迅速脱贫,过上了闲适慵懒的富足生活。他们的饮食方式受欧美影响全面西化,商场货架上的饼干比水果和蔬菜要多三倍,餐馆也流行高脂油炸食品。数十年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的统计,瑙鲁已成为全球最胖的国家,国内97%的成年男性和93%的成年女性处于超重和肥胖状态,近半数瑙鲁人患有糖尿病。

作为医学史上的经典案例,瑙鲁人用自己的身体与健康验证了一个事实: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显著诱发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

2003年时一场“非典”引起中国内地死亡349人,全球死亡919人。与“非典”死亡人数相比,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未来10年中,全球将有3.88亿人死于慢性病,其中约8000万发生在中国,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中每天死于慢性病的就达2.2万人!

每天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就远远高于因“非典”死亡人数的,却没有引起大多数国人的关注,这是为什么?

一、慢性病成为国人健康头号杀手

“非典”是由病毒引起的,那么慢性病与细菌、病毒有关吗?答案是否定的。细菌、病毒固然可怕,但慢性病更可怕。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总称,如肥胖、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但慢性病通过有效干预,能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延缓或逆转慢性疾病对身体的损伤。

在很多西方国家,完成了疾病模式的转变,即从传染病和围生期疾病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花了一、二百年,而中国则在短短的几十年就完成了。下面我们使用最新死亡的流行资料,描述中国疾病模式的转变。

1973-1975年的死亡调查,死因顺位为传染病、肺炎、结核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硬化、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至90年代,死因顺位转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疾病等。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由过去的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且死因顺位与发达国家——美国类似。

1973-1975年,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仅占全死因的58.2%,1991年上升至73.8%,到2000年则达到了80.9%,2004年再度上升至82.4%。到了2012年,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全部死因的86.03%。

另一方面,慢性病的发病率却在持续快速上升。以高血压为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我国162个监测点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预计患病人数达3.3亿,远超过2002年估计的1.6亿。对比2002年的数据,中国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已经从5个人中有1个高血压患者,增加到了3个人中便有1人患高血压。

二、慢性病让中国经济“慢下来”

已近花甲之年的李女士10年前被确诊为患有2型糖尿病,李女士说,她父亲此前就因糖尿病合并症去世,父亲入院时溃烂的双脚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李女士的记忆中。李女士的姐姐同样是糖尿病患者。没过几年,李女士也出现了消瘦、多饮等症状。因此,拿到2型糖尿病诊断书的那一刻,李女士并未感到意外。医生告诉她,糖尿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不久,李女士的丈夫和正值青春年少的儿子也相继患上糖尿病,糖尿病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我们一家三口,1个月的药费差不多要一、二千元,再加上各项检查,费用太高了。”李女士说。虽然她和丈夫有医保,能报销一部分,但儿子却要全额自费。因为医保是实名制,儿子不能让单位知道自己的病情。为了保住现在的工作,儿子对周围同事时刻保持着警惕,生怕别人发现自己是糖尿病患者。“时间长了,他性格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也不愿意和人来往,很孤僻。”李女士说。让她更发愁的是,年逾三十的儿子一直没谈对象,这让她心急如焚,可每次和儿子谈起这事,不出两句,准会吵起来。这个家,几近崩溃。

不仅是李女士一家,慢性病所产生的高额医疗负担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

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慢性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中约占69%。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人口迅速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将会使中国的总体劳动力参与率下降3~4个百分点。

慢性病已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成为一个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中国慢性病经济负担的增长速度远超过疾病经济负担和GDP的增长速度。统计显示,城镇居民如果因慢性病住院一次,至少花去人均收入的1/2;农村居民将至少花去人均收入的1.3倍。其中,心肌梗死冠脉搭桥的住院花费最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倍,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4倍。

2013年发表于著名期刊《柳叶刀》的文章表明,通过与中国经济状况相似的地方做横向分析和对比发现,其他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过几十年的防控措施后,慢性病发病率在逐年下降,而我国却在上升,而且没有下降的趋势。有专家表示,再过5年,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如果在健康方面的措施不跟进,就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同步,未来20年中国将承受慢性病带来的巨大负担。

三、慢性病的防控“慢不得”

慢性病的决定因素主要是遗传、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基因表达,而生活方式是最可控且最有影响力的因素。有学者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描述为“基因给枪上了膛,是生活方式扣动了扳机”。因此,改变现有不良生活方式,是遏制慢性病井喷的关键。

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的20年中,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亦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肉类和油脂类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快速上升,以及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下。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而人们自主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行动并未随之增加。2000年全国体质调研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均表明:我国居民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不足1/3,以30~49岁的中年人锻炼最少。

以食盐、食用油摄入量和身体锻炼为例,中国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80.9%的中国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5克,83.4%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超过25克。此外,中国居民经常锻炼的比例偏低,18岁及以上居民中经常锻炼的人仅占11.9%。

让我们还是回到李女士一家。“现在想来,也不能全怪遗传,我丈夫跟我们不是血亲,为什么也会得这种病?听了专家的话,我觉得跟我们家的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很大关系。”李女士轻叹一口气,低垂着头说。她父亲不仅酗酒,而且烟不离手,基本没有体育锻炼,最爱吃各类甜食。这样的不良生活方式也慢慢“传染”给了李女士和她的姐姐。李女士的丈夫同样吸烟、饮酒,儿子高中时便学着父亲的样子偷偷抽烟,还喜欢抱着一堆零食吃。

但是,即便百姓知晓了哪些生活方式是不好的,但在行动上,却迟迟不能落实。以食盐为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近期公布的《中国城市居民盐相关知信行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逾六成人知道每日推荐食盐摄入量为6克,但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限盐勺者不足三成,低钠盐的使用率也仅为22.9%。

仅了解知识还不够,一定要在行动上贯彻下去才能真正让自己健康起来,遏制慢性病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而慢性病却正像一个无形的黑洞无情地吞噬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和巨大的社会财富。

我们思索……我们行动!

全社会各界力量手挽手,为阻挡慢性病的侵害,保障人民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长城! +sOKGD8xYcuftt9VS1hzYdPoRgemB7tJtikcB7oYnyjTc72WPUZhVFnMQpuANP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