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空间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不断拓展,形成了一批人口集聚、要素集聚、功能集聚的特大城市。资源的集聚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发展的机会、进步的活力,同时也给社会治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充满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条件下,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要将相应资源按照广为接受的制度和规则,合理配置有效组织,满足来自不同组织、不同群体社会成员的诉求,为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建构提供优质的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是社区,而社区是“生活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社会治理重在基层,尤其是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对社区治理的重视体现着党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寄托着党旨在让社会治理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希冀。
作为特大城市典型代表的上海,目前正处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深入推进阶段,其中明确提出重心在基层社区,要建立“机制共建、义务共担、资源共享、实事共办”的共享共治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由政府单一管治向政社合作、政企合作、政民合作转变。一定意义上,上海已经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在更高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蓝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中,相关治理主体发挥着怎样的功能,形成了怎样的运作模式?这些功能的发挥依托怎样的机制?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绩效是怎样的?如何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立足上海等地的基层社区治理实践,本研究分析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主体、机制和绩效。主体方面,聚焦党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和居民在基层社区的功能发挥;机制方面,分析以上主体引领或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和形成的模式;绩效方面,主要是考察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参与支持指数、参与成长指数和参与贡献指数。本书既有对我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梳理,也有对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分析,希望能在一些共同的前提下,为我国社区治理的优化提供借鉴。
本书经验层面的材料丰富,这些资料来源于笔者和研究团队近几年来所做的实地调查。许多调查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资助,实际的调查开展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近年来,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社会治理,良好的氛围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的调研条件。囿于时间和有限的能力,一些方面的探讨还不够细致,一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深入,请同行斧正!我将继续完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