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作家和诗人。他以家乡多塞特郡(小说中的威塞克斯)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史诗般的风格独特、魅力独具的乡土小说。他的一些作品,如《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等,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在我国,对哈代作品的介绍始于二十年代。几十年来,对哈代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哈代的第一部小说《枉费心机》至今未见中文译本(恕笔者孤陋寡闻),不能不说是哈代作品研究与欣赏的一大遗憾。
在一些比较全面地介绍哈代的书籍和文章中,这部小说屡被提及。然而对书名的翻译不尽相同,笔者见过的有“计出无奈”“孤注一掷”“非常手段”等。此次翻译采用“枉费心机”亦非首次使用,译者觉得这个译名能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诠释小说的内容。小说描写了塞西利亚的爱情遭遇。塞西利亚是一位建筑师的女儿,容貌美丽,善良纯朴。她与建筑师斯普林罗夫相爱。她的父亲在一次事故中丧生,她只好当了女地主阿尔克利芙小姐的侍女。阿尔克利芙小姐恰好是她父亲以前的情人,并且至今还爱着她的父亲,她在知道塞西利亚的身世之后,便想方设法促使塞西利亚同自己的私生子曼斯顿结婚。为了这个目的,她不惜用离间计拆散深深相爱的塞西利亚和斯普林罗夫。曼斯顿性情乖僻,品质恶劣。他已有妻子,但仍不择手段,要得到塞西利亚。塞西利亚本不爱曼斯顿,只因哥哥病情日重却无钱医治才允婚。就在婚礼当晚,塞西利亚却被她哥哥和斯普林罗夫追回,因为他们发现曼斯顿的前妻可能尚活在人世。几经周折,人们终于查明真相。原来曼斯顿已将他的前妻杀死,后怕事情败露又找来一个貌似前妻的人做替身。他后来因谋杀罪入狱,自杀身亡。阿尔克利芙小姐受到刺激,中风死去,财产全部留给塞西利亚。最后,塞西利亚和斯普林罗夫终结百年之好。哈代从一八六九年开始写这部小说,一八七一年发表,时年三十一岁。当时他已在故乡多塞特郡和伦敦的建筑行从业十余年。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青年建筑师爱德华·斯普林罗夫就有哈代本人的影子。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复杂、充满悬念。读者能明显看出哈代深受侦探小说家柯林斯的影响。哈代后来为自己的小说分类时,就将这部小说归于精于结构的小说。从小说本身,我们的确可以看出,哈代在构思情节方面确实智力超群。这部小说的每一章和每一节的标题,都是以年度、季度、月份或日期,甚至是用小时表示。这一点可谓匠心独具,使整部小说顺序清晰,也使故事的发展张弛有度,显示了哈代在运用时间方面的能力。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出身建筑设计师、绘图员的哈代思想缜密严谨,这使他具有较高的安排篇章结构的才能。
这部作品是哈代的第一部小说。为了能使小说引起轰动,刺激读者的好奇心,哈代精心设计了一些类似哥特小说的神秘、恐怖的场景。总体看来,这部作品与哈代后来的代表作如《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哈代是在第一部小说遭到拒绝,在梅瑞狄斯的指点下开始创作这部小说的。一方面由于他一心一意想抓住读者,另一方面他的小说创作也处在摸索阶段,所以在一些方面自然显得不太成熟和完美。比如情节过于神秘,人物的描述不够深刻,以及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夹杂许多议论等等。但总的来看,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哈代的奠基之作。在主题、人物、技巧方面,为哈代进一步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首先,哈代奠定了自己作品的乡村主题。虽然在这部小说中,哈代尚未采用他后来的作品中常见的“威塞克斯”这一历史地理名称,但是故事的主要背景却是他的故乡多塞特西北一带的乡村,其实也就是哈代的“威塞克斯”的中心。故事发生地“响水山庄”,以新旧两座庄园主宅第为主要场景。马车夫在接塞西利亚到山庄的途中,把那一地区山川景物特有的风貌一路展现出来。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还跟塞西利亚去体验了热闹欢快的榨苹果汁的场面;经历了山雨欲来的风声雷声;跟随阿尔克利芙小姐游历了碧水、绿树的如画美景;甚至领略了佃农家欢乐的圣诞之夜。哈代以语言为颜料,以故事为载体,绘制出具有浓烈地方风情的山水画。哈代后来还把这部小说第一章开始时的一个地名改为“基督寺”。这是《无名的裘德》——哈代的最后一部作品——的中心舞台。这样,哈代把他的作品联接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再一次像建筑师一样规划了他的所有小说。
其次,在人物描写上,哈代也在这部小说中初露锋芒。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凸显。女主人公塞西利亚绝不是毫无思想的美人胚子,而是秀外慧中,心地善良,感情丰富。与斯普林罗夫划船时,她主动要求不立刻回去,而是划到远一些的地方。她能正视自己的感情,并且主动争取。在人生的迷宫中,她能坚定地遵循自己的原则,正视生活的坎坷,大胆地以女仆的身份去谋生,驳斥她哥哥的虚伪观点。后来由于阿尔克利芙小姐的离间,她对斯普林罗夫产生了误解。但她并没有在曼斯顿的攻势下屈服,只是为了哥哥的病,才甘愿嫁给自己不爱的人,而自己内心则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以至在婚礼上她像“一尊雕像”。这不禁让人想起苔丝宁愿剪掉自己的眉毛,去做最苦最累的活儿,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后来又为了全家人的生存,委身于她所厌恶的阿历克。当然,塞西利亚还做不到像苔丝那样,看到自己追求的幸福被毁得体无完肤,而在绝望中做出惊人之举——杀死仇人,去争取哪怕是瞬间的幸福。与苔丝相比,塞西利亚确显苍白,但这部小说毕竟显示了哈代的创作手法及创作方向,对我们全面了解哈代的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女主人公显然继承了这些在塞西利亚身上初露端倪的性格。淑大胆地蔑视陈规旧俗,与裘德住在一起,一起养育儿女。虽则最后她失败了,但这种反抗精神却是非常强烈的。我们可以由此追寻哈代的创作痕迹。
另外,曼斯顿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坏人。他生长在非正常的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个性。虽然他工于心计,专横阴险,但他又很有男性魅力,同时具备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并有强烈的好胜心及占有欲。所以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杀人犯。阿尔克利芙小姐也由于特殊的经历造就了特殊的性格。哈代后来的作品中的坏人很多也是具有复杂内涵的。
在情节上,哈代从这部小说起就奠定了独有的特色。尤其是他对偶然事件的处理,或者说对巧合的独特安排,在这部小说里已初见锋芒。阿尔克利芙小姐的父亲不早不晚,偏偏死在塞西利亚到响水山庄的第一夜;尤妮斯从曼斯顿处出来的时间分毫不差,恰好听到了塞西利亚和她哥哥的谈话;曼斯顿的前妻“死而复生”的消息,也是不前不后,恰在曼斯顿与塞西利亚举行完婚礼之后传来。像这样许多的巧合改变了人物的命运,也使得故事戏剧性地向前发展。这样的巧合在哈代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一双蓝蓝的眼睛》中埃尔弗丽德和斯蒂芬冲动地私奔时恰好碰到了杰思韦太太;《还乡》中的母亲来时尤苔莎没有开门,恰巧让她在路上丢了性命;《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恰好把信塞进安吉尔的地毯下,使苔丝蒙受冤屈;《无名的裘德》中裘德把淑安排到费劳孙那里工作,本想接近她,却无意中做了别人的大媒。哈代以巧合来安排情节的方法使一些人颇有微辞,觉得这样的描写突出了命运的无常,而忽视了问题的社会性。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手法的另一面。缜密紧凑而又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恰恰是吸引读者的磁石,它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把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感悟,对社会的观点蕴含其中,使人在手不释卷的同时颇受教益。
总之,这部小说所体现的浪漫的想象力,对人物微妙心理的描写,利用巧合和偶然事件来构思情节的能力,以及对田园风光、农村景物的敏锐感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发表的第一部小说,《枉费心机》还预示了哈代创作的发展方向。它不是作者的成名作,却是他的奠基之作。它是哈代在文学道路上的最初尝试,是他全部小说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同他的其他小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研究哈代的小说不读《枉费心机》,就像欣赏一部没有序曲的伟大史诗。所以,不论从欣赏角度,还是从研究价值,向中国读者介绍这部作品都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英国文学中的这块瑰宝奉献给广大文学爱好者,也为促进对哈代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刘春芳
二〇〇二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