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能够信仰的只有自己

最近收到了布鲁克斯·阿特金森的来信,信中主要是布鲁克斯先生对于三部曲的评价。我真挚认真地读完了布鲁克斯先生的每封信,其实我并不在意他对于剧作的评价如何。让我感到莫大欢喜的是他读懂了这三部剧本,清楚我想表达的东西。这三部剧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庆幸布鲁克斯先生也这么说,我敢说每一个真正读懂作品的人都会这么说。不得不说这是我写过最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作品,几乎用了两年的时间。这两年里,我每每都是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松懈。也不要说我是那自卖自夸的“王婆”,是这部作品真正值得这么做。每个人对于剧作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喜好,但是无论他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剧中感受到震撼灵魂的力量。

关于这三部剧作,布鲁克斯先生明确对第一部表现出不喜欢,理由是觉得剧情不够紧凑。我不反对布鲁克斯先生的观点,剧情的确没有特别紧凑,但他不觉得这是必要的吗?我们就拿一篇文章来举例子吧,文章的第一段大都是没什么发展的,有的是简单的一个概括,有的只是故事的一个简单开头,作用就在于为下文或者结尾做铺垫。那么在这部剧作中也是,第一部的主要作用就是暗示剧中人物最后的命运。剧中孟南家族的成员,无论是死去的还是目前还在世的人们,他们的宿命早已被注定。孟南回家和死亡是这部剧作的点睛之笔,这两幕在情节衔接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还有,我跟布鲁克斯先生不同的观点是我最喜欢的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剧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个人特色。我个人一直不能理解希腊神话中《厄勒克特拉》的结局。厄勒克特拉在复仇之后似乎找不到继续生存下去的意义,她的目标也好,目的也罢,都是复仇。为了复仇,她甚至不择手段,可在她达到目的之后,她就像行尸走肉一般生活,漫无目的地走着,根本不知道生活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或者前进后退对她来说也没什么意义。一切都在她复仇的时刻结束了,随之消失的不仅有仇恨还有动力。之后,她过上了人们眼中的安逸生活。这就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希腊人一向最注重善恶惩罚分明,但厄勒克特拉的个人结局并没有体现这一理念。为什么复仇女神对俄瑞斯忒斯做出了相应的惩罚,却放过了厄勒克特拉?放在当下社会以及现在人们对悲剧的精神层面上的理解,厄勒克特拉的这一结局绝对满足不了人们,她应该有一个更加悲剧的退场方式。厄勒克特拉的结局是三部剧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所以大家明白她在剧中的重要性了吧,她甚至是一个悲剧英雄。她没有对她的命运做出任何反抗或者听从,但是这改变了她的宿命。

最后一部深受我喜欢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这部剧最能体现人物的内心。比起前两部剧,它更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不再停留在表面去描写一些东西。如果你们不能理解我的意思,那么一定是我的表达能力欠缺。你们观看之后就会发现,在这部剧中,奥林变得理智起来,这也是他必须做出的改变,这样他才可以直面自己的内心。

亚里士多德先生曾认为观众在观看希腊悲剧时,心中不免会产生怜悯之情,这就会产生一种共鸣,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戏剧具有“净化”的功能。这些东西在现代根本是不适用的。就拿现在人们观看演出或者阅读的时候,即使他们主观地产生了一些情绪,然后心灵就会得到净化吗?不会的。时代不同,价值观与社会趋向也都不同。当时社会人们的追求和现在完全不同,又从哪得来“净化心灵”一说呢?现在人们对希腊悲剧不吝赞美之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有学问的人罢了。希腊悲剧中人们的追求和信仰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毕竟时代相隔太远了。

所以,是到了净化那些传统学说的时候了。当代社会,我们并不信奉众神之类的,我们也没有必须忠于自己的信仰,那些在痛苦中安慰人的话语可能会缓解痛苦,但并不能摆脱它。那些时间久远的戏剧,作为现代戏剧的水平考量范本还可以,但要是祈求从中获得共鸣和思考还是算了。因此,我们要正确面对当代悲剧。我们不再信仰它物,能够信仰的只有自己。在之前的悲剧中,人类都太胆小了,以至于面对黑暗、面对死亡有种不可言状的恐惧。从此改变吧,当代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不要再从久远的悲剧戏剧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悲悼》三部曲的剧情设计的确借鉴了希腊悲剧的一些接受宿命的理念,但只是一些理念,并没有完全用那些道德或者关于神的所谓的道理来对人们进行教导。聪明的观众可以看出,那些希腊神话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贯穿全剧的引导罢了。剧中人物摆脱的那些希腊悲剧的影子,单凭自己家族或自己的命运来演绎对命运的不可抗争。全剧既要摒弃希腊悲剧一贯的想法,还要保持剧作的连贯性与合理性。我简直为写出这种剧作而战斗力爆棚,为自己感到自豪。这也彰显了我们当代人对于宿命的想法,我们不再信奉任何“神”说,只相信自己,我们直面黑暗、直面内心的想法。

布鲁克斯先生说,剧本的一些地方有些重复赘余,这点我并不反对。因为布鲁克斯先生看到的只是剧本的手稿,我之前也提到,我创作的手稿大都是将我所想到的所有东西都写在里面的,之后在定稿的时候我会删减不必要的部分。在演出彩排时,我还会删减一部分不必要的台词。说不定我在彩排期间突然有了更为巧妙的词语来展示人物形象,我一直是尽力将剧作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布鲁克斯先生还提到关于我刻画角色的问题,严谨来说,用“问题”这个词来形容是不准确的。因为布鲁克斯先生赞赏了我对于愚蠢笨拙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他认为我的描写非常逼真。其实描写那些头脑简单、愚蠢笨拙的人物是简单的,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不用复杂的内心想法或者微妙的表情来体现他们心中所想。只需要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浅显的想法就可以,肢体动作足够灵活和自然,能够充分体现一个愚笨的人物形象。所以这种角色对我来说非常简单,如果只是写这样一种角色的话,那么我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的剧本。但不得不说,这些憨厚的小人物形象是不能深刻表达戏剧的意义的,他们只能作为突出深层表现意义的一个衬托者。对于那些我已经十分熟练的描写,再进行无意义的重复将变得毫无价值。创作并不是要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安逸睡大觉,追求的是用更高深的东西来描写更深层的意义。

现代剧作是当代社会下的产物,理所应当地要符合当下生活的意义,刻画的也应该是当下人们的生活。但越是这样,也就越难以精准地演绎出来。我是有决心去写这些的,写那些没困难的、没有任何突破的东西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希望剧作能够将我想表达的东西更加深刻和透彻地显现出来。我不再用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或者平淡的语言去刻画人物,而是期望用人物内心的想法去委婉地展示人物。我相信这样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更富有猜测性,但可能不会很浅显地让人们猜出角色所想,人们对带有扑朔迷离的事物更有兴趣,不是吗?如果你们认为我盲目地追求复杂就错了,我没有忽略人类的本能,更不会本末倒置。我要做的是通过复杂的手法将最基本的东西表现出来。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做,但要用复杂的方法更直接地将其体现可是件难事。如果拿《榆树下的欲望》跟这三部曲相比,无论是对命运的诠释还是对生存与毁灭的争论上,后者都比前者更能彰显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反思。

现在我正给布鲁克斯先生写信,因为没能同他一起去观看《富丽秀》而感到十分可惜,感谢他向我推荐演员。我本人对于音乐剧有偏爱,特别是《富丽秀》。我对这部剧是非常期待的,但当晚我实在抽不开身。所以我再次对布鲁克斯先生做出邀约,希望能在我们双方都有空的情况下见上一面,面对面地交流一下对剧本的想法。 5xdk/v01IyZhXEFuToohGkhdT2mx14PUd8ZnR+cQJFF3Bvs0Jx4OWd6XjKs6CN8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