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reface
前 言

鲁迅和那个时代的战争,这里的“战争”当然主要指的是“文战”,战场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文化界。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强烈的民族危机和莫测的政治纷乱之际,在危脆的国家和懦弱政府之下,各种思想潮流喷涌竞逐;为着替民族和国家寻求一个光明的未来,文化人的战斗精神正史无前例地发挥到极致。鲁迅就是其中最富战斗精神者之一。

在鲁迅的作品中,大量的杂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同他的小说一样,贯穿着一种直面现实的、凌厉的战斗精神;只不过,他的杂文作为战斗工具的作用更为鲜明和强悍,战斗的对象也更为具体。

在笔墨交锋的剑影刀光中,鲁迅“文战”的对象往往多是立场不同,非关私人的交谊,鲁迅对他所处的时代自有他的解读和坚持,而鲁迅的精神立场的鲜明,无论放在哪个时代无疑都是可贵的。同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鲁迅和他的战争的意义都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

关于鲁迅和那个时代的战争,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解读。曾经在一个时期,鲁迅所论战过的对象们,无论在中国的政治还是精神文化领域都无不沦入万劫不复之境。而此后的年代里,在一个时期似乎又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兴起了一股专门捧鲁迅“骂”过的人的风潮,以他们的文化成就来否认鲁迅的批评,如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人。这大概是物极则反的一种现实例证。这种转换反映了时代的现实变迁,但也往往抽离了论战发生当时的实际背景,让历史的风景倍增迷离。应该说这两种极端都是不甚可取的。

历史的云烟渐渐的消散,今天,当我们回望和阅读鲁迅以及他在那个时代所进行的战斗,自有另一番感受。当我们不再脸谱化地看待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还原一个时代的真实情境,这对我们民族的今天无疑更有裨益。

本书试图撷取的是当年鲁迅与他的论敌们交手的一些片段,使今天的我们籍以回顾历史的真实,体味那个新文化与旧体制博命相向、革命与改良竞相上演、理想与现实强烈碰撞的大时代,感受那时候时代的文坛风尚和精神魅力,或对我们的未来不无一种隐喻般的昭示。

书中所录的鲁迅的论敌中,有些人本就是当时中国人文界的翘楚,如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顾颉刚等,有些人因为鲁迅作品在中国大地的广传而为人熟知,如杨荫榆、邵美洵、叶灵凤等。他们身处不同的领域,无可否认的是都在中国近代的文坛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进入过鲁迅匕首与投枪的射程。那么,鲁迅和他的论敌们之间刀来剑往的战争是怎么发端的、来龙去脉如何?你攻我守的回合转换中上演了什么样的故事和精彩?在书中都做了较为详尽的呈现,请大家共鸣。

作者 WRpWj4K2+5MJJc/2WIl/WDAgMFJkIIaVCL2evzhpuVe6cUAI1cSuxUyAxxr5tS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