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70年,身在台湾的梁实秋发表了《关于鲁迅》一文,用相当大的篇幅回忆和评价这位当年的文坛论敌。文中写道:

近来有许多年轻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Q正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单就一部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

在这篇文章里,梁实秋说,一方面肯定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说“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

“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

梁实秋在承认鲁迅的出类拔萃之后,又指出了他所认为的鲁迅的弱点,笔如刀,但却太过消极。或者说,在梁实秋的眼中,鲁迅是一个只发“不满现状牢骚”的人。所以,梁实秋说“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他希望鲁迅不仅发牢骚,还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找到一个解决不满意的“办法”。

曾经有人说从梁实秋的这篇文章里读出了“一代文豪、文界先辈的大度、风度与高度”,其实,梁实秋的这篇文章里是能读出一种天然的优越感的,这种优越感从何而来的呢?这大概又与梁本人的出身有关。正如梁实秋在他的这篇文章中所说,所谓“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他认为鲁迅的“怨恨之气”来源于他的“一生坎坷”。照这样的逻辑,那也就能得出一个结论,梁的所谓“大度、风度”也恰恰来自于他优良的出身、顺畅的人生经历。那么梁实秋本人逃出这个常理了吗?显然没有。而所谓的“文学没有阶级性”的观点、所谓的大度和风度,也就不过是出于一种阶级性带来的优越感而已。

更何况,历史的车轮在滚滚然向前进,每一个历史的重要时刻都有其最有价值的声音和风度。处在近百年前的中国,要改良还是要革命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抉择。改良主义,当然和所有想要当时的中国变得更好的社会改革方案一样,都有其积极和先进的一面,并不能全盘否定,但是,从大的历史趋势来看,中国已经到了非进行划时代彻底革新不可的地步,鲁迅文章中的所谓“革命性”,恰恰是那个时代沉疴已久的中国所需要的。当中国的历史进程已经在热血和抗争的曲折历程中行进到今天,知识精英们更不必仅仅因为当今时代的平庸、以所谓的普世价值而轻易否定鲁迅的价值。 k4wa/XntRRoinZMwO8LmQNRQVT+mZMpXq0ioukyc1ILDjnN5nRXGwBaAkOEAid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