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梁实秋所做最有影响的事,可能并不是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也不是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而是与鲁迅打了九年之久的一场论战。从1927年到1936年,两人围绕人性、阶级性、普罗文学、翻译理念、文艺政策等诸多论题,展开了一场互有攻守的持久论战,直至1936年鲁迅不幸逝世才自然结束。这场论战给读者留下了100多篇文章,多达40余万字,以致后人编有《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一书,记录了论战的全过程。

这场论战乍起时,鲁迅已是当时中国文坛的巨擘,声名卓著,是文学界、思想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之一,而比鲁迅晚来人间22年的梁实秋虽曾写过新诗,被称为“豹隐诗人”,但只是写过一些文学批评、初露头角的新人。当时,他毕竟是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24岁的小青年,知梁实秋者又有几人?可就在这有着极大反差的二者之间却展开了一场论战,二人真可谓是“忘年敌手”。

梁实秋的祖父是官居四品的清朝官员,父亲是首都警界人士,他也可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二代了。梁实秋本人也很聪慧,13岁就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即今清华大学之前身)。在此期间,他与好友闻一多合作发表了《冬夜草儿评论》一书,得到远在日本的郭沫若来信称赞。21岁时,梁实秋留学美国,后进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师从美国著名人文学者白璧德,获得哈佛大学英文系哲学博士学位。梁实秋受到白璧德的影响很深,在他后来的著书撰文上也有意无意带着精英主义的烙印。大概也就是这种烙印,引起了关心普罗大众的鲁迅的反感。

鲁、梁后来的论战,主旨着重于两个问题,一是文学的阶级性和普遍的人性问题;二是关于翻译中的硬译问题。“丧家狗”事件,是这场论点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插曲。虽然论战中还涉及了其他问题,但基本都是论战过程中出现的附带问题了。 SoWrw+10GdoQhiVUMlOkTpzPJvVaND+P2MkaUkM/mwCy1tKEuvSsWZpKU6lSu4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