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总喜欢给人带来不经意的惊喜,有时候有心积攒的期待并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无心插柳的机缘巧合却成就了一番事业。而陈香梅,正是这样一朵出人意料的“仲夏夜梅花”。
作为满清覆灭后的新时代里出生的孩子,陈香梅的诞生却并没能和封建婚姻脱离关系。祖籍福建的陈家在陈香梅的祖父陈晓云一辈经商发家,少年得志的他当上中国招商局局长后,与好友廖凤舒定下了“指腹为婚”的娃娃亲。
在那个以门当户对为标准的年代里,婚姻的诞生更多的是门第的联合与身份的延伸,高门贵族与平民百姓的结合虽然颇有“灰姑娘”情节的浪漫主义色彩,却终究不能在高低贵贱的现实社会中得到益处。
因此,在一男一女同时出生的故事里,行走于招商局的陈晓云和外交官出身的廖凤舒都觉得这段因缘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天赐。
于是,多年后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与母亲廖香词便在长辈的注目下走进了这段看起来理应美好的婚姻。但无论婚礼的场面多么宏大,盛况多么空前,两颗原本就在两个世界里的心还是没能靠拢到一处。
作为长子,陈应荣在十三岁丧父的时候,便被母亲送去伦敦念书,获得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后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同样的,作为廖家的掌上明珠,廖香词的教育水平自然也不会逊色。除了在欧美受过良好的教育,廖香词还在英、法、意等国学习音乐和绘画,对现代艺术有着难得的领悟能力和造诣。
文化的积累让思想得以升华,积贫积弱的中国百姓习以为常的封建礼教也渐渐成了他们眼中最不可思议的行为。和包办婚姻相比,自由恋爱的魅力是巨大的,它让人们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并甘愿为对方献身。
在伦敦,廖香词与伦敦当地的贵族青年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为了自由,她曾经反抗过父亲,也曾经试图逃脱,但最终,新时代的步伐并没能改变旧时代里出来的旧人的思想。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廖香词不得已前往古巴与这个二十年前就确定的“丈夫”完成了婚约。
回眸往昔,廖香词当年的泪水和哭泣早已远去,我们不知道这个曾经如小鸟一样翱翔在蓝天的女子重新回到牢笼时有多么沮丧,但这段婚姻里的不愉悦却是可想而知的。
青春少女的梦幻从此被男尊女卑的生活替换,虽然陈应荣还保留着留学时的洋派作风,但流淌在他血液中关于传统夫妻关系的观念和想法却根深蒂固了。
陈应荣不是愚笨之人,更不是浑浑噩噩的富贵闲人,廖香词对婚姻的不满瞒不过他的眼睛,让他放下一家之主的身份委曲求全地挽回一个女人的心远比沉默不语艰难得多。
作为婚姻的结晶,孩子的出生成为双方父母及陈应荣的希望,但接二连三诞生的女婴却让这个渴望继承香火的中国男人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情绪。
在陈香梅的印象里,祖母是她身边唯一拥有“三寸金莲”的女人。在那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里,男人对女人的全部印象竟然畸形地寄托在一双走不动路的小脚上。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嫁个好人家,陈香梅的祖母才三岁便被长辈强制要求缠上脚布。
剧烈的疼痛直钻心里,可怜的女孩也反抗过,但终究还是父母和那陈旧的习俗占了上风。在这双小脚成型后,陈香梅的祖母果然获得了陈香梅祖父的青睐。于是,因为一双小脚,这女人成了大户人家的正室,曾经在老辈口里流传的“幸福”也因为这场婚姻变成了“真理”。
或许是这段经历的缘故,原先还有反抗意识的陈香梅祖母一下沦为封建礼教最无奈的顺从者。她吃斋念佛,为家庭祈福;守寡后,为了让家族兴盛,又送儿子出国读书;等孩子成家立业了,她又和别的妇女一样,期盼着儿媳能生个男孩儿继承陈家的香火。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被奉为至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也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男人和女人的分工不同,但很少有某个领域或者某件事情直接将女人拒之门外。但从满清脱胎的民国时代却不一样。
那个时候,女人虽然也是独立的生命体,但养老送终、继承香火的事情只有男人可以完成。这种时候,女人连附庸都算不上,只能算“泼出去的水”,或是陈香梅回忆里对女孩最常用的形容:“赔钱货”。
不到两岁,长女陈静宜聪明活泼的个性已经在她弱小的生命里彰显得淋漓尽致,众人的宠爱自然不会少,但陈应荣还是感到遗憾,因为在封建姓氏的“规章制度”里,即便再聪明的女子也不如一个愚笨的男子,因为女孩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某个姓氏的指望。
父亲当年生意失败后纵身一跳的场景还在脑海里盘旋,母亲多年来孤苦伶仃、含辛茹苦将自己拉扯大的景象也是他挥之不去的苦楚。年少离家的他国文能力比不上本土青年,工作上的失利与家事的不如意让他开始厌倦婚姻,甚至厌倦妻子。
环视四周,有身份的氏族商贾会用迎娶小妾的办法解决传宗接代的难题,但陈家显然不能走这条路。除了父亲本身留过洋,对三妻四妾的生活拥有本能的排斥外,廖香词的家族势力和背景也不容许自己的女儿成为陈家的“过气太太”。
于是,陈家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即便这个家庭已经降生了六个女儿,陈应荣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可能出现的“七弟”上,而不去想纳妾的风花雪月。
看着原认为门当户对的联姻成了子嗣绵延的限制,陈应荣与廖香词之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感情的不和睦也让父亲对女儿们的关照开始有了疏离的迹象。
书还在读,课还要上,除了日常生活的供应和创造应有的教育条件,陈应荣并未对姑娘们寄予厚望。或许因为廖香词的缘故,陈应荣突然觉得和建功立业相比,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才是女孩子们最好的出路。于是,他开始将姑娘们人生的出路寄托在上门提亲的公子哥身上。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正是这群他“看不上眼”的六个女娃,却用她们的智慧演绎了战火里的传奇。其中,排行第二的陈香梅,更是用自己的智慧成为了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非凡女性。
多年后,进入垂暮之年的父亲虽然也尝试和定居美国的陈香梅重建父女关系,以此弥补那段最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但过去的忧伤依然挥之不去。
和男人相比,陈香梅的独立和顽强似乎多了一丝无奈的味道。倘若没有父亲的冷漠,父母溺爱下的陈家二小姐或许会在这场包办的婚姻里度过一生,并在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下丧失了与男人争高下的决心和信念,后来那场举世瞩目的倾城之恋和那些震撼人心的事迹也自然无从谈起。
关于爱情,她冲破国籍和年龄的勇气令人钦佩;在事业上,她在种族偏见的缝隙里找到了属于华人自己的位置。战争岁月里,从前线带来消息的她如诺亚方舟里的鸽子一样圣洁美丽;和平年代中,就职于美国白宫的她又用敏捷的思维和无法替代的能力让世界领略到东方智慧的魅力。
如果说世俗里偏颇的观念是仲夏夜难耐的酷热,那么陈香梅便是一株本该在冰天雪地里绽放,却出人意料地盛开在夏天的“梅花”。她的逆势生长,不仅否定了一切的陈规陋习,更为世界提供了敢为天下先的现实范例。
而这,正是陈香梅这株梅花最芬芳、最沁人心脾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