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拉莎德]集勇气、智慧和洞察力于一身。她博览群书,有着非常人般的记忆力,几乎过目不忘。
——《一千零一夜》
在纸的历史中,有一个传说和中国的囚犯有关。故事要从公元10世纪的阿拉伯历史学家撒阿利比说起,他写了一本书,仅书名就令人产生疑问,叫作《好奇娱乐信息之书》。他在书中说道,在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之战中,阿拉伯将军齐亚德·伊本·萨里打败了由高仙芝带领的唐朝军队,之后把中国的战俘带到了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撒马尔罕州首府),命令他们向当地的工匠传授造纸术。所以根据撒阿利比的说法,纸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是一种有价出口商品。他写道:“纸的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每个人都在使用它。”
这个故事的问题在于中亚地区早在公元4世纪就开始使用纸了,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公元1907年证实了这个命题。他在中亚发现了一捆没有送达的纸信,信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313年至公元314年。写信人的丈夫抛弃了她,也没留下钱,于是,愤怒的妻子在信中写道:“我宁愿嫁给猪狗,也不愿嫁给你。”
钱存训认为纸被发明于中亚地区,时间不晚于公元5世纪初。人们认为纸的阿拉伯单词“kaghid”和《古兰经》中的“qirtas”一样,皆根源于中国。也有人把中亚造纸术的发明归功于佛教徒,在公元741年与中国交战前的数十年里,他们在该地区十分活跃。
不管怎么说,中亚地区造纸工艺的完善必定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同于中国纸,中亚纸是由被捶打过的碎布制成的。碎布造纸也不是由中亚人发明的(和往常一样,中国人率先掌握了该技艺),但他们是第一个只用碎布就能造出高质量纸的民族;而在中国的造纸过程中,碎布只是纸浆的成分之一。阿拉伯人给纸上浆的方法有所不同,中国人习惯使用由苔藓制成的胶水,而生活在干燥气候下的阿拉伯人则习惯使用由稻米和小麦制成的淀粉浆。
撒马尔罕是丝绸之路的西端城市,它在公元329年被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长期以来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公元8世纪,来自撒马尔罕的亚麻布纸,即通常所称的撒马尔罕纸——在伊斯兰世界非常著名——也使得这个城市成了东亚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中心。
起初,“Arab”这个单词特指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人。但在后来,伊斯兰教创立者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在麦地那
创建了伊斯兰神权政治,于是,阿拉伯人开始涉足半岛之外的地区,单词“Arab”也开始指代其他一些民族。阿拉伯人在公元634年占领了叙利亚和伊拉克,11年之后,他们又占领了昔兰尼加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
公元660年,倭马亚王朝建立——一个来自麦加的商人家族——并控制了哈里发
,或者说是伊斯兰政府,之后迁都至大马士革
。公元750年,阿拔斯
取代了倭马亚王朝,定都库法
。公元762年,新一任哈里发曼苏尔在库法以北建立了一座集众多宫殿和花园于一体的大都会城市:巴格达。
伊斯兰世界在阿拔斯王朝时期达到鼎盛,这是一个文化和学习的黄金时期。当时他们所统治的帝国疆域辽阔,东至比利牛斯山,西至阿姆河。阿姆河流经中亚,穿过阿富汗,流入今巴基斯坦境内。阿拉伯人在不断扩大疆域的同时,也带去了他们的宗教信仰、科学和文化以传播他们的思想和法律。另外,他们的造纸活动也从未停歇过。
阿拔斯王朝面临着波斯人和北非柏柏尔人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分别在公元660年和公元7世纪末将他们击退。阿拔斯王朝曾试图占领印度,但以失败告终。公元847年,他们控制了西西里,直到公元1072年,诺曼人把阿拉伯人赶出了西西里,后来,阿拔斯王朝试图掌控塞浦路斯和意大利的巴里和塔兰托,但未能如愿。伟大的阿拔斯王朝仅仅延续了150年,之后便分崩瓦解成若干个独立势力。到公元9世纪后期,突厥军控制了哈里发,在公元11世纪之前,巴格达便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随着阿拉伯人不断地在中东、中亚和欧洲开拓疆域,他们也逐渐吸收了一些所占领地区的文化。如今,阿拉伯人在伊斯兰世界中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尽管阿拉伯血统总是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还是很容易接受其他的文化和民族。曼苏尔在建设巴格达时,经常和两个非阿拉伯人进行协商:一个叫诺伯赫特,是波斯人,之前是“拜火教”的教徒;另一个叫玛沙阿拉,是犹太人。穆斯林人口可按多种方式进行划分,如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但逊尼派和什叶派之争是最为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教派分裂。起初,在先知穆罕默德死后,领导权继承的问题存有分歧,这种敌对成了伊斯兰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当今伊斯兰世界冲突、暴力、内战频繁发生的根源所在。
尽管后来的阿拉伯人以其极高的文学修养和作诗水平享誉世界,但早期的阿拉伯人对书写材料的需求却非常小。甚至,直到公元4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他们才开发出一套书写语言,这套书写语言属于腓尼基语系,是一门闪族语言,只有辅音,从右至左书写。目前,已发现的前伊斯兰阿拉伯文字非常少。阿拉伯人确实有很多诗,但都是口头诗。诗人将他的诗背诵给他选出来的弟子听,然后由这些弟子再背熟,同样通过诵读的方式传播给大众。
公元7世纪上半叶,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文字在阿拉伯世界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人们认为《古兰经》是神启示先知穆罕默德所说的话,而那时的穆罕默德也和阿拉伯半岛的大多数人一样,既不识字,又不会写字。于是,穆罕默德就把《古兰经》口述给抄写员。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人们对《古兰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每一本《古兰经》都要达到相当高的准确性。此外,书中字体也必须做到漂亮美观,这也是阿拉伯书法的起源。
穆罕默德生前,世上仅存寥寥几本《古兰经》,因为书中内容大多像诗歌一般,通过口述的方式得以传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穆斯林如此重视记诵。但在公元633年,即穆罕默德死后的一年,许多的哈菲兹(能背诵全部《古兰经》的伊斯兰教徒)在战争中丧命,于是穆斯林领导者开始觉得口述的方式不够可靠。因此,对于《古兰经》的手抄本需求越来越高。从穆罕默德死后一直到130年后的阿拔斯王朝,抄写员开始发挥他们的作用。粗糙别扭的阿拉伯文字变得优雅流畅,书法也极为漂亮。
穆斯林书法家一般都是有着较高社会地位的男子,甚至是贵族,许多人的名字都被记载于自己所处时代的历史中。人们非常敬重书写《古兰经》的书法家们,将他们奉为“圣人”。阿拉伯文草书手写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元10世纪前,数量达到20种,有的手写体弯曲圆润,有的棱角分明,大多是水平排列的。
穆斯林在不断征服的过程中,接触到许多学术中心,每次征服都能增长他们的知识。他们从在中亚的中国人那里学到造纸术和炼金术,从埃及和叙利亚人那里学到数学,从希腊人那里学到与水利工程相关的技术,又在北非、西班牙、西西里岛观察罗马人的土木工程,如造桥筑坝、建造沟渠,以及灌溉工程。
如果阿拉伯人掌握造纸术的时间更早一些的话,那么他们应该很少用到这项技术。但是,阿拉伯人在中亚地区开始造纸之前,一直都在拓展他们帝国的疆域、发扬他们的宗教,并借此来拓展疆域。对于管理帝国的等级体制、他们正在学习的许多东西,以及日益丰富的艺术、科学、文化来说,纸都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资源。
波士顿大学伊斯兰和亚洲艺术教授乔纳森·布鲁姆将“文化社会/素质社会”定义为一个“大多数人能时常读写”的社会,并认为伊斯兰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社会。穆斯林认为文字对于少数社会精英及社会大众来说都是一种特权,不管他们是富有还是贫穷,有宗教信仰还是世俗人士。
阿拔斯掌权之时,所有的东西都还是记录在纸莎草纸上,这种书写材料在阿拉伯人于公元641年征服埃及之后就变得很容易获取了。记录统统被记载在活页纸或卷轴上,直到维齐尔
哈立德·伊本·巴尔马克下令将所有纸莎草纸上的记录誊写到古抄本上(叙利亚人之前就是这么做的)。纸莎草纸不如古抄本,因为它更容易被磨损,所以阿拔斯人效仿叙利亚人,也开始使用羊皮纸。
公元786年,阿拔斯哈里发之子哈伦·拉希德开始掌权。“拉希德”这个名字寓意“公正”,哈伦·拉希德统治了23年,深受人民称赞,名垂青史,甚至于公元19世纪的英国诗人丁尼生曾写道,“明君哈伦·拉希德”。然而,哈伦的统治实际上是残暴的,充满了酷刑和杀戮,但同时他也因对阿拉伯文化的发扬起到了推动作用而闻名,其中一项成就是他的行政官法德尔·亚哈姆推进了各项政府工作,包括将羊皮纸上的记录转至普通纸上,并存入图书馆。
阿拉伯人并没有轻易放弃羊皮纸或者纸莎草纸。他们试着在幼发拉底河沿岸种植纸莎草,雇用尼罗河三角洲的埃及专家们帮助他们研究、生产纸莎草纸。但在后来的时间里,阿拉伯人意识到纸莎草纸并不能满足他们,而轻便、廉价又耐用的纸可以胜任他们的需求。纸还有另一个重要优点:防篡改。羊皮纸和纸莎草纸文件很容易被人改动,但写在纸上的文件就改动不了了。
为了能让纸为己所用,阿拉伯人必须做出改变。在阿拉伯世界中,墨水的生产过程缺乏组织,因为每位书法家和抄写员都制作自己专用的墨水。另外,用于羊皮纸的墨水含酸量较高,容易把纸渗透。但由于阿拉伯人都改用纸了,所以他们开始转向使用油烟墨,中国人就习惯用这种炭黑色的墨水。
手写体也随着纸的变化发生了改变。人们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手写体,字与字之间留有空隙,这样更利于大众阅读和理解。
最早的穆斯林抄写员就是指那些抄写《古兰经》的人,即使在纸被发明之后,他们也固执地坚持在羊皮纸上抄写经文,因为羊皮纸更为持久耐用。但随着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有许多其他作品需要抄写,对于这些作品,抄写员开始选择用纸。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壮大,kutab,即写手,开始成为官僚体制的中心。从理论上来说,他们只是做文书工作的官员,但有些人能成为手握重权的政府助手或顾问。政府文件不仅要在信息量上达到要求,而且要在形式上优雅得体,字体要优美。写手应做到学识渊博,通晓从诗歌、民间故事,再到《古兰经》等各方面的知识。
纸的改变一旦发生,人们对纸的需求就变大了。公元794年,哈里发把中国的工人请到巴格达,让他们建立造纸厂,这样一来,这座城市就具备了独自造纸的能力。说到建立造纸厂,巴格达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座城市坐落在河边,并且有足够多的人口产生碎布。
巴格达造纸厂是由水力驱动的。阿拉伯人从希腊人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利用水力。垂直式和水平式的水车都发明于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希腊工程师、拜占庭人菲罗写了一本关于水车的技术分析书,阿拉伯人或许还翻译了这本书。大约在公元前10年,罗马工程师维特鲁威描述了一种由齿轮传动的下冲式水车,这种水车是垂直式的,车桨由底部的水流带动,这样就驱动了整个水平的车轴。仅仅在几年之后,人们就开发出一种上射式水车,这种新式水车采用木桶来取代以前的车桨,它的驱动原理是用水来推动木桶,而这些水来自水车上其他的木桶里积满而溢出的水。
希腊人率先使用这些水车来研磨谷物,还用其驱动揉面的机器。在公元前30年,中国人将水车运用至炼铁工艺中。罗马人则在船只上安装水车,充分利用水流,之后,阿拉伯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也效仿了该做法。阿拉伯人将所有这些奇思妙想应用到造纸中,一种别出心裁的构想就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应运而生了。水车的使用在纸的历史中是一项关键的创新。从公元8世纪开始,到公元19世纪的工业革命,造纸厂的水利磨坊都是建在河流或瀑布旁的。
有一些巴格达纸被保留了下来,其中有一封寄往埃及的信,写信人来自巴比伦犹太学院,该信现存于剑桥大学图书馆。这封信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信纸用的是巴格达纸,质地偏厚,但顺滑平整。一本公元1000年的《古兰经》也被留存了下来,该书由著名抄写员伊本·巴瓦伯抄写,字体漂亮绚丽,纸张光滑纤薄,可见当时巴格达的造纸技术多么高超,才能制出如此高质量且适于书写《古兰经》的纸张。
在造纸方面,巴格达不能与撒马尔罕相提并论,换句话说,它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压力。造纸厂的数量在伊斯兰世界是受到限制的,因为这些工厂需要流动的水,在沙漠中建不了造纸厂。伊斯兰世界中第三个造纸厂设立在帖哈麦(指阿拉伯半岛沿红海的东南岸),第四个造纸厂设在更远的南部,在大阿拉伯沙漠(今也门境内)以南的河流边。
之后,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出现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那里生产的纸质量出众,广为人知,甚至名扬欧洲,欧洲人称之为大马士革纸。位于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叙利亚城市班比斯也开始了造纸,生产出来的纸叫作charta bambycina,意思为“棉纸”。正因为如此,公元19世纪后期的欧洲人认为阿拉伯纸是由棉制成的,而碎布纸则被欧洲人认为是一项他们自己的创新。
阿拉伯造纸者习惯于在临近城市的造纸村庄工作和生活。大多数的纸都是由大麻或亚麻制成的,这些可以从碎布、麻绳,甚至是未经加工的原材料中提取。麻绳被捻开再切碎后是很好的大麻来源。之后,把切碎的原料浸入石灰,再洗净、晒干。随后,用研钵和研杵进行研磨,制成的纸浆再用水稀释,稀释后倒入盆中。接着把矩形模具浸入水中,这种模具由劈开后的芦苇秆编织而成,有时还会用马毛系住芦苇秆。模具中的成品纸通常是白色的,且有点儿蓬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欧洲人会觉得纸是用棉制成的。
大概在公元900年,在阿拉伯人使用巴格达纸和撒马尔罕纸一个世纪之后,他们开始在开罗造纸。不久后,埃及也证明了自身颇具造纸的实力。埃及人种植了大量的亚麻,再将这些亚麻编织成著名的高质量亚麻布,反过来,这些亚麻布又为造纸工业提供了足够的碎布。开罗不仅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同时也成了一个著名的纸张交易中心,人们在那里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纸张。公元9世纪末期,纸在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纸莎草纸,碎布也随之身价倍增。一段写于公元883年至公元895年的笔记在最后恭敬地写道:“告别纸莎草纸吧。”尽管如此,埃及仍继续生产纸莎草纸,被本国人消费或出口至其他国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13世纪。
讽刺的是,纸莎草纸的生产在埃及告终,反倒是阿拉伯人让纸莎草纸的生产延续了一段时间。这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发现纸莎草是一种野生植物,抑或是他们在靠近锡拉库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部一港市,当时被穆斯林统治)的沼泽里种植了纸莎草。无论如何,在一段短暂的时间里,政府文件仍在使用纸莎草纸,而且西西里岛的人们还出口了少量的纸莎草纸。但是,纸莎草纸的市场需求量非常有限,不久便绝迹了。
然而,羊皮纸在市场中留存了下来,尤其是在埃及。穆斯林、犹太人、科普特基督徒都坚持用羊皮纸书写经文,而且穆斯林和犹太人还用羊皮纸记载家族文件,如结婚协议和离婚协议。在阿拉伯世界中,纸只用了近100年的时间就替代了羊皮纸,到公元9世纪中叶,纸是最普遍的书写材料,不管是用于写信、做记录或是写书。大约在公元1000年之前,羊皮纸都是《古兰经》的书写材料,之后,穆斯林抄写员便改用纸来抄写他们的“圣书”。犹太人则坚持使用羊皮纸,即使在今天,犹太人的《摩西五经》用的还是羊皮纸。
阿拉伯人将不同的纸用于不同的用途。一种特殊的、轻薄的纸被用于信鸽传信。公元1040年,一名在开罗旅行的波斯人惊奇地写道:“卖蔬菜和香料的小贩都会用纸把卖出的商品包起来。”一个世纪后,一名巴格达医生在开罗引起了一阵轰动,因为他声称用来包裹食物的纸是用裹木乃伊的布制成的,贝都因人把这些布偷来,然后卖给了造纸厂。
阿拉伯人,尤其是阿拔斯人,对来自其他文化的人和学问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他们渴望这种交流。《古兰经》中说道,好的穆斯林应该追寻知识,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满腔热情地用笔和纸记录知识,并传扬下去。
哈立德·巴尔马克是曼苏尔的维齐尔,他来自巴尔赫(今阿富汗北部城镇,著名的佛教中心),出自佛教神职家庭。他的整个家族都通晓希腊文化,也正是巴尔马克和他的家族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开展了寻求手稿的活动,手稿一般是有参考价值的,然后他们再将这些手稿翻译成阿拉伯文。这样一来,阿拉伯人就能了解印度的传说、波斯的历史、希腊的逻辑学、数学和医学了。阿拉伯人也开始学习天文学和历法,并翻译了婆罗摩笈多
的著作。
婆罗摩笈多解释了立方和立方根,以及平方和平方根,但他最重要的成就也许是将零和负数的概念带入数学领域。这些成果可能在今天看来很简单,但它们在当时是违背常理的。怎么会有一个数字代表空无呢?如果你有5只羊,拿走5只,还剩多少只?一只都没有。但在数学中,答案是0只。在以后的运算中能再次使用“0”这个数字,负数同理。这些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个数字加上0或减去0,结果保持不变,这是婆罗摩笈多总结出的一条简单的法则,现在的小学生也仍在学习。但一个数乘以0,得出的结果还是0。
哈伦·拉希德21岁时就成了一名传奇将领。甚至他在年仅14岁时,就领导了一场抗击拜占庭人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凭借这一壮举,他赢得了“正义的拉希德”这一荣誉头衔,而这和他的正义感并无太大关系。被选举为哈里发后,他在巴格达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最为宏伟的宫殿和知识宝库,这是一个集图书馆、研究及翻译三种主要功能为一体的中心,同时也会收集并翻译希腊手稿。这些手稿很多都是通过外交联系,从拜占庭皇帝那里取得的,诸如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这样的著作对伊斯兰人的数学思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收集到的作品中还包括阿基米德作品的译作,但希腊语的原作一直没有被找到。第一任图书馆馆长法德尔是一名波斯的诗人,同时也是一名翻译家,其父为诺伯赫特,曾在巴格达建造时期当过哈里发祖父的顾问。
第二任哈里发,即哈伦·拉希德的儿子,在公元813年掌权。他的志向远不止收集和翻译希腊手稿。他于公元9世纪初在巴格达建造了智慧宫,旨在鼓励人们学习希腊文化和印度的数学知识。穆罕默德·伊本·穆萨·花剌子密是早期的智慧宫主管,他极力推崇人们使用印度数字(即从数字0到数字9,包括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十进制),这一做法改变了西方世界。他意识到,用印度数字计算起来比用罗马数字快得多。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计算“32+49”或者“XXXII+IL”,比较一下哪种方式更为便捷。
公元9世纪的数学家花剌子密将数学公式中的抽象概念称为“al-jabr”(代数学),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为“复原”,这是真正属于阿拉伯人在数学领域做出的创新之一。穆斯林对数学的贡献不在于对数学的创新,而是对数学的同化作用。阿拉伯人吸收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思想,并把这些思想整合到一个系统中。他们将在数学中取得的造诣应用至方方面面,从天文学到制作高精度的日晷(人类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阿拉伯人将它们安装在清真寺的墙上)。穆斯林可以通过报时来安排他们一天的日程,这项技术要早早领先于其他社会。据传,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习惯与各方联谊,他曾向查理曼大帝赠送了一个日晷和一头大象,以示友好。
穆斯林学习知识普遍有实用性,甚至是商业方面的考虑。他们痴迷于炼金术,却意外地学会了制作玫瑰香水和其他花草香水,这些香水远销海外,通过丝绸之路走进了中国市场。一时间,大马士革、库法,以及伊朗撒布尔的香水厂发展兴旺。
人们普遍认为穆斯林早在公元8世纪就学会了酿酒,但已发现的最古老酒方却只能追溯到公元9世纪,记载于一本名叫《香水化学及制造》的书中,作者是金特。阿拉伯人最先掌握了酿酒技术,而欧洲人直到公元12世纪翻译了阿拉伯人的相关著作后才学会酿酒。
《古兰经》中最早的相关记载禁止人们在喝醉的状态下参加宗教活动。事实上,《古兰经》中并没有提及酒这一概念,可能那个时候还没有酒,但它却警告人们小心“能够醉人的东西”。我们至今不能确定穆斯林禁酒令发布的时间和地点。“alcohol”(酒精)这个单词就像“algebra”(代数学)、“algorithm”(演算法)、“alfalfa”(苜蓿)和“alchemy”(炼金术)这类单词一样,是阿拉伯词语。阿拉伯语中的前缀“al”就和英语中定冠词“the”的作用是一样的。
炼金术、天文学、工程学和数学仅仅是促成阿拔斯王朝时期各类书籍汗牛充栋的部分原因。那时候,欧洲图书馆的藏书量仅有几百册,例如公元9世纪瑞士的圣加仑修道院,藏书只有400册;还有公元12世纪法国的克卢尼修道院,藏书也不过570册而已。相比之下,那个时期的阿拉伯图书馆,甚至是私人图书馆,藏书量已多达几千册,甚至几十万册。
清真寺是生机盎然的文化生活的中心。阿拔斯王朝的领导者所委派的作品都必须送去清真寺写。作者必须要到清真寺去,请一名抄写员,然后再把作品口述给抄写员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平俗的书籍,甚至食谱,都以一段颂词为开篇,称颂神的伟大和仁慈。作者和抄写员需双腿盘坐在地上,一起完成著作。
在阿拉伯文化中,如能把口述文献写下来,对于作品本身来说是一种荣耀。这表明作品本身非常重要,应当留存下来给后代传阅。在阿拉伯文化中,文字在物品上或建筑物上随处可见。自从伊斯兰教效仿犹太教禁止出现人类和动物的表征符号后,文字成了最主要的视觉艺术。
公元2001年,考虑到被摧毁的图书馆及书籍所遭遇的其他灾难,伊斯兰学者乔纳森·布鲁姆估算出,人类至今已发现的手稿数量为60万份,而这些仅仅是已出版的图书中很小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开始制作书籍是从《古兰经》以及研究伊斯兰法和伊斯兰教分裂的神学书籍开始的,这些书籍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帮助我们了解逊尼派教徒、什叶派教徒和伊巴底斯教徒(主要集中于伊拉克的巴士拉)之间的区别。后来,一向用口头法令治理国家的政府决定将这些条律编成法典,导致了许多关于民法和宗教法的书籍的出现,并使它们之间发生了冲突。随着政府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书被写入行政文件中。随后的历史故事书籍、关于阿拉伯语言及语言学方面的书籍也同样如此。
和阿拉伯文化一样,波斯文化实质上是由诗歌决定的。公元10世纪的波斯统治者担心被阿拉伯征服之后,波斯文化会灭绝,于是委任菲尔多西创作伟大的波斯史诗。菲尔多西每作一行诗,苏丹(某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就会给他一枚金币。按行数结算报酬有时不太安全——菲尔多西总共写了5万行诗,使得他的作品《列王纪》成了历史上最长的诗。但那只是各种开销的开始,因为抄写员也按照行数收取报酬。再加上纸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苏丹又坚持使用最易获取的中国纸,这一举措可能被视作对阿拉伯人的故意怠慢。《列王纪》成了波斯文献的核心经典,书的标价较高,但会定期出版,官方宣讲者常常会读一些选段给大众听。公元20世纪70年代,一本公元1530年的《列王纪》被拆分后按页售卖,这本书是中东历史上保存最为完好,且带有插图的手稿。公元2006年,仅一页《列王纪》就能在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出170万美元的高价。
在纸上作诗已成为一种传统,但在那之后,诗歌仍保留了它本身鲜明的口口相传的特点。人们开始公开地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无论是神圣的或是渎圣的,高雅的或是低俗的,清真寺也成了读书的最佳场所。一方面,在穆斯林文学经典中,诗占有最崇高的地位,并且诗歌常被人记诵于心。另一方面,故事、小说则被视为大众文学。小说的读者一般都是粗野的工薪阶级。和土耳其一样,埃及的说书人有自己的协会,他们一般都在咖啡馆里讲故事。尽管如此,哈里发仍希望可以把一切东西都读给大众听,包括已写成书的小说故事。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一千零一夜》了,这本书收录的故事一开始都是口头上的,之后才被记录下来。每个收录版本之间或多或少会有些不同。最早的一个版本被发现于叙利亚境内,但只是开篇页的一个小片段而已,时间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初期。到公元19世纪后期,理查德·伯顿爵士开始将他发现的故事进行汇编,并翻译成英文。完成后的作品多达16卷,总共包括468个故事。来自法国的一个早期版本只有6卷。学者们普遍认为故事的数量远比我们知道的多。故事的作者和记录者不计其数。阿拉伯人说没人可以一直坚持读完这本书,虽然故事的结尾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
在一些故事中,明智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会以一个角色出现。有些故事像神话故事,有的则像寓言故事,还有的故事充满了色情,甚至淫秽。色情文学、性手册、“下流”小说是另外一种阿拉伯文学类别。《一千零一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部色情文学。书的前言讲的就是一个古代国王的神话故事,他的名字叫山鲁亚尔。他的妻子在和一名厨务人员通奸时被他抓了个现行,于是他就把妻子处决了,因为不愿承担再次被背叛的风险,从那之后,他只和处女做爱,然后第二天就把她们的头砍掉。
在山鲁亚尔夺取无数女子贞操并将她们斩首后,维齐尔的女儿谢赫拉莎德违背了父亲的意愿,自愿成为山鲁亚尔的下一个情人。她最终还是和山鲁亚尔同房了,但在那天晚上,她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并没有讲完,处决也因此拖延了。国王很想把故事听完,就让她再活一个晚上,可当天晚上她又没有把故事讲完。就这样,夜夜循环往复,因为她的故事里总有另外的故事。整个过程延续了两年零二百七十一天,正好是一千零一个夜晚。那时候,她已经为他生下几个孩子了,国王也决定不处决她了。
故事的假设将谢赫拉莎德描写成一个冰雪聪明的女人,书中介绍到,她不仅知识渊博,博览群书,而且有超群的记忆力。阅读的目的就是记忆。好的记性就如开悟之钥,而这种悟是先于开化社会的思想。
阿拉伯人很喜欢讨论食物。文学选集的主题经常离不开食物。在贵族作的诗中,很多都和食物有关,有的诗人甚至成了有名的食物诗人。关于食物的散文也非常普遍。事实上,有的文化人甚至抱怨此类篇幅过多。公元8世纪的古杜斯(一名反叛的思想家,在公元783年的一场抗议“异教徒”的运动中被哈里发马赫迪处死)曾抱怨道:“如果你写一些关于鱼和蔬菜的东西,你将收获(公众)眼中的赞赏,但如果你解释真正的科学,他们会很反感,觉得无聊。”
在阿拉伯世界,许多关于食物的文章都是在写富人的食物,今天的西方世界亦是如此。正如当今的阿拉伯美食一样,烹饪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你必须熟悉各种各样的调味料,而且步骤还非常多。也正如今日的时尚餐饮一般,想要大胆地创新,烹饪就需要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改变。有一道菜叫“瓶内煎蛋卷”——鸡蛋在瓶中被煮熟,直至变硬,然后再敲碎瓶子,这样鸡蛋的形状就像一个瓶子了。还有一道菜叫“假大脑”——把捣碎后的肝脏和肥肉(主要是剁碎的肝脏)塞入铜管中,煮熟后倒入盘中。有人告诉我们,这道菜“不管从卖相还是从味道上来说,都和真正的大脑非常相似”。
食谱很受人们的欢迎,但这些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食谱。公元前4世纪,阿切斯特亚图(希腊人,住在西西里岛的古希腊殖民地杰拉)写过一本附有食谱的食物书,书名为《奢侈的生活》。公元1世纪时,一个名为阿比修斯的罗马人也写了一本小食谱。到公元2世纪,马可·奥勒留,即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的医生盖伦写了一本书,这本书被人称作第一本介绍西方健康食品的书。伊斯兰帝国是首个生产出如此之多食谱的国家,只是保留下来的很少,但文献中关于“食谱”的参考资料却非常丰富,历史学家可因此假设当时有非常多的食谱。哈姆达尼在公元945年时曾写道:“比起食谱中的食物,人们更倾向于也门真实的食物和饮品。”一本公元988年的书专门给调味料列出了参考书目,可惜这些书没有一本留下来。
公元1226年,一个名叫穆罕默德·伊本·哈桑·伊本·穆罕默德·伊本·卡里姆·卡提卜·巴格达迪的巴格达人写了一本食谱。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整个家谱,包括了穆罕默德祖先的名字,还有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我们知道他喜欢美食,并且名字引用自《古兰经》,但这并不能排除他是一个世俗享乐主义者的可能性,我们对其他信息一无所知。按照惯例,他在书的开篇会这样写:“以仁慈的神为名。”接着,他就开始介绍阿拔斯时期的菜肴:
人生的快乐可以被分为6种,即食物、饮品、衣服、性爱、香气和声音。其中,最为高尚和重要的就是食物。
穆罕默德·伊本·哈桑总共写出了164篇食谱,这些食谱在工业革命末期才被人们发现,写作风格偏叙述性,不像是俗话堆砌而成的。以下是一篇食谱,没有具体指明是哪种肉类,但通常是指羊肉。
将肥肉切成块,中等大小即可,再放入炖锅中,加上适量的水和少许的盐,水没过肉即可。开火煮熟,再放入调味料包,包中有干香菜、姜、胡椒,还有磨细后的丁香粉,再加上几片肉桂。之后,把掺好调味料的红肉切碎,切成块状烤肉。这时炖锅已经烧热,放入肉块,肉熟之后,立即把调味包取出。之后把香橼去籽,把果肉里的汁挤入锅中,在肉上浇上葡萄汁,量为香橼汁的四分之一。开火煮上一个小时。把甜杏仁去皮、切碎,加入适量的水,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糖,让肉变得更加香甜,根据个人喜好也可以加入糖浆。将炖锅放在火上,让其自然入味。撒上一些玫瑰水,用干净的布把锅边擦干净,菜就可以出锅了。
还有一个剩菜的食谱,名字叫qaliya al-shiwa,意思为“烤肉”。
将昨天吃剩的烤肉取出,切成小块。在煎锅中倒入芝麻油,烧热,之后把肉倒入锅中翻炒。当肥肉变得松软时,放入切好的香菜、孜然和肉桂。如果喜欢吃酸的,可以加点儿红醋。荷包蛋可作为配菜,不加蛋的话,也可以加一些柠檬汁,但不能加醋。小火慢炖一个小时,让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出锅了。
在欧洲人开始吃甜品之前的几个世纪,阿拉伯饮食文化中就有了甜品的食谱。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阿拉伯人就已经种植了甘蔗,而欧洲人没有。以下是哈瓦(类似于牛轧糖)的制作方法,阿拉伯世界和地中海世界的制作方法非常相似:
把糖放入水中溶化,开火煮沸,直至凝固。之后取出,放在一个柔软的表面上冷却。然后用一根铁棍——铁棍的一头是软的——插进糖里,双手拉扯糖,直至糖变成白色,再放置在表面上。接着,把糖揉成开心果状,再切成小条或三角形状。根据个人喜好将其着色为藏红色或者朱红色。可加入少许杏仁、芝麻或罂粟,口感更为酥脆。
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富裕的社会,但就在其发行后大约30年,蒙古人入侵并洗劫了整个巴格达,图书馆也被烧毁了,阿拔斯王朝的黄金时代就此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