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恺撒在意大利,而他的军团驻扎在冬营地时,屡屡有谣言传来,称占高卢地区1/3面积的贝尔盖的所有部落 (这在前文有提及) 正在结盟蓄谋反对罗马,他们彼此间还交换了人质,拉比耶努斯的来信也证实了这一消息。据说他们结盟的原因有二:第一,他们担心一旦高卢其他部落被征服,罗马军队就会起兵征讨他们;第二,他们还受到部分凯尔特高卢人的煽动和蛊惑。这些高卢人中,一部分是因为不愿看到罗马军队在高卢过冬并长期驻扎此地,认为这与当初的日耳曼人并无二致;另一部分是生性不安分,唯恐天下不乱,希望政权易主。这其中还有一些冒险分子在作祟,因为在高卢,若某人有权有势,或有能力雇佣军队,通常就可以称王称霸;但贝尔盖若是在罗马人的统治之下,这些人就很难如愿。
(2)这些告急信函惊动了恺撒,他在意大利新征了两个军团的兵力
,并于当年春季派副将昆塔斯·佩狄尤斯率领这两个军团远赴高卢,他本人也在粮草备妥后赶往军中。他又向塞农人和与贝尔盖人相邻的其他高卢人部署任务,命令他们去了解贝尔盖人的动向,及时回来汇报。由此所获的信息都出奇的一致,大家众口一词,称贝尔盖人正在招兵买马,集结队伍。恺撒觉得情况紧急,不容耽搁,必须马上出兵。备好粮草之后,恺撒便拔营起寨,不过两周时间,就到达了贝尔盖人的边境。
(3)恺撒行军神速,他的到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贝尔盖部落中距离凯尔特高卢最近的雷米人,派部落首领依克契乌斯和安德康朴求斯担任使者,来见恺撒,称愿将人口和全部财物通通交给罗马人,供其支配,受其保护。他们自称并未和贝尔盖人串通谋反,反抗罗马人的事与其无关,无论是交出人质,还是受制调遣,他们都随时听命。他们还请恺撒进入他们的要塞,为恺撒提供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应。据他们讲,其余的贝尔盖人都已全副武装,与住在莱茵河高卢这边的日耳曼人沆瀣一气。这些人已然丧心病狂,就连他们的兄弟之族和血亲、享受同样权利、服从同样法律、受到同一国王管辖的苏埃西翁人苦苦相劝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得听之任之。
(4)恺撒继续询问有哪些部落进行了武装,具体人数和作战能力如何。使者告知,贝尔盖人多数是日耳曼人的后代,在很早以前就渡过了莱茵河,看到这里土地肥沃,便把原有居民赶走,自己鸠占鹊巢定居下来。在半个世纪之前,当全高卢都被辛布里人和条顿人统治时,只有贝尔盖人寸土不让,将入侵者挡在自己境外,这些往事令他们对自己的军事力量引以为豪。雷米人又说,关于贝尔盖的人数,他也了如指掌,因为他们与这些部落间还有通婚和血缘关系,所以能完全掌握各族在全贝尔盖大会上承诺的派兵数量。在他们中间,贝洛瓦契人在勇悍、势力以及人数方面都最具优势,可以征集到10万人的军队,并承诺其中有6万人是精兵强将,但同时也要求把全军的作战指挥大权交给他们。
苏埃西翁人是雷米人的近邻,领地辽阔,物产丰富。他们曾有位国王叫作狄维契阿古斯,人们至今都记忆犹新,那曾是全高卢最强大的国王,不仅统治了大部分贝尔盖地区,甚至连不列颠岛也纳入治下。现在的苏埃西翁王是盖尔巴,由于他为人正直、能力卓著,大家已经同意把本次作战指挥权授予他。他有12座要塞,答应出兵5万。内尔维人也答应出兵5万,他们被认为是生性最为凶悍的勇士,居住地位于最北边。阿特雷巴特人会出兵1.5万、安比亚尼人1万、莫里尼人2.5万、门奈比人9 000、卡莱特人1万、维利奥卡瑟斯人和维洛曼杜伊人共出1万、阿图阿图齐人1.9万,至于通常都被合称为日耳曼人的康德鲁西人、厄勃隆尼斯人、卡埃洛西人和帕埃曼尼人,估计还会出动4万人之多。
(5)恺撒语气亲善地安抚了雷米人一番之后,请他们把所有议事会成员都召集到自己这边,并把首领的子女交出作为人质。他的所有命令都得到认真执行,逐一照办。接着,他强调了埃杜维人狄维契阿古斯对罗马和高卢的共同安全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他实现分兵制敌,从而避免与敌人的全部兵力作战。恺撒认为,若想实现这一点,只要埃杜维人能把军队带进贝洛瓦契人的领土并开始胡作非为即可。狄维契阿古斯接到命令,立刻转身离去。恺撒的侦察兵和雷米人都前来汇报,所有贝尔盖人已完成队伍集结,正向我方行进。恺撒迅速带领部队渡过雷米人边界的埃纳河,在河边安下营寨。这样,营寨就有一面受到河流的掩护,可以确保敌军无法从后方偷袭,同时雷米人等各部落送来的给养,也可以安全运抵营地。这条河上有一座桥,他在桥头安排了重兵把守,同时还派副将昆塔斯·提图鲁斯·萨比努斯带领六个步兵大队留在河的左岸。恺撒还下令军营周围要修建12英尺高的壁垒,还要挖一条18英尺宽的战壕。
(6)离营寨8英里以外,有座雷米人的毕伯拉克斯城。贝尔盖人在进军途中突然调头直奔那里,攻城的势头很是猛烈,当晚的防守非常艰苦。贝尔盖人的攻城方式和其他高卢人毫无二致:先用大量人马把整段城墙团团围住,再用密集的石块从四面八方向城墙上掷去,把防守士兵统统赶走,然后手持盾牌护头,逐渐逼近,破坏工事。因为投掷了大量石块标枪之后,城墙上已经空无一人,所以这一战术屡试不爽。当夜幕降临,围攻暂告一段落时,守城的总督依克契乌斯——同时也是罗马贵族,在雷米人中享有很高声望——起初曾作为求和代表见过恺撒。他派人告诉恺撒,如果不派救兵,这座城就保不住了。
(7)刚过午夜,恺撒就以依克契乌斯派来的信使为向导,派努米底亚
和克里特的弓箭手以及巴利阿里的投石兵前去救援。他们的到来使得雷米人士气大振,激起了大家守城抗敌的热情,使敌人的梦想落空。因此,贝尔盖人在城边稍做停留,把城镇周边洗劫一空,把沿途村庄和房舍付之一炬后,就带领全部兵力直奔恺撒营地,而且就在相距不足2英里处肆无忌惮地安营扎寨,从炊烟和营火来推测,他们的营地宽约8英里以上。
(8)因为贝尔盖人的军事实力不俗,并以骁勇善战著称,所以恺撒起初并不打算与之正面交锋,而是每天用骑兵骚扰对方,试探敌军虚实,看他们与我军的实力差距。恺撒很快便发现对方和我军不相上下。同时,他看到自己营寨前面的空地非常利于排兵布阵,因为扎营的那座小山宽度适宜,若排开阵势,正好有一边面对敌军,而山的两侧很陡,只有正前方形成一个小坡,缓缓降为平地。恺撒下令在山两侧各挖了一道长约650码的壕沟,与布阵方向呈直角方向,壕沟两端都要建起碉堡,并配有弹射器,以免敌军利用他们数量上的极大优势,乘双方交战之际从侧面包抄。安排妥当后,恺撒把新征的两个军团留在营中,作为援军以备不时之需,其余六个军团都安排在前线严阵以待。敌军也同样出营布阵,准备作战。
(9)两军之间有一小片沼泽地。敌军静候在沼泽旁,寄希望于我军渡过沼泽。我军也严阵以待,敌人若敢贸然率先渡过沼泽,我军就会抢占先机冲上前去,将之击溃。与此同时,骑兵的骚扰战在两军间也从未间断。看到双方都不肯率先渡过沼泽,恺撒便决定乘我军骑兵占上风之际,暂且收兵回营。随后,敌人立刻从作战地点火速赶往埃纳河。前文提过,这里是我军营地后方。他们发现一处浅滩,于是就尝试着把部分军队移师对岸。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伺机突袭,攻下恺撒副将萨比努斯守卫的营寨碉堡,并拆毁桥梁,就算不能实现全部计划,至少也可以在雷米人的领土上横行肆虐,切断我军给养。
(10)恺撒从萨比努斯那里获悉此事,就派所有骑兵、轻装的努米底亚人、投石兵和弓箭手迎上去,双方激烈交战,正在艰难渡河的敌军被我军杀掉大半。其余敌军毫无惧色,跨过同伴的尸体勇往直前,企图继续渡河,却被大量投石击退,也有个别敌军成功渡河,却被我方骑兵大队团团围住杀掉。
敌军意识到无论袭击毕伯拉克斯城也好,渡河也罢,他们都毫无胜算,而且我军也不会冒险到地形不利处作战,加之敌军粮草供给紧张,因此他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各部最好还是原路返回,静观其变,看谁的领土首先遭到罗马军队袭击,其他人再迅速从各地赶去救援。这样,在本土作战,占据地利人和,军需粮草供应都不成问题。除却诸多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促使他们做出上述决定,即他们获悉狄维契阿古斯率领埃杜维部队已经接近贝洛瓦契人的领地,他们个个归心似箭,急于返回以解燃眉之急。
(11)敌军主意已定,就在当晚午夜前后拔营起寨,一时间人喊马嘶,乱作一片,既无组织,也无号令,大家都想尽早回家,急着上路,都顾不了那么多。与其说是撤兵,不如说更像是溃逃。
侦察兵立刻将此消息报告了恺撒,但因为不了解对方具体撤兵的原因,恺撒恐其中有诈,担心中对方埋伏,故而按兵不动。天亮时分,对方撤军的消息得到巡逻部队证实,他才派骑兵前去骚扰敌军后队,阻挠敌人撤军,并由昆塔斯·佩狄尤斯和卢契乌斯·奥卢库勒乌斯·科塔两位副将率所有骑兵追击敌军。接着,又命另一员副将拉比耶努斯带领三个军团紧随其后作为接应。他们袭击敌军的后队,一路追杀数里,使得大批逃亡的敌军命丧黄泉。当敌军后队被我军赶上,停下来奋勇反抗时,敌人的前军却认为后军可为他们的逃亡争取时间,就全然不管形势危急,也顾不上听从指挥,只是自顾自地一味狂奔,一听到拼杀呐喊声,就愈发溃不成军,各自逃命。
这样,我军所向披靡,砍杀无数,直到夜幕降临方才停止追赶,受命班师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