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显明美德,源于自我

【原典】

《康诰》 曰:“克明德 。”《太甲》 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 曰:“克明峻 德。”皆自明也。

【注释】

①《康诰》:《尚书·周书》中的篇名。

②克明德:克,能够。明,崇尚。《康诰》篇原句为:“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是赞扬文王的话。

③《太甲》:《尚书·商书》中的篇名。

④顾是天之明命:这是伊尹告诫太甲的话。

⑤《帝典》:即《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篇名。主要记叙尧、舜二帝的事迹。

⑥峻:《尧典》中原作“俊”,是“大”的意思。据《尧典》原句为“帝典曰若稽古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译文】

《康诰》里说:“做人要有崇尚光明的德行。”《太甲》里说:“把上天赋予的阐明美德的使命牢记在心。”《帝典》里也说:“能够使伟大崇高的德行显明。”这些书上说的都是要求人们从自身出发,时时自省,处处显明光明正大的德行。

时时自省,以显明光明正大的德行

《康诰》章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弃邪恶的诱惑。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还是东方佛教的“修行”,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这就是说,“明明德”的关键在于“自明”。

“皆自明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做不好的地方要学会反思、自省。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曾参,即曾子,《论语》中收集有他说过的这样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说他得孔子的真传当不为过。“四书五经”的“四书”中的《大学》就是他所著,据说《孝经》也是他的著作。可见曾子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在儒家思想史上他也算得上是一个有重要贡献的人。

曾子所说的“三省”虽然是普通寻常的事,但确实是容易忽视的事。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行。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古训。遵循这句古训,对自己的思想言行及时反省,可以达到察得失、明事理、促提高的目的。只有不断地反省自我,努力做到“慎独”,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明代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所以,常常检点约束自己是一个人必修的功课。”张瀚听了这些话,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论,终身不敢忘记。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有些人,起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经不住酒绿灯红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这都是因为不能事先防范而造成的恶果。由此可见时时“自省”是多么重要。

“自省”这个词在《论语》中多次谈到,孔子的用意就在于要求孔门弟子们要每时每刻地自觉反省自己,注意进行自我批评,以使自己的行为举止能够中规中矩,合乎儒家的礼仪。两千多年来,为了达到“明明德”境界,人们对这句话多有引用,把它当成是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督促自己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的座右铭。 xUiKx2dWKkAyICXuIdsRsxrq+bQNzuHIL8xwaLE5hFB/dziodEv4g05bwGj5JK6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