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和《三略》均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是反映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也就是姜太公吕望(姜子牙),后世人不断对著作人为谁提出质疑,现代普遍认为此书大致创作于战国时期。
《六韬》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全书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形式编著而成,涉及治国、用兵、战术等各个方面,对指导战争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由此可以看出,《六韬》在我国乃至世界军事典籍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六韬》包含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六十篇,近二万字。卷一《文韬》有《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十二篇,主要讲治国用人的韬略;卷二《武韬》有《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五篇,主要讲治理天下、夺天下的韬略;卷三《龙韬》有《王翼》、《论将》、《选将》、《主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十三篇,主要讲军事用人、军事指挥、将帅才干及用兵作战的方法;卷四《虎韬》有《军用》、《三陈》、《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十二篇,主要讲武器装备、布阵、探知情报、特殊条件及情况下的作战方法;卷五《豹韬》有《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八篇,主要讲在各种特殊地形、特殊情况中作战的战术;卷六《犬韬》有《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十篇,主要讲士兵的选拔训练、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相传作者为秦汉时期的隐士黄石公,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功,遭到追捕,被迫躲藏于下邳(今江苏邳县)。他在这里遇见一位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也有说是《黄石公三略》)。张良得书后精心钻研,助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大汉政权。但据考证,《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初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
《三略》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思想,其中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等等。与前代兵书不同的是,该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
同《六韬》一样,《三略》也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武经七书》编入,成为世界各国将领必读的书籍之一。
《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三个部分,里面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上略》字数占全书的一半以上,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内容可概括为“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主要讲收揽人心的重要性,强调民本和兵本思想,其次还有对将帅的要求,以及举贤除恶,辨别奸雄;《中略》的内容可概括为“差德行,审权变”,主要讲军队的统率和用人,君臣的德行和威严以及霸者的权术;《下略》的内容可概括为“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主要讲仁德、求贤尊贤以及让民众安宁顺服的重要作用。
本书在校译之时参考了多个版本,力求做到注释详细准确,译文通俗易懂,并且在每篇的开头设有题解模块,使文章的意思一目了然,以方便阅读。此外,本书还收入两篇附录,分别为《姜太公传略》和《黄石公传略》,作为资料补充,帮助读者了解姜太公和黄石公的生平经历。
解译者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