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德”是修身养性的甘霖

【原典】

道生之,德畜之。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译释】

道生万物,而德是蓄养万物、修养身心最醇美的甘露。

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如果这辈子不想以一具行尸走肉的状态立于世上,就必须时刻与“德”为伴,让“德”滋养自己的一生。

让“德”滋养自己的一生,很简单,通俗地讲,就是一辈子做个好人,一辈子与人为善。这话说时容易,可是要真正实践它并不容易。“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层次的哲理。

解读

以德修身,日行一善

修身本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说你做了一些惊天动地的好事就算修成正果了。再说,做惊天动地的好事也确实需要环境和机遇,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的。可人性本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小善举并不难。

他的父亲是位大庄园主。

7岁之前,他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他所生活的那个岛国突然掀起一场革命,他失去了一切。

当家人带着他在美国迈阿密登陆时,全家所有的家当,是他父亲口袋里的一沓已被宣布废止流通的纸币。

为了能在异国他乡生存下来,从15岁起,他就跟随父亲打工。每次出门前,父亲就这样告诉他:只要有人答应教你英语,并给一顿饭吃,你就留在那儿给人家干活。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海边小饭馆里做服务生。由于他勤快、好学,很快便得到老板的赏识。为了能让他学好英语,好心的老板甚至把他带到家里,让他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一天,老板告诉他,给饭店供货的食品公司招收营销人员,假若他乐意的话,自己愿意帮助引荐。于是,他获得第二份工作,在一家食品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

临去上班时,父亲告诉他:“我们祖上有一条训诫,叫‘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祖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事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现在你到外面去闯荡了,最好能记得。”

也许就是因为这四个字吧,当他开着货车把燕麦片送到大街小巷的饭店时,他总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帮店主把一封信带到另一个城市,让放学的孩子顺便搭一下他的车。就这样,他乐呵呵地干了四年。

第五年,他接到总部的一份通知,要他去墨西哥,统管拉丁美洲的营销业务,理由是这样的:该职员在过去的四年中,个人的推销量占佛罗里达州总销售量的40%,应予以重用。

后来的事似乎有点顺理成章了。他打开拉丁美洲的市场后,又被派到加拿大和亚太地区;1999年,被调回了美国总部,任首席执行官。

就在他被美国猎头公司列入可口可乐、高露洁等世界性大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候选人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竞选连任成功后宣布,提名卡罗斯·古铁雷斯出任下一届政府的商务部部长。这正是他的名字。

后来,卡罗斯·古铁雷斯这个名字蜚声世界,然而,世人很少知道古铁雷斯成功背后的故事。《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的一位记者去采访古铁雷斯,就个人命运让他谈谈看法。古铁雷斯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某一次大行动;我认为更多的时候,取决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善举。”

之后,《华盛顿邮报》以“凡真心助人者,最后没有帮不到自己的”为题刊发了一篇报道,在这篇报道中,记者说,古铁雷斯发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简单的武器,那就是“日行一善”。

就是这么简单,日行一善,不论大小,以少积多,以小积大,最终会改变你的命运。 0Xe8GCkp+tn9Wr4wXROMGMpejxAZ7q+IMNULjpX5+VuVpYmwxGsHz0cVRkuF674k



第三章
养心之道:纯真、幸福是根本

面对滚滚红尘,多少忙碌的现代人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渐渐僵化成一台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进而身心交瘁、疲惫不堪。这样的生活绝对谈不上快乐,而没有了快乐,就没有了幸福感,生命又有何意义?在几千年前老子就看透了这一切,于是,他告诉人们,简单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强求,不要用尽心机去算计他人,让一切回归质朴,那么在世俗中就可以永葆清新、宁静、快乐的心境。 0Xe8GCkp+tn9Wr4wXROMGMpejxAZ7q+IMNULjpX5+VuVpYmwxGsHz0cVRkuF674k



1 超然旷达,宠辱不惊

【原典】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

【译释】

宠代表利益和灾祸,得到也心惊,失去也心惊,这就叫作“宠辱都会让人心惊”。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倘若过于在意荣辱得失,那么在得到和失去时都会心惊——没有时怕得不到,凭空得到后又怕失去。人们一旦整天生活在得失的心惊之中,没有病也会被折腾出病来的。

古人云:世事如庭前花,花开也有花落,又如天边云,云舒也有云卷,何必患得患失,终日萦挂于怀呢?观世间万事,既得之,则安之;既失之,亦安之。不患不得,亦不患得而复失。这是一种自然、旷达、超然的人生智慧。

解读

若能一切随它去,便是人间自在人

佛陀时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在山林里参佛打坐,不知不觉中他喊出:“快乐啊!快乐啊!”佛陀听到了就问他:“什么事让你这么快乐呢?”跋提王子说:“想我当时在王宫中时,日夜为行政事务操劳,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又要担心自身的性命安全,虽住在高墙深院的王宫里,穿的是绫罗锦缎,吃的是山珍海味,多少卫兵日夜保护着我,但我总是感到恐惧不安,吃不香睡不好,现在出家参佛了,心里没有任何负担,每天都在法喜中度过,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说有情之人因为有执着、有牵挂,对拥有的一切都足以产生恐惧。比如一个人拥有了财富,他会害怕财富的失去,想法子保存它;拥有地位,害怕别人觊觎他的权位;拥有色身,害怕死亡的到来;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怕弄脏了;谈恋爱,害怕失恋;拥有娇妻,害怕被别人拐去或跟谁跑了;黑夜走路,害怕别人暗算;在大众场合说话,害怕说错了丢面子。总之,对拥有的执着牵挂,使得我们终日生活在恐怖之中。

智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就像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智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

正如庄子所说:“至人无己。”

“无己”即破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功名的束缚,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所主张的超脱,实际上是摆脱了一切之后的无知无欲,表现在人生理想上,那就是“无名”,即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独善其身。

庄子对天地精神的崇拜固然显得玄虚,但对于现实世界中追求利益以至于忘却了自己的人来说,庄子的宏论和超脱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任何人恐怕都很难做到如庄子所言的那种无知无欲,但效法天地之自然浑成而注重自我心性的保持,能够超然物质欲求之外,也是颇为有益的境界。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的寓言: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而烛火还不熄灭,要和日月比光,不是很难为吗?先生一在位,天下便可安定,而我还占着这个位,自己觉得很羞愧,请容我把天下让给你。”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已经很安定了。而我还来代替你,为求名吗?小鸟在森林里筑巢,所需不过一枝,鼹鼠到河里饮水,所需不过满腹。你请回吧,我要天下做什么呢?”

这寓言是说:天地之间广大无比,而在此之中,人所需又如此的渺小,拿自己的所需与天地相比那不是很可怜吗?那么何不效法天地之自然,而求得心性的自由和逍遥呢。

庄子要给予我们的也许是一种极宏远的宇宙观,让人认识到至广至大的极限处,解脱自我的封闭,超越世俗的小我。庄子的这种宇宙观,难道不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吗?

作为生命的个体,我们存在于万象的生命之中。亦正是作为个体,我们才能时常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世界所具有的伟大和恢宏。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附于文明所创造的一切。在我们看来,我们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了,但实际上,对物的依赖使我们与生命本身、万物自然的联系日趋减弱。追求纯功利所导致的,是生命的相互隔膜和疏远。人生命的联系已不是人与人,而是人与物的联系。

自从你出生以后,就有很多东西标上了你的名字,如金钱物质,但这些东西果真是你的吗?

的确,有了金钱,可使生活更加安定,也可以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尽管如此,有些人仍然不满足于此,只以贮积的增加为乐。我们不是为了金钱物质而生存着的,而是为了生存才有必要拥有那些金钱物质;要活得像个人就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而应该有效地使用它们,成为它们的主人才对。

在日本众石庭中享有盛名的京都山科龙安寺的石庭里,安放着一座唤做“蹲踞”的石制洗手盆,在其表面刻有“吾唯知足”的文字,喻示着的就是知足常乐。 0Xe8GCkp+tn9Wr4wXROMGMpejxAZ7q+IMNULjpX5+VuVpYmwxGsHz0cVRkuF674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