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圣人都知道自己的无知

【原典】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译释】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甚至还要装作什么都知道就是“病”。人只有承认这种病才可以不患这种病。圣人之所以看起来没有毛病,是因为他们总反省自己的毛病,毛病自然就“不治而愈”了。

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是一种很高尚的修养,而不知以为知就是毛病了。老子针对当时的人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病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在对这些病态的人作了剖析之后,又将圣人的“不病”摆在了世人面前,以此进行对照,结果不说自明。圣人怎样呢?“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说,圣人没有毛病的原因是圣人能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加以改正,长此以往,他也就没有什么毛病了。

解读

要有点自省精神

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我,首先要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所以圣人日益完善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都和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生活在大集体中的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首先我们必须克服自以为是的弱点。

可是身边总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便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些人,老子大不以为然,并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秉持这个态度,才能不断地探求真理。

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会生活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自以为了不起,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这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做人难不仅难在要能认清别人,更难在能清楚自己。怎样才能既不盲目骄傲又不妄自菲薄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人也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相互比较中时时自省,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如有人谈到自己的能力时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认识就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修正对自己的认识。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也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道理。要有自知之明,还得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曾称他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反省就是自己把自己作为对象进行审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审判官。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有时解剖别人,但常常更严格地解剖自己。”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古人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还有一些见不得人的欲望。如果成了这些情感、欲望、习惯的俘虏,我们就会变得放荡、荒淫、自私、贪婪、怯懦、粗野,什么坏事和丑事都干得出来,我们就成了披着人皮的野兽,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工作也做不好。因为成就一番事业——“破山中贼”,首先需要破心中贼,需要时时自省。

如果经常在反省中扪心自问: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东西对自己最为重要?自己能否把每一件事做得更好,这样的心路历程将会成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质疑自己的思路和锻炼自己的判断力的最好方法。用这种方法修炼自己,你会变得更强大、更自信,人生的目标也会更加明确。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这样描写农民在麦收时的辛苦劳作:“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还有一个抱着孩子的贫困妇女,因为租税繁重,把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得捡拾散落在田里的麦穗“充饥肠”。面对农民们的艰辛困苦,白居易心中很不平静:“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年底)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想到自己俸禄虽多,却既无稼穑之劳,又没有为国为民做更多的事情,感到十分惭愧。因此,他居官期间,清廉简朴,勤勤恳恳,爱民为民,替百姓办了许多好事。

每个人都会有错误或缺点,只有认真反省才不会在错误和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个道理简单至极,可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这么做。

之所以有很多人拒绝承认错误,就是因为他们害怕别人因此而看轻自己,但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这种想法都不过是在自欺欺人。一个人所犯的错误首先会被别人看到,而且在别人眼中,问题会显得更加客观和透彻。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己见只会给人留下不自觉、太清高、太爱面子的糟糕印象,这不但有损自己的声誉,也会伤害那些原本打算善意劝谏的师友。为了小小的面子问题而不愿承认错误、不愿改进自己,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自省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批评,就是用超我、自我来战胜本我,把卑鄙的念头和冲动压下去。现在我们来看一则战胜自我的故事:

子夏有一天去拜访曾子,他们曾一起在孔子门下读书,过去同窗时关系很要好。曾子一见子夏就说:“老兄,几年不见,你看起来发福了。”

子夏回答说:“我自己战胜了自己,所以长胖了。”

曾子大惑不解地问道:“你的话我一点也不明白。”

子夏说:“以前我在书房里读到那些描写圣贤的高风亮节的文字就非常敬仰,出门看到别人享受荣华富贵又很羡慕,既想做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又想贪图眼前的利禄富贵。这两种力量在心里相持不下,长期不分胜负,所以人越来越消瘦。现在圣贤的道德战胜了享受的要求,崇高镇住了卑劣,见到别人大把大把花钱也不眼红,心里感到非常平静,生活清贫也很快乐,这样下去怎么会不胖呢?”

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对其为人很重要。自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大效用。因为自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精进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

以下是关于自省的经验之谈:

一个真正英勇果敢的人,绝不会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脾气暴躁,火气大,容易引起愤怒与烦扰,这种恶习能导致一时冲动而引发严重后果。

不伤害人,把他人所应得的给予他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显出诚恳悦人的态度,学习品行正直。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尽量避免用言语去伤害别人,但是,当别人以言语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脾气暴躁是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即使你独处之时,也不要随便说坏话或做坏事,相反,要显出热诚有礼的样子。

做人,与其低着头埋怨错误,不如昂起头纠正错误;与其在自省中衰颓,不如在自省中奋起。自省之后,心灵得到净化,人性真正流露,这时不论你做什么,都会有前所未有的热情。

俗话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是一种反省的功夫。我们假如常能在静下来的时候想到自己在做事或待人方面有疏忽有亏欠的地方,自然就消除了对别人的抱怨嫉恨,同时也由于明白了自己的过失而提起警惕,以后将不至于再犯同样的过错。这是“静坐常思己过”的真正意义。 MhLCqVLyvnooeYLnlUt071gaM3YS+IJRSE0fE0IcTrDshoz+asIDQpEggodxBj8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