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到了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期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侧耳倾听,伴着这一历史车轮呼啸而来的,是经典回响的声音。《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的代表作之一,是战国百家争鸣高亢谢幕的余音,宛如珍珠般在华夏的阳光下闪耀。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其成书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93年前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由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儒士编纂而成,基本上实现了融合百家之言而集大成,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是一部结构体系十分完备的著作,这在先秦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十二纪”是全书的纲领和主旨所在。《序意》说:“凡十二纪,所以纪乱世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说明“十二纪”记录一年四季的时令物候、行政措施和人事纲纪等。“十二纪”是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来划分的,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六十篇。“览”意为观览、观看,用于书籍则有阅览之意。“八览”皆以首篇题卷,阐明全书的宗旨和基本思想。八览之下,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六十三篇)。“六论”在“纪”“览”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发挥,杂论各家学说,除最后论农业的四篇之外,政论性都较强。六论之下,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加上《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一篇,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吕氏春秋》全书共一百六十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

《吕氏春秋》融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同时此书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军事、教育、农业思想等,几乎包含了先秦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吕氏春秋》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作一重点评析。

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吕氏春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的性质。它明显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摒弃了道家思想中某些唯心的成分,对道家思想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吕氏春秋》不相信鬼神,不承认天命。它认为人的生死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而并不是什么命中注定。它说:“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关于宇宙本源的认识——这一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争论的焦点而言,《吕氏春秋》继承并发挥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认为宇宙的本源为一种极其精微的物质,即“精气”,这种精气又称作“太一”,也即“道”。正是由于这种精气或太一或道的运动相结合而产生千姿百态、性质迥异的天地万物。早在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就已经能够认识到宇宙是由物质的精气构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吕氏春秋》对天道的认识也具有唯物的性质。它认为天并非有意志的万物的主宰,而是由精气构成的自然的天。它认为“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即自然界中同类事物之间都有一种客观的联系,并非超物质的意识在起作用。《吕氏春秋》还流露了对事物辩证的认识。它认为事物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并且这种转化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否则,转化就无法发生。

从古代思想的角度来看,《吕氏春秋》所体现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经过改造的道家思想为基础,兼采各家对它有用的成分融合而成的吕氏思想。具体表现为:首先,《吕氏春秋》主张以道家“法天地”为基础,它认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清平盛世。因此,虚君实臣、民本思想是《吕氏春秋》的思想核心。它认为人类应该按照天、地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君、臣之间的关系。天无形而万物以成,君主就好比天一样,没有具体的形象,是空灵无为的。君主要保真养性,以实现无为而治。其次,《吕氏春秋》还提出了一套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治国方略。它认为,民众是国家安与危、存与亡的根本,它说:“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治天下的要务在于赢得民心,赢得民心,就需要切实地为百姓攘除灾祸,创造福祉。再次,在民本思想这一基础上,《吕氏春秋》提出了以德治为主、赏罚为辅的方针。它认为,用德政治国,百姓就会亲附于他的君主,就会为君主效死力。同时,它认为在施行德政的前提下,赏罚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罢了,不能没有,也不能专恃。它反对以赏罚代替德治,它说:“严刑厚赏,此衰世之政也。”第四,在《吕氏春秋》的德政思想中,教育和音乐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比如在三夏纪中详细阐述了教育和音乐对治国的重要作用;《劝学》《尊师》等篇章不仅鼓励人们加强学习,认为学习可以使人们知晓理义,做到忠孝,而且专门论述老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为师的原则与方法。《吕氏春秋》说:“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又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可见,音乐有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功效,在以德治国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最后,作为德政的补充,《吕氏春秋》还主张顺应民心的义兵,诛暴君以赈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思想是与秦国准备动用战争来平定六国、统一天下的目的相吻合的。

《吕氏春秋》也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从整体来看,该书虽然出于众人之手,风格并不完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不少文章短小精练,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实为优秀的散文。如《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有《老子》的文风,语言简洁流畅。又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捶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思初。《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总共达两百多则。这些寓言大多从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而亲,还有一些为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吕氏春秋》很有自己的特色。它往往先提出论点,而后引述一个至多个寓言亲进行有力的论证。如《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之后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亲透彻地阐明道理。此书中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有好多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

《吕氏春秋》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对前代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即“焚书坑儒”,大量典籍文献毁于劫火。《吕氏春秋》因为书系丞相吕不韦编墓而幸免于难,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该书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轶文以及一些古代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没有的。因此,《吕氏春秋》便成为研究先秦人文、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吕氏春秋全鉴》典藏版是《吕氏春秋》选译本,荤取了整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荤,感知先贤智慧。

本书为《吕氏春秋全鉴》的典藏诵读版,本书将纸质图书和配乐诵读音频完美结合,以二维码的方式在内文和封面等相应位置呈现,读者扫一扫即可欣赏、诵读经典片段。诵读音频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合专业播音员,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播音系教师构成的实力精英回队录制完成,朗读中融进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声音感染力极强。

衷心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吕氏春秋》这部传世名作的良师益友!

解译者
2018年6月 KDilrVHh6qV1EAMq8xpXOsFYKoHjIl4ZMk1tu6tClJIwRm7ye8/Plp2f2+lBVu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