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季春纪第三

尽数

【原典】

二曰: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变、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 [1] 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注释】

[1]数:指寿数,人的自然寿命。

【译文】

第二:

天生出阴阳、寒暑、燥湿、四时的更替、万物的变化,没有不借助它而得到好处的,没有不因它而致害的。圣人能洞察阴阳变化的合宜之处,能辨识万物中有利的一面来方便自己生存,因此,精、神安守在形体之中,生命就能够长寿。所说的长寿,并不是指生命原本短促而使它延续,而是能够使寿命终其天年。终其天年的要务在于避开危害。什么叫避开危害呢?过甜、过酸、过苦、过辣,过咸,这五种味道充斥身体,生命就受到危害了;过喜、过怒、过忧、过恐、过哀,这五种情绪和精神交接,生命就受到危害了;过冷、过热、过燥、过湿、过多的风、过多的雨、过多的雾,这七种气象扰动了人的精气,生命就受到危害了。因此,凡是养生,没有比通晓这个根本更重要的了,通晓了这个根本,疾病就无从产生了。

【原典】

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夐明 [1] 。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

【注释】

[1]夐(xiòng)明:聪明睿智。夐:远。

【译文】

精气聚集在一起,一定要有所寄托。聚集在飞禽上,便表现为飞翔;聚集在走兽上,便表现为行走;聚集在珠玉上,便表现为精美;聚集在树木上,便表现为繁茂;聚集在圣人身上,便表现为聪明睿智。精气到来,依附在轻盈的形体上就使它飞翔,依附在可以跑动的形体上就使它行走,依附在具有美好特性的形体上就使它精美,依附在具有生长特性的形体上就使它繁茂,依附在具有智慧的形体上就使它聪明。

【原典】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1] ,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 [2] 、为聋,处目则为䁾 [3] 、为盲,处鼻则为鼽 [4] 、为窒,处腹则为张 [5] 、为疛,处足则为痿 [6] 、为蹷。

【注释】

[1]户枢不蝼(lóu):同“户枢不蠹(dù)”。[2]挶(jú):耳重听的疾病。[3]䁾(miè):眼睛分泌物。[4]鼽(qiú):鼻子不通畅。[5]张:同“胀”,腹胀。疛(zhǒu):小腹痛。[6]痿(wěi):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

【译文】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这是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滞积在头部就造成肿痛、头风,滞积在耳部就造成重听、耳聋,滞积在眼部就会有眼屎、看不见东西,滞积在鼻部就造成鼻子不通畅、窒息,滞积在腹部就造成腹胀、小腹痛,滞积在脚部就造成脚麻、脚痛。

【原典】

轻水所,多秃与瘿 [1] 人;重水所,多尰 [2] 与躄 [3] 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 [4] 与痤 [5] 人;苦水所,多尫 [6] 与伛人。

【注释】

[1]瘿(yǐng):颈部生的囊状瘤。[2]尰(zhǒng):脚肿病。[3]躄(bì):不能行走。[4]疽(jū):一种毒疮。[5]痤(cuó):痈。毒疮深厚者为疽,浮浅者为痈(yōng)。[6]尫(wāng):脊背骨骼弯曲。

【译文】

水中含盐分及其他矿物质过少的地方,多有头上无发和颈上生瘤的人;水中含盐分及其他矿物质过多的地方,多有脚肿和脚麻无法行走的人;水味甜美的地方,多有美丽和健康的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有生长疽疮和痈疮的人;水味苦涩的地方,多有患鸡胸和驼背的人。

【原典】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 [1] 。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 [2] 之以神气,百节 [3] [4] 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注释】

[1]葆:安。[2]将:养。[3]百节:周身关节,此处指全身。[4]虞:舒适。

【译文】

凡饮食,不要食用味道浓烈、厚重的食物,因为厚味烈酒是招致疾病的根源所在。饮食能有节制,身体必然不会有病灾。饮食的原则,要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这样五脏就能得到安适。一定要吃味道可口的食物,进食的时候,精神要和谐,端正仪容,精气要饱满,这样,全身就能处于舒适愉快的状态,都受到了精气的滋养。饮食务必小口下咽,坐要端正,不要歪斜。

【原典】

今世上 [1] 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 [2] ,何益于中?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

【注释】

[1]上:尚,崇尚。[2]招:箭靶。

【译文】

如今世道崇尚占卜祈祷,所以疾病反而越来越多。这就像射箭的人没有射中箭靶,不纠正自己的毛病,反而去修正箭靶的位置,这对射中箭靶能有什么帮助呢?用滚开的水阻止水的沸腾,沸腾就越无法阻止了,抽出下面的柴火,沸腾自然就止住了。巫医、药物只能起到驱鬼治病的作用,所以古人轻视这些做法。这些做法对于养生而言只是细枝末节啊。

先己

【原典】

三曰: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 [1] 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 [2] 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 [3] 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

【注释】

[1]取:治理。[2]啬(sè):爱惜。[3]腠(còu)理:肌肤上的纹理。

【译文】

第三:

汤问伊尹说:“要治理天下,应该怎样做?”伊尹回答说:“一心只想治理天下,天下是不可能治理好的;如果想治理好天下,那首先得从端正修养自身开始。”大凡做事的根本,一定要先修养自身,爱惜自己的身体。不断吐故纳新,肌理就会保持畅通。精气日益增长,邪气完全驱除,就会终其天年。这就是所谓存养本性的得道之人。

【原典】

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 [1] 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2]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言正诸身也。

【注释】

[1]响:回声。[2]忒(tè):差错。

【译文】

古代的圣明君主成就了自身,治理天下的大业自然成就;端正了自身,天下自然太平安定。因此,改善回声的,不致力于回声,而致力于产生回声的声音;改善影子的,不致力于影子,而致力于产生影子的形体;治理天下的,不致力于天下,而致力于修养自身。《诗》中说:“那个贤明而高尚的君子,他的仪容很端庄。他的仪容很端庄,给这四方各国做出榜样。”这说的正是端正修养自身啊。

【原典】

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 [1] 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三者之成也,在于无为。无为之道曰胜天,义曰利身,君曰勿身。勿身督 [2] 听,利身平静,胜天顺性。顺性则聪明寿长,平静则业进乐乡,督听则奸塞不皇 [3]

【注释】

[1]备:通“服”,实施。[2]督:正,此处指使……正的意思。[3]皇:通“惶”,惶惑。

【译文】

因此,回心向道,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境界了;行为得当,就会赢得他人的赞许了;乐施君道,就可以治理好百官了,就可以使百姓获得好处了。这三方面的成功,都在于顺乎自然、达到无为。无为之道就是要顺应天意,无为的本意是保养自身,无为之君就是凡事不要亲自去办。不亲自去办就不会偏听,保养自身就会平和恬静,顺应天意就会理顺心性。理顺心性就会聪明长寿;平和恬静就会使事业发展,百姓乐于归顺,不偏听就能使奸佞阻塞,不会惶恐不安。

【原典】

故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内失其行,名声堕于外。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周之国,谋失于胸,令困于彼。故心得而听得,听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 [1] 焉;五伯先事而后兵,故兵莫强焉。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注释】

[1]功:本指器物精好,此处引申为美、善。

【译文】

因此,如果君王失去了为君之道,边境就会遭受外敌侵扰,就会在国内丧失德行,在国外的名声败坏。所以说,非常高大的松树,如果下面的根受到损伤,上面的枝叶就会枯萎。商、周两代末世,国君胸中没有谋略,政令在百姓间难于推行。因此,心有所得,听就会有所得;听有所得,政事就会处理得当;政事处理得当,功名自然就会成就。五帝把道放在首位,而把德放在其次,所以没有比五帝的德行更高尚的了。三王把教化放在首位,而把刑罚放在其次,所以没有比三王的功业更杰出的了。五霸把功业放在首位,而把武力征伐放在其次,所以没有比五霸的军队更强大的了。当今之世,各种诡计一齐实施,欺诈层出不穷,攻战不止,灭亡的国家、受辱的君主越来越多,其根源就在于他们不致力治国的根本却注重细枝末节啊。

【原典】

夏后相 [1] 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 [2] ,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 [3] ,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 [4] 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

[1]夏后相:疑为“夏后启”之讹。启:禹的儿子,姒姓。后:君。[2]贰味:重味,多种菜肴。[3]饬:通“饰”,修饰打扮。[4]期年:满一年。

【译文】

夏代的君主启与有扈氏在甘泽开战没有胜利,六卿请求再战,夏君启说:“不能再战了。我的土地并不小,我的人民也不少,但与有扈氏在甘泽开战没有胜利,这是因为我的恩德太少、教化不好啊!”于是夏君启居处不用两层席,吃饭不用多种菜肴,不陈设琴瑟,不整治钟鼓,子女不佩戴饰物,亲近亲族,敬爱长辈,尊重贤良的人,任用有才干的士人,一年之后,有扈氏就归附了。所以,想要制服别人,就一定先要克制自己;想要评论别人,就一定先要反省自身;想要了解别人,就一定先要了解自己。

【原典】

《诗》曰:“执辔 [1] 如组。”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 [2] 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途之人已荫矣。”

【注释】

[1]执辔(pèi)如组:所引之诗见《诗经·郑风·大叔于田》。辔:牲口的缰绳。组:编织。[2]文:花纹。

【译文】

《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说:“手执缰绳赶马就如同编织花纹一样。”孔子说:“审度清楚这句话就可以治理天下。”子贡说:“依照《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所说的去做,举止未免太急躁了吧!”孔子说:“这句话不是说赶马者动作急躁,而是说丝线在手中编织,而花纹却在手外成形。”圣人修养自身,而大业成就于天下。所以子华子说:“丘陵形成了,穴居的动物就可以安身了;大水深渊形成了,鱼鳖就可以安身了;松柏茂盛了,行人就可以在树荫下乘凉了。”

【原典】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

【译文】

孔子谒见鲁哀公,哀公说:“有人告诉我说:‘治理国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合实际的言论。”孔子说:“这并非迂腐而不切合实际的言论。我听说,自身有所得的人,在别人那里也会有所得;自身有所失的人,在别人那里也会有所失。不出门却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这大概只有那些通晓自身修养的君主才做得到吧!”

论人

【原典】

四曰:

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 [1] 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

【注释】

[1]推:此处指离开、远离的意思。

【译文】

第四:

为君的方法在于简约无为,为君的操守在于自身。首要的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别人寻求。越向远处寻求的,离开它就越远;越花力气寻求的,失掉它就越远。

【原典】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 [1] ,而游意乎无穷之次 [2] ,事心乎自然之涂 [3] 。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 [4]

【注释】

[1]巧故:伪诈。[2]次:泛指所在之处。[3]自然之涂:指无为的境界。涂:同“途”,路。[4]一:指道。道家把“一”看作数之始,物之极,故称“一”为道。

【译文】

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就是要使自己耳目适度,节制嗜好欲望,舍弃算计人的阴谋,去除虚伪奸诈,让意识遨游在无穷无尽的空间,让思想立于无为之境。像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天性了。没有什么危害自己的天性,就可以通晓精微的道理了,通晓精微的道理,就能够领悟事理的玄妙,领悟事理的玄妙就可以称得上是得道了。

【原典】

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时之,远方来宾 [1] ,不可塞也;意气宣 [2] 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嗜欲易足,取养节薄,不可得 [3] 也;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 [4] 也;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 [5] ,与时周旋,不可极也;举错以数 [6] ,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 [7] 于肌肤,不可革也。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 [8] ,致远复食而不倦。

【注释】

[1]宾:归顺。[2]宣:疏通。[3]得:此处指被人占有、支配。[4]量:疑为“墨”字之讹,染黑。[5]当(dàng)务:与事合宜。[6]错:通“措”,安放。数:礼数,礼仪。[7]集:通“接”。[8]利:疾,快。

【译文】

所有那些有形的事物,得道之后才能生成。因此,通晓了得道的方法,就可随应万物的变化而变,博大精深,不可测度;德行就会昭彰美好,可与日月比肩,不会终止;豪杰贤士就会随时到来,从远方归附,无法遏制;精气就会畅通,无所束缚,不受拘禁。因此,通晓了得道的方法,就可以返璞归真,嗜好和欲望就容易得到满足,有节制并少量地取用养身之物,并不占有它,这样就会超脱世俗,自得其乐,心中的情感洁白无暇,不会污染;威吓、严厉就不能使他恐惧,严厉不能使他害怕,不可以收服他。因此,通晓了得道的方法,就会举动与事合宜,随着时势应酬交际,不会走上穷途末路;举止就会依照礼数,合乎常理,不会迷乱;言语就会得体,不吞吞吐吐,使人的肌肤有所感触,不会随便更改;奸人就会穷困潦倒,贤者就会显达,谗佞贤能都不可以遮掩。因此,通晓了得道的方法,就会像天地一样,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什么事物不能应对的呢?这就像驾驭马车的人,反过来要求自己,就会车轻马快,即使跑很远的路再吃饭,中途也不会疲倦。

【原典】

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僇而不止,以至于亡而不悟。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于王。

【译文】

过去,古代亡国的君主把亡国的过错推在别人的身上,所以每天杀戮不停,以至于亡国仍不知醒悟。夏、商、周三代开国贤君,把罪过担当在自己身上,所以每天勤于功业而从未松懈,以至于成就了王者大业。

【原典】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 [1] ,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 [2] ,哀之以验其人 [3] ,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4] 。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为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注释】

[1]殊:不同。[2]特:品行。[3]人:通“仁”,仁爱。[4]四隐:此处指四种关系亲近的人。隐:私。

【译文】

什么叫向别人寻求?人同类而智慧不同,贤愚相异,用花言巧语来进行自我防范,这是昏君惑乱的原因。大凡衡量、评定人:当他显达时,要观察他礼遇的是什么人;当他尊贵时,要观察他举荐的是什么人;当他富有时,要观察他赡养的是什么人;当他奉命行事时,要观察他所采取的是什么行动;当他空闲时,要观察他的喜好是什么;当他学习时,要观察他说的是什么;当他生活窘迫时,要观察他不接受的是什么;当他地位低下时,要观察他不做的是什么。使他高兴,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他的操守;使他快乐,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他的癖好;使他发怒,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他的气度;使他恐惧,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他的品行;使他悲哀,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他的爱心;使他困苦,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他的志向。以上八种观察和六项检验,就是贤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评定人的方法。衡量、评定别人一定还要凭借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就是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妻子、孩子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就是朋友、熟人、乡邻、亲信四种亲近的人。观察一个人的内在就用六戚四隐的方法,观察一个人的外在就用八观六验的方法,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不会有所疏漏。就像是避雨一样,所往之处无一处没有雨水,无所逃避。这是古代圣贤的君王能了解、识别他人的原因。 eEMlfdtGRYxVEVxMiq3x4jl0PIQ6QuyKiW2Jxp+L/a1FxsnNliDDrqpjSob5Kl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