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势者,因利而制权

【原典】

势者,因利而制权 [1] 也。

【注释】

[1]因利而制权:因,根据,凭依;制,决定、采取之意;权,权变,灵活处置之意。意为根据利害关系采取灵活的对策。

【译文】

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解读

失势时忽,得势时张

大禹治水,是因为他顺乎水的本性而行,因势利导,用疏导的方法,替水筑道,所以才取得了成功。“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将它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它才会有许多特定的内容,如兵法中常说的形势、态势、权势、火势、地势、气势等。

唐朝著名兵家李靖曾指出:“兵有三势,将轻敌,士乐战,志励青云,气等飘然,谓之气势。关山狭路,羊肠狗门,一夫守之,千人不过,谓之地势。因敌怠慢,劳役饥渴,前营未合,后军半济,谓之因势。”说明高昂的士气、险峻易守的地形等,都是良好的战势,其中都蕴含了一种能够制胜的力量。历代兵家都认为,只有在战场上具备了有利态势,才可以收到用力少而获利多的效果。

所谓“棋胜先手,势在占位”。从“势”的方面来看,就要求我们不仅首先要在战前创造出有效御敌的条件,而且由于客观条件在不断变化,我们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因敌而变,及时先于敌人创造克敌制胜的态势,这样才能始终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对于一个善于谋“势”的竞技者来说,“势”是无处不在的。韩信就是一位善于谋“势”的高手。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十月,韩信攻下了齐国历下,并一举占领了齐郡临淄。

齐王田广慌忙赶到楚国向楚王项羽求救:“霸王,您是各国盟主,现在敝国情况万分危急,您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你别把韩信吹得那样神乎,一位钻别人裤裆的将军竟把你吓成了这般样子!”楚王虽然看不起韩信,但他还是委派了大将龙且率两万兵卒,前往齐国联合抵抗韩信。

楚将龙且是个有勇无谋的人,用兵往往只求狠冲猛打,而不讲究计谋韬略。

十一月,齐楚联军与韩信的汉军在潍水两岸濒水对阵。好战惯斗的龙且几次要向汉军发起猛攻,都被齐王田广劝阻住了。

“将军,我们真的是再也经不起大的失败了,没有必胜的把握,过河去与汉军拼杀,我们实在是消耗不起啊!”

齐王苦口婆心地劝说龙且应伺机而动,不可鲁莽行事。可是,齐王的良言相劝终究没能阻止龙且给齐楚联军带来失败的厄运。

这天,韩信突然指挥大军渡河进击龙且军。可是,部队渡过一半时,汉军便有秩序地向回撤军了。

“龙将军,汉军不战自败,而且退得并不慌乱,可能其中有诈。”田广对龙且说。

“哈哈,我早就知道韩信这人是个胆小鬼!齐王,您可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龙且根本听不进齐王田广的意见,一意孤行地指挥部队“乘胜追击”。

当龙且的将士渡河近一半时,潍水上游发起了洪水,激流滚滚,倾泻而下,一下子把龙且的部队冲散了。而对岸的汉军也趁机回身反击。在激流之中疲于奔命的龙且兵卒成了汉军的活靶子,而在潍水东岸的楚兵更是溃不成军、四散逃亡。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过河乘胜追击,杀死了龙且,齐王田广也被韩信活捉。

原来,韩信设置了诱敌之计。早在齐楚联军赶到潍水两岸布阵之前,他已经在夜里让士兵做了一万多个布袋子,里面装满了细沙,然后再把这些袋子堆在潍水上游,这样潍水上游便形成了一个人工堤坝。于是,他再用佯装败退的战略,把敌军引入河中,然后让士兵在上游把沙堤打开,汉军借助洪水之势,轻而易举地打败了齐楚联军。

韩信利用了“击敌半渡”这样一种谋势的技巧,先是半渡,而后撤退来造成一种胆怯的假象,让敌人以为这是一次极佳的进攻机会。韩信真正的目的是在敌人半渡时,利用洪水冲破敌军阵营,反过来给自己制造一个“击敌半渡”的优势。“势”并非时时存在,更多的时候是无“势”可用,需要去“造势”。

“势”作为一种趋向,在情况发生变化之前,只是具有可能性。这种趋向的强弱往往是互变的,即强势可能变弱,弱势能够变强。针对不同的势,应掌握“应”的时机。对于顺势,宜应在势强之时,所谓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因势利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OWpBiLWuhxCPaDM/6aNgAMYdWqCgo34rZinuR053gjvsuR7eL/pyNepVbjt74rq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