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原典】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1]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2]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3]

【注释】

[1]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采取防守的办法,是因为自己的力量处于劣势;采取进攻的办法,是因为自己的力量处于优势。[2]“九地、九天”句:九,虚数,泛指多,古人常把“九”用来表示数的极点。九地,形容地深不可知;九天,形容天高不可测。此句意为善于防守的人,能够隐蔽军队的活动,如藏物于极深之地下,令敌方莫测虚实;善于进攻的人,进攻时能做到行动神速、突然,如同从九霄飞降,出其不意,迅猛异常。[3]自保而全胜也:保全自己而战胜敌人。

【译文】

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实施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自九霄而降(令敌人猝不及防),所以,既能够保全自己,又能夺取胜利。

解读

善守善攻,收放自如

孙武在本篇中就“攻”与“守”进行了专题论述。他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孙武在这里就攻与守的作用、条件、特点和目的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其核心思想是根据敌我力量的不同,灵活运用作战的基本形式,掌握攻守之宜,能攻善守,以达到保存自己、取得全胜的目的。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是曹、袁两大集团之间的一次主力决战,曹军取得了歼灭袁军7万精锐部队的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这次战争,又是在北方平原上进行的坚固阵地防御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弱胜强、攻守相辅的成功战例。

公元198年冬,曹操消灭吕布,大体统一河南。次年春,袁绍消灭公孙瓒,统一河北。至此,在群雄混战九年多以后,北方诸雄基本覆灭。袁、曹两大集团的对抗成为历史必然。此时,袁绍兵力有十几万,其中精兵约10万,战争资源较充足。曹操总兵力约数万,远少于袁绍,且装备落后,战争潜力较差,但“士卒精练”,很有战斗力。为了集中力量对抗击袁绍,曹操在消灭吕布集团后,积极谋划,进行战争准备。袁绍亦深知曹操实力不凡,在消灭公孙瓒、发布进兵许都命令之后,也进行了半年的备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向各州郡发布檄文,声讨曹操。二月,率10万大军进军黄河北岸重镇黎阳,官渡之战爆发。

面对袁军气势汹汹而来,曹军主力主动后撤,利用官渡的有利条件构筑主要防御阵地。为了掩护主力渡河,袁绍令大将颜良为先锋,率部渡过黄河,将曹军刘延部围困于白马。四月,曹操率官渡军主力北上解救白马之围,用荀攸之计,先到延津,佯示渡河袭击袁绍侧后,调动袁军来战。袁绍听说曹兵在延津企图渡河,果然分兵西应,削弱了白马对面黎阳的兵势。曹操分散袁军兵力成功后,率轻兵隐蔽,兼程奔袭白马。颜良发觉时,同曹军相距只有十来里,只得仓促迎战。颜良被曹操当时的部将关羽斩杀,袁军溃败。曹操以获胜之兵迁移百姓,沿河西撤。

五月,袁绍率主力渡河至延津,一面在延津以南构筑营垒,一面派出刘备、文丑追击西撤南下的曹军。曹操下令勒兵安营,使骑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并将从白马缴获来的辎重运往大路以引诱袁军。文丑、刘备率骑兵五六千先后追到,部众开始争抢曹军丢弃的辎重,阵势顿时混乱。曹操见时机已到,令约600名骑兵全部上马出击,大破袁军,斩杀文丑。同时,令于禁、乐进率步骑5000名,从延津西渡河奇袭袁军后方,焚毁袁军各处囤积物资库20余处。初战虽胜,但迫于袁军之势,曹操引军退守官渡。

大将颜良、文丑被斩,袁军大为震惊,放慢了前进速度。七月,汝南郡黄巾义军的刘辟倒向袁绍。袁绍利用此有利时机派刘备率兵突击曹军后方,支援刘辟。曹操遣蔡杨攻击刘备不胜。此时,刘备已经想自立门户,不再为袁绍效力,因此其行动并没有达到袭扰曹操后方的目的。袁绍又令偏将韩猛率部切断曹军官渡以西通道,在鸡洛山(今河南密县东北50里)被曹仁击败。从此,袁绍不敢再分兵出击。

根据曹操兵粮少的情况,沮授劝袁绍打持久战,以守为攻,拖延时间以消耗曹军。袁绍不听,挥军进至阳武。八月,各军营齐头并进,以数十里宽的作战队形正面逼近官渡。面对袁军稳步推进,曹操令部下分别立营对峙。九月,曹操率军出击袁军失败,退回城垒固守。袁军实施强攻,激战异常。此时,曹操兵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袁绍。曹操想撤回许都,被谋士荀彧所谏阻。这时荀彧报告说,袁军运粮车将到,运粮将韩猛勇猛而轻敌,如果袭击他的粮车,一定能够获胜。曹操令徐晃、史涣二人带兵截击。于是,他们在袁军右翼侧后的故市(今河南荥阳东北),烧毁韩猛粮车数千辆,再次获胜。

十月,袁绍又派运粮车大规模运粮,并令淳于琼等五将率领万人北上迎接。淳于琼等护送运粮车至袁绍大营以北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以西7公里)宿营。曹操命曹洪、荀攸坚守官渡营垒,亲自率5000名精锐步、骑兵前往偷袭。沿途冒用袁军旗帜,骗过袁军盘查。到达乌巢,包围淳于琼营,大肆放火。拂晓,淳于琼出营迎战,见形势不利,退回保营。曹操挥军攻杀,大破淳于琼,烧毁了乌巢全部粮草,并割下袁军千余人的鼻子及牛马唇舌,送到袁军大营,袁军十分恐慌。

袁绍得知曹操偷袭了乌巢,采纳郭图建议,命令高览、张邰率重兵攻击曹操本营,仅以轻骑兵增援淳于琼。高览、张邰率重兵攻击曹营,无法攻克。郭图把责任推给张邰,向袁绍进谗言。张邰等怕诛,临阵投降曹军。

曹操回营后,根据张邰投降等征候,判断袁军已陷入混乱,立即发起全面反攻。袁军听说乌巢粮草被烧,张邰投降,军心混乱,士无斗志,在曹军攻击下全线溃败,袁绍只带领800名骑兵仓皇渡过黄河。

官渡之战,曹操以绝少兵力对抗袁绍绝对优势兵力,最后取得战役的全面胜利,可以说曹操巧妙的战争指导艺术是其赢得战役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的攻守思想对此次战役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从战术上讲,进攻的利大于弊。进攻战,在中国春秋时代便已形成体系,内容十分丰富。这种做法不仅使本国免遭破坏,而且还能提高我方士气,使敌方产生恐惧情绪。然而战争中的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应适当地综合运用进攻和防守,使攻守相辅相成,进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8r0Qt/ZuXRNcLTEsippPMdLWTJGEIE0o4/UQ2VAQZl6LW2RBwPw6hP0GtGKPPAW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