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交代兵,赢取胜利

【原典】

其次伐交 [1] 。其次伐兵 [2]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 [3] ,为不得已 [4] 。修橹(fén)輼 [5] ,具器械 [6] ,三月而后成,距(yìn) [7] ,又三月而后已 [8]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9]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 [10] ,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11]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12]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13] ,必以全争于天下 [14]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15] ,此谋攻之法也 [16]

【注释】

[1]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2]伐兵:通过军队间的交锋一决胜负。兵,军队。[3]攻城之法:法,办法,做法。[4]为不得已:言实出无奈而为之。[5]修橹輼: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轮大车。修,制作、建造;橹,藤革等材料制成的大盾牌;輼,攻城用的四轮大车,用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6]具器械:具,准备。意为准备攻城用的各种器械。[7]距:距,通“具”,准备;,通“堙”,土山。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土山。[8]又三月而后已:已,完成、竣工之意。[9]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克制、制伏;忿,愤懑、恼怒;蚁附之,指驱使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10]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士,士卒;杀士三分之一,即使三分之一的士卒被杀;拔,攻占城邑或军事据点。[11]屈人之兵而非战也:言不采用直接交战的办法而迫使敌人屈服。[12]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意为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靠硬攻的办法。[13]毁人之国而非久也:非久,不要旷日持久。指灭亡敌人之国不需旷日持久。[14]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即上言“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之“全”。此句意为一定要根据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15]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顿,同“钝”,指疲惫、挫折;利,利益;全,保全、万全。[16]此谋攻之法也: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最高标准。法,标准、准则。

【译文】

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联盟。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做法实出于不得已。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费时数个月才能完成;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几个月才能完工。如果主将难以克制愤怒与焦躁的情绪而强迫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而城池却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交战,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既不使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挫,又能取得圆满的、全面的胜利。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标准。

解读

外交手腕巧胜敌

《谋攻篇》中所提出的“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等克敌制胜方式的选择,孙子认为,从“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论,“伐谋”为上,而“伐交”则较“伐谋”为次。但是,“伐交”在谋攻中仍占有重要位置,在统筹方略时,往往可以作为制胜的特殊手段。所谓“伐交”,西汉“单于和亲”瓦当张预注解:“伐交者,用交以伐人也。言欲举兵伐敌,先结邻国为犄角之势,则我强而敌弱。”李筌注解:“伐其始交也。苏秦约六国不事秦,使秦国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山东也。”因此,国家首脑精于政治外交者,能以交为谋,以交代兵,夺取战争的胜利。所以古今中外,伴随政治、经济、军事斗争而施行“伐交”之丰富多彩,史不绝书。

“伐交”,也即外交,它在现当代各国、各企业的历史发展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外交成功,就可以变危机为有利时机,变被动为主动,以至于扭转局势,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或达到最终的目的。

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内部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国力也日益衰弱,尤其是吐蕃统治集团早已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没想到,一场叛乱却在这时掀起,引发叛乱的主要人物就是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曾经参与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但是朝廷却没有赏赐他,他心里非常不满,就决定反叛。不久,他带领轻骑三百多人逃往灵州,并发誓与唐朝势不两立。为了推翻唐朝政权,仆固怀恩通过撒谎欺骗向吐蕃、回纥借来10万大军,从灵州向长安进攻。仆固怀恩的大军很快就到达奉天。长安受到严重威胁,朝内的文武百官,却都一筹莫展,政局又是一片混乱。皇帝惴惴不安,忙向大臣们问计。郭子仪说:“仆固怀恩曾做过我的部将,我了解他。他虽是一员猛将,但他不爱惜士兵。士兵虽然跟着他,只是迫于无奈,但心里都想乘机重返家园,所以只要我们指挥得当,打败他并不困难。”皇帝听了郭子仪的话,就立即任命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让他率领10万大军去讨伐仆固怀恩。

10万大军在仆固怀恩的率领下,横冲直撞、旁若无人,直朝奉天城而来。这恰好中了郭子仪诱敌深入的计策。仆固怀恩的将士刚要摆开阵势,就听见战鼓咚咚、杀声震天,奉天城外,唐军摆成一字阵势,非常严整,当中竖着一面帅旗,随风飘扬,旗上写一个“郭”字。仆固怀恩的将士一听说郭令公的大名,都吓得丢盔弃甲,四散逃跑,郭子仪可以说是不战而胜。仆固怀恩只得带领残兵败将又回到灵州。唐军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仆固怀恩死心,后来,他又勾结吐蕃、回纥、吐谷浑共10万多人,再次进犯长安。

为了阻挡各路叛军的进犯,郭子仪传令各地驻军,必须坚守要塞,抵制敌兵,不让敌兵前进一步。

郭子仪深知这场战争战必失败,退则被歼,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他决定寻找机会主动出击。

郭子仪召集所有的将领一起来商量退敌的策略。任命部将白孝德为副元帅,让他死守泾阳,等待援军;派牙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表示愿和回纥王联合平定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健在,十分惊奇,半信半疑。他对李光瓒说:“郭令公真在人间?你不是欺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我可以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回纥王的这番话告诉了郭子仪。郭子仪是个足智多谋、不畏凶险的将领,为了劝退回纥兵,他决定一个人去见回纥王。他对将士们说:“敌强我弱,实力相差悬殊,很难用武力战胜。过去唐朝和回纥的关系密切,曾订过互不侵扰盟约。为今之计,我不如亲自去说服他们。兵不血刃,退回纥兵。”郭子仪要冒着生命危险,单枪匹马去回纥军营中与他们谈判,将士们都很担心他的安危,准备选拔500名精锐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他说:“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让回纥王有更深的防范,说不定还会有误解。”

郭子仪事先做了安排,在他到达回纥军营后,让人连声高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回纥兵闻者丧胆,情不自禁地都放下了武器。回纥兵的统帅药葛罗立即拿起弓箭,准备应战。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地翻身下马,摘掉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勇敢沉着地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兵都很吃惊,大眼瞪小眼,不约而同地说:“果真是郭令公呀!”药葛罗也放下弓箭,赶忙走过来迎接郭子仪。郭子仪握着药葛罗的手,非常严肃地说:“你们回纥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万分感激,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你们丢掉过去的功劳,帮助叛臣仆固怀恩作乱,同唐朝结怨仇,是不明智的选择啊!仆固怀恩叛唐弃母,被人唾骂,像他这样寡廉鲜耻的人,能为你们带来什么好处呢?今天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如果你们真心同唐朝和好,应该马上撤兵。不然,我将传令三军,一气杀来,管叫你们片甲不留。如果你们现在敢把我杀死,唐军一定不会答应。”郭子仪的一番话,吓得药葛罗惊慌失措,连连说:“我们受了仆固怀恩的欺骗,他说皇帝已死,说你早已在阵前丧命,朝内一片混乱,没有主人,因此我们才敢跟仆固怀恩来进犯。现在我们知道皇帝仍然坐镇京城,又亲眼看到你,我们怎么还敢和唐军对抗呢?我们马上就撤军!”

看到事情成功,郭子仪心里十分高兴。为了粉碎回纥与吐蕃的联盟,他抓紧机会,又劝药葛罗说:“吐蕃王不讲道义,反复无常,趁着唐朝内乱,便抢占土地、烧毁城市、破坏乡村,还掠去大批财物。假如你们肯帮助我们打退吐蕃,继续保持同唐朝的友好关系,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你们不要失去这个好机会啊!”药葛罗听了又感激、又惭愧地说:“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打退吐蕃兵,以便立功赎罪。不过,请你不要把仆固怀恩的儿子杀掉,因为他是我们王后的兄弟,杀了他,我们王后会很伤心的。”郭子仪答应了他的请求。先前一直在旁边观望的回纥兵,这时稍稍转向前来,郭子仪的随从人员怕他们伤害郭子仪,也紧紧跟上几步,加强戒备。郭子仪却毫不惊慌,挥手叫部下退回。药葛罗一面喝退士兵,一面叫人摆出酒席,同郭子仪同饮共欢。药葛罗要试一下郭子仪是否有诚意,请他举起酒杯发誓,郭子仪对众多将士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谁若违背誓言,就叫他死在阵前!”药葛罗也照样发了誓。双方互相立了盟约后,郭子仪就领着几个部下回到了唐营。

不费一兵一卒,郭子仪就这样又平定了一场叛乱,并且还为唐朝争取到了一个盟友。

“伐交”是孙子兵法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孙子很强调“伐交”,认为它的作用仅次于“伐谋”。通过外交斗争瓦解敌方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联盟,以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孤立敌手,迫其屈服,从而以不直接进行战场交锋的途径取得胜利。做事情,要学会打外交牌。 oTk/NZGucydqHVKFeLXj7u/dkVDAiQQ1WtbQbdBpUxnryP2CZXP+nnBRVM4fgN9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