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原典】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1] ,攻城则力屈 [2]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3]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 [4] ,则诸侯乘其弊而起 [5] ,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6]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7]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8]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 [9] 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 [10] 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 [11] ,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12] ,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13]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14]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艹忌秆一石 [15] ,当吾二十石。

【注释】

[1]久则钝兵挫锐:言用兵旷日持久就会造成军队疲惫,锐气挫伤。钝,疲惫、困乏的意思;挫,挫伤;锐,锐气。[2]力屈:力量耗尽。屈,竭尽、穷尽。[3]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久陈师于外就会给国家经济造成困难。暴,同“曝”(音“铺”),露在日光下,文中指在外作战;国用,国家的开支。[4]屈力殚货:殚,枯竭;货,财货,此处指经济。此言力量耗尽,经济枯竭。[5]诸侯乘其弊而起:其他诸侯国便会利用这种危机前来进攻。弊,疲困,此处作危机解。[6]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意谓即便有智慧超群的人,也将无法挽回既成的败局。后,后事,此处指败局。[7]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拙,不巧;速,迅速取胜;巧,工巧,巧妙。此句言用兵打仗宁肯指挥笨拙而求速胜,而没见过力求指挥巧妙而使战争长期拖延的。[8]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长期用兵而有利国家的情况,未曾有过。[9]不尽知用兵之害:不尽知,不完全了解;害:危害,害处。[10]利:利益,好处。[11]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义为名册,此处用作动词,即登记、征集;再,二次。意即不二次征集兵员。[12]因粮于敌:因,依靠、凭借。粮草给养依靠在敌国就地解决。[13]急于丘役:急,在这里有加重之意。丘役,军赋,古代按丘为地方行政单位征集军赋,一丘为一百二十八家。[14]智将务食于敌:智将,明智的将领;务,务求,力图。意为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就食于敌国。[15]秆一石:秆,泛指马、牛等牲畜的饲料;石,古代的容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译文】

用这样大规模的军队作战,贵在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机发兵进攻,那时候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笨拙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草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食给养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运输。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陷入贫困。临近驻军的地区物价必定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百姓之家资财枯竭。

财产枯竭就必然导致加重赋役。力量耗尽,财富枯竭,国内便家家空虚。百姓的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产,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敝,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制作和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调,而消耗掉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给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解读

就地取材,以战养战

战争依赖于经济。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综观古代历次著名战役,为将者无不视后勤补给(特别是粮草)为生命之源、胜利之本。拿破仑远征莫斯科,俄国人坚壁清野,使得拿破仑在粮食告罄、御寒无衣的情况下,惨败而归。现代战争,如越南战争,美国耗费了近千亿美元,大伤国家元气,最终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孙子为解决后方补给和战场需要的矛盾,提出了“因粮于敌”的主张,反映了他取之于敌、用之于战、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闰九月,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进,由砀县(今河南永城东北)出发,攻克成武(今山东成武县)。刘邦的部队以砀山起义军为基础,加上征集来的陈胜、项梁的散卒,总兵力还不满一万人。十二月,刘邦引兵至栗邑(今河南夏邑县),收编了刚武侯的反秦力量四千余人,并与魏将皇欣、武满共同打击秦军,连获小胜。当时,秦军主力已由章邯带到巨鹿与项羽交战,由于秦军在黄河以南机动部队很少,而且连荥阳、洛阳、开封、南阳、函谷关、武关的重镇险塞都没有增兵防守,这就给了刘邦西进以可乘之机。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9年)二月,刘邦北攻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遇到彭越率领反秦的农民起义军,两军协力攻城未克,刘邦乃引兵西进。

当刘邦经过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时,有一位名郦食其的老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讨厌儒生,就很随便地说:“让他进来。”郦食其一见刘邦如此傲慢无礼,于是也不下跪,只是躬身作了个揖。刘邦头也不抬,像没看见他一样。郦食其就高声道:“足下带兵到此,是帮助秦打各路义军呢,还是帮助各路义军灭秦?”刘邦听他如此问话,便大怒道:“哪里来的书呆子,普天下的人在秦的暴政下受苦已够长久了,各路义军这才联合起来攻秦,怎么说是帮助秦打各路义军呢?”郦食其道:“既然要配合各路义军消灭暴秦,那么,你接见长者就不应该这样傲慢无礼。”刘邦听他出语非凡,立即站起来,整理好衣帽,恭恭敬敬地扶老人上座,虚心向他求教。郦食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阐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刘邦非常佩服,就问他怎样才能战胜强秦。

郦食其笑笑,然后说:“足下兵马不足万人,要直接深入秦地作战,就好比将头伸入虎口,危险得很!”

刘邦正为自己孤军作战、后勤补给困难重重而一筹莫展,急忙向郦食其求教,道:“刘邦才疏智浅,请先生指教。”

郦食其道:“兵法云‘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将军为什么不到秦军的粮仓中去取运粮食呢?”

刘邦见郦食其话中有话,于是更加恭敬地向郦食其请教。郦食其慢吞吞地说:“我们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大粮仓——陈留县城,那里面的粮食堆积如山,足够将军一万人马食用两年有余,将军何不挥师先取陈留,以解后顾之忧!”

刘邦道:“还请先生明示刘邦夺取陈留的妙计。”

郦食其道:“我与陈留县令相识多年,愿凭三寸之舌去劝说他归附将军,如若不从,请将军夜间带兵攻城,我在城里做内应。”

刘邦连连致谢。

郦食其告别刘邦,径至陈留县城。县令见是故人,盛宴相待。席间,郦食其纵谈天下大势,以利害得失示以县令,不料县令却慷慨陈词,愿与陈留共存亡。于是,郦食其便大谈守城之计,县令高兴起来,连连与郦食其“干杯”,不久就喝得酩酊大醉。

郦食其灌醉县令,到了夜半时分,悄悄跑到城门下,打开城门,将刘邦的人马放进城中。

刘邦命手下打开粮仓,果然看见粮食堆积如山,当即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刘邦的部队有了足够的军粮,西进途中,不抢不掠,深得百姓拥护,队伍不断扩大。

三月,刘邦西攻开封未克,与秦将杨熊战于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和曲遇(今河南中牟县),大破之,杨熊被迫败走荥阳。四月,刘邦攻占颍川(今河南禹县),然后北攻平阴(今河南孟津县东),封锁黄河渡口,由此南下与秦军战于洛阳东。洛阳东一战,刘邦失利,南出辗辕(今河南偃师县东南)险道,退往阳城(今河南登封)。这时,张良率韩国之兵来投奔刘邦。

六月,刘邦和张良南下,大败秦南阳郡守吕齿奇,吕齿奇退守宛邑(今河南南阳县)。刘邦急欲由武关进入关中,想绕过宛邑西进。张良说:“你只知急于入关,却不知秦军兵力尚多,据险自守。如今不攻下宛邑,宛邑守军从背后袭击我们,强大的秦军在前面阻击我们,太危险了。”于是,刘邦连夜引军绕道回来,把宛邑重重包围。吕齿奇无力抵抗,被迫投降。七月,刘邦由宛邑继续西进,接连攻克胡阳(今河南唐河县南)、郦析(今河南内乡县)等地,直逼关中东南门户武关(今河南西峡境内)。

同年八月,刘邦率数万大军兵临武关。秦王朝在行将灭亡之前,内部矛盾加剧,秦相赵高逼杀秦二世,遣使与刘邦谈判,企图和刘邦瓜分关中。九月,立子婴为秦王,去帝号,子婴计杀赵高,遣将扼守峣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阻止起义军进一步西进。峣关前据峣岭,后靠蒉山,地势险要,是由武关北入咸阳的最后一关。张良认为不宜强攻,建议一面设疑兵,一面利诱峣关守将。秦峣关守将果然叛秦,并表示愿和刘邦一起进攻咸阳。张良又说:“只是守将欲叛降我们,恐怕其士卒未必随从。不如乘其松懈发动攻击。”刘邦接受这一建议,乘峣关守备疏忽之际,绕过峣关,翻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十月,刘邦率军进至灞上(今西安市东南)。秦王子婴无力再抵抗,于是手捧皇帝玉玺,“素车白马”出城,向刘邦投降,秦朝至此灭亡。

“因粮于敌”是孙武重要的军事经济思想。这种“就地取材,以战养战”的办法,与商业活动中“借地生财”“借钱生钱”是一致的。在商业经营中,“因粮于敌”也是一个重要策略。 36GYI76OvCDAuqOBzPyN/4Zgt81ZwUsMcprw6YDspwAwOorvc+W+HXl3w+t0m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