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原典】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1] ,驰车千驷 [2] ,革车千乘 [3] ,带甲 [4] 十万,千里馈粮 [5] 。则内外 [6] 之费,宾客之用 [7] ,胶漆之材 [8] ,车甲之奉 [9] ,日费千金 [10] ,然后十万之师举 [11] 矣。

【注释】

[1]用兵之法:法,规律、法则。[2]驰车千驷:战车千辆。驰,奔、驱的意思,驰车即快速轻便的战车;驷,原指一车套四马,这里作量词,千驷即千辆战车。[3]革车千乘:用于运载粮草和军需物资的辎重车千辆。革车,用皮革缝制的篷车,是古代重型兵车,主要用于运载粮秣、军械等军需物资。乘,辆。[4]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兵,此处泛指军队。[5]千里馈粮:馈,馈送、供应。意为跋涉千里辗转运送粮食。[6]内外:内,指后方;外,指军队所在地,即前方。[7]宾客之用:指与各诸侯国使节往来的费用。[8]胶漆之材:通常指制修弓矢等军用器械的物资材料。[9]车甲之奉:泛指武器装备的保养、补充开销。车甲,车辆、盔甲。奉,同“俸”,指费用。[10]日费千金:每天都要花费大量财力。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一金为一镒(二十两或二十四两),千金即千镒,泛指开支巨大。[11]举:出动。

【译文】

孙子说:凡兴师打仗的通常规律是,要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兵车千辆,军队十万,同时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准备好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列国使节的费用,维修器材的消耗,车辆兵甲的开销,每天耗资巨大,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解读

为“将”要重后勤

兵强马壮无疑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前提,人要吃饭、马要食草,损坏了的兵器装备要有及时的补充,由此必须有切实可靠的后方勤务。对于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孙武是独具慧眼的,他在兵书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武的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向人们昭示着这样一个战争信条:军队无后勤,则不战自亡。

历史证明,没有经济条件与经济资源,是无法取得战争胜利的。古今中外的战争都是政治、军事与经济的竞赛,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是较强的。经济是实施战争的基础,战争严格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只有在充足的物质条件保证下,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同时,战争又会严重地破坏经济,致使国家处于困境而无力再实施战争。孙武通过对战争费用的实际考察,认为充足的物资保障是实施战争的前提条件。战争极大地依赖于后勤,只有物资齐备,方可兴众举师征伐。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攻占徽州后,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高瞻远瞩地送给他一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暂不称王。朱元璋认为老儒的话很有道理,即提出了一个在两淮、江南地区“积粮训兵,待时而动”的行动计划。

朱元璋像

“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按照老儒朱升的提示,朱元璋首先抓紧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作战本领,尤其重视军队纪律的训练和整顿,强调“惠受加于民,法度行于军”。同时,朱元璋大抓农业生产。他设置营田司,任命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并且还抽出一部分将士,在战事之余开荒屯田;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壮丁,一面练武、一面耕种。这样一来,军队的后勤军需有了保障,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而且还能支援贫苦百姓,这一做法改变了军队历来吃粮靠百姓的习惯,深受百姓的欢迎。

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朱元璋还礼贤下士,广揽人才。刘基、叶琛、宋濂、章溢四大名士被聘至应天,朱元璋称他们为“四先生”,特筑礼贤馆,给他们居住。

此外,朱元璋为了避免树大招风、较早暴露自己,防止在自己力量脆弱的时候被吃掉,他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着臣属关系,用的还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还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争的口号也不改变。直到朱元璋改称吴王后,发布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属。朱元璋经过如此数年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开拓疆土,巩固根据地,在外人毫不留意的情况下,培养了一支足以与元军相匹敌的军事力量。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一天天强大,原先的盟友为了争夺利益,也逐渐变成了对头,变成了朱元璋改朝换代的强大阻力。于是,朱元璋在同元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同时,不得不清除盘踞在周围的敌对势力。四周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部,以陈友谅部的势力为最大。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并调集舟师,从江州向东直指应天,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了局势的紧张。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声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时刻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方示威,逼我方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陈友谅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地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

接着,朱元璋又采纳了刘基的建议,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战死。消灭陈友谅势力以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亡。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在围攻张士诚的同时,派大将廖永安去滁州假意迎接小明王至应天,从瓜州(今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廖乘机把船弄翻,使小明王溺死江中。这样,又为朱元璋以后的登基扫清了一个绊脚石。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制伏了浙江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又乘胜南进攻克了广东、广西。在实现了整个南部中国除四川、云南以外的统一后,又不失时机地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北伐,同元朝政权展开了最后的大决战。

北伐战争按照朱元璋的计划顺利实施了。当年(1367年)十一月,徐达率军推进到山东,平定了山东全境;继而兵分两路,又胜利进军河南,所向披靡,元朝将领纷纷归附。至第二年(1368年)三四月间,北伐军包围元大都的战略已告完成。

朱元璋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下,在后方稳步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做好了战前的物质储备,一旦时机成熟,便一举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时他的实力已经是无人能敌了。他在这个过程中,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充分体现出他出色的战略决策意识。

军事后勤,是战争的物质基础,对战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足的物资保障是实施战争的前提条件。在做事情之前如果能充分准备,就增加了成功的砝码。 4qxyBZ+pwB/O/geMNtmrq/EKxRfeLcxAS3DOysplmQtdImNW4UHzoRaMP3tNz/8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