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时刻践行礼的规范

【原典】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张氏注曰】

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王氏点评】

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译释】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夙兴夜寐,兢兢业业,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礼,从大的方面说就是社会各种制度,包括等级制度、宗法关系、礼法条规等,从小的方面说就是个人行为准则、礼仪规范。在封建社会,这些条条框框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其法律效力相当于今天的宪法。

以“礼”治国是儒家一直倡导的基本精神,而这种礼制恰恰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需求,所以很盛行。

那时的很多人都认为治国应以纲常礼义为先。因为纲常礼义是“性”与“命”,即所谓“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无论是“三纲”还是“五伦”,都是一种天性天命的礼,谁也不能违背。并且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自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解读

礼多人不怪

诸葛亮可谓是整部《三国演义》中最具亮点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颇高。陕西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有一副赞扬诸葛亮的对联:义肝忠胆,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后,三代而后一人。很显然,这是对诸葛亮历史功绩的夸赞。但人们对于诸葛亮的认识却更偏重于他的计谋和为人处世方面。也可以说,人们更欣赏他的为人及处世智慧。

虽然在很多时候诸葛亮的礼数并不是最周全的,甚至有的时候在刘备面前还有点越俎代庖的嫌疑,然而有一次,他的礼数可谓恰到好处。

在联合抗曹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时候,蜀、吴两家却为了荆州闹了起来。然后诸葛亮定计“三气周瑜”,使周瑜气绝身亡。当时,东吴上下对诸葛亮可谓恨之人骨,欲杀诸葛亮而后快,两家的盟友关系也面临着分裂的严峻考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时的诸葛亮却亲自到柴桑口为周瑜吊孝以尽礼仪。当然,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准备、只身前往的,他也知道倘若自己有丝毫差错,必然会有去无回。因此他带上了威震长坂坡的赵子龙,以确保他这次柴桑口之行的人身安全。

接着,诸葛亮设祭物于灵前,亲自祭酒,跪在周瑜的灵位前,开始宣读祭文。祭文写得感人至深,诸葛亮宣读完祭文,伏地大哭,泪如泉涌。他的表现令在场的东吴将士无不为之感动,甚至人们对于周瑜是否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产生了质疑,哪里还有报仇的意思。

这次祭拜,不管是不是发自诸葛亮的内心暂且不说,但是诸葛亮的礼数到了,而且诸葛亮祭拜的目的也达到了一不但消除了东吴诸人对他的恨,也修补了蜀、吴两国合作的裂痕,真可谓一举两得。

“礼”自古就是受人推崇的道德,人们一直将“礼”看得很重。《礼记·冠义》上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当然,封建社会的很多五花八门的礼数都是徒有其表,可以借鉴,却不值得极力推崇。但是,我们国家毕竟是礼仪之邦,所谓“礼多人不怪”,平时做个知书达“礼”的人还是不无裨益的。

“礼”是出自对人的敬重,而透过内心的倾慕和外在的尊崇表达出来。若对人没有那种敬重之心,即使表面的功夫做得再出色,那也都是假的,并不可说是礼,只能说是虚礼;相反,只要对他人产生敬重的心,不论你有否向人行“礼”,这已是真真正正的礼了!所以说,礼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最重要的是人的内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礼”,也正是由于忽略了它们,才使得家庭矛盾升级、朋友关系紧张……从而导致一系列隐患的产生。

《左传·僖位公三十三年》上记载,春秋时一个叫冀芮的人在田里锄草,他的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地用双手把饭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来,毕恭毕敬地还礼后才用饭。妻子在丈夫用饭时,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着他吃完,收拾餐具辞别丈夫。这件事被当时晋国的一个大夫看见了,传为佳话。

《左传》上记载的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作为对“相敬如宾”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我们看来,夫妻间应该少些礼数,但是必要的礼数却能够增加彼此间的亲密度,使夫妻关系更加和谐。同样的道理,朋友、兄弟间倘若多一些礼数,也会使那些没必要的矛盾减少;上下级间倘若多一些礼数,也能形成一种融洽的工作氛围,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M5fx+cSnLccyo3qivIonOrrqyTZCM430zfGSuc7X17T68cTFpO8YZzv2GYXAnzs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