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人要慷慨

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李嘉诚说过:

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为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意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

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香港名媛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体会。她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十分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那天下雨,我一身湿淋淋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外衣,他亲手接过,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之手。”

无论如何,见到李嘉诚的人都会眼睛为之一亮。虽然,千千万万的人,早已通过电视等传媒熟悉这张面孔与他鼻梁上几乎具有传奇色彩的黑框眼镜。但是,当他的热情握手与灿烂笑容,突然间展现在你的面前时,你所感受到的决不仅仅是王者之气度,同时,你也会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自然与舒适,亲和与随意。

一个循循善诱的学长风范,一位面目慈祥的长者气度,一个叱咤风云的商圣度量。这个目光炯炯的温和的人是否真的就是《亚洲周刊》眼中“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或是《福布斯》坐标系中世界财富第十,但影响排名第五的商业领袖?

“我不是个伟大的人。”在评价自己时,李嘉诚保持着一贯的谦虚,他的真诚表情使人相信,这种谦虚完全发自天性,发自内心,发自真情,其中甚至蕴含着对自己对世界的纯真想法。

李嘉诚为所有后来者树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世纪坐标,而一些简单的数位与排名很可能淹没他本人的真正价值所在。他的财产到底有多少?他的财富排名是第十位还是第三位还是第五位?世俗的人们永不厌倦地谈论着这些。李嘉诚的眼光从来都没有在自己排名第几的富豪榜上停留过一秒钟。

对于香港人来说,他们不止谈论这些,他们还准备随时追随这位不喜欢随便讲话的商业巨子的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比如说,看看李嘉诚什么时候增持长江、和黄股票,或者其他股票。他们知道,跟随诚哥买进,一般不会错。中环有一位股民,数十年来如一日,后知后觉,见到媒体报道李嘉诚买什么股,马上跟进,居然成就一位亿万富翁之下的新富豪。

在这座700万人口的城市中,他被称作超人——在一个由自由市场、民主政体与数码科技缔造的现代之都中,他是梦想的制造者,也是香港梦的体现者。

没人比年近九旬的李嘉诚的个人经历更能折射出香港在过去五十年的兴衰,从塑胶花大王到地产大王再到电讯大王再到新经济的倡导者,他不仅神话般演绎了一个穷小子励志奋斗的凄美苍凉感人故事,更是华人资本崛起的世纪标志,也是香港面对不同的潮流进行自我转变的历史折射与社会聚焦,当然,亦是香港精神的唯一直接完整的体现。

李嘉诚的历史就是现代香港的历史。当代香港的历史就是李嘉诚的历史。只不过,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看这段历史,从不同角度去编写这段历史。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演绎这段历史。而在更广阔的华人世界,他的意义似乎更为重要。

他几乎是唯一摆脱了亚洲商业人物普遍性弱点的一位。除去巨额的财富,因为,今天的李嘉诚,如果还谈论他的财富,似乎层次低了一点点。它更代表着一种现代家长式、开放、充满着艰辛与谋略的企业模式——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这些财产如何获得,并被如何支配。

李嘉诚本人则被抽象成货币本身,他既代表着传统的潮商的,虽然成熟但仍在不断进取的商业精神,当然,与商业世界的未来潮流在某些方面可能格格不入。如果完全一致,可能未必能成就李嘉诚。李嘉诚则一直致力于创造非我非你的另一个。更重要的是,他的影子他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诚如李嘉诚所言,在香港,个人财富多过他的,大有人在。

或许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并购举动仍未引起足够的注意,但当时间到了90年代,他已成为国际资本舞台最不容错过的主角之一。他在橙公司上的进取与冒险令人难忘,那次交易使他至少赚取了1200亿港币。

当他在2003年收购环球电讯的几次起伏中,所有西方媒体似乎都在惊呼:“我们是否应该害怕李嘉诚?”甚至,我们是否欢迎李嘉诚?美国在防范李嘉诚,印度在拒绝李嘉诚,欧盟在担忧李嘉诚。就连自己的国门,也担心李嘉诚可能造成某种程度的垄断。难道,李嘉诚真的如斯法力无边吗?

在电讯业的3 G之争中,和记黄埔的势力遍布英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以色列、奥地利以及中国香港。如果电讯业的另一场革命可能到来,唯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只能是李嘉诚,也只能是商圣李嘉诚。迄今,都无人会怀疑这一点。

2003年9月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颇有信心地说:“未来几个月,这种变革即将出现。”

总之,通过90年代一连串令人瞩目的行动之后,李嘉诚已经毫无愧色地跻身全球最闪耀的商业领袖的行列。在2003年《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的富人榜中,只有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排在他前面,而著名的沙特阿拉伯的王储阿尔瓦利德·塔拉尔则位居其后。

常常有人这样比喻,将李嘉诚称之为“亚洲的沃伦·巴菲特”,这似乎或多或少低估了他的影响力。因为,巴菲特虽然钱很多,但是,他的影响力始终主要局限于美国,局限于股市。那么,为什么不能把沃伦·巴菲特称之为“美洲的李嘉诚”呢?

李嘉诚似乎不在意这一切,确实,他也从来都不在意在乎这些在他看来是虚无的东西。就像他在采访中所说:“我从不担心我在历史中的角色。”他身上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矛盾:他的事业与经历拥有典型的好莱坞电影桥段的情节——财富、权力、名声与时代急流与风云变幻,但他却以罕见的低调方式,尽量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我行我素。在某次采访结束时,他也不忘抬起脚,提醒人们这双鞋他已穿了多年。

让我们再次把历史视角回放到2003年9月28日这一天。上午10点,在北京东方君悦的一间套房中,李嘉诚坐在沙发上,他穿着深色的西装,裤脚整齐地挽着,搭配白衬衫的是蓝色条纹领带,稀疏的头发被一丝不苟地梳理过,一双不太新的皮鞋铮铮发亮。他的手掌很厚实,他的眼神谦和慈祥,炯炯有神,讲话时习惯做很有力得体的手势。面对记者,充满了慈祥与智慧,绝无居高临下的气度。

“我现在的能力不比他们差。”李嘉诚相信自己仍和年轻人一样敏锐,他也很少提及退休问题,他说这是他最为幸福的时光之一,他可以享受没有压力的工作。是的,他仍以超前的思维憧憬未来,但他也喜欢漫不经心地回忆过去。他使用不够标准的普通话,他的思维习惯性地回到那个更年轻、生活也更为艰苦的年代,比如说他在少年时如何精明地购买旧书。

他专注地倾听你的问题,在回答时,面带微笑地看着你。比起媒体塑造出的那个精明强干、无所不能的超人形象,眼前的李嘉诚显得非常亲切,极富感染力与亲和力。他似乎具有典型的他向型人格,关注别人的感受犹甚于自己。他坦白地承认,在一个竞争激烈、效率至上的年代,这或许也是他性格中最难以克服的弱点。

没人指望能够通过短暂的会面,甚至一个回头微笑,或者一个招牌笑容来了解一个人,尤其当他是一位缔造了过去半个世纪亚洲最重要的传奇之一的人,他对于华人世界的作用,只有微软盖茨之于全球的作用堪与媲美比肩。 jIaVZQpwlgH1Qz9mAjDG1jSMvB2Cm+D/98XxfXNU4knnIl7K3z7uLW996v8n2f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