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实践过程,其根本性质不仅取决于治理对象的属性,更取决于治理的主体是谁,取决于主体要实施什么样的治理、达到什么样的治理目标。简单地说,在法国历史上,巴黎公社工人阶级的治国理政和以梯也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治国理政,其国家治理的根本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搞清楚治理主体,是研究治国理政首先要搞清楚的基本问题。
我们在这里讨论和研究中国的治国理政问题,也要先追问一下:在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治理主体是谁?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既然我们在这里讨论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问题,治理主体就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如果作出这样的论断,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究竟是一个“党治”的国家,还是一个“民治”的国家?把中国说成是一个“党治”的国家,不仅违背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衷和目的,而且不符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本质特点,会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又会在国际社会授人以柄攻击我们。事实是,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叫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因此,中国不是一个“党治”国家,而是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治”国家。我们治国理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或者说,是以中国共产党为自己领导核心的中国人民。
需要指出的是,在“民治”之前加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调“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或以中国共产党为自己领导核心的,说明中国实行的既不是“党治”,也不是美国所宣称的“民治”,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民治”,是以中国共产党为自己领导核心的人民的“民治”。这不仅是尊重中国的历史和政治现实,即中国13亿多人民群众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当家作主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的,而且是因为人民拥戴中国共产党,人民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人民把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领导核心。
但是,也正因为治国理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问题就复杂化了。从整个党的性质来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的规定,是写在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党员和党的干部都能够从思想、政治到行动,始终忠实于党,忠实于党章,自觉体现党的这一根本性质及其在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旦党员干部脱离了群众,甚至把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为谋取自己的私利服务,那么,这些党员干部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名义进行的治国理政活动,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治”的性质,蜕变为“私治”。这种“私治”不是“民治”,也绝不是“党治”。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从来不为自己谋取私利。这些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共产党员”,玷污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们也绝不能成为我们治国理政的治理主体成员。于是,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凸显出来了:怎么保证党经过层层挑选委派去从事治国理政实践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能够始终如一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治国理政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而不以“党的领导”和“代表人民”的名义为自己谋取私利?
这样,我们对于在这里讨论和研究治国理政主体这一理论问题的意义,也就更加明确、更加深化了。我们之所以要把治国理政的主体提出来讨论和研究,一是要明确我们治国理政的治理主体是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二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领导核心和忠实代表,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要代表和领导好人民治国理政;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中承担治国理政使命的党员干部一旦忘记了初心,背叛了宗旨,就会影响甚至改变我们治国理政实践活动的性质;四是还要严肃地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解决自己的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起“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就会最终被人民群众抛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即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其意义就在这里。
我们大家都可以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后,多次形象地讲到“骨头”问题。在生物学中,我们平常所讲的“骨头”,学名叫“骨骼”。骨骼或骨骼系统是为生物体提供支持作用的生命系统,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人体缺钙,就会出现骨质疏松,并由此导致许多疾病,甚至得“软骨病”。所以,成年人要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就要高度重视钙的流失问题。得了“软骨病”,缺钙,就要经常补钙。
非常有意思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骨头”的时候,既讲了改革要“啃骨头”,又讲了我们有些人得了“软骨病”。在讲到改革时,他多次风趣地指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我们今天要深化改革,就要准备“啃硬骨头”。显然,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比这种“硬骨头”更“硬”的骨头。然而,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却不是这样,缺少一副“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样的干部肌体中“缺钙”,他们得了“软骨病”。针对这种情况,他向全党发出了严重警告,强调要把治理干部的“软骨病”、解决党员干部的信仰和理想信念问题提到治国理政的首要地位。
在现有文献中,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至少5次讲到党员干部的“缺钙”和“补钙”问题。
第一次,是在2012年11月17日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那时就已经提出了一些党员、干部“缺钙”的问题。他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因此,他强调指出,全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深入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二次,是在2013年6月28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什么盛行?为什么不断有人沦为腐败分子甚至变节投敌,走向犯罪的深渊?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我常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他还警告我们,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第三次,是在2014年1月20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群众路线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必须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必须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讲认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态度,必须做到无私无畏、敢于担当,把认真精神体现到党内生活和干事创业方方面面。
第四次,是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进一步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自觉性;进一步掌握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看到了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差距,增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第五次,是在2015年12月28日、29日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 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这次专题教育的进展时说,各地反映,这次专题教育针对性强,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了一次集中“补钙”和“加油”,特别是绷紧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使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这五次论党员干部的“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个警告,阐明了三个重要观点: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群众路线的坚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习近平总书记论“钙”,论的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理想信念。
第二,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就是“缺钙”,得了“软骨病”。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比较集中地讲了这种“缺钙”和“软骨病”的五种表现:一是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二是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三是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四是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五是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习近平总书记论“钙”,针对的就是党员干部队伍中的“缺钙”。
第三,为了完成治国理政大业,必须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补钙”和“加油”。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论“钙”,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补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领导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就是解决党员和干部“缺钙”问题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治国理政是人在治理。研究治国理政,必须研究治国理政的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理想信念。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治国理政主体的时候,不仅要搞清楚国家治理的主体是谁,而且更要高度重视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即广大党员干部的信仰和理想信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