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作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问诊是病史采集的主要手段,是每个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临床问诊不仅是记录患者的叙述,医生还要根据其叙述的情况,进行分析思考,再提出问题,逐渐弄清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发展过程。
临床问诊是诊断过程的第一环节,全面、系统、准确无误的病史是做出正确诊断的关键。其目的是全面了解有关症状的分类、病因和机制,避免因思维上的片面和先入为主遗漏重要情况,通过对伴随症状的细分,逐步缩小范围,突出重点,接近客观实际。通过问诊所获取的资料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既往健康状况和曾患疾病的情况,对做出最后准确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临床问诊的内容包括: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通信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记录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及体征)、现病史(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主要症状的特点、病因与诱因、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及病程中的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史(社会经历、职业及工作条件、习惯与嗜好等)、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和家族史。
问诊的方法技巧与获取病史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涉及一般交流技能、收集资料、医患关系、医学知识、仪表礼节,以及提供咨询和教育患者等多个方面。在不同的临床情景,也要根据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某些技巧。
在临床问诊和查体的全过程,要始终贯彻鉴别诊断。扎实的基本功结合实际随时应用,对于分析和解释疾病的临床表现非常重要。在临床问诊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生理、药理、诊断学等基础医学知识。特别是从病因学、致病机制、症状学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结合收集到的病情,深入思考、分析,补充询问,在那些可能的疾病中,通过比较各自的临床特点和相互间的主要区别,逐渐接近疾病的本质。
体格检查是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于传统或简便的检查工具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通过临床问诊,医生对病情有初步了解,同时也对患者形成了初步诊断印象,但这些诊断是否成立尚难以肯定。医生要遵循“望、闻、问、切”或“视、触、叩、听”的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能力,收集病情信息。通过体格检查,从患者身上寻找阳性或阴性体征,可使诊断思维更加接近实际病情。
体格检查常用的器具和物品包括: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电筒、叩诊锤、检眼镜、大头针或别针、卷尺或直尺、棉签等。
体格检查的目的是带着询问病史时的疑问寻找客观证据(体征)。在询问病史过程中,要对与诊断印象有关的、需要通过查体核实的重要体征有所考虑。体格检查的要求应该既全面又有重点。全面就是要遵循规范要求,从患者的发育、营养、神志、合作程度等一般情况开始,按照头、颈、胸、腹、四肢的顺序做系统检查;重点是指针对在临床问诊过程中产生的疑点进行详细检查,对与疑点相关的体征做出阳性或阴性的肯定结论。
体格检查对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看似十分繁琐,但只要抓住重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对重点内容要不厌其详,力求全面、准确。查体时一旦发现病史未涉及的阳性体征,应及时补充病史,反复加以印证。遗漏一个重要的体征,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体格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患者为中心,要关心、体贴患者;②检查过程中避免交叉感染;③医生应站在患者右侧;④注意左、右及相邻部位等的对照检查;⑤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复查,这样才能有助于病情观察,有助于补充和修正诊断。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通常只安放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V 1 ~V 6 6个胸前导联电极,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
心电图的各波段组成及意义:
1.P波
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
2.PR间期
反映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3.QRS波
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4.ST段
其升高或压低在诊断有无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中有重要意义。
5.T波
代表心室复极。观察T波的方向、形态和高度的改变与观察ST段的变化有类似意义。
6.U波
T波之后出现,有代表左室前乳头肌复极之说,意义不十分明确。
7.QT间期
心室除极到完全复极的时间。在诊断某些心律失常、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剂量、判断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8.P-J间期
在鉴别间歇性预激综合征与舒张晚期室性早搏时有其特殊价值。
心电图的应用范围包括:(1)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2)诊断心律失常;(3)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4)诊断心脏扩大、肥厚;(5)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6)判断人工心脏起搏状况。
心脏超声是应用超声波回声探查心脏和大血管以获取有关信息的一组无创性检查方法。包括二维超声、M型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频谱型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心脏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超声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心脏的解剖结构与功能,显示内部血流状态,还可以对心功能和血流进行测量和分析,操作方便,价格低廉,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首选和主要检查技术。
心脏超声检查常用切面有: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心底短轴切面、左室短轴切面、心尖四(五)腔切面、剑突下四腔切面、胸骨上窝主动脉弓切面。
1.二维超声和M型超声
二者分别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力和较好的时间分辨力,可实时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对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瓣膜病、心包积液、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室壁瘤、假性室壁瘤)、心腔内附壁血栓形成等有重要诊断价值。对心脏肿物、冠心病、心包疾患、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人工瓣膜随访、大血管疾患也有辅助诊断价值。
2.多普勒超声
可探测血流速度和血流类型,因而对有分流和返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帮助很大,可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与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相结合益处更大,还能较准确地提供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定量数据。可分为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型多普勒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技术。
3.其他检查方法和新技术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声学造影、负荷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以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等新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X线胸片经济简便、应用广泛、整体感强,是胸部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1.后前位和侧位胸片是常规摄影体位,用于疾病初查、定位和治疗后复查,也是胸部健康查体常采用的方法。后前位胸片能显示出心脏大血管的大小、形态、位置和轮廓,能观察心脏与毗邻器官的关系和肺内血管的变化,可用于心脏及其径线的测量。左侧位片能观察心、胸的前后径和胸廓畸形等情况,对主动脉瘤与纵隔肿物的鉴别及定位尤为重要。
2.斜位胸片也称广角位胸片,常用于检查肋骨腋段的骨折。右前斜位片有助于观察左心房增大、肺动脉段突出和右心室漏斗部增大的变化。左前斜位片显示主动脉的全貌和左右心室及右心房增大的情况。
X线检查可大致明确胸部是否正常;随访复查可对肺部病变进行动态观察或疗效判断,了解术后改变或术后病变的复发情况;健康查体还可早期发现症状不明显的疾病。此外,胸部X线摄影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的CR、DR数字化成像方法,具有减影功能,一次检查两次曝光可分别获得标准胸片、软组织密度和骨组织密度三幅图像,避免了不同密度组织结构影像重叠的干扰。但是X线对肺内微细病灶或隐匿性病灶易漏诊,对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有一定的困难。
腹部超声因操作简单、无创、无辐射而广泛用于检查消化系统和腹膜腔疾病,为主要首选检查技术。
腹部超声对于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疾病,不但能敏感地检出病变,且多能做出准确判断,多普勒超声和声学造影还能反映疾病的血流状况,进一步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能力。此外,对于胃肠道疾病,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超声胃肠道造影检查能够感应病变对胃壁和十二指肠壁的侵犯程度,有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肿瘤性病变的局部分期,但目前应用还不是很多。超声检查也常作为腹膜腔疾病的初查方法,能检出腹水、腹膜结节等。
超声容易受到肠气干扰以及穿透距离有限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此外,在肥胖患者,也难以获得良好的声像图。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的主要优势包括密度分辨力高(CT成像的突出优点)、可行密度量化分析、组织结构影像无重叠、可行多种图像后处理(如二维显示、三维显示以及多种分析技术)。CT成像也有其局限性:常不能整体显示器官结构和病变、多幅图像不利于快速观察、受到部分容积效应影响、具有较高的X线辐射剂量。
CT检查有多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临床具体需要进行选用。CT平扫是指不用对比剂的扫描,一些病变如急性脑出血、支气管扩张、肝囊肿、肾结石等平扫即能诊断,然而常见的平扫虽能显示病变,但难以明确诊断,甚至不能显示病变。CT对比增强检查指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当平扫显示病变而未能明确诊断、或可疑异常、或未显示异常而临床和其他辅助检查提示有病变时均应行增强检查。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强化的程度和方式等,常常有助于定性诊断。CT增强检查常分为以下方法:
1.普通增强检查
常用于颅脑疾病的诊断。
2.多期增强检查
能动态观察病变强化程度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有利于定性诊断,主要用于腹腔、盆腔疾病的诊断。
3.CT血管成像(CTA)
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例如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
4.CT灌注成像
用于急性梗死性疾病,例如脑梗死、肺梗死等诊断,也可用于肿瘤性病变诊断及恶性程度评估等方面研究。
此外,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各有其特点。
1.二维显示技术:①薄层面重组:能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能力,有利于微小病灶的显示;②多平面重组:冠状、矢状及任何方位的重建,有助于确定病变位置及毗邻关系;③曲面重组:能整体显示弯曲结构走行的结构,如冠状动脉。
2.三维显示技术:①最大强度投影:可于不同方位整体观察高密度结构,如增强后血管;②最小强度投影:可于不同方位整体观察低密度结构,如支气管树;③表面遮盖显示和容积显示:主要用于立体显示心血管和骨骼系统以及与毗邻结构的关系。
血液气体和酸碱平衡正常是体液内环境稳定、机体赖以健康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严格来讲,指用血气分析仪对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的测定。临床上指包括对动静脉血气(PaO 2 ,PaCO 2 )、酸碱成分(HCO 3 - ,pH)及电解质(K + ,Na + ,Cl - )的综合分析,以判断机体的内环境。
临床上血液气体及酸碱分析常用指标的正常值有:PaO 2 :80~100mmHg;PaCO 2 :35~45mmHg;HCO 3 - :21~27mmHg;pH:7.35~7.45;K + :3.5~5.5mmol/L;Na + :135~145mmol/L;Cl - :95~105mmol/L;标准碳酸氢盐(SB):22~27mmol/L;缓冲碱(BB):45~52mmol/L;碱剩余(BE):-3.0~+3.0mmol/L;阴离子间隙(AG):12mmol/L±2mmol/L。
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为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提供了重要线索,血气分析结果是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决定性依据,血清电解质检查也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计算AG值有助于区别单纯性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以及判断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临床实践过程中比较实用的“一划五看”简易判断法。
一划:将多种指标简化成三项,并用箭头表示其升降。
五看:一看pH确定酸中毒还是碱中毒;二看原发因素确定代谢性还是呼吸性酸碱中毒;三看“继发性变化”确定单纯性还是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四看AG确定单纯性还是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确定二重还是三重酸碱平衡紊乱;五看临床表现做参考。
1.谷丙转氨酶(ALT)
参考值0~40U/L;谷草转氨酶(AST):参考值0~40U/L。
(1)ALT增高: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长期或大量饮酒;肝硬化与肝癌活动期;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肺炎、伤寒、结核病等感染性疾病。
(2)AST增高:各种乙肝、肝硬化、脂肪肝、乙醇性肝炎等肝胆疾病;运动、进食、饮酒、熬夜、药物等造成的一过性升高。
2.总胆红素(TBIL)
参考值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参考值0~6.8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参考值1.7~10.2μmol/L。
(1)TBIL增高:病毒性肝炎、药物或乙醇引起的中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及新生儿黄疸、内出血等。
(2)判断黄疸类型:TBIL增高伴DBIL增高,提示胆汁淤积性黄疸;TBIL增高伴IBIL增高,提示溶血性黄疸;三者均升高提示肝细胞性黄疸。
3.总胆汁酸
参考值0~10μmol/L,增高见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乙肝及中毒性肝病;肝内、外的胆管梗阻;门脉分流等。
4.总蛋白
参考值60~80g/L;白蛋白:参考值40~55g/L;球蛋白:参考值20~30g/L。
(1)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浓缩(严重脱水、休克、饮水量不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2)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以及营养不良、蛋白质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等。
(3)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慢性乙醇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慢性肝脏疾病以及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结核病、疟疾等。
(4)总蛋白及球蛋白降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以及先天性γ球蛋白血症等。
5.碱性磷酸酶(ALP)
参考值40~150U/L。
ALP增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胰头癌、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等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以及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等骨骼疾病等。
6.γ-谷胺酰转肽酶(γ-GT)
参考值8~64U/L。
γ-GT增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所致的慢性胆汁淤积;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和慢性乙醇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1.空腹血糖(FBG)
参考值3.9~6.1mmol/L。
(1)增高:生理性增高主要见于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胃倾倒综合征等;病理性增高主要见于各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巨人症、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疾病,严重的肝病、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肝脏和胰腺疾病,以及高热、呕吐、腹泻、脱水、麻醉和缺氧等。
(2)减低:生理性减低主要见于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期等;病理性减低主要见于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胰岛B细胞增生或肿瘤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缺乏,急性肝炎、肝癌、肝淤血等导致的肝糖原贮存缺乏,急性乙醇中毒,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等消耗性疾病,特发性低血糖等。
2.血脂检测
总胆固醇(TC):参考值3.6~ 6.5mmol/L;甘油三酯(TG):参考值0.4~1.8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参考值0.78~2.0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参考值2.1~3.1mmol/L;载脂蛋白A1:参考值1.0~1.6mmol/L;载脂蛋白B:参考值0.6~1.1mmol/L。
3.心肌标志物
(1)肌酸激酶(CK):参考值酶偶联法: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
1)增高: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多发性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等心肌炎和肌肉疾病;溶栓治疗;心脏手术或非心脏手术后均可导致CK增高。
2)减低: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激素治疗等。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参考值<5%。增高常见于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CK);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安装起搏器等心肌损伤;某些骨骼肌疾病等。
(3)肌钙蛋白T(cTnT):参考值0.02~0.13μg/L。临床意义:诊断AMI,判断微小心肌损伤,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等。此外,钝性心肌外伤、心肌挫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心肌损伤、药物损伤、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左心衰时cTnT也可升高。
(4)肌钙蛋白I(cTnI):参考值<0.2μg/L。临床意义:诊断AMI,判断MMD,急性心肌炎患者cTnI水平增高,其阳性率达88%,但多为低水平增高。
(5)肌红蛋白(Mb):参考值 阴性。临床意义:诊断AMI,判断AMI病情,急性肌肉损伤、肌病等骨骼肌损伤、休克、急性或慢性肾衰竭时亦可阳性。
4.肾功能检查
(1)血肌酐(Cr):参考值88.4~176.8μmol/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肾衰、尿毒症、心衰、脱水、肝肾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
(2)血尿素氮(BUN):参考值3.2~7.1mmol/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肾衰竭、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急性传染病、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蛋白饮食等。
血小板以其数量(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参与初期止血过程。
1.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100~300)×10 9 /L。
(1)减低: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血小板无力症、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2)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大出血、脾切除术后等。
2.血小板体积(PCT):
参考值0.1%~0.28%。
(1)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2)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术后。
3.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参考值9.4~12.5fl。
(1)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脾功能亢进、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增高: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纤维化、血栓性疾病等。
4.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参考值<18%。
(1)减低:提示血小板减少。
(2)增高: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血栓性疾病等。
1.凝血酶原时间(PT):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参考值11.0~14.0s。
(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等;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等。
(2)PT缩短: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2.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参考值24.0~35.0s。
(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或血栓前状态。
3.血浆纤维蛋白原(Fbg):
参考值2.0~4.0g/L。
(1)Fbg增高:血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风湿热、肾病综合征、急性感染、休克、大手术、恶性肿瘤等。
(2)Fbg减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度肝炎、肝硬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4.抗凝血酶原Ⅲ(AT-Ⅲ):
参考值75%~125%。
(1)AT-Ⅲ增高: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口服抗凝药等。
(2)AT-Ⅲ减低:先天性和获得性AT缺陷症,后者见于血栓性疾病、血栓前状态、肝脏疾病、DIC等。
5.血浆D-二聚体(D-D):
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意义:D-D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PE)的重要试验,阳性也是诊断DIC和观察溶血栓治疗的有用试验。
6.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正常人为阴性。
FDP阳性或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后者如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溶血栓治疗等。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可显示病变发生的部位、形态、分布及程度,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作用是可以评价冠状动脉血管的走行、数量和畸形;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无、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评价冠状动脉功能性的改变,包括冠状动脉的痉挛和侧支循环的有无;同时可以兼顾左心功能评价。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进行介入治疗;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介入治疗后的效果;并可以进行长期随访和预后评价。
1.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1)诊断为主的适应证:①不明原因胸痛,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临床怀疑冠心病。②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顽固的室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有时需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③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见于扩张性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者鉴别往往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④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手术前,年龄>40岁,易合并有冠状动脉畸形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干预。⑤无症状但可疑冠心病,从事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汽车司机、警察、运动员、消防队员等或医疗保险需要。
(2)治疗为目的的适应证:①稳定型心绞痛,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工作和生活。②不稳定型心绞痛,首先采取内科积极强化治疗,一旦病情稳定,积极行冠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不缓解,一般需紧急造影。对于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自发性为主伴有明显ECG的S-T段改变及梗死后心绞痛,也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③急性心肌梗死。④无症状性冠心病,其中对运动实验阳性,伴有明显的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⑤原发性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左主干病变或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属高危人群,应早期进行血管病变干预治疗,需要冠状动脉评价。⑥搭桥术后或PTCA术后,心绞痛复发,往往需要再行冠状动脉病变评价。
2.冠状动脉造影的禁忌证
(1)碘或造影剂过敏。
(2)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3)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等。
(4)未纠正的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5)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6)出血性疾病如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7)患者身体状况不能接受和耐受该项检查者。
(8)发热及重度感染性疾病。
(9)其他原因。
临床上常见的内镜包括胃镜、结肠镜、小肠镜、十二指肠镜、气管镜、胆道镜、膀胱镜、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耳鼻喉内镜、口腔内镜、牙科内镜等,可以对全身多个系统、器官、组织的病变进行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部位、疾病特点等选取合适的内镜进行诊断与治疗。
(宣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