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常见症状

一、发热

【发热的定义】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24小时内波动范围≤1℃。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

由病原体感染引起。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物质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亦称为吸收热。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及慢性心衰等引起,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所致,称为中枢性发热,特点是高热无汗。见于脑出血、中暑等疾病。

(6)自主神经紊乱:多为低热。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临床常见的热型特点】

1.热型的定义: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种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成为热型。

2.常见热型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1℃,如大叶性肺炎。

(2)弛张热:体温常>39℃,波动幅度大,24h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以上,如败血症。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2.发热伴结膜充血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

3.发热伴单纯疱疹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等。

4.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核等。

5.发热伴肝脾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等。

6.发热伴出血见于重症感染或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等,也可见于白血病等。

7.发热伴关节肿胀见于败血症、猩红热等。

8.发热伴皮疹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等。

9.发热伴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二、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的定义】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分类及其特点】

1.肺源性呼吸困难

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

(1)吸气性呼吸困难:主要特点为吸气显著费力,严重者吸气时可见“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2)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特点为呼气费力、呼气缓慢、呼吸时间明显延长,常伴有呼气期哮鸣音。

(3)混合性呼吸困难:主要特点为吸气期及呼气期均感呼吸费力、呼吸频率增快、深度变浅,可伴有呼吸音异常或病理性呼吸音。

2.心源性呼吸困难

由于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尤其是左心衰竭时呼吸困难更为严重。

(1)左心衰竭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心源性哮喘,与活动及体位有关,听诊时双肺底或全肺出现湿啰音,应用强心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后症状随之好转。

(2)右心衰竭严重时也可引起呼吸困难,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或由左心衰竭发展而来,也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心包积液。

3.中毒性呼吸困难

(1)酸中毒:多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等,患者出现深长而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音,称为酸中毒大呼吸。

(2)中枢抑制药物:如吗啡、巴比妥和有机磷杀虫剂中毒,可抑制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缓慢、变浅伴有呼吸节律异常的改变和潮式呼吸或间停呼吸。

(3)化学毒物:导致机体缺氧引起呼吸困难,常见于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和氰化物中毒等。

4.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由于呼吸中枢受增高的颅内压和供血减少的刺激,使呼吸变为慢而深,并常伴有呼吸节律的改变,如双吸气、呼吸遏制等。

5.血源性呼吸困难

多由红细胞携氧量减少,血氧含量降低所致。

【伴随症状】

1.发作性呼吸困难伴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2.骤发严重呼吸困难 见于喉头水肿、气管异物、大面积肺栓塞、气胸等。

3.呼吸困难伴一侧胸痛 见于肺炎、急性胸膜炎、急性心肌梗死、肺癌等。

4.呼吸困难伴发热 见于肺炎、胸膜炎、心包炎、肺脓肿等。

5.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 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

6.呼吸困难伴意识障碍 见于脑出血、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中毒等。

三、胸痛

【定义】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主要以心、肺、胸壁等胸部疾病为主,临床有急、慢性之分,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常有临床价值。

【病因】

1.胸壁疾病

急性皮炎、皮下组织蜂窝织炎、带状疱疹、流行性肌炎、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折、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2.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心包炎、心肌病、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窦瘤破裂、肺梗死、肺动脉高压和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3.呼吸系统疾病

胸膜炎、胸膜肿瘤、自发性气胸、血胸、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癌等。

4.纵隔疾病

纵隔炎、纵隔气肿、纵隔肿瘤等。

5.其他

过度通气综合征、痛风、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癌、膈下脓肿、肝脓肿、脾梗死等。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

青壮年: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

中老年: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气管肺癌等。

2.胸痛部位

(1)胸壁疾病:胸痛常固定在病变部位,且局部有压痛。①胸壁皮肤的感染性病变:局部可有红、肿、热、痛表现。②带状疱疹:可见成簇水疱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剧痛,且疱疹不超过体表中线。③肋骨软骨炎:常在第一、第二肋软骨处见单个或多个肿胀隆起,局部有压痛、但无红肿表现。

(2)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多在胸骨后方和心前区或剑突下,可向左肩及左臂内侧放射,甚至达无名指与小指,也可放射至左颈或面颊部,易误认为牙痛。

(3)夹层动脉瘤:胸痛位于胸背部,向下放射至下腹、腰部与两侧腹股沟和下肢。

(4)胸膜炎:疼痛多在胸侧部。

(5)食管、纵隔病变:胸痛多位于胸骨后,进食或吞咽加重。

(6)肝胆疾病及膈下脓肿:胸痛多在右下胸,侵犯膈肌中心部时疼痛放射至右肩部。

(7)肺尖部肺癌:疼痛多以肩部、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

3.胸痛性质

胸痛的程度可分为剧烈、轻微和隐痛。胸痛的性质可有多种多样。

(1)带状疱疹:呈刀割样或灼热样剧痛。

(2)食管炎:呈烧灼痛。

(3)肋间神经痛:阵发性灼痛或刺痛。

(4)心绞痛:绞痛并有重压窒息感。

(5)心肌梗死:较心绞痛更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

(6)气胸:发病初期有撕裂样疼痛。

(7)胸膜炎:常有隐痛、钝痛、刺痛或撕裂痛。

(8)夹层动脉瘤:突然发生胸背部撕裂样剧痛或锥痛。

(9)肺梗死:突然发生胸部剧痛或绞痛,常伴呼吸困难或发绀。

4.疼痛持续时间

(1)阵发性:平滑肌痉挛或血管狭窄缺血所致的疼痛。

如心绞痛:1~5min,一般不超过15min。

(2)持续性:炎症、肿瘤、栓塞或梗死所致的疼痛。

如心肌梗死:>30min。

5.影响疼痛的因素

(1)心绞痛:劳力或精神紧张可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2)胸膜炎:用力呼吸、咳嗽、喷嚏可加剧。

(3)食管疾病:多在进餐时发作或加剧,服用抗酸剂或胃肠促动力药物可缓解。

【伴随症状】

1.胸痛伴咳嗽、咳痰或发热

常见于气管、支气管、肺部疾病等。

2.胸痛伴呼吸困难

常提示病变累及范围较大,如大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渗出性胸膜炎和肺栓塞等。

3.胸痛伴咯血

主要见于肺栓塞、支气管肺癌等。

4.胸痛伴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休克

多见于心肌梗死、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瘤破裂、大面积肺栓塞等。

5.胸痛伴吞咽困难

多提示食管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等。

四、咳嗽与咳痰

【定义】

咳嗽、咳痰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内的异物;但咳嗽也有不利的一面,剧烈的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如长期、频繁、剧烈的咳嗽影响工作休息。痰是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借助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纤毛运动和平滑肌收缩及咳嗽运动将其排出称为咳痰。

【病因】

1.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咳嗽、咳痰最常见的病因。

2.胸膜疾病

胸膜炎、胸膜间皮瘤或胸膜受刺激。

3.心血管疾病

二尖瓣狭窄或各种原因所致左心衰竭引起肺动脉高压、肺淤血,或因右心及体循环静脉栓子脱落或羊水、气栓、瘤栓引起肺栓塞时,可引起咳嗽。

4.中枢神经因素

皮肤受冷刺激或三叉神经分布的鼻黏膜及舌咽神经支配的咽峡部黏膜受刺激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

5.其他

如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后咳嗽、胃食管反流病及习惯性心理性咳嗽等。

【临床表现】

1.咳嗽的性质

咳嗽无痰或痰量极少,称为干性咳嗽。干咳或刺激性咳嗽常见于急性或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气管受压、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肿瘤、胸膜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以及二尖瓣狭窄等。咳嗽伴有咳痰称为湿性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和空洞型肺结核等。

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

突发性咳嗽常由于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异物、淋巴结或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分叉处所引起。发作性咳嗽可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内膜结核以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哮喘)等。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肺结核。夜间咳嗽常见于左心衰竭和肺结核患者,引起夜间咳嗽的原因,可能与夜间肺淤血加重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3.咳嗽的音色

指咳嗽声音的特点。如①咳嗽声音嘶哑,多为声带感染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②鸡鸣样咳嗽,表现为连续性阵发性剧咳伴有高调吸气回声,多见于百日咳、会厌、喉部疾患或气管受压;③金属音咳嗽,常见于因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所致的咳嗽;④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

4.痰的性质

①白色泡沫黏液痰:多见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②黄色脓样痰:为化脓性感染所致;③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的特征;④铁锈色痰:是肺炎双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的典型特点;⑤果酱样痰:肺吸虫病的典型表现之一;⑥清水样痰伴有“粉皮”样囊壁:是肺包囊虫病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⑦大量脓性泡沫痰:是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的典型特点;⑧黑色或灰白色痰:多见煤尘肺和各种矽肺。

【伴随症状】

1.咳嗽伴发热多见于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胸膜炎等。

2.咳嗽伴胸痛常见于肺炎、胸膜炎、支气管肺癌、肺栓塞和自发性气胸等。

3.咳嗽伴呼吸困难见于喉头水肿、喉肿瘤、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肺炎、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肺淤血、肺水肿及气管或支气管异物。

4.咳嗽伴咯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支气管结石、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5.咳嗽伴大量脓痰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和支气管胸膜瘘。

6.咳嗽伴有哮鸣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弥散性泛细支气管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等。当支气管肺癌引起气管与支气管不完全阻塞时可出现呈局限性分布的吸气性哮鸣音。

7.咳嗽伴有杵状指(趾)常见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和脓胸等。

五、咯血

【定义】

咯血是指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即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出血,并经口腔咯出的过程。

【病因】

咯血的病因有很多,主要见于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

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肺脓肿、肺癌、肺炎、肺吸虫病、肺阿米巴病、肺包虫病、肺真菌病、肺囊虫病、支气管结石、肺部转移性肿瘤、肺腺瘤、矽肺等。

2.循环系统疾病

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瘤、肺梗死及肺动静脉瘘等。

3.其他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

【临床表现】

1.年龄

青壮年咯血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良性支气管瘤。40岁以上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要高度警惕支气管肺癌。

2.咯血量

一般认为咯血量在100ml以内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以上为大量。大量咯血主要见于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的咯血主要表现为持续或间断痰中带血,少有大咯血。慢性支气管炎和支原体肺炎也可出现痰中带血或血性痰,但常伴有剧烈咳嗽。

3.颜色和性状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支气管结核、出血性疾病,咯血颜色鲜红;铁锈色痰主要见于大叶性肺炎;砖红色胶冻状痰见于典型的克雷伯杆菌肺炎;二尖瓣狭窄、肺淤血咯血一般为暗红色;左心衰竭肺水肿时咯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血痰,并发肺梗死时常咯黏稠暗红色血痰。

【伴随症状】

1.咯血伴有发热,多见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支气管癌等。

2.咯血伴胸痛,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栓塞、肺结核、支气管癌等。

3.咯血伴呛咳,可见于支气管癌、支原体肺炎等。

4.咯血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5.咯血伴黄疸,多见于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肺梗死等。

六、发绀

【定义】

发绀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为发绀。这种改变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唇,指(趾),甲床等。

【病因】

1.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1)呼吸系统疾病:见于气道阻塞性疾病、肺实质与肺间质疾病,如肺炎、COPD,肺心病、弥散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淤血、肺水肿等。

(2)心血管疾病:见于心力衰竭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艾生曼格综合征等。周围血流障碍疾病见于:①局部静脉病变,如下肢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上腔静脉综合征;②动脉供血不足,见于休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3)吸入气体中氧分压低

2.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①高铁血红蛋白血症;②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临床表现】

1.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1)中心性发绀:此类发绀的特点表现为全身性、除四肢及颜面外,也累及躯干和黏膜的皮肤,但受累部位的皮肤是温暖的。发绀的原因多由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功能衰竭、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肺氧合作用不足导致SaO 2 降低所致。一般可分为:①肺性发绀:即由于呼吸功能不全、肺氧合作用不足所致。常见于各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喉、气管、支气管的阻塞、肺炎、阻塞性肺气肿、弥散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淤血、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②心性混合性发绀:由于异常通道分流,使部分静脉血未通过肺循环进行氧合作用而人体循环动脉,如分流量超过心输出量的1/3,即可出现发绀。常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Fallot四联症、Eisenmenger综合征等。

(2)周围性发绀:此类发绀常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其特点表现在发绀常出现于肢体的末端与下垂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是冷的,但若给予按摩或加温,使皮肤转暖,发绀可消退。此特点亦可作为与中心性发绀的鉴别点。此型发绀可分为:①瘀血性周围性发绀:常见于引起体循环淤血、周围血流缓慢的疾病,如右心衰竭、渗出性心包炎、心包压塞、缩窄性心包炎、血栓性静脉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肢静脉曲张等;②缺血性周围性发绀:常见于引起心排出量减少的疾病和局部血流障碍性疾病,如严重休克、暴露于寒冷中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Raynaud)病、肢端发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

(3)混合性发绀: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同时存在。可见于心力衰竭等。

2.异常血红蛋白血症

(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由伯氨喹啉、亚硝酸盐、磺胺类、硝基苯、苯胺等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所致;也可因大量进食含有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引起“肠源性青紫症”。其临床特点是发绀急骤出现,暂时性、病情危重,氧疗青紫不退,抽出的静脉血呈深棕色,暴露于空气中也不能转变为鲜红色,若静脉注射亚甲蓝、硫代硫酸钠或大剂量维生素C,均可使发绀消退。还有极少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为先天性,患者自幼即有发绀,有家族史,身体健康状况较好。

(2)硫化血红蛋白血症:凡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或化学物质均能引起硫化血红蛋白血症,但患者同时有便秘或服用硫化物,在肠内形成大量硫化氢为先决条件。此类发绀的临床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或更长时间,患者血液呈蓝褐色。

【伴随症状】

1.发绀伴呼吸困难

常见于重症心、肺疾病和急性呼吸道阻塞、气胸等,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硫化血红蛋白血症虽有明显发绀,而一般无呼吸困难或不明显。

2.发绀伴杵状指(趾)

病程较长,主要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及某些肺部疾病。

3.发绀伴意识障碍及衰竭

主要见于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休克、急性肺部感染或急性心功能衰竭。

七、心悸

【定义】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和心慌感。

【病因】

1.心脏搏动增强

心脏收缩力增强引起的心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1)生理性见于:①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②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麻黄碱、咖啡因、阿托品、甲状腺片等。

(2)病理性见于:①心室肥大: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脚气性心脏病等;②其他引起心脏搏动增强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发热、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等。

2.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各种原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

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心搏强而有力,引起心悸。

其他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心房扑动或颤动等。

3.心脏神经症

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除心悸外尚有心率加快,心前区或心尖部隐痛,以及疲乏失眠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表现,且在焦虑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更易发生。β-肾上腺素能受体反应亢进综合征也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伴随症状】

1.伴心前区痛

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亦可见于心脏神经症等。

2.伴发热

见于急性传染病、风湿热、心肌炎、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3.伴晕厥或抽搐

见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4.伴贫血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失血,此时常有虚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或休克。慢性贫血,心悸多在劳累后较明显。

5.伴呼吸困难

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心力衰竭、重症贫血等。

6.伴消瘦及出汗

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八、头痛

【定义】

头痛是指头颅内外各种性质的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大部分无特殊意义,例如全身感染性疾病往往伴有头痛。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也可有头痛。但反复持续的头痛,可能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信号,应认真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病因】

1.颅脑病变

(1)感染:各种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脑结核病、脑寄生虫病等。

(2)血管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等。

(3)占位性病变:脑肿瘤、颅内转移瘤、脑结核瘤等。

(4)颅脑外伤: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

(5)其他:偏头痛、丛集性头痛。

2.颅外病变

(1)颅骨疾病:颅底凹入症、颅骨肿瘤。

(2)颈部疾病:颈椎疾病及其他颈部疾病。

(3)神经痛: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等。

(4)其他:眼、耳、鼻和齿疾病所致的头痛。

3.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如流感、伤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

(2)心血管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

(3)中毒:铅、乙醇、一氧化碳、有机磷等中毒。

(4)其他:尿毒症、低血糖、贫血、肺性脑病等。

【临床表现】

1.发病情况

急性起病并伴有发热者常为感染性疾病所致。急剧的头痛,持续不减,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而无发热者,提示颅内血管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头痛或搏动性头痛,多为血管性头痛或神经官能症。慢性进行性头痛并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应注意颅内占位性病变。青壮年慢性头痛,但无颅内压增高常因焦虑、情绪紧张而发生、多为肌收缩性头痛。

2.头痛部位

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多在一侧。颅内病变的头痛常为深在性且较弥散,颅内深部病变的头痛部位不一定与病变部位一致,但头痛多向病灶同侧放射。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或整个头部。全身性或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头痛,多为全头部痛。蛛网膜下腔出血除头痛外尚有颈痛。

3.头痛程度

剧烈头痛多见于脑膜炎、偏头痛、颅内压增高、青光眼、高血压危象等。脑肿瘤引起的头痛多为中度或轻度。

4.头痛的性质

高血压性、血管性及发热性疾病的头痛,往往为搏动性。神经痛多呈电击样痛或刺痛。肌肉收缩性头痛多为重压感、紧箍感。

5.头痛出现的时间与持续时间

颅内占位性病变往往清晨加剧,鼻窦炎的头痛也常发生于清晨或上午,丛集性头痛常在夜间发生。

6.加重、减轻或激发头痛的因素

咳嗽、打喷嚏、摇头、俯身可使颅内高压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颅内感染性头痛及脑肿瘤性头痛加剧。丛集性头痛在直立时可缓解。低头可使鼻窦炎头痛加剧。偏头痛在应用麦角胺后可缓解。

【伴随症状】

1.头痛同时伴剧烈呕吐者提示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在呕吐后减轻者可见于偏头痛。

2.头痛伴眩晕者见于小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头痛伴发热者常见于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或颅内感染。

4.慢性进行性头痛伴精神症状者应注意颅内肿瘤。

5.慢性头痛突然加剧并有意识障碍者提示可能发生脑疝。

6.头痛伴视力障碍者可见于青光眼或脑瘤。

7.头痛伴脑膜刺激征者提示有脑膜炎或蛛网膜下隙出血。

8.头痛伴癫痫发作者可见于脑血管畸形、脑内寄生虫病或脑肿瘤。

9.头痛伴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者可能是神经功能性头痛。

10.头痛多伴重压感、紧箍感可能为肌收缩性头痛。

九、眩晕

【定义】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

【病因与临床表现】

1.周围性眩晕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1)梅尼埃病:以发作性眩晕伴耳鸣、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为主要特点,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出汗,发作多短暂,很少超过2周。

(2)迷路炎:多由中耳炎并发,症状同上,检查发现鼓膜穿孔。

(3)内耳药物中毒:常由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同类药物中毒性损害所致。多为渐进性眩晕伴耳鸣、听力减退。

(4)前庭神经元炎:多在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及听力减退。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周,痊愈后很少复发。

(5)位置性眩晕:患者头部处在一定位置时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多数不伴耳鸣及听力减退。可见迷路和中枢病变。

(6)晕动病:见于晕船、晕车等,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2.中枢性眩晕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1)颅内血管性疾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延髓外侧综合征、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和小脑出血。

(2)颅内占位性病变:听神经纤维瘤、小脑肿瘤、第四脑室肿瘤和其他部位肿瘤。

(3)颅内感染性疾病、颅内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癫痫。

3.其他原因 如心血管疾病、血液病、中毒性、眼源性、神经症等引起的眩晕,但无真正旋转感,一般不伴听力减退、眼球震颤,少有耳鸣。

【伴随症状】

1.伴耳鸣、听力下降可见于前庭器官疾病、第八脑神经病及肿瘤。

2.伴恶心、呕吐可见于梅尼埃病、晕动病。

3.伴共济失调可见于小脑、颅后凹或脑干病变。

4.伴眼球震颤可见于脑干、梅尼埃病。

十、晕厥

【定义】

晕厥是因各种原因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患者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病因】

大脑灌注压取决于体循环的动脉压,因此,任何引起心排出量下降或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的原因都可以引起晕厥。常见的原因有:

1.血管舒缩障碍

见于单纯性晕厥、直立位低血压、颈动脉窦综合征、排尿性晕厥、咳嗽性晕厥及疼痛性晕厥。

2.心源性晕厥

见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排血受阻及心肌缺血性疾病。

3.脑源性晕厥

脑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等。

4.其他

晕厥也可见于低血糖、重度贫血及高原晕厥等。

【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感到头昏、恍惚、视物模糊或两眼发黑、四肢无力,这就是晕厥先兆;随之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即恢复如常,起立行走,有的患者半小时以内可有全身乏力感。许多情况下,患者较快软倒而不是摔倒,没有意识丧失,或是反复发生有了经验,及时蹲下,则症状很快消失。晕厥时心率减慢或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可出冷汗。晕厥基本上都是站位或坐位发生,如于卧位发生应注意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病如心律失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癫痫。

【伴随症状】

1.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乏力等)者,多见于血管一致性晕厥或低血糖性晕厥。

2.伴有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见于急性左心衰竭。

3.伴有心率和心律明显改变,见于心源性晕厥。

4.伴有抽搐者,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源性晕厥。

5.伴有头痛、呕吐、视听障碍者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6.伴有发热、水肿、杵状指者提示心肺疾病。

7.伴有呼吸深而快、手足发麻、抽搐者见于通气过度综合征、癔症。

十一、抽搐与惊厥

【定义】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异常的不自主收缩,并引起关节运动,多为全身、对称性。其同义词为痉挛(spasm),若伴有意识丧失者则称为惊厥(convulsion)。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强直性(持续肌肉收缩)、阵挛性(断续肌肉收缩)和混合性(先后出现强直性和阵挛性肌肉收缩)。抽搐可起自肌肉、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任何部位的障碍。

【病因】

1.脑部疾病

(1)脑先天性疾病:如脑穿通畸形、小头畸形、脑积水、胎儿感染、各种遗传性代谢病,以及母亲妊娠期药物毒性反应及放射线照射等,引起的获得性发育缺陷。

(2)颅脑外伤:产伤、颅脑外伤。

(3)颅脑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及脑寄生虫病。

(4)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脑蛛网膜下隙出血、脑栓塞、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

(5)颅内肿瘤:常见于原发性肿瘤及各种转移瘤。

(6)脑部变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Alzheimer病和Pick病等。

(7)中枢脱髓鞘疾病:如Schilder病、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

2.全身性疾病

(1)脑缺氧:如窒息、休克、急性大出血、一氧化碳中毒、吸入麻醉等。

(2)代谢内分泌疾病:①氨基酸代谢异常,如苯丙酮尿症等。②脂质代谢障碍,如脂质累积症。③糖代谢异常,如低血糖、半乳糖血症。④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高钠血症、水中毒、低血钾、低血镁、高碳酸血症等。⑤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⑥维生素缺乏及依赖症,如维生素B 6 、维生素B 12 及叶酸缺乏症。

(3)中毒:①药物:如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戊四氮、樟脑)过量;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氯普噻吨等)剂量过大;突然停用抗惊厥药或中枢神经抑制药等。②重金属中毒,如铅、汞中毒。③食物、农药中毒及乙醇戒断等。

(4)心血管疾病:如Adams-Stokes综合征、高血压脑病。

(5)过敏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青霉素、普鲁卡因过敏均可成为病因。

3.神经症

癔症性抽搐。

4.高热

常是婴幼儿抽搐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1.全身性抽搐

为全身骨骼肌收缩,如癫痫大发作表现为强直-阵挛性抽搐;破伤风则是持续强直性抽搐。

2.局限性抽搐

为躯体或颜面某一局部的连续性抽动。如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常表现为口角、眼睑、手或足等的反复抽搐;若抽搐自一处开始,按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排列形式逐渐扩展,即自一侧拇指始,渐延及腕、臂、肩部,则为Jackson癫痫。而手足搐搦症则呈间歇性四肢(以上肢手部最显著)强直性肌痉挛,典型者呈“助产士”手。

【伴随症状】

1.伴发热,多见于小儿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胃肠功能紊乱、生牙、重度失水等。但须注意,惊厥也可引起发热。

2.伴血压升高,可见于高血压病、肾炎等。

3.伴脑膜刺激征,可见于脑膜炎、脑膜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4.伴瞳孔扩大与蛇咬伤,可见于癫痫大发作。

5.惊厥发作前有剧烈头痛,可见于高血压、急性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外伤等。

6.伴意识丧失,见于癫痫大发作、重症颅脑疾病。

十二、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的定义】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为上腹部不适合紧迫欲吐的感觉。可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的前奏。一般恶心后随之呕吐,但也可仅有恶心而无呕吐,或仅有呕吐而无恶心。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二者均为复杂的反射动作。

【病因】

引起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很多,按照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下列几类:

1.反射性呕吐

(1)咽部受到刺激:如吸烟、剧咳、鼻咽部炎症或溢脓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胃扩张或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滞等。

(3)肠道疾病:急性阑尾炎、各型肠梗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4)肝胆胰疾病:急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急慢性胆囊炎或胰腺炎等。

(5)腹膜及肠系膜疾病:如急性腹膜炎。

(6)其他:如肾输尿管结石、急性肾盂肾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力衰竭、青光眼、屈光不正等亦可出现恶心、呕吐。

2.中枢性呕吐

(1)神经系统疾病:①颅内感染,如各种脑炎;②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③颅脑损伤,如脑挫裂伤;④癫痫,特别是持续状态。

(2)全身性疾病:尿毒症、肝性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甲状旁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低血糖、低钠血症及早孕均可引起呕吐等。

(3)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癌药、洋地黄、吗啡等可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呕吐。

(4)中毒:乙醇、重金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鼠药等中毒均可引起呕吐。

(5)精神因素:胃神经症、癔症、神经性厌食等。

3.前庭障碍性呕吐

凡呕吐伴有听力障碍、眩晕等儿科症状者,需考虑前庭障碍性呕吐。常见疾病有迷路炎,梅尼埃病和晕动病。

【临床表现】

1.呕吐的时间

育龄妇女晨起呕吐见于早期妊娠,亦可见于尿毒症、慢性乙醇中毒或功能性消化不良;鼻窦炎患者因起床后脓液经鼻后孔流出刺激咽部,亦可致晨起恶心、干呕。晚餐或夜间呕吐见于幽门梗阻。

2.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即刻呕吐,可能为幽门管溃疡或精神性呕吐;餐后1小时以上呕吐称延迟性呕吐,提示胃张力下降或胃排空延迟。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见于幽门梗阻,呕吐物可有隔夜宿食;餐后近期呕吐,特别是集体发病者,多由食物中毒所致。

3.呕吐的特点

是进食后立刻呕吐,恶心很轻,吐后又可进食,长期反复发作而营养状态不受影响,多为神经官能性呕吐。喷射状呕吐多为颅内高压性疾病。

4.呕吐物的性质

带发酵、腐败气味提示胃潴留;带粪臭味提示低位小肠梗阻;不含胆汁说明梗阻平面多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上;含多量胆汁则提示在此平面以下;含有大量酸性液体者,多为胃泌素瘤或十二指肠溃疡;无酸味者可能为贲门狭窄或贲门失迟缓症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常呈咖啡色呕吐物。

【伴随症状】

1.伴腹痛腹泻者多见于急性胃肠炎或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副霍乱及各种原因的急性中毒。

2.伴右上腹痛及发热、寒战或有黄疸者应考虑胆囊炎或胆石症。

3.伴头痛及喷射性呕吐者常见于颅内高压症或青光眼。

4.伴眩晕、眼球震颤者,见于前庭器官疾病。

5.应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与抗癌药物等,则呕吐可能与药物副作用有关。

6.已婚育龄妇女早晨呕吐者应注意早孕。

十三、呕血与黑便

【呕血与黑便的定义】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黑便又称柏油便,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一般而论幽门以下出血时常引起黑便,而幽门以上出血则往往兼有呕血,如幽门以下部位出血量多,血液反流入胃,也可引起呕血。而幽门以上出血量少,血液在胃内不引起呕吐反射,则全部血液流入肠内表现为黑便。黑便者可无呕血,而呕血者则均有黑便。

【病因】

1.消化系统疾病

(1)食管疾病: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异物、食管贲门黏膜撕裂、食管裂孔疝等。大量呕血常由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所致。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最常见为消化性溃疡,其次为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胃癌、胃泌素瘤、慢性胃炎及服用非甾体抗感染药(如阿司匹林)和应激所引起的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

(3)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

2.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囊癌、胆管癌及壶腹癌、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合并脓肿破溃、主动脉瘤破裂进入食管等。

3.全身性疾病

(1)血液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等。

(2)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性肠炎、败血症等。

(3)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上消化道。

(4)其他:尿毒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功能衰竭等。

呕血的原因甚多,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其次为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为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胃癌,因此考虑呕血病因时应首先考虑上述四种疾病。

【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

呕血前常有上腹不适和恶心,随后呕吐出血性胃内容物,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出血位于食管则血色鲜红或混有凝血块;当出血量较少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咖啡渣样棕褐色。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可形成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15%时,除头晕、无力等症状外,多无血压、脉搏等变化;出血量达循环血容量的20%以上时,则有冷汗、四肢厥冷,心慌、脉搏增快等急性失血症状。若出血量在循环血容量的30%以上时则有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3.血液学改变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逐渐降低。

4.其他

大量呕血可出现氮质血症、发热等表现。

【伴随症状】

1.上腹痛 中青年人慢性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具有一定周期性与节律性,多为消化性溃疡;中老年人慢性上腹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并伴有厌食、消瘦或贫血者,应警惕胃癌。

2.肝脾肿大 脾肿大,皮肤有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或有腹水,化验有肝功能障碍,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区疼痛、肝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结节,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者多为肝癌。

3.黄疸 黄疸、寒战、发热伴右上腹绞痛而呕血者,可能由胆道疾病所引起;

发热及全身皮肤黏膜有出血倾向者,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4.皮肤黏膜出血 常与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关。

5.其他 近期有服用非甾体类抗感染药物史、酗酒史、大面积烧伤、颅脑手术、脑血管疾病和严重外伤伴呕血者,应考虑急性胃黏膜病变。在剧烈呕吐后继而呕血,应注意食管贲门黏膜撕裂。

6.头晕、黑矇、口渴、冷汗提示血容量不足。上述症状于出血早期可随体位变动(如由卧位变坐、立位时)而发生。伴有肠鸣、黑便者,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十四、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定义】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起的,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和昏睡,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病因】

1.颅内疾病

(1)局限性病变:①脑血管疾病:脑缺血、脑出血、重症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②脑占位性病变:脑肿瘤、脑脓肿、脑肉芽肿、脑寄生虫囊肿等;③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脑骨折等。

(2)脑弥散性病变:①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炎、脑膜炎、蛛网膜炎、室管膜炎、颅内静脉窦感染等;②弥散性颅脑损伤;③蛛网膜下腔出血;④脑水肿;⑤脑变性及脱髓鞘性病变。

(3)癫痫发作

2.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种败血症、肺炎、中毒性菌痢、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感染中毒性脑病等。

(2)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性昏迷、黏液水肿性昏迷、垂体危象、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

(3)心血管疾病:如重度休克、心律失常引起的Adams-Stokes综合征等。

(4)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低钠血症、低氯性碱中毒、高氯性酸中毒等。

(5)外源性中毒:安眠药、有机磷杀虫药、氰化物、一氧化碳、乙醇、吗啡等中毒等。

(6)物理性及缺氧性损害:如日射病、高温中暑、电击伤、溺水等。

【临床表现】

1.嗜睡

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醒后对答流利并做出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意识模糊

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的表现。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空间及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对伤害性刺激如针刺、压眶等会躲避或被唤醒,但旋即又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昏迷

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无意识的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按刺激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三度:

(1)轻度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

(2)中度昏迷:随意活动完全消失,对各种刺激皆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去大脑强直等。

(3)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驰,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5.谵妄状态

较意识模糊严重,定向力和自知力均障碍,感觉错乱(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谵妄可发生于急性感染的发热期间,也可见于某些药物中毒、代谢障碍、循环障碍和某些中枢神经疾患等。

【伴随症状】

1.伴发热 先发热然后有意识障碍可见于重症感染性疾病;先有意识障碍然后有发热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2.伴呼吸缓慢 是呼吸中枢受抑制的表现,可见于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杀虫药中毒、银环蛇咬伤等。

3.伴瞳孔散大 可见于颠茄类、乙醇、氰化物中毒以及癫痫,低血糖状态等。

4.伴瞳孔缩小 可见于吗啡类、巴比妥类、有机磷杀虫药等中毒。

5.伴心动过缓 可见于颅内高压症、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吗啡类等中毒。

6.伴高血压 可见于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肾炎尿毒症等。

7.伴低血压 可见于各种原因的休克。

8.伴皮肤黏膜改变 出血点、瘀斑和紫癜等可见于严重感染和出血性疾病。

9.口唇呈樱桃红色提示一氧化碳中毒。

10.伴脑膜刺激征 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十五、腹痛

【腹痛的定义】

腹痛是临床及其常见的症状,多数由腹腔脏器疾病引起,也可由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腹痛的性质和强度,不仅受病变情况和刺激程度影响,也受神经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腹痛在临床上常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

【病因】

1.急性腹痛

(1)腹腔内脏器疾病:

①腹腔脏器急性炎症:急性胃肠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管炎等。

②腹部脏器穿孔或破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伤寒肠穿孔,肝脏破裂,脾脏破裂,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卵巢破裂等。

③腹腔脏器阻塞或扩张:胃黏膜脱垂症,急性肠梗阻,腹股沟疝嵌顿,肠套叠,胆道蛔虫病,胆石症,肾与输尿管结石等。

④腹腔脏器扭转:急性胃扭转,卵巢囊肿扭转,大网膜扭转,肠扭转等。

⑤腹腔内血管阻塞:肠系膜动脉急性阻塞,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夹层腹主动脉瘤等。

(2)腹壁疾病:腹壁挫伤,腹壁脓肿及腹壁带状疱疹等。

(3)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心绞痛,肺炎及肺梗死等。

(4)全身性疾病及其他:风湿热,尿毒症,急性铅中毒,血卟啉病,腹型过敏性紫癜,腹型癫痫等。

2.慢性腹痛

(1)腹腔内脏器疾病:

①慢性炎症: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结核性腹膜炎,炎症性肠病等。

②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泌素瘤等。

③腹腔内脏器的扭转或梗阻:慢性胃肠扭转,肠粘连,大网膜粘连综合征等。

④脏器包膜张力增加:肝淤血,肝炎,肝脓肿,肝癌,脾肿大等。

⑤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肝曲及脾曲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等。

⑥肿瘤压迫及浸润:胃癌,胰腺癌,大肠癌等。

(2)中毒及代谢障碍:慢性铅中毒,尿毒症等。

(3)胸、腰椎病变:如脊椎结核,脓肿等。

(4)器质性神经病变:脊髓结核,脊髓肿瘤等。

【临床表现】

1.腹痛部位

腹痛的体表位置常和脊髓的节段性分布有关,通常情况下疼痛所在部位即为病变所在部位,但有一些病变引起的疼痛放射至固定的区域,如急性胆囊炎可放射至右肩胛部和背部,阑尾炎引起的疼痛可由脐周转移至右下腹。

2.腹痛的性质和程度

腹痛的性质与病变所在脏器及病变的性质有关,如绞痛常表示空腔脏器梗阻;胀痛常为内脏包膜张力增大,系膜的牵拉或空腔器官胀气扩张所致,疼痛的程度有时和病变严重程度相一致,但由于个体差异,有时疼痛的程度并不反映病变的程度。

3.诱发因素

胆囊炎或胆石症发作前常有进油腻食物史,急性胰腺炎发作前常有酗酒、暴饮暴食史,部分机械性肠梗阻多与腹部手术有关,腹部受暴力作用引起的剧痛并有休克者,可能是肝脾破裂所致。

4.发作时间

餐后痛可能是由于胆胰疾病、胃部肿瘤或消化不良所致,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子宫内膜异位者腹痛与月经来潮有关,卵泡破裂者发生在月经间期。

5.与体位关系

某些体位可使腹痛加剧或减轻,有可能成为诊断的线索。如胃黏膜脱垂患者左侧卧位可使疼痛减轻,十二指肠壅滞症患者膝胸或俯卧位可使腹痛及呕吐等症状缓解,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烧灼痛在躯体前屈时明显,直立位时减轻。

【伴随症状】

1.腹痛伴发热

提示炎症存在,如有寒战见于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肝脓肿、腹腔脓肿;无寒战见于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

2.腹痛伴呕吐、反酸、腹泻

提示食管、胃或胆道疾病;呕吐量多提示有胃肠梗阻;伴反酸、嗳气者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伴腹泻提示肠道炎症,吸收不良,胰腺疾病。

3.腹痛伴休克

同时有贫血提示腹腔脏器破裂(如肝或脾破裂或异位妊娠破裂),无贫血者则见于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腹腔外疾病如心肌梗死,肺炎也可有腹痛伴休克,应特别警惕。

4.腹痛伴尿急、尿频、尿痛、血尿等

表明可能泌尿系感染或结石。

5.伴消化道出血

如为柏油样便或呕血提示消化性溃疡或胃炎等;如为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常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肠结核等。

十六、腹泻

【腹泻的定义】

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因多种疾病而引起。腹泻是指每天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脓血或者不消化的食物及其他病理性内容物。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g,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则可认为是腹泻。一般将腹泻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两类,前者是指腹泻呈急性发病,历时短暂,而后者一般是指腹泻超过2个月者。

【病因】

1.急性腹泻

(1)肠道疾病:常见的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肠炎及急性出血性肠炎,此外,还有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缺血性肠病等。

(2)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3)急性中毒:食物中毒、有机磷中毒等。

(4)其他:过敏性紫癜、甲状腺功能亢进、尿毒症、药物副作用等。

2.慢性腹泻

胃肠道疾病:

(1)胃部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致胃酸缺乏。

(2)肠道感染: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

(3)肠道其他疾病:如肠道肿瘤、息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

(4)肝、胆、胰腺病变 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全身性疾病:

(1)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胃泌素瘤、糖尿病性肠炎。

(2)其他系统疾病:如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副作用等。

(3)神经功能紊乱:如神经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表现】

1.起病及病程

急性腹泻起病急骤,病程短,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见于慢性感染,非特异性炎症、肠道肿瘤或神经功能紊乱。

2.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

急性感染性腹泻常有不洁饮食史,于进食后24小时内发病,每天排便数十次,多呈糊状或水样便,少数为脓血便。慢性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亦可带黏液与脓血,见于慢性痢疾,炎症性肠病、结肠直肠癌等。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粪便中带黏液而无病理成分者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3.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急性腹泻常有腹痛,多以感染性腹痛多见,小肠疾病的腹泻疼痛常在脐周,便后腹痛缓解不明显,结肠病变疼痛多在下腹,便后腹痛缓解明显。

【伴随症状】

1.伴发热

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伤寒、副伤寒、肠结核、Crohn病等等。

2.伴里急后重

提示病变以结肠直肠为主,急性痢疾、直肠癌。

3.伴明显消瘦

胃肠道恶性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

4.伴腹部包块

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等。

5.伴严重失水

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等。

6.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

败血症、伤寒、副伤寒、过敏性紫癜。

7.伴关节痛或关节肿胀者

Crohn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十七、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的定义】

吞咽困难是指食物从口腔至胃、贲门运送过程中受阻而产生咽部、胸骨后或食管部位的梗阻停滞感觉。

【病因】

1.口咽部疾病

口咽炎、口咽损伤、咽白喉、咽结核、咽肿瘤、咽后壁脓肿等。

2.食管疾病

食管炎、食管良性肿瘤、食管癌、食管异物、食管肌功能失调(贲门失弛缓症、弥散性食管痉挛等)、甲状腺极度肿大等。其中食管癌是重要病因。

3.神经肌肉疾病

延髓麻痹、重症肌无力、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环咽失弛缓症等。

4.全身性疾病

狂犬病、破伤风、肉毒中毒、缺铁性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患者诉咽部、胸骨后有团块样堵塞感,但往往不能明确指出具体部位,且进食流质或固体食物均无困难,这类患者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吞咽困难是食管癌最常见症状,对任何有吞咽困难者,必须要及早明确是否为癌所致。

【伴随症状】

1.吞咽困难伴声嘶

多见于食管癌纵隔浸润、主动脉瘤、淋巴结肿大及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2.吞咽困难伴呛咳

见于脑神经疾病、食管憩室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致潴留食物反流,此外,也可因食管癌致食管支气管瘘及重症肌无力致咀嚼肌、咽喉肌和舌肌无力,继而出现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随进食时间延长而渐进加重。

3.吞咽困难伴呃逆

一般病变位于食管下端,见于贲门失弛缓症、膈疝等。

4.吞咽疼痛

见于口咽炎或溃疡,如急性扁桃体炎、咽后壁脓肿、急性咽炎、白喉、口腔炎和口腔溃疡等。进食后食管性吞咽困难伴疼痛,如疼痛部位在胸前、胸后、胸骨上凹及颈部,则多见于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异物、晚期食管癌、纵隔炎等。如进食过冷、过热食物诱发疼痛,则常为弥散性食管痉挛。

5.胸骨后疼痛和(或)反酸、灼热

常提示胃食管反流病,是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良性狭窄的主要临床表现。

6.吞咽困难伴哮喘和呼吸困难

见于纵隔肿物、大量心包积液压迫食管及大气管。如果饭后咳嗽则多见于反流物误吸,见于延髓性麻痹、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等。

7.吞咽困难伴反流

进食流质食物立即反流至鼻腔并有呛咳,病因可能为咽部神经肌肉功能失常。进食后较长时间发生反流提示食管梗阻近段有扩张或食管憩室内有滞留。如反流量较多,并含有宿食,有发酵臭味,常提示可能为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常于夜间平卧时出现,常因呛咳而惊醒。如反流物为血性黏液,则多见于晚期食管癌。

8.有物体阻塞感

在不进食时也感到在咽部或胸骨上凹部位有上下移动的物体堵塞,常提示癔球症。多见于年轻女性,病程迁延,症状时轻时重。

9.其他

应注意营养状况,淋巴结有无肿大,咽部有无炎症和溃疡及警惕咽部、食管、贲门癌及咽部炎症性病变引起吞咽困难。注意有无神经系统体征,如软腭麻痹、味觉障碍、声带麻痹、吞咽运动异常及脑神经损害体征。

十八、便血

【伴随症状】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

【病因】

1.下消化道疾病

(1)小肠疾病:肠结核、肠伤寒、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Crohn病、小肠肿瘤等

(2)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

(3)直肠肛管疾病:直肠肿瘤(包括息肉和癌)、痔、肛裂、大便干燥擦伤等。

(4)血管病变: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缺血性肠炎、静脉曲张等。

2.上消化道出血

见于“呕血与黑便”章节,视出血的量和速度的不同,可表现为便血或黑便。

3.全身性疾病

例如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脏疾病、急性传染病、维生素缺乏症、中毒或药物毒性作用等。

【临床表现】

便血多为下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急性大出血、慢性少量出血及间歇性出血。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的多少和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异。

1.鲜血便

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常见于以下疾病:

(1)痔疮:各期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肠息肉: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可与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4)肛裂: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2.脓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脓(黏)液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常见以下疾病:

(1)直肠癌: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2)结肠癌: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较暗。

(3)溃疡性结肠炎: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

3.黑便

又称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排出的粪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4.隐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粪便颜色改变,仅在粪便隐血试验时呈阳性,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于溃疡、炎症及肿瘤。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肠息肉(癌)的早期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是结直肠肿瘤筛查(初筛)的重要途径。

【伴随症状】

1.腹痛

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见于消化性溃疡;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胆道出血;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溃疡性结肠炎;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

2.里急后重

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炎及直肠癌。

3.发热

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或部分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等。

4.全身出血倾向

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重症肝炎、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

5.皮肤改变

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关。皮肤黏膜有毛细血管扩张,可能由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6.腹部肿块

肠道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及Crohn病等。

十九、黄疸

【定义】

黄疸是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分类】

1.按病因学分类

(1)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

(3)胆汁淤积性黄疸。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1)以UCB增高为主的黄疸。

(2)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

【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一)溶血性黄疸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前者有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后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及蚕豆病、伯氨喹啉、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2.临床表现

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二)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是指由于肝细胞病变,使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功能减退,血中胆红素增多引起的黄疸。该型黄疸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会升高,而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病因和发病机制】

各种使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均可导致黄疸发生,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败血症等。

肝细胞广泛受损时,使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部分非结合胆红素潴留血中,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肝小叶结构破坏,致使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入血,发生黄疸。但由于结合胆红素的排泄是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限速步骤,同时肝实质性疾病时,排泄过程常常较结合过程受到更大程度的干扰,因此肝实质疾病时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主要以结合胆红素为主。

【临床表现】

1.急性期

多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等急性肝炎症状,皮肤和巩膜呈浅黄至金黄色,皮肤有时可有瘙痒,尿色深,肝大,有压痛。

2.慢性期

有急性期症状与体征,但肝区压痛不明显。肝硬化患者多有肝掌、蜘蛛痣、脾脏肿大、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表现。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因胆汁淤积而使血中胆汁酸和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所谓胆汁淤积是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肝细胞排泄胆汁功能障碍、胆汁分泌的抑制或肝内、外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流速减慢或停滞。胆汁淤积性黄疸以结合型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最常见的病因是肿瘤、结石、炎症,其次为良性狭窄或梗阻和寄生虫等。

根据引起淤胆的解剖部位,可分为肝外阻塞、肝内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3种。

胆道梗阻时,胆汁在胆管内淤积,胆管内压力增高,达到一定程度后连接毛细胆管和胆管的Hering壶腹破裂,胆汁进入淋巴,继而进入血液循环,而致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或单独出现,或与肝实质损害共存,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常有多因素参与,一般认为与肝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改变、微丝和微管功能障碍、毛细胆管膜与紧密连接通透性增加、胆酸代谢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

随病因、阻塞部位与性质不同而异。

1.原发疾病的表现

胆囊炎、胆石症常伴胆绞痛、发热、呕吐等症状,黄疸来去迅速;化脓性胆管炎起病急,寒战、高热、腹痛,迅速出现休克;恶性疾病多有上腹隐痛,进行性消瘦,肝大和黄疸;无痛性黄疸常为胰头癌的表现。

2.阻塞性黄疸的表现

肤色呈现暗黄、黄绿或绿褐色,甚至黑色。患者皮肤瘙痒显著,常出现在黄疸之前。间歇性黄疸是胆石症的表现;持续性黄疸,且逐渐加重,程度较深,常见于恶性肿瘤。而壶腹周围癌黄疸较早出现,呈进行性加重,但少数患者可因肿瘤坏死,胆管再通而黄疸暂时消退或减轻,但以后重新加深,呈现波动性黄疸;因胆盐入肠道受阻,肠道常缺乏胆汁酸易导致腹胀、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维生素K缺乏时,因肝脏不能合成凝血因子Ⅱ、Ⅷ、Ⅸ和Ⅹ而发生出血倾向;因胆道部分或完全阻塞,粪中缺少胆红素或尿胆原,不能将粪便染黄,故粪便呈灰白色(白陶土色)。无论肝内或肝外阻塞均伴有淤胆性肝大,当梗阻位于胆囊管以下时常伴有胆囊肿大,可无压痛。

【伴随症状】

1.黄疸伴发热

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

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症。持续右上腹钝痛或胀痛者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3.黄疸伴肝大

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原发或继发性肝癌。

4.黄疸伴胆囊肿大

见于胆总管有梗阻,常见于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癌等。

5.黄疸伴脾肿大

可见于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疟疾、肝硬化、溶血性贫血及淋巴瘤等。

6.黄疸伴消化道出血

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壶腹癌。

7.黄疸伴腹水

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二十、血尿

【血尿的定义】

血尿是指离心沉淀尿中每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前者指尿色正常,仅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称为镜下血尿;后者是指外观呈洗肉水样或含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通常每升尿液中有1ml血液时即肉眼可见,尿呈红色或呈洗肉水样。

发现红色尿后,首先要分清是真性血尿还是假性血尿。有些药物可以引起红色尿,如氨基比林、苯妥英钠、利福平、酚红等;需与真性血尿区别。近年来无明显伴随症状的血尿有增多趋势,大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已广泛引起重视和进行研究。

【病因】

1.肾脏及尿路疾病

(1)炎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统结核、泌尿系统霉菌感染等。

(2)结石: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任何部位结石,当结石移动时划破尿路上皮,既容易引起血尿也容易继发感染。大块结石可引起尿路梗阻甚至引起肾功能损害。

(3)肿瘤: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或邻近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泌尿道时均可引起血尿。

(4)外伤:是指暴力伤及泌尿系统。

(5)先天畸形:多囊肾,先天性肾小球基底膜超薄,肾炎,胡桃夹现象(该病是血管先天畸形引起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左肾静脉受挤压,引起顽固性镜下血尿。右肾静脉径直注入下腔静脉,而左肾静脉须穿过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注入下腔静脉。正常时此角45°~60°,若先天性此角过小或被肠系膜脂肪、肿大淋巴结、腹膜充填均可引起胡桃夹现象。诊断主要靠CT、B超、肾静脉造影检查。治疗须手术矫正)。

2.全身性疾病

(1)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等。

(3)感染性疾患: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丝虫病、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等。

(4)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栓塞、肾静脉血栓形成。

(5)内分泌代谢疾病:痛风肾、糖尿病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6)物理化学因素:如食物过敏、放射线照射、药物(如磺胺、酚、汞、铅、砷中毒,大量输注甘露醇、甘油等)、毒物、运动后等。

3.尿路邻近器官疾病

急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急性盆腔炎或脓肿、子宫、阴道或直肠的肿瘤等。

【临床表现】

1.尿颜色的改变

血尿的主要表现是尿颜色的改变,除镜下血尿颜色正常外,肉眼血尿根据出血量多少而呈不同颜色。尿呈淡红色像洗肉水样,提示每升尿含血量超过1ml。出血严重时尿可呈血液状。肾脏出血时,尿与血混合均匀,尿呈暗红色;膀胱或前列腺出血尿色鲜红,有时有血凝块。

2.分段尿异常

将全程尿分段观察颜色,如尿三杯试验,用三个清洁玻璃杯分别留起始段、中段和终末段尿观察,如起始段血尿提示病变在尿道;终末段血尿提示出血部位在膀胱颈部、三角区或后尿道的前列腺和精囊腺;三段尿均呈红色即全程血尿,提示血尿来自肾脏或输尿管。

3.镜下血尿

尿颜色正常,但显微镜检查可确定血尿,并可判断是肾性或肾后性血尿。镜下红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为肾小球性血尿,见于肾小球肾炎。

4.症状性血尿

血尿的同时患者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而以泌尿系统症状为主。如伴有肾区钝痛或绞痛提示病变在肾脏。膀胱和尿道病变则常有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

5.无症状性血尿

部分患者血尿既无泌尿系统症状也无全身症状,见于某些疾病的早期,如肾结核,肾癌或膀胱癌早期。

【伴随症状】

1.血尿伴肾绞痛是肾或输尿管结石的特征。

2.血尿伴尿流中断见于膀胱和尿道结石。

3.血尿伴尿流细和排尿困难见于前列腺炎、前列腺癌。

4.血尿伴尿频、尿急、尿痛见于膀胱炎和尿道炎,同时伴有腰痛,高热畏寒常为肾盂肾炎。

5.血尿伴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

6.血尿伴肾肿块,单侧可见于肿瘤,肾积水和肾囊肿;双侧肿大见于先天性多囊肾,触及移动性肾脏见于肾下垂或游走肾。

7.血尿伴有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出血,见于血液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

8.血尿合并乳糜尿见于丝虫病,慢性肾盂肾炎。

二十一、便秘

【便秘的定义】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伴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等。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病因】

1.功能性便秘,其发生原因有:

(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5)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

(6)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导致排便困难,或由于结肠冗长所致。

2.器质性便秘,其发生原因有:

(1)肠管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2)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肛裂、肛周脓肿和溃疡、直肠炎。

(3)结肠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良、恶性肿瘤,Crohn病等。

(4)盆腔或盆腔内肿瘤的压迫(如子宫肌瘤)。

(5)全身性疾病使肠肌松弛、排便无力:如尿毒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脑血管意外、截瘫、多发性硬化等。

(6)药物性因素:吗啡类药、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临床表现】

急性便秘患者多有腹痛、腹胀甚至恶心、呕吐,多见于各种原因的肠梗阻;慢性便秘多无特殊表现,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艰难、费力;排便不畅;大便干结、硬便,排便不净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部分患者还伴有失眠、烦躁、多梦、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

【伴随症状】

1.伴呕吐、腹胀、肠绞痛等,可能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

2.伴腹部包块者应注意结肠肿瘤、肠结核及Crohn病。

3.便秘与腹泻交替者 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

4.伴生活环境改变、精神紧张出现便秘,多为功能性便秘。

二十二、蛋白尿

【定义】

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于150mg),蛋白质定性检查时,呈阴性。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尿蛋白持续>150mg/d称蛋白尿,当尿蛋白排泄量为30~300mg/24h称为微量蛋白量。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蛋白尿的病因】

蛋白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硬化、膜增殖性肾炎等。另外一些继发性慢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也可有蛋白尿症状出现。

【蛋白尿的分型】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

(1)选择性蛋白尿:以4万~9万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清蛋白为主,可伴相对分子质量近似的蛋白如抗凝血酶、转铁蛋白、糖蛋白等和少量小相对分子质量β 2 -M、Fc片段等。无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IgG、IgA、IgM、C3等)。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小于0.1,尿蛋白定性3+~4+,定量超过3.5g/24h,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2)非选择性蛋白尿: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断裂和损伤。尿蛋白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和中等的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如IgM、IgG和补体C3、清蛋白、糖蛋白(T-H糖蛋白)、分泌型IgA(SIgA)和下尿路分泌的少量黏液蛋白等。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大于0.5,尿蛋白定性1+~4+,定量0.5~3.0g/ 24h。非选择性蛋白尿是一种持续性蛋白尿,有发展为肾衰的危险,常提示预后较差。常见于原发或继发肾小球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

它指肾小管在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因重吸收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为主的蛋白尿。尿β2-M、溶菌酶增高,尿液清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尿蛋白定性1+~2+,定量1~2g/24h。常见于肾小管损害疾病。

3.混合性蛋白尿

肾脏病变同时或相继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而产生的蛋白尿。兼具两种蛋白尿特点,但各组分所占比例因病变损害部位不同而不一致,也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受损害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溢出性蛋白尿

是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异常增多的蛋白有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本周蛋白等,尿蛋白定性多为1+~2+。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血管内溶血等。

5.组织性蛋白尿

这种指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生理性约为20mg/d,尿蛋白定性±~1+,定量0.5~1.0g/24h。

【伴随症状】

肾性蛋白尿可伴随全身不适症状,可有水肿、高血压、血尿及管型尿等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患者感觉乏力、困倦等,期间患者抵抗力差,易受外感。其中水肿与高血压最为明显。

二十三、水肿

【定义】

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水肿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限性。

【病因与临床表现】

1.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下垂部流体静水压较高)。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此外通常有颈静脉怒张、肝大、静脉压升高,严重时还出现胸水、腹水等右心衰竭的其他表现。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2)肾源性水肿:可见于各种肾炎和肾病、钠水潴留是肾性水肿的主要机制。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性水肿(肾病综合征为重度水肿)常有尿常规改变、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3)肝源性水肿:失代偿期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门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醛固酮增多等因素是水肿与腹水形成的主要机制。常见于肝硬化,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

(4)营养不良性水肿: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等所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B 1 缺乏,可产生水肿。其特点是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水肿常从足部开始蔓延至全身。常见于癌症晚期、严重贫血。

(5)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肿:①黏液性水肿:为非凹陷性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含蛋白量较高之故),颜面及下肢较明显,女性多见;②药物性水肿:可见于糖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胰岛素、甘草制剂等疗程中;③功能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多见于妇女,主要表现在身体下垂部位,原因未明,被认为是内分泌功能失调与直立体位的反应异常所致,立卧位水试验有助于诊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于月经前1~2周出现浮肿,眼睑、踝部明显,伴头痛、易怒、乳房及下腹胀痛等症状。④其他:可见于妊娠中毒症、硬皮病、血清病、间脑综合征及老年性水肿等。

2.局部性水肿

(1)淋巴性水肿:原发性淋巴性水肿(先天性淋巴性水肿、早发性淋巴性水肿),继发性淋巴性水肿(肿瘤、感染、外科手术、辐射等)。

(2)静脉阻塞性水肿:肿瘤压迫或肿瘤转移,局部炎症,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瘢痕收缩以及创伤等。可分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其他静脉阻塞。

(3)炎症性水肿:炎症性为最常见的局部水肿。见于丹毒,疖肿,咽峡炎,蛇毒中毒等。

(4)变态反应性水肿:有过敏史,局部红肿,伴瘙痒明显。常见如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皮炎等。

【伴随症状】

1.水肿伴肝大者可为心源性、肝源性与营养不良性,而同时颈静脉怒张者则为心源性。

2.水肿伴重度蛋白尿,则常为肾源性,而轻度蛋白尿也可见于心源性。

3.水肿伴呼吸困难与发绀者常提示由于心脏病、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所致。

4.水肿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者可见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5.水肿伴消瘦、体重减轻者,可见于营养不良。

二十四、皮肤黏膜出血

【定义】

皮肤黏膜出血是指因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发性或受轻伤后出血,血液进入皮肤或黏膜下组织。

【病因】

皮肤黏膜出血的基本病因有三个:

(1)血管壁功能异常: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严重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及代谢障碍、维生素C或维生素B 3 (烟酸)缺乏等。

(2)血小板异常见于:

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②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血小板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继发性:继发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后、感染、创伤等。

血小板功能异常见于:①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等;②继发性:继发于药物、尿毒症、肝病、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3)凝血功能异常见于:①遗传性:血友病、低纤维蛋白原症、凝血酶原缺乏症、低凝血酶原症、凝血因子缺乏症等。②继发性: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乏等。③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异常蛋白血症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抗凝药物治疗过量、原发性纤溶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的继发性纤溶等。

【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表现为血液淤积于皮肤或黏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色斑。压之不褪色,视出血面积大小可分为瘀点(亦称出血点,直径不超过2mm)、紫癜(直径3~5mm)和瘀斑(直径大于5mm)。血小板减少出血的特点为同时有出血点、紫癜和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血尿及黑便等,严重者可导致脑出血。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轻微,以皮下、鼻出血及月经过多为主,但手术时可出现出血不止。

因血管壁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特点为皮肤黏膜的瘀点、瘀斑,如过敏性紫癜表现为四肢或臂部有对称性、高出皮肤(荨麻疹或丘疹样)紫癜,可伴有痒感、关节痛及腹痛,累及肾脏时可有血尿。老年性紫癜常为手、足的伸侧瘀斑;单纯性紫癜为慢性四肢偶发瘀斑,常见于女性患者月经期等。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常表现有内脏、肌肉出血或软组织血肿,亦常有关节腔出血,且常有家族史或肝脏病史。

【伴随症状】

1.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痛、血尿者,见于过敏性紫癜。

2.紫癜伴有广泛性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紫癜伴有黄疸,见于肝脏疾病。

4.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且有关节肿痛或畸形者,见于血友病。

5.皮肤黏膜出血伴贫血和(或)发热者,常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二十五、腰背痛

【定义】

腰背痛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腰部和(或)背部的急性或慢性的疼痛的感觉。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腰背痛,其中局部病变占多数,可能与腰背部长期负重,其结构易于损伤有关。邻近器官病变波及或放射性腰背痛也极为常见。

【病因】

1.急、慢性损伤

(1)急性损伤:如脊柱骨折,韧带、肌肉、关节囊的撕裂,急性椎间盘突出等。

(2)慢性损伤:如韧带炎,肌肉劳损,脊柱骨关节的增生和退变,脊柱滑脱等。

2.炎性病变

炎性病变分为细菌性炎症和非细菌性炎症两种。

(1)细菌性炎症:可分为化脓性和特异性感染如脊柱结核。化脓性感染多见于椎间隙感染,硬膜外脓肿,椎体骨髓炎。

(2)非细菌性炎症: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能储关节致密性骨炎。

3.脊柱的退行性改变

如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继发性椎管狭窄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假性滑脱及脊柱不稳定等。

4.骨的发育异常

脊柱侧凸畸形,半椎体,峡部不连性滑脱,驼背,骼腰化或腰椎骰化,脊柱裂及钩状棘突,水平骰骨,下肢不等长,扁平足。

5.姿势不良

长期伏案工作或弯腰工作,妊娠,肥胖所致的大腹便便。

6.肿瘤

骨与软组织肿瘤,骨髓或神经肿瘤等。

7.内脏疾病引起的牵涉性痛

妇科盆腔疾病,前列腺疾病等可引起下腰痛,肾脏疾病如结石瘤、肾下垂、肾盂肾炎及腹膜后疾病如脓肿、血肿等可引起腰背痛,肝脏和心脏病可引起背部疼痛。

8.精神因素

随着社会进展及节奏的加快,此类疾病逐渐增多,如慢性疲劳综合征,精神过敏的脊柱炎,神经衰弱,癔病,抑郁症。

【临床表现及特点】

1.脊椎病变

(1)脊椎骨折有明显的外伤史,且多因由高空坠下,足或臀部先着地,骨折部有压痛和叩痛,脊椎可能有后突或侧突畸形,并有活动障碍。

(2)椎间盘突出,青壮年多见。常有搬重物或扭伤史,可突发和缓慢发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二者可同时或单独存在。有时候疼痛剧烈,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卧床休息时缓解。可有下肢麻木,冷感或间歇跛行。

(3)增生性脊柱炎:又称退行性脊柱炎,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晨起时感腰痛、酸胀、强直而活动不便,活动腰部后疼痛好转,但过多活动后腰痛又加重。疼痛以傍晚时明显。平卧可缓解,疼痛不剧烈,敲打腰部有舒适感,腰椎无明显压痛。

(4)结核性脊椎炎:是感染性脊椎炎中最常见的疾病,腰椎最易受累,其次为胸椎。背部疼痛常为结核性脊椎炎的首发症状。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呈隐痛、钝痛或酸痛,夜间明显,活动后加剧,伴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佳。晚期可有脊柱畸形,冷脓肿及脊髓压迫症状。

(5)化脓性脊柱炎:本病不多见,常因败血症、外伤、腰椎手术、腰穿和椎间盘造影感染所致。患者感剧烈腰背痛,有明显压痛叩痛,伴畏寒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6)脊椎肿瘤:以转移性恶性肿瘤多见,如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等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累及脊椎。其表现为顽固性腰背痛,剧烈而持续,休息和药物均难缓解,并有放射性神经根痛。

2.脊柱旁组织病变

(1)腰肌劳损:常因腰扭伤治疗不彻底或累积性损伤,患者自觉腰骶酸痛、钝痛,休息时缓解,劳累后加重。特别是弯腰工作时疼痛明显,而伸腰或叩击腰部时可缓解疼痛。

(2)腰肌纤维织炎:常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所致腰背部筋膜及肌肉组织水肿,纤维变性。患者大多感腰背部弥散性疼痛,以腰椎两旁肌肉及髂嵴上方为主,晨起时加重,活动数分钟后好转,但活动过多疼痛又加重。轻叩腰部则疼痛缓解。

3.脊神经根病变

(1)脊髓压迫症:见于椎管内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硬膜外脓肿或椎间盘突出等。主要表现为神经根激惹征,患者常感觉颈背痛或腰痛,并沿一根或多根脊神经后根分布区放射,疼痛剧烈,呈烧灼样或绞窄样痛,脊柱活动、咳嗽、喷嚏时加重。有一定定位性疼痛,并可有感觉障碍。

(2)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所出的血液刺激脊膜和脊神经后根时可引起剧烈的腰背痛。

(3)腰骶神经根炎:主要为下背部和腰骶部疼痛,并有强直感,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腰骶部有明显压痛,严重时有节段性感觉障碍,下肢无力,肌萎缩,腱反射减退。

4.内脏疾病引起的腰背痛

(1)泌尿系统疾病:肾炎、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结核、肿瘤、肾下垂和肾积水等多种疾病可引起腰背痛。不同疾病有其不同特点,肾炎呈深部胀痛,位于腰肋三角区,并有轻微叩痛;肾盂肾炎腰痛较鲜明,叩痛较明显;肾脓肿多为单侧腰痛,常伴有局部肌紧张和压痛;肾结石多为绞痛,叩痛剧烈;肾肿瘤引起的腰痛多为钝痛或胀痛,有时呈绞痛。

(2)盆腔器官疾病:男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常引起下腰骶部疼痛,伴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女性慢性附件炎、宫颈炎、子宫脱垂和盆腔炎可引起腰骶部疼痛,且伴有下腹坠胀感和盆腔压痛。

5.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道及脏器的传入纤维与一定皮肤区的传入纤维进入相同的脊髓段,故内脏传入疼痛感觉刺激兴奋了皮肤区的传入纤维,引起感应性疼痛。胃、十二指肠溃疡,后壁慢性穿孔时直接累及脊柱周围组织,引起腰背肌肉痉挛出现疼痛。于上腹部疼痛的同时,可出现下胸上腰椎区域疼痛。急性胰腺炎,常有左侧腰背部放射痛;四分之一的胰腺癌可出现腰背痛,取前倾坐位时疼痛缓解,仰卧位时加重。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于消化道功能紊乱的同时,常伴有下腰痛。

6.呼吸系统疾病

胸膜炎、肺结核和肺癌等可引起后胸部和侧胸肩胛部疼痛。背痛的同时常伴有呼吸系统症状及体征,胸膜病变时常在深呼吸时加重,而脊柱本身无病变、无压痛、运动不受限。

【伴随症状】

1.伴发精神萎靡,食欲、体重下降,发热和贫血等全身症状者可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结核),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腰背痛伴脊柱畸形,外伤后畸形则多因脊柱骨折,错位所致;自幼则有畸形多为先天性脊柱疾病所致;缓慢起病者见于脊柱结核和强直性脊柱炎。

3.腰背痛伴有活动受限,见于脊柱外伤,强直性脊柱炎,腰背部软组织急性扭挫伤。

4.腰痛伴尿频,尿急排尿不尽,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或前列腺肥大;腰背剧痛伴血尿,见于肾或输尿管结石。

5.腰痛伴嗳气,反酸上腹胀痛,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胰腺病变;腰痛伴腹泻或便秘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

6.伴有放射痛、患侧下肢麻木或下肢肌肉萎缩者见于腰椎间盘突出。

7.腰痛伴月经异常、痛经、白带过多,见于宫颈炎、盆腔炎、卵巢及附件炎症或肿瘤。

二十六、关节痛

【定义】

关节痛是指患者自述关节部位的疼痛感觉,多发生在间接连接的活动关节,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根据不同的病因及病程,关节痛可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关节痛以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为主,慢性则以关节囊肥厚及骨质增生为主。

【病因】

外伤(急、慢性损伤)、感染细菌直接侵入关节内、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退行性关节病、代谢性骨病、骨关节肿瘤。

【临床表现及鉴别】

1.外伤性关节痛 急性外伤性关节痛常在外伤后即出现受损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慢性外伤性关节炎有明确的外伤史,反复出现关节痛,常于过度活动和负重及气候寒冷等刺激时诱发,药物及物理治疗后缓解。

2.软骨损伤 主要是膝关节的半月板损伤,当膝关节微屈时,如果突然过度内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踢足球运动中,弯小腿转身踢球的动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损伤会有明显的膝部撕裂感,随即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走路跛行、关节活动时有弹响。

3.关节滑膜炎 由于外伤或过度劳损等因素损伤关节滑膜后会产生大量积液,使关节内压力增高,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并有摩擦发涩的声响。比如膝关节主动极度伸直时,特别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运动时,髌骨下部疼痛会加剧。在被动极度屈曲时,疼痛也会明显加重。

4.结核性关节炎 儿童和青壮年多见。负重大活动多肌肉不发达的关节易于患结核。其中脊柱最常见,其次为髋关节和膝关节。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活动期常有疲劳低热,盗汗及食欲下降。病变关节肿胀疼痛,但疼痛程度较化脓性关节炎轻。活动后疼痛加重。晚期有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如关节旁有窦道形成,常可见有干酪样物质流出。

5.风湿性关节炎 起病急剧,常为链球菌感染后出现,以膝、踝、肩和髋关节多见。病变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呈游走性,肿胀时间短消失快,常在1~6周内自然消肿,不留下关节强直和畸形改变。

6.类风湿关节炎 多由一个关节起病,以手中指指间关节首发疼痛。继则出现其他指间关节和腕关节的肿胀疼痛。也可累及踝、膝和髋关节,常为对称性。病变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有僵硬感,以早晨为重故称晨僵。可伴有全身发热。晚期病变关节附近肌肉萎缩,关节软骨增生而出现畸形。

7.化脓性关节炎 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史或局部外伤的病史,疼痛的关节可以有肿胀,部位深在也可能不明显,但都有体温升高、关节疼痛、不能活动、血象升高等现象。

8.痛风 常在饮酒、劳累或高嘌呤饮食后急起关节剧痛,局部皮肤红肿灼热。患者常于夜间痛醒。以第1跖趾关节,足母趾关节多见。踝、手、膝、腕和肘关节也可受累。病变呈自限性,有时在1~2周内自行消退,但经常复发。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皮肤破溃,经久不愈,常有白色乳酪状分泌物流出。

9.肿瘤引发的疼痛关节局部出现肿瘤也是造成关节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多见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老人。如果出现关节肿痛,疼痛感晚间比白天严重,服用止痛药物无效,又没有合理原因可以解释,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排除关节肿瘤。

【伴随症状】

如果是关节局部的病变,或仅仅是关节痛,一般不出现关节外的临床表现。但关节病变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时,不仅会出现乏力、发热、食欲差和体重下降一般症状等,不同的病因还会表现相应的伴随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颜面蝶形红斑,光过敏和多发浆膜腔积液等;白塞病出现口、会阴黏膜复发性溃疡;干燥综合征伴口眼干;类风湿性关节炎伴皮下结节,肺纤维化等;与脊柱炎有关的关节炎伴随皮肤损伤,尿道炎,肠炎和眼炎等。

二十七、尿频、尿急与尿痛

【定义】

尿频是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尿频是一种症状,并非疾病。尿急是指患者一有尿意即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难以控制。尿痛是指排尿时感到尿道、膀胱和会阴部疼痛。其疼痛程度有轻有重,常呈烧灼样,重者痛如刀割。尿频、尿急和尿痛合称为膀胱刺激征。

【病因及临床表现】

(一)尿频

1.生理性

因饮水过多,精神紧张或气候寒冷时排尿次数增多属正常现象。特点是每次尿量不少,也不伴随尿频尿急等其他症状。

2.病理性

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多尿性尿频: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不少,全日总尿量增多。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和急性肾衰竭的多尿期。

(2)炎症性尿频:尿频而每次尿量少,多伴有尿急和尿痛,尿液镜检可见炎性细胞。见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和尿道旁腺炎等。

(3)神经性尿频:尿频而每次尿量少,不伴尿急尿痛,尿液镜检无炎性细胞。见于中枢及周围神经病变如癔症,神经源性膀胱。

(4)膀胱容量减少性尿频:表现为持续性尿频,药物治疗难以缓解,每次尿量少。见于膀胱占位性病变;妊娠子宫增大或卵巢囊肿等压迫膀胱;膀胱结核引起膀胱纤维性缩窄。

(5)尿道口周围病变:尿道口息肉,处女膜伞和尿道旁腺囊肿等刺激尿道口引起尿频。

(二)尿急

尿急常见于下列情况:

1.炎症 急性膀胱炎、尿道炎、特别是膀胱三角区和后尿道炎症,尿急症状特别明显;急性前列腺炎常有尿急,慢性前列腺炎因伴有腺体肥大增生肥大,故有排尿困难、尿线细和尿流中段。

2.结石和异物 膀胱或尿道结石或异物刺激黏膜产生尿急。

3.神经源性 精神因素或神经源性膀胱。

4.肿瘤 膀胱癌或前列腺癌。

5.高温情况下尿液高度浓缩,酸性高的尿可刺激膀胱或尿道黏膜产生尿急。

(三)尿痛

1.排尿末疼痛明显,排尿后仍感疼痛,或觉困痛,或不排尿亦痛者,病变多在尿道或邻近器官,如膀胱三角区炎、前列腺炎等。

2.排尿突然中断伴疼痛或尿潴留:见于膀胱、尿道结石或尿路异物。

3.老年男性多提示前列腺增生,亦可见于尿道结石。

4.排尿刺痛或烧灼痛:多见于急性炎症刺激,如急性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

5.排尿终末时疼痛,且合并尿急者,病变多在膀胱,常见于急性膀胱炎。

6.排尿开始时尿痛明显,或合并排尿困难者,病变多在尿道,常见于急性尿道炎。

【伴随症状】

1.尿频伴有尿急和尿痛见于膀胱炎和尿道炎;膀胱刺激征存在但不剧烈而伴有双侧腰痛见于肾盂肾炎;伴有会阴部,腹股沟和睾丸胀痛见于急性前列腺炎。

2.尿频尿急伴有血尿,午后低热,乏力盗汗见于膀胱结核。

3.尿频不伴尿急和尿痛,但伴有多饮多尿和口渴见于精神性多饮,糖尿病和尿崩症。

4.尿频尿急伴无痛性血尿见于膀胱癌。

5.老年男性尿频伴有尿线细,进行性排尿困难见于前列腺增生。

6.尿频尿急尿痛伴有尿流突然中断,见于膀胱结石堵住出口或后尿道结石嵌顿。

二十八、少尿、无尿与多尿

【定义】

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为1000~2000ml。如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或者每小时尿量少于17毫升为少尿,如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完全无尿称为无尿;如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病因】

1.少尿无尿病因及种类

(1)肾前性:①有效血容量减少: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重度失水、大出血、肾病综合征和肝肾综合征。②心脏排血功能下降: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功能不全,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肺复苏后体循环功能不稳定。血压下降所致肾血流减少。③肾血管病变:肾血管狭窄或炎症,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长期卧床不起所致的肾动脉栓塞血栓形成;高血压危象,妊娠高血压病等引起肾动脉持续痉挛,肾缺血导致急性肾衰。

(2)肾性:①肾小球病变:重症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和慢性肾炎因严重感染,血压持续增高或肾毒性药物作用引起肾功能急剧恶化。②肾小管病变:急性间质性肾炎包括药物性和感染性间质性肾炎;生物毒或重金属及化学毒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严重的肾盂肾炎并发肾乳头坏死。

(3)肾后性:①各种原因引起的机械性尿路梗阻:如结石、血凝块、坏死组织阻塞输尿管,膀胱进出口或后尿道。②尿路的外压:如肿瘤、腹膜后淋巴癌、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前列腺肥大。③其他:输尿管手术后,结核或溃疡愈合后瘢痕挛缩,肾严重下垂或游走肾所致的肾扭转,神经源性膀胱等。

2.多尿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1)尿崩症:因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减退,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引起肾小管再吸收功能下降而引起多尿。

(2)糖尿病:因血糖过高尿中有大量糖排出,可引起溶质性利尿;由于血糖升高机体为了代谢增加饮水量,以便稀释血液也是引起多尿的原因。

(3)钾缺乏: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由于丘脑-神经垂体功能减退,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患者表现狂渴多饮(每日饮水量在4升以上)。多尿失水,随着尿量增加,尿中丢失钾增加而引起顽固性低钾血症。尿量增加尿相对密度低于1.006以下。继发于各种原因长期的低血钾,可引起肾小管空泡变性甚至肾小管坏死,称失钾性肾炎,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大量钾从尿中丢失,患者表现烦渴多尿,实验室检查除低血钾外肾小管功能受损是其特点。

(4)高钙血症: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时或多发性骨髓瘤时,血钙升高损害肾小管,使其再吸收功能下降表现多尿;亦易形成泌尿系统结石,使肾小管功能进一步受损加重病情。

(5)溶质性多尿:因治疗原因须用甘露醇、山梨醇、高血糖,可表现多尿,若同时应用利尿药物则多尿更显著。

(6)其他:大量饮水、饮茶、进食过咸或过量食糖亦可多尿。精神性多饮患者常自觉烦渴而大量饮水引起多尿。

【伴随症状】

1.少尿:

①少尿伴肾绞痛见于肾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肾结石。②少尿伴心悸气促,胸闷不能平卧见于心功能不全。③少尿伴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见于肾病综合征。④少尿伴有乏力、纳差、腹水和皮肤黄染见于肝肾综合征。⑤少尿伴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见于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⑥少尿伴有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见于急性肾盂肾炎。⑦少尿伴有排尿困难见于前列腺肥大。

2.多尿:

①多尿伴有烦渴多饮,排低比重尿见于尿崩症。②多尿伴有多饮多食和消瘦见于糖尿病。③多尿伴有高血压,低血钾和周期性麻痹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④多尿伴有酸中毒、骨痛和肌麻痹见于肾小管性酸中毒。⑤少尿数天后出现多尿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恢复期。⑥多尿伴神经症症状可能为精神性多饮。

二十九、尿失禁

【定义】

尿失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正常情况下靠膀胱逼尿肌与膀胱括约肌之间张力平衡维持膀胱有节制地排尿,某种原因打破在这种平衡,将导致尿失禁。

【病因】

尿失禁的病因可分为下列几项:①先天性疾患:如尿道上裂;②创伤:如妇女生产时的创伤,骨盆骨折等;③手术:成人为前列腺手术、尿道狭窄修补术等;儿童为后尿道瓣膜手术等;④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

【临床表现及特点】

1.充溢性尿失禁

由于下尿路有较严重的机械性(如前列腺增生)或功能性梗阻引起尿潴留,当膀胱内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并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不断地自尿道中滴出。该类患者的膀胱呈膨胀状态。

2.真性尿失禁

由完全的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排尿依靠脊髓反射,患者不自主地间歇排尿(间歇性尿失禁),排尿没有感觉。

3.急迫性尿失禁

由部分性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或急性膀胱炎等强烈的局部刺激引起,患者有十分严重的尿频、尿急症状。由于强烈的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而发生尿失禁。

4.压力性尿失禁

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上楼梯或跑步时)即有尿液自尿道流出。引起该类尿失禁的病因很复杂,需要作详细检查。

【伴随症状】

1.尿失禁伴有膀胱刺激征及脓尿,见于急性膀胱炎。

2.老年男性出现尿失禁伴有进行性排尿困难,见于前列腺疾病。

3.中年以上经产妇出现尿失禁,应注意妊娠、分娩、产伤、盆腔和外阴的手术史。

4.尿失禁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和体征,见于神经源性膀胱。

5.尿失禁伴有慢性咳嗽、气促多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的腹内压过高。

6.尿失禁伴有多饮、多尿和消瘦见于糖尿病性膀胱。因膀胱括约肌失控引起尿失禁,和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引起的排尿障碍。

三十、排尿困难

【定义】

排尿困难是指膀胱内的尿液不易排出,表现为排尿开始延缓、排尿费力、尿时延长、射程缩短、射力减弱、尿线变细、中断和滴沥不尽等不同程度的症状。如进一步发展,尿液不能排出,在膀胱内滞留称为尿潴留。患者常伴尿频、尿急或尿失禁,并有尿不尽感。

【病因】

1.阻塞性排尿困难

(1)膀胱颈部病变:膀胱颈部被结石、肿瘤、血块、异物阻塞;或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晚期妊娠压迫;因膀胱颈部炎症、狭窄等。

(2)后尿道疾患:因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前列腺急性炎症、出血、积脓、纤维化压迫后尿道;后尿道本身的炎症、水肿、结石、肿瘤、异物等。

(3)前尿道疾患:见于前尿道狭窄、结石、肿瘤、异物,或先天畸形如尿道外翻,阴茎包皮嵌顿,阴茎异常勃起等。

2.功能性排尿困难 见于脊髓损害,隐性脊柱裂等器质性病变。也见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经损害所致。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在公厕可排尿困难。

3.会阴区手术产伤可反射性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引起排尿困难。

【临床表现及特点】

1.膀胱颈部结石

在排尿困难出现前,下腹部有绞痛,疼痛向大腿会阴方向放射,疼痛的当时或疼痛后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2.膀胱内血块

常继发于血液病如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膀胱肿瘤

排尿困难逐渐加重,病程长,晚期可发现远方转移肿瘤病灶。

4.前列腺良性肥大、前列腺癌、前列腺炎

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可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并伴有尿频、尿急。癌症患者晚期可有消瘦等肿瘤相关临床表现。

5.后尿道损伤

会阴区有外伤史,外伤后排尿困难或无尿液排出。

6.前尿道狭窄

见于前尿道疤痕、结石、异物等。

7.脊髓损害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截瘫患者,除排尿困难外,尚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8.隐性脊柱裂

发病年龄早,夜间遗尿,幼年尿床时间长是其特点。

9.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有糖尿病史、实验室检查血糖、尿糖升高可确诊。

10.药物

见于阿托品中毒、麻醉药物等。

三十一、肥胖

【定义】

肥胖是多种疾病伴发的症状,指体内脂肪聚集过多而呈现的一种状态。肥胖按病可因分为原发性肥胖(又称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肥胖的测量】

1.按身高体重计算

通常认为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肥胖。标准体重主要根据身高计算,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男:标准体重(kg)=〔身高(cm)-80〕×0.7,女:标准体重(kg)=〔身高(cm)-70〕×0.6。

2.体重指数

目前多采用体重指数判定肥胖与否,且比较准确。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 2 ),世界卫生组织:BMI 18.5~24.9为正常,BMI 25~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我国标准:BMI 18.5~23.9为正常,BMI 24~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BMI将肥胖分为3级,1级:BMI 30~34.9;2级:BMI 35~39.9;3级BMI≥40。

3.其他

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男>2.5cm、女>3cm为肥胖。腰围:男≥90cm、女≥85cm为肥胖。

【病因】

1.遗传因素。

2.内分泌因素。

3.生活方式。

4.药物因素。

5.脂肪细胞因子。

单纯性肥胖与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剩有关。继发性肥胖与多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关。对肥胖有影响的内分泌素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胰岛素等。

【临床表现】

(1)单纯性肥胖:是最常见的一种肥胖,可有家族史或营养过度史;多为均匀性肥胖;无内分泌代谢等疾病。

(2)继发性肥胖常继发于以下疾病:①下丘脑性肥胖:多为均匀进行性中度肥胖;可伴饮水、进食、体温、睡眠及智力精神异常;可伴有其他内分泌疾病。②间脑性肥胖:间脑损害引起自主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表现为间脑综合征。出现食欲波动,睡眠节律反常,体温、脉搏、血压易变,普遍性肥胖,性功能减退,尿崩症等,构成间脑综合征。③垂体性肥胖:垂体病变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多而引起肥胖,多为向心性肥胖。垂体瘤所致溢乳-闭经综合征亦可出现肥胖,但以泌乳、闭经、不孕为主要表现。④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分泌皮质醇过多,产生向心性肥胖,且伴有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皮肤紫纹、痤疮、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等表现。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实际上不完全由体脂过多而引起肥胖,而常因皮下蛋白质和水的潴留而产生黏液性水肿和体重增加,如有肥胖脂肪沉积以颈部明显,面容呈满月形,皮肤黄白粗厚,出现非凹陷性水肿。常伴有表情呆滞,动作缓慢,畏寒少汗,便秘等表现。⑥肥胖型生殖无能症:又称Frohlich综合征,本病以幼儿、学龄期男孩多见,肥胖、性器官发育不良、尿崩等为其特征。大多数由下丘脑、垂体或其邻近部位肿瘤、脑炎、脑外伤等多种病因引起。如本病在成年后发病,除出现肥胖外性器官功能丧失,缺乏精子和性欲,停经和不孕等。⑦双侧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肥胖伴长期渐进性月经稀少,闭经或多年不育,长期无排卵现象,基础体温单相,双侧卵巢对称性增大。⑧痛性肥胖:亦称Dercum病,其特征为在肥胖的基础上形成多个疼痛性皮下结节,患者常有停经过早和性功能早衰等表现。⑨性腺性肥胖:多在切除性腺或放射线照射损毁性腺以后出现,脂肪分布主要在腰部以下,臀部及大腿等处。女性表现与闭经或绝经期无明显差异。⑩颅骨内板增生症:几乎全部为女性患者,发生于绝经后,表现为肥胖,头痛,颅骨板增生,多毛症,经常伴有精神症状,肥胖者以躯干及四肢近端明显。 BZ_123_319_213_337_231 肥胖-通气不良综合征:原因未明,表现为矮小、肥胖、通气功能减低、嗜睡、发绀、杵状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周期性呼吸和右心衰竭。 BZ_123_149_300_168_318 性幼稚-色素性视网膜炎-多指(趾)畸形综合征:男性居多,表现为肥胖、多指(趾)、色素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三联症,此外伴有智力障碍、生殖器发育不良、侏儒症、卷发、长眉毛和长睫毛等。

三十二、消瘦

【定义】

消瘦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体重低于正常低限的一种状态。广义上讲,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10%就可诊为消瘦,也有人主张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10%为低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20%为消瘦。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体重指数判定消瘦,BMI<18.5为消瘦。

【病因】

1.食物摄入不足

(1)食物缺乏、偏食或喂养不当引起的消瘦:可见于小儿营养不良、佝偻病等。

(2)进食或吞咽困难引起的消瘦:常见于口腔溃疡、下颌关节炎、骨髓炎及食管肿瘤等。

(3)厌食或食欲减退引起的消瘦:常见于神经性厌食、慢性胃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急慢性感染、尿毒症及恶性肿瘤等。

2.食物消化吸收、利用障碍

(1)慢性胃肠病: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道肿瘤、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及克罗恩病等。

(2)慢性肝、胆、胰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胰腺炎、胆囊和胰腺肿瘤等。

(3)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常见于糖尿病等。

(4)其他:久服泻剂或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

3.食物需要增加或消耗过多

如生长、发育、妊娠、哺乳、过劳、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发热、恶性肿瘤、创伤及大手术后等。

【临床表现及特点】

消瘦以体重减轻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根据病因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按系统分类可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口腔、食管、胃肠及肝、胆、胰等各种疾病,除每种疾病特异性表现之外,一般均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2.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神经性厌食、延髓性麻痹和重症肌无力等,可表现为厌食、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

3.内分泌代谢疾病: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伴有畏寒多汗、性情急躁、震颤多动、心悸、突眼和甲状腺肿大。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可伴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乏力、低血压及厌食、腹泻等。③希恩综合征:见于生育期妇女,因产后大出血致腺垂体缺血坏死而引起腺垂体功能减退。可有消瘦、性功能减退、闭经、厌食、恶心呕吐和毛发脱落等表现。④Ⅰ型糖尿病:可有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

4.慢性消耗性疾病:

①慢性肝炎:乏力、纳差、恶心腹胀、肝区疼痛,亦可有黄疸和低热。②结核:低热、盗汗、咳嗽、呕血。③肿瘤:可伴有恶病质以及各种肿瘤特有的症状体征。

5.神经性疾病

如抑郁症,可因厌食或拒食而导致重度消瘦。

三十三、抑郁

【定义】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因】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生物因素比较公认的关于抑郁的神经生化假说是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由于很多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者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使用后,虽然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因此又有了5-HT和NE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的假说。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表现】

1.情绪低落

患者感到一种深切的悲伤,痛苦难熬,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称“高兴不起来”,“活着没意思”等,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感。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主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三十四、焦虑

【定义】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目前尚难给它一个非常确切的、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过焦虑的情绪体验,它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焦虑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只有具备某些病理性特征同时对正常的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时,才成为病理性焦虑。

1.正常的焦虑反应

与病理性焦虑不同,现实性焦虑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的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它有利于个体动员身体的潜能和资源来应对现实的威胁,逐渐达到应对挑战所需要的控制感及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措施,直到这种现实的威胁得到控制或消除。因此,现实性焦虑是人类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和应对环境的一种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

2.病理性焦虑

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常常伴随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以上概念包括了以下基本特点:①焦虑情绪的强度并无现实的基础或与现实的威胁明显不相称;②焦虑导致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的下降,因此是一种非适应性的;③焦虑是相对持久的,并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常常与人格特征有关;④表现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紧张的情绪状态,包括胸部不适、心悸、气短等;⑤预感到灾难或不幸的痛苦体验;⑥对预感到的威胁异常的痛苦和害怕并感到缺乏应对的能力,甚至现实的适应因此而受影响。

【病因】

1.遗传因素。

2.神经生物学因素。

3.心理学因素。

【临床表现】

1.精神方面

焦虑的核心特点是过度担心。表现为对一些指向未来的或不确定的事件过度的担心、害怕,或担心灾难、意外或不可控制的事件发生,如担心家人患病、小孩发生意外、工作上的失误、很小的经济问题、人际关系等,又称之为预期性焦虑,内容可以变化不定。精神焦虑可同时伴有睡眠的改变、失眠、多梦、注意力集中困难、工作效率下降、易激惹、烦躁不安等。

2.行为方面

表现为烦躁不安、肌肉震颤、身体发抖、坐立不安、无目的活动增多、易激惹、发怒、行为的控制力减弱等。焦虑患者的外观可见到表情紧张、痛苦、双眉紧锁、姿势僵硬不自然,可伴有震颤。皮肤苍白,多汗。小动作增多,不能静坐,往复徘徊。肌肉紧张症状表现头挤压性疼痛、以额枕为主,肩腰背疼痛、僵硬感、动作困难。睡眠障碍常以入睡困难为主,上床后忧虑重重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可有噩梦,大汗,恐惧。次日起床后头脑昏沉。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手心出汗、恶心、心慌、心率加快、口干、咽部不适、异物感、腹泻、多汗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有尿频、尿急、勃起不能、性欲冷淡;神经系统症状有耳鸣、视物模糊、周身不适、刺痛感、头晕及“晕厥”感。

(高 奋) zV6Hac+1RavPyuB8/NF7uoPeiePoEhtCklgZwFEfBiSZGrwanK2/SugeKzIzkOp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